揭开现象才能发现本质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terw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近期,人们对我国道德状况关注的热度持续走高,“感动与疼痛并存,希望与忧虑同在”。到底该持怎样的认识和判断呢?本期刊出一组笔谈,对此进行探讨。
  
  道德是个抽象的观念,但它的行为规范却是具体的,可知可感的。卑劣的东西看多了,就觉得道德在滑坡;高尚的东西看多了,又会觉得我们的道德水平在不断提升。所以,认识和判断总是游移而不确定的,甚至是矛盾的。因而人们常常陷入困惑,但心里总有一种诉求: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的道德状况,是不断滑坡,还是逐渐提升,或者是螺旋式渐进?
  正是在这种求之不得的心理焦虑中,拜读了2012年第一期《求是》杂志发表署名为“秋石”的文章,《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大有天寒地冻之时节,享受雪中送炭之快感。
  道德问题从来不是孤立的哲学问题,尤其是我国现阶段的社会道行状况,它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在多元、多变下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已经超越了单纯道德评价的范畴,涉及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成就的评价,这正是道德问题在现时特别值得深入分析、深层探讨的价值所在。
  要评价我国社会现阶段的道德状况,关键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评价。秋石给出了一个根本标准和两种方法: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标准。这是因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受经济基础的制约。两种方法是:从整体上,从联系中去全面把握道德现象;从历史发展的比较中去认识道德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避免了我们被孤立的、随意的、表象的道德现象所蒙蔽,从而理性地把握道德发展的本质规律,这应该是我们正确认识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的基本立场。从这个基本立场出发,必然会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我国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发展进步的。这是秋石回答全文论题的结论。笔者注意到,这个结论的主词是“我国道德状况的主流”,全文论题要阐述的是“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这里的“现阶段”应如何界定呢?其上限从何时开始?笔者认为,如果从政治经济的发展角度着眼,“现阶段”宜从改革开放算起。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多元发展,带来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多样变化,也就同时促成了道德观念的变革,演绎出道德现状的形形色色。
  秋石用较大篇幅论述了我国社会道德状况总体上的巨大进步,遵循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特别是以辩证的眼光,阐释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社会道德进步的互相促进的关系,即经济社会的发展为道德的进步奠定了基础,反过来,道德的进步又为社会的全面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精神文明环境,相互支撑,互为动力。这就是整体的、联系的观点,历史的、比较的观点,也就是科学发展的观点。这才是全面、正确地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的公正的立场、科学的方法和宏观的历史视野。
  基于这种立场和视角,秋石十分谨慎地将我国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限定在“一些时段、一些领域、一些人群”,这种用心正是体现了“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的理论逻辑。中国社会现阶段的道德状况,从民间的视阈、从私下话语情境来考察和认知,即使是一个指头的溃烂和腐败,也会危及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命运,也许这就是我们要把腐败列为党和国家面临的四大危机之一的缘由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制定新的法律法规。按理说,有了这么多法律法规的监控和制裁,凡违法乱纪行为,应该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又常常会“疏而有漏”。当然,这种表象不一定都反映了本质,但有一种现实不容回避:许多条例等“显规则”写在文件里,贴在墙壁上,而实行的却是“潜规则”,即专门消解政策的对策。于是,一切“不正常”都变成了“正常”,本该正常的东西都变成了灰头土脑的“不正常”了,这是很可怕的梦靥。譬如公款吃喝、公车消费、公权私用,都逐渐地由“潜”而“显”,从不正之风似乎变成了正常之规,以致成为了部分腐败官员的基本生活方式之一。
  我们再来看看教育的情况。基础教育是与民生密切关注的领域,关系着子孙后代。已经披露的这些事件是触目惊心的,导致了令人心寒齿冷的恶劣社会影响。诸如:西安一小学为部分差生发放绿领巾“以资鼓励”;包头一中学向成绩前50名发放红校服,让穿普通校服的学生“心里不是滋味”;广州、无锡一小学组织差生进行智商测评,其成绩不纳入班级、年级考评;香港“狼爸”实行“一天一顿打,三子进北大”,其棍棒教育被广为推崇……其根源在于“唯分数是瞻”“唯升学率是问”的畸形的“应试教育”。俗话说:“师公子斗法,木鱼吃亏。”被残害的是我们的下一代。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实例虽是少数学校的个案,但很容易形成不利的社会影响。那些准备做还没有做的险象还客观地潜伏着,一有气候,就会破土。就是这些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扭曲了育人的过程。现实中确实有一些人在辛辛苦苦地干着蠢事:一边呼唤人才、造就人才;一边又在催残人才、扼杀人才。
  我们说,文化自信的最为痛彻的反思,应该是在解剖丑陋的同时解剖自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呼吁,要认真反思两岁女童被碾轧悲剧的根源,要用“良知的尖刀”来解剖我们身上的丑陋,要忍着刮胃疗伤的疼痛,唤醒全社会的警醒和行动。反思虽然不能挽救小悦悦的生命,也难以避免教育对差生的歧视和侮辱,但反思能构成某种精神一致性,能凝聚起散落的道德火光,能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向善的心理机制,从而避免同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深入分析会发现,这种社会冷漠具有某种普遍性,追求财富增长的过程可能伴随着价值失落,进而呼吁创造一种扬善惩恶的制度条件和社会环境。这就让人们看到了重建道德价值体系的希望。如果每个人都能拿起“良知的尖刀”解剖自己,如果每个人都能在最细微的行为中表现出道德感,如果每个人都能培育心中的善念和责任意识,则道德重建就已经开始。
  还有一个退而求其次的“底线”论。人们常常会祈望社会不要成为一个“道德漏斗”,希望有一个底线擎住它,滑到这个底线为限度。于是保卫底线、坚守底线又变成了一个社会难题。然而,底线是一个道德自律概念,道德不能保障,任何底线都难以坚守,也就无底线可言。这样说也许过于悲观,但笔者以为,在某些权钱交易领域,倘能守住道德的底线,也就很不简单了。
  时代的发展进步呼唤人们坚守道德底线;道德重建更是呼唤人们坚守道德底线。坚守道德的底线,应该成为每一个人对社会的承诺。如何守住底线?首先是一个社会成员的道德自律。不论一个人面临怎样的社会环境,都应坚守住心中的善念与责任,坚守住公理和正义,坚守住作为人的尊严之碑。除了道德自律外,就要靠监督了。但目前我们的监督机制有很多尴尬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旦监督缺位,底线也就很难守得住了。
  责任编辑/李书华
其他文献
1950年10月成立的北京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以下简称“北京华侨补校”),成为新中国第一所专门招收归侨的华文学校,由中侨委主任何香凝兼任名誉校长。1953年9月,在北京市
一、建园的原则我校(执信中学)位于广州市区,1978年建立生物园,是广东省最早恢复建立生物园的学校之一.我们在园地布局、种植种类和设计思想上都力求贯彻以下原则: 1.紧密结
1925年6月23日,为了声援上海五卅运动、抗议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暴行,黄埔军校师生与广州市民一道,举行了示威游行。当游行队伍走到沙面租界时,遭到了英法等帝国主义殖民者的残
“朔风怒吼,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风侵人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伟志兮!何能消减,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这是中国共产党的
商品经济侧重指的是一种经济形态,市场经济侧重指的是一种运行机制,它们是内在统一和密不可分的。这种密切的相互关系不仅表现为相同的存在基础,而且表现为发展过程的一致性
晚清时,国人样貌如何?常人印象中,这些人无论官职大小,都是长辫灰袍、身体佝偻,眼神茫然,一脸无奈,反映了夕阳帝国的羸弱形象。2011年9月,北京,首都博物馆。6幅晚清人物肖像
1971年五一节晚上,毛泽东比较早地来到了天安门的休息室,他穿上了一身灰色的中山装,由于不是经常穿,衣服显得不是那么贴身。按照预定的时间,焰火晚会就要开始了,还不见林彪的
连作 指在同一丘田里或同一块地上,年年、季季栽种同一种作物的种植制度。一般说来,连作因作物连续对土地的需求和影响相同,病虫草害加重,产量不如轮作高。根据作物对连作的
企业群体意识正义─—兼谈企业员工群体意识的控制江若尘在企业文化研究领域中,常见企业群体意识这一词组。但在许多研究成果中,往往把企业群体意识与企业意识、企业员工的群体
1935年:豪情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933年,在第四次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失败后,蒋介石于10月调集百万大军,自任总司令,向根据地发动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