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针对H7N9即禽流感病毒根源,来源,来袭如何招架进行阐释。
关键词:H7N9病毒 类型 招架
[1] 2003年,乙类传染病“非典”突袭中国大陆,造成内地5327人感染,349人死亡;2009年,同为乙类传染病之一的甲型H1N1流感大规模爆发,内地感染患者达127427人,死亡796人;四年之后,流感再发,近两月来,大陆多个省市先后出现禽流感H7N9感染病例。据搜狐实时报导,截至4月30日1时,大陆共127人确认感染H7N9病毒,死亡24人。而4月23日,台湾桃园机场入境处发现首例感染禽流感H7N9患者。台亦曾于2010年和2012年先后爆发甲型H1N1流感及H5N2高病原性禽流感。继SARS病毒、甲型H1N1流感、H5N2禽流感之后,大范围病毒感染重卷袭来。如今预防H7N9的横幅遍布校园,大众媒体争相报导,让不少民众谈“禽”色变——大陆亦有城市已全城屠鸡。[2]孰不知,禽流感H7N9的病毒来源并非只有鸡鸭,而造成国人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更非禽流感,而是从小熟知的狂犬病。那么,禽流感H7N9的危害性又有多重?它是否将引起全球性大爆发?它的病毒来源究竟为何?我们又该如何“防御”?本文希望借此机会,带领读者切实了解关于禽流感H7N9的病毒成因、属性与防范措施等内容。
[1]数据显示,流感病毒共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其中,甲型流感的病毒颗粒外膜由两型表面糖蛋白覆盖,一型为血细胞凝集素即H;一型为神经氨酸酶即N,[3]根据流感病毒特征共可分为HxNx,135种亚型。禽流感正是由甲型流感病毒中的一种亚型所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综合症,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按照病原体类型的不同,禽流感又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此前世界各地的禽流感主要是由高致病性的H5和H7两种亚型引起,既往仅在禽间传播,[4]此次爆发的禽流感H7N9为该病毒全球首次感染人类,因此人体对此型病毒尚无抗体,一旦感染,发病迅速。
那么,现阶段医科界是否已找到明确的病毒来源呢?人类是如何感染禽流感H7N9的?这种新型病毒又是否将过人感染?——答案是否定的。[1]据中国国家卫计委于4月3日印发的《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中表示,当前人体感染H7N9禽流感的传染源尚不明确,但基因重配模式已揭示,病毒有可能来自于欧亚大陆迁徙至东亚地区的野鸟所携带的禽流感病毒和中国江浙一带鸭群、鸡群所携带禽流感病毒发生的基因重配。令人担忧的是,虽然尚无证据显示当前病例中存在过人感染情况,然而并不排除人传人的可能性。[1]4月26日,一项由中国科学家团队完成的研究论文表示,H7N9病毒正在向适合感染哺乳动物方向发展,而这将使得H7N9病毒更易感染到人。一旦PB2基因的627和701氨基酸位点同时发生变异,将导致有效的人传人,而该研究团队目前已发现了701位点的变异。对此,[5]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李兰娟如是回应,“与之前在禽类身上发现的H7N9相比,这次在人身上发现的H7N9的基因序列已经发生了变化......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变异,我们将立即检测出并进行防范。”
H7N9如此“忐忑多变”,作为普通民众的我们该如何“招架”呢?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食物、习惯、方药等多种方式来进行日常预防。[1]饮食中,多吃大蒜、芦荟、香菇、西红柿等蔬果,以增强机体免疫力与代谢能力,同时尽量避免吃未熟禽肉,将食物加热至65摄氏度及以上更有助于杀灭病菌。习惯方面,保持手部清洁,确保清洁方式正确。如有感冒等症状尽量戴上口罩,并尽早就医。[6]与活禽保持一定距离,在接触任何与活禽有关的对象后,尽快清洁接触部位。药物方面,[8]中国大陆已允许H7N9疫苗上市,且向台湾提供病毒苗株。民众亦可通过喝传统中药增强机体免疫力与预防普通感冒。
十年之间,由最初的非典肆虐,导致空前的病毒危机,到今日的HxNx“备受瞩目”,迅速成为大众关注的重大公共事件。这十年来,媒体应对重大公众事件的转变、民众对生存环境关注度的提升、政府对信息公开畅通程度的增强,亦是禽流感之外,同样值得纪念和关注的所在。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625660.htm非典专题
http://baike.baidu.com/view/2413054.htm?fromId=2433607甲型H1N1專题
http://baike.baidu.com/view/10374424.htm?subLemmaId=10545783&fromenter=%C7%DD%C1%F7%B8%D0h7n9#7禽流感H7N9专题
http://baike.baidu.com/view/2413054.htm?fromId=2433607禽流感专题
http://baike.baidu.com/view/63119.htm#sub6052770《柳叶刀》专题
[2]百度知道: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4169369.html
[3]CNKI中国知网期刊论文:
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ZGDB200903015.htm
[4]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H7N9%E5%9E%8B%E7%A6%BD%E6%B5%81%E6%84%9F
[5]《潇湘晨报》数字报:
http://epaper.xxcb.cn/xxcba/html/2013-04/11/content_2698912.htm
[6]腾讯新闻H7N9专题报导:
http://news.qq.com/zt2013/H7N9/
[7]微微健康网及腾讯财经新闻:
http://news.vivijk.com/rdht/201304/356643.html
http://finance.qq.com/a/20130425/002726.htm
[8]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tw/2013/04-10/4719458.shtml
关键词:H7N9病毒 类型 招架
[1] 2003年,乙类传染病“非典”突袭中国大陆,造成内地5327人感染,349人死亡;2009年,同为乙类传染病之一的甲型H1N1流感大规模爆发,内地感染患者达127427人,死亡796人;四年之后,流感再发,近两月来,大陆多个省市先后出现禽流感H7N9感染病例。据搜狐实时报导,截至4月30日1时,大陆共127人确认感染H7N9病毒,死亡24人。而4月23日,台湾桃园机场入境处发现首例感染禽流感H7N9患者。台亦曾于2010年和2012年先后爆发甲型H1N1流感及H5N2高病原性禽流感。继SARS病毒、甲型H1N1流感、H5N2禽流感之后,大范围病毒感染重卷袭来。如今预防H7N9的横幅遍布校园,大众媒体争相报导,让不少民众谈“禽”色变——大陆亦有城市已全城屠鸡。[2]孰不知,禽流感H7N9的病毒来源并非只有鸡鸭,而造成国人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更非禽流感,而是从小熟知的狂犬病。那么,禽流感H7N9的危害性又有多重?它是否将引起全球性大爆发?它的病毒来源究竟为何?我们又该如何“防御”?本文希望借此机会,带领读者切实了解关于禽流感H7N9的病毒成因、属性与防范措施等内容。
[1]数据显示,流感病毒共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其中,甲型流感的病毒颗粒外膜由两型表面糖蛋白覆盖,一型为血细胞凝集素即H;一型为神经氨酸酶即N,[3]根据流感病毒特征共可分为HxNx,135种亚型。禽流感正是由甲型流感病毒中的一种亚型所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综合症,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按照病原体类型的不同,禽流感又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此前世界各地的禽流感主要是由高致病性的H5和H7两种亚型引起,既往仅在禽间传播,[4]此次爆发的禽流感H7N9为该病毒全球首次感染人类,因此人体对此型病毒尚无抗体,一旦感染,发病迅速。
那么,现阶段医科界是否已找到明确的病毒来源呢?人类是如何感染禽流感H7N9的?这种新型病毒又是否将过人感染?——答案是否定的。[1]据中国国家卫计委于4月3日印发的《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中表示,当前人体感染H7N9禽流感的传染源尚不明确,但基因重配模式已揭示,病毒有可能来自于欧亚大陆迁徙至东亚地区的野鸟所携带的禽流感病毒和中国江浙一带鸭群、鸡群所携带禽流感病毒发生的基因重配。令人担忧的是,虽然尚无证据显示当前病例中存在过人感染情况,然而并不排除人传人的可能性。[1]4月26日,一项由中国科学家团队完成的研究论文表示,H7N9病毒正在向适合感染哺乳动物方向发展,而这将使得H7N9病毒更易感染到人。一旦PB2基因的627和701氨基酸位点同时发生变异,将导致有效的人传人,而该研究团队目前已发现了701位点的变异。对此,[5]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李兰娟如是回应,“与之前在禽类身上发现的H7N9相比,这次在人身上发现的H7N9的基因序列已经发生了变化......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变异,我们将立即检测出并进行防范。”
H7N9如此“忐忑多变”,作为普通民众的我们该如何“招架”呢?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食物、习惯、方药等多种方式来进行日常预防。[1]饮食中,多吃大蒜、芦荟、香菇、西红柿等蔬果,以增强机体免疫力与代谢能力,同时尽量避免吃未熟禽肉,将食物加热至65摄氏度及以上更有助于杀灭病菌。习惯方面,保持手部清洁,确保清洁方式正确。如有感冒等症状尽量戴上口罩,并尽早就医。[6]与活禽保持一定距离,在接触任何与活禽有关的对象后,尽快清洁接触部位。药物方面,[8]中国大陆已允许H7N9疫苗上市,且向台湾提供病毒苗株。民众亦可通过喝传统中药增强机体免疫力与预防普通感冒。
十年之间,由最初的非典肆虐,导致空前的病毒危机,到今日的HxNx“备受瞩目”,迅速成为大众关注的重大公共事件。这十年来,媒体应对重大公众事件的转变、民众对生存环境关注度的提升、政府对信息公开畅通程度的增强,亦是禽流感之外,同样值得纪念和关注的所在。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625660.htm非典专题
http://baike.baidu.com/view/2413054.htm?fromId=2433607甲型H1N1專题
http://baike.baidu.com/view/10374424.htm?subLemmaId=10545783&fromenter=%C7%DD%C1%F7%B8%D0h7n9#7禽流感H7N9专题
http://baike.baidu.com/view/2413054.htm?fromId=2433607禽流感专题
http://baike.baidu.com/view/63119.htm#sub6052770《柳叶刀》专题
[2]百度知道: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4169369.html
[3]CNKI中国知网期刊论文:
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ZGDB200903015.htm
[4]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H7N9%E5%9E%8B%E7%A6%BD%E6%B5%81%E6%84%9F
[5]《潇湘晨报》数字报:
http://epaper.xxcb.cn/xxcba/html/2013-04/11/content_2698912.htm
[6]腾讯新闻H7N9专题报导:
http://news.qq.com/zt2013/H7N9/
[7]微微健康网及腾讯财经新闻:
http://news.vivijk.com/rdht/201304/356643.html
http://finance.qq.com/a/20130425/002726.htm
[8]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tw/2013/04-10/47194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