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风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
【机 构】
:
湖北省委党校
【出 处】
: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发表日期】
:
1999年3期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国企职工在再就业工程中的就业背景分析,考察了目前再就业工程的运作方式及存在的问题,揭示了再就业工程的历史阶段性特点和在经济转轨时期的过渡性价值,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了市场原则下的再就业对策:向经济发展要就业空间,向劳动力市场化要就业机制,向社会保障体系化要就业条件,向再就业工程的统筹管理要就业效率
一、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第一,产业结构问题。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水平还处于中低级层次。第一产业基础地位不够牢固。长期以来,农业投入相对不足,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商品化程度低,...
精兵简政是我们党历来重视、并且一直提倡和坚持的治国方略之一。本文想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精兵简政、机构改革要重视“精官”的问题。只有“精官”才能有效地“精兵”,才能真正“简政”。“精官”的含义,一是数量精,二是质量精。“官员”是行使政府职能的重要环节,没...
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如何认识和理解这一时期来的宏观调控措施,关系到能否正确贯彻落实有关政策要求,关系到究竟能否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防止通货紧缩和遏制通货膨胀都是宏观调控。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经济发展的过程,无论是说它经过了三个周...
一、加快西部发展的关键在西部自身在加快西部发展的多种因素中,西部人自身的作用是主要的。首先,西部地区从上到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长期的封闭和落后,在西部人的思想观念上留下了许多消极的、影响发展的东西。因此,西部的发展,既要注重实...
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突出的新贡献,是提出了新的社会主义观,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重大转变,赋予社会主义以现代的新形态。本文主要论述了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形态转变问题上的科学思维方法论的突出特点,邓小平实现社会主义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基本的理论标志,以及邓小平的新社会主义观的基本理论观点
本文认为,20年来中国改革整体进程所采取的是渐进式战略,这种战略并不简单地归结为时间的长短和速度的快慢,而是包含着改革切入点的选择、改革步骤的设计和改革阶段的划分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本文考察了这一战略的特殊背景和根据,分析了它的一般构成及其在中国改革中的应用特点,总结了它的成功经验,同时还针对其局限性做了对策思考
中华民国时期中英之间关于西藏问题的交涉有过两次高潮。第一次发生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第二次发生在抗日战争后期。民国时期中英关于西藏问题的交涉,是由两国政府进行的一场长期的外交斗争。一方面,当时的中国政府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对外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不可能根本解决西藏问题。另一方面,无论是北京政府还是南京政府,在西藏问题上又同英国进行了一定的斗争,客观上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做了一些好事。本文对此据实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当代中国社会变革是一场由计划全控型组织结构向市场契约型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其核心内容则是社会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利益分配中的相对剥夺、身份壁垒、贫困和失业等结构因素强化了新旧并存时期社会的不稳定倾向。如果各种矛盾不能得到及时化解,改革中后期仍有可能出现危机和挫折。应当避免非此即彼的简单思维模式,以理性的方式包容对立,在张力中求得平衡,使不同力量之间的张力本身转化为改革稳定推进的动力。
美国对西藏的政策是在继承英帝国炮制的否定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 Sovereignty) 的所谓“宗主权”( Suzerainty) 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在解释这项政策时,美国又一直奉行双重标准和实用主义的原则;既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又在事实上把西藏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来对待,使该政策服务于美国亚洲总体战略和对华政策的需要。美国人早在19 世纪末叶就涉足西藏地区,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与西藏地方当局的交往还十分有限。战后伴随着东西方的冷战,美国开始积极插手西藏事务,特别是在50 年代,美国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