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算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是学习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从口算能力的训练入手,而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激趣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一、运用问题情境理解算理
在计算教学内容编排上,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注重从问题情境中引出教学内容。教师用好教材中的情境图,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0以内的进位加法9加几”中有这样一幅情境图:运动会上,学校为运动员准备了一些饮料。箱子里有9盒,箱子外有4盒。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到有关的数学信息,然后提出问题:要计算一共有多少盒饮料,可以怎样算?有的学生说,一个一个数出来;有的学生说,9与10相差1,4里面包含着1,把4里面的1分给9就组成了10,4里面拿走一个1后还余3,所以一共有13盒饮料。教师抓住第二名学生的回答追问:“这名同学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一名学生说:“从箱子外面拿1盒放入箱子里面,箱子里面就是10盒了,而外面还剩3盒,一看就知道是13盒。”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一边动态演示移动饮料的过程,一边完成下面的板书:
口算策略多样化是创新思维的表现,但这些策略不是无源之水,而与教材的编排设计及学生经历的训练相关。在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移饮料盒”的活动情境隐含了“凑10”的思维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对算理的理解。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解释和说明,即让他们演绎“凑10”的思考过程,因为只有让他们经历问题情境、语言叙述和算式表征之间相互联系和转译的过程,他们才能真正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二、通过多种方法提升技能
数学教学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技能。就口算教学而言,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属于“技”的层面;发现各种算法之间的联系,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属于“能”的层面。教学中,教师只有运用多种方法,促使学生化技为能,学生的口算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1.注重知识联系
编写教材时,编者是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处理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师要利用这种规律,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
教学“100以内加减法”时,教师这样引导学生:(1)出示9 6=( ),要求学生算一算,但教师不写出答案。(2)教师在9的前面加一个1,把算式变成19 6=( ),问学生是否还会算。因为有“9 6”做铺垫,学生很容易想到“19 6”的计算结果是在“9 6”的基础上加“10”。这样,他们就初步感知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然后,教师将算式变成39 6,49 6等,让学生计算出结果。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了已有的方法。(3)“你也来变一变”。教师分别给每个学生发一张“一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卡片,让他们仿照刚才的样子,将卡片上的算式变成两位数加一位,并计算出结果。学生兴致很高,全身心投入到改编、计算的过程中,然后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纠正错误。不知不觉间,教学难点被突破了。
这节课,学生普遍感觉学得很轻松,很愉快。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教师巧妙地沟通了新旧知识点的联系,化旧为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降低了学习难度。
2.加强变式练习
变式练习是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变式练习,对于避免重复练习、消除题海战术、减轻学业负担、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意义。
在“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教学”中,教师先出示“4×2=( ),40×2=( ),400×2=( )”这组口算题,并让学生猜一猜,下一道口算题是“几乘2”。通过猜一猜,学生初步明确了这类题的特点。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口算出这组题的结果。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四道口算题有什么共同点,并比较每道题得数中的“8”表示的意义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四道题运用的乘法口诀都是“二四得八”,但每道题结果中的“8”表示的意义不同,它们依次是“8个1”,“8个10”,“8个100”,“8个1000”。通过比较,学生既明白了算理,又懂了算法,同时他们的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教材在“1000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下面的数,哪两个数相加得1000?578,406,422,819,594,181。”这道题难度不大,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师问学生:“怎样的两个数相加可以得1000呢?”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如果两个加数个位上的数字相加得10,十位、百位上的数字相加分别得9,那么这两个数相加的结果就是1000。教师肯定了他们的发现,要求他们运用这种规律自己出题,并计算出结果以检验规律的有效性。学生很快出好了十几道题,且计算检验后得数都是1000,他们很有成就感。教师没有就此结束,又提出要求:“谁能把这些题改成两个数相加得10000的题呢?”一名学生应声而起:“在刚才这些题的基础上,把两个相加得9的数字分别写在千位上就可以了。”教师追问:“如果把条件改成“两个数相加得十万,一百万……你们还能按上面的规律编出题目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能!”多位数加法学生还没有学,但在这个训练中,学生已初步感知了它们的算法,这对于后续的学习是有利的。
这样的口算教学不再单调,不再枯燥,学生在积极动脑动手的过程中,获得了技和能的雙重提升。
三、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教材在编写计算题时,把计算与解决生活问题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根据这个特点,在讲明算理、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学到的口算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能使单薄的教学内容变得丰盈,使枯燥的教学变得有趣。
我们来看“用加减法解决问题”的教学片段。
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口算卡片进行半分钟比赛):你们能寻找出口算比赛中的数学信息吗?
生1:我做错了1题。
生2:我发现了两条信息——一共有20道题,我做错了2题。
师:大家能不能从这两位同学提供的信息中发现数学问题呢?
生3(迫不及待):我知道做对的有几题。
师:请完整地说一说。
生3:一共有20道口算题,××做错了2题,他做对了几题?
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了答案)谁能根据刚才告诉我们的两条信息和求出的一条信息,提出别的数学问题?
生4:××做对了18道题,做错了2道,他一共做了几道题?
生5:一共有20道题,××做对了18道,他做错了几道?
……
师:上面这些问题都是围绕××做题的结果编出来的。你们还能发现新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生6:在这些题目中,得数小于10的有9道,得数大于10的有11道,一共有几道题?
生7:一共有20道题,得数小于10的有9道,得数大于10的有几道?
生8:一共有20道题,得数大于10的有11道,得数小于10的有几道?
生9:我做对了17道题,做错了3道题,做对的比做错的多几道?
……
片段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创编了十几道应用题,并分别计算出了结果,这说明他们的思维真正被激活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口算能力、思维能力同步得到了提升。能达成这样的效果,与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引导有关,也与问题本身的生活化有关。因为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有学的愿望与冲动,所以思维如决堤之水,喷涌而出。
(作者单位:武汉市鲁巷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姜楚华
一、运用问题情境理解算理
在计算教学内容编排上,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注重从问题情境中引出教学内容。教师用好教材中的情境图,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0以内的进位加法9加几”中有这样一幅情境图:运动会上,学校为运动员准备了一些饮料。箱子里有9盒,箱子外有4盒。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到有关的数学信息,然后提出问题:要计算一共有多少盒饮料,可以怎样算?有的学生说,一个一个数出来;有的学生说,9与10相差1,4里面包含着1,把4里面的1分给9就组成了10,4里面拿走一个1后还余3,所以一共有13盒饮料。教师抓住第二名学生的回答追问:“这名同学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一名学生说:“从箱子外面拿1盒放入箱子里面,箱子里面就是10盒了,而外面还剩3盒,一看就知道是13盒。”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一边动态演示移动饮料的过程,一边完成下面的板书:
口算策略多样化是创新思维的表现,但这些策略不是无源之水,而与教材的编排设计及学生经历的训练相关。在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移饮料盒”的活动情境隐含了“凑10”的思维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对算理的理解。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解释和说明,即让他们演绎“凑10”的思考过程,因为只有让他们经历问题情境、语言叙述和算式表征之间相互联系和转译的过程,他们才能真正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二、通过多种方法提升技能
数学教学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技能。就口算教学而言,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属于“技”的层面;发现各种算法之间的联系,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属于“能”的层面。教学中,教师只有运用多种方法,促使学生化技为能,学生的口算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1.注重知识联系
编写教材时,编者是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处理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师要利用这种规律,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
教学“100以内加减法”时,教师这样引导学生:(1)出示9 6=( ),要求学生算一算,但教师不写出答案。(2)教师在9的前面加一个1,把算式变成19 6=( ),问学生是否还会算。因为有“9 6”做铺垫,学生很容易想到“19 6”的计算结果是在“9 6”的基础上加“10”。这样,他们就初步感知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然后,教师将算式变成39 6,49 6等,让学生计算出结果。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了已有的方法。(3)“你也来变一变”。教师分别给每个学生发一张“一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卡片,让他们仿照刚才的样子,将卡片上的算式变成两位数加一位,并计算出结果。学生兴致很高,全身心投入到改编、计算的过程中,然后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纠正错误。不知不觉间,教学难点被突破了。
这节课,学生普遍感觉学得很轻松,很愉快。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教师巧妙地沟通了新旧知识点的联系,化旧为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降低了学习难度。
2.加强变式练习
变式练习是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变式练习,对于避免重复练习、消除题海战术、减轻学业负担、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意义。
在“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教学”中,教师先出示“4×2=( ),40×2=( ),400×2=( )”这组口算题,并让学生猜一猜,下一道口算题是“几乘2”。通过猜一猜,学生初步明确了这类题的特点。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口算出这组题的结果。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四道口算题有什么共同点,并比较每道题得数中的“8”表示的意义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四道题运用的乘法口诀都是“二四得八”,但每道题结果中的“8”表示的意义不同,它们依次是“8个1”,“8个10”,“8个100”,“8个1000”。通过比较,学生既明白了算理,又懂了算法,同时他们的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教材在“1000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下面的数,哪两个数相加得1000?578,406,422,819,594,181。”这道题难度不大,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师问学生:“怎样的两个数相加可以得1000呢?”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如果两个加数个位上的数字相加得10,十位、百位上的数字相加分别得9,那么这两个数相加的结果就是1000。教师肯定了他们的发现,要求他们运用这种规律自己出题,并计算出结果以检验规律的有效性。学生很快出好了十几道题,且计算检验后得数都是1000,他们很有成就感。教师没有就此结束,又提出要求:“谁能把这些题改成两个数相加得10000的题呢?”一名学生应声而起:“在刚才这些题的基础上,把两个相加得9的数字分别写在千位上就可以了。”教师追问:“如果把条件改成“两个数相加得十万,一百万……你们还能按上面的规律编出题目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能!”多位数加法学生还没有学,但在这个训练中,学生已初步感知了它们的算法,这对于后续的学习是有利的。
这样的口算教学不再单调,不再枯燥,学生在积极动脑动手的过程中,获得了技和能的雙重提升。
三、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教材在编写计算题时,把计算与解决生活问题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根据这个特点,在讲明算理、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学到的口算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能使单薄的教学内容变得丰盈,使枯燥的教学变得有趣。
我们来看“用加减法解决问题”的教学片段。
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口算卡片进行半分钟比赛):你们能寻找出口算比赛中的数学信息吗?
生1:我做错了1题。
生2:我发现了两条信息——一共有20道题,我做错了2题。
师:大家能不能从这两位同学提供的信息中发现数学问题呢?
生3(迫不及待):我知道做对的有几题。
师:请完整地说一说。
生3:一共有20道口算题,××做错了2题,他做对了几题?
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了答案)谁能根据刚才告诉我们的两条信息和求出的一条信息,提出别的数学问题?
生4:××做对了18道题,做错了2道,他一共做了几道题?
生5:一共有20道题,××做对了18道,他做错了几道?
……
师:上面这些问题都是围绕××做题的结果编出来的。你们还能发现新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生6:在这些题目中,得数小于10的有9道,得数大于10的有11道,一共有几道题?
生7:一共有20道题,得数小于10的有9道,得数大于10的有几道?
生8:一共有20道题,得数大于10的有11道,得数小于10的有几道?
生9:我做对了17道题,做错了3道题,做对的比做错的多几道?
……
片段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创编了十几道应用题,并分别计算出了结果,这说明他们的思维真正被激活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口算能力、思维能力同步得到了提升。能达成这样的效果,与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引导有关,也与问题本身的生活化有关。因为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有学的愿望与冲动,所以思维如决堤之水,喷涌而出。
(作者单位:武汉市鲁巷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