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向网络要答案
“两岁的儿子被别的小朋友咬了,我该不该教他怎么打架啊?”
近日,一位焦急的妈妈在网上发帖求助,引来众多网友跟帖。不少网友表示,这也是他们的困惑。他们纷纷讲述自家孩子的遭遇,以及各种各样的对策。多数网友建议这位妈妈,不要教孩子以暴制暴。最理智且最具操作性的建议是:“等孩子大一点,就会有自己的处理方式。如果不想宝贝受欺负,就教他离喜欢打人的或正在生气的小伙伴远一些。”
如今,很多年轻的父母在遇到育儿难题时,首先想到的是网上求助,或用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寻找答案,或到育儿论坛上发帖。他们普遍认为,网上信息科学、全面,关键是及时,针对性也更强。
网友冬玲马上要做妈妈了。她说:“我的预产期在明年2月,现在我天天在网上搜索有关育儿的信息。在育儿论坛里发帖子,看一些育儿讲座视频。这些方法或许与父母传授的传统方法不同,但网络绝对是我恶补育儿知识的第一渠道!”冬玲说,她以前从未接触过育儿知识,现在什么都让她感觉新鲜,所以,她不知不觉就能在电脑前待六七个小时,当然,穿着防辐射的孕妇装。
网友春子的宝宝6个月了。自从宝宝出生,一碰到健康问题,春子的第一反应就是上网去查解决办法。“孩子大便颜色不对,怎么回事?孩子刚吃完奶,又吐出来,怎么回事?大多数情况下,我都能在网上找到答案。”春子加入了两个QQ亲子群。在那里,妈妈们谈论一切关于孩子的事情,如教育、健康、饮食等。春子笑称,要将网络育儿进行到底。
银行职员孟晓京说,她儿子已经两岁多了,现在她更关注的是孩子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发展,希望儿子能更独立、更勇敢。但要达到这样的目标,祖辈的育儿经验派不上用场,只能自己摸索。包罗万象的网络帮了她的大忙。她发现,网上的育儿信息太多了,她有种老鼠掉到米缸里的感觉。她说:“从书本上寻找答案似乎已成过去时。现在什么都在变,最新最快的要数网络媒体了!”她说自己是摇篮网、播种网等知名育儿网站的忠实网友。
孟晓京说,网络育儿并非只局限于QQ聊天、论坛,诸如网上会员制的妈妈俱乐部,定期提供育儿知识,传递科学的理念,逐渐让“网络妈妈”的育儿理念科学化、系统化,通过讨论,还可以有效地减少网上信息杂乱带来的麻烦。同时,借助网络,年轻的父母们还可以经常组织一些线下的亲子活动,比如带宝宝一起郊游,交换宝宝的玩具或衣服,举办育儿讲座等,这样做可以抵消网络交流的虚拟感。
博客记录成长
东东什么时候会喊妈妈、什么时候会走、什么时候会跑……在东东妈的博客里都有记录。自从怀孕,东东妈就开通了博客,开始记录儿子的成长历程,有时候写一段文字,有时候贴几张照片。“东东还是个胎儿的时候我就给他拍照了——在博客上,他的第一张照片是我怀孕4个月的时候做的B超!”欣赏孩子的照片是东东妈最幸福的时刻。她很愿意把这份幸福拿来和其他的妈妈分享,于是源源不断地把儿子的照片放到了博客上。
欣欣一出生,在媒体工作的马先生就为女儿开通了一个博客。他经常模仿孩子的口吻,记录宝贝生活中一些有趣的事情——“我在爸爸心目中一直是个胆小鬼,那是因为不管遇见什么或听到什么,我总会不自觉地说‘怕怕’,然后摇摇小手,摆摆头,一副退缩的样子。可是今天我在‘极地恐龙世界’的表现却让爸爸大出意外,哈哈,不能小瞧了我哟……”在博客里,马先生用文字记录着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也有欣欣去游乐园和亲子园的照片,还有他带女儿去冒险的种种经历,甚至还有DV短片。马先生说:“这个博客要记录到欣欣出嫁那天,就当做她嫁妆的一部分吧。”
网络的即时性让更多年轻爸爸热衷子女的教育,他们从毫无经验,到侃侃而谈育儿经,并且有模有样地独立照顾孩子,更多地得益于利用网络补充来的育儿知识。在他们的网站收藏夹里,总有几个常去的育儿网站,就像是爸爸的育儿顾问团。
用百度搜索,你会发现给孩子写博客的爸爸妈妈还真不少。内容主要涉及孩子平时的对话和趣事。有些事情非常小,比如孩子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在游戏中的一个小小的创意、第一次画画、去一趟动物园、看一次电影……但在父母看来,这些都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片段,一定要记录下来。除了记录,分享是博客的另一个主要功能。因此,亲子博客群或许是博客圈里最温馨的部落。
网课存在缺陷
由于收费太高,更由于地域和时间限制等原因,不少年轻的父母不得已给孩子选择在线早教课程。据了解,目前在线早教课程主要分为“诊断模式”和“学校模式”两种。
“诊断模式”要求父母先对宝宝做一项测评,在线机构根据测评结果制订出相应的早教方案。但在线测评结果的准确性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是测评体系本身设计得是否科学,其次是家长的观察判断能力能否跟得上。在线测评主要是通过对家长提问的方式获得孩子的信息,但家长对孩子的判断往往存在主观偏差,容易带着感情看孩子,同时家长的观察能力也有差异。基于这一点,家长对测评结果不必太较真,参考一下就可以了,长期观察、综合考察才能更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发展过程。“学校模式”则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提供多媒体早教内容。
有些在线课程针对的是父母,通过提供早教理论和亲子游戏方法,让父母在线下利用家庭物品和简单的教具与孩子互动;有些则针对孩子,提供人机互动游戏、音乐或视频内容,过程中也引入父母的帮助和指导。但是,这些在线早教课程大多难以通过现场体验区分优劣,也没有一些量化标准作为选择依据。因此,早教专家建议,选择在线课程,父母首先要具备基本常识,不要给孩子挑选超越其年龄的早教产品和内容。如过早接触英语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并没有好处,再比如,社会性的发展是孩子三四岁之后的事,而在0~3岁阶段,生活习惯的养成更为重要。
父母挑选早教网课时要契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更要提防虚拟性带来的弊病。早教专家认为,早教网课有先天不足,因为和婴幼儿打交道,面对面的交流非常重要,宝宝的表情、肢体动作都是表达的语言,老师可以据此判断宝宝的情绪变化,有针对性地施教。这样的交流在网上几乎无法做到。
信息不可轻信
诚然,网络给年轻的父母提供了丰富、便利的育儿服务,但网络信息并非全由专家提供,有些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因此,一些判断力较弱的父母容易茫然无措。
网络是公共媒体,自由性很大,有许多“民间教育家”混迹其间,借助网络推销自己的理念和产品,于是,各式各样的教育经验和理论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民间教育家既没有专家资质,也没有官方背景,之所以能获得网友的追捧,在于他们有值得炫耀的资本,有的是把自己的孩子送进了某某名牌大学,有的是培养出了状元的名师,而这些传奇的经历最受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青睐。但是,民间教育家的秘诀多有夸张的成分,比如,宣称能让孩子“5个月识字,3岁扫盲,6岁博览群书”的早教教材,经由父母们在网上相互推荐,卖得很火;同样,宣扬“天才可以后天培养,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教育,人人可以成为天才”的理念也备受父母们的追捧,不少父母不惜重金,在自己孩子身上全面实施。
这些产品和理论真有科学依据还是故弄玄虚、哗众取宠?北京市教委学前处郭老师认为,教育是一个科学系统的工程,即使有人用某种方法培养出了一个天才,也不能说明这种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孩子,因为每个孩子的性格、资质不同,个案不能代表普遍现象。如果用所谓训练天才的方法训练资质平平的孩子,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5个月识字,3岁扫盲,6岁博览群书”是一句很能蛊惑人心的口号,然而,经过多位专家的分析论证,被证明是最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这些早教是典型的超前教育,是学前教育最大的误区,因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过于强化对某种刺激的反应,很有可能阻碍孩子对其他经验的学习。经过科学论证,智力超常的孩子只占同龄孩子的3%,所以对于大多数资质平平的普通孩子来说,通向天才的路几乎是行不通的。
在各类育儿论坛和QQ群,很多父母现身说法,热心介绍自己的育儿经验,其实大多是包装国外早教专家的观点,只鳞片爪地模仿,很不系统,所谓立竿见影,也不过是一时的效果,因而参考价值有限。
因此,网络信息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有的信息还会出现误导,年轻父母不可盲目轻信。
【编辑:陈彤】
“两岁的儿子被别的小朋友咬了,我该不该教他怎么打架啊?”
近日,一位焦急的妈妈在网上发帖求助,引来众多网友跟帖。不少网友表示,这也是他们的困惑。他们纷纷讲述自家孩子的遭遇,以及各种各样的对策。多数网友建议这位妈妈,不要教孩子以暴制暴。最理智且最具操作性的建议是:“等孩子大一点,就会有自己的处理方式。如果不想宝贝受欺负,就教他离喜欢打人的或正在生气的小伙伴远一些。”
如今,很多年轻的父母在遇到育儿难题时,首先想到的是网上求助,或用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寻找答案,或到育儿论坛上发帖。他们普遍认为,网上信息科学、全面,关键是及时,针对性也更强。
网友冬玲马上要做妈妈了。她说:“我的预产期在明年2月,现在我天天在网上搜索有关育儿的信息。在育儿论坛里发帖子,看一些育儿讲座视频。这些方法或许与父母传授的传统方法不同,但网络绝对是我恶补育儿知识的第一渠道!”冬玲说,她以前从未接触过育儿知识,现在什么都让她感觉新鲜,所以,她不知不觉就能在电脑前待六七个小时,当然,穿着防辐射的孕妇装。
网友春子的宝宝6个月了。自从宝宝出生,一碰到健康问题,春子的第一反应就是上网去查解决办法。“孩子大便颜色不对,怎么回事?孩子刚吃完奶,又吐出来,怎么回事?大多数情况下,我都能在网上找到答案。”春子加入了两个QQ亲子群。在那里,妈妈们谈论一切关于孩子的事情,如教育、健康、饮食等。春子笑称,要将网络育儿进行到底。
银行职员孟晓京说,她儿子已经两岁多了,现在她更关注的是孩子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发展,希望儿子能更独立、更勇敢。但要达到这样的目标,祖辈的育儿经验派不上用场,只能自己摸索。包罗万象的网络帮了她的大忙。她发现,网上的育儿信息太多了,她有种老鼠掉到米缸里的感觉。她说:“从书本上寻找答案似乎已成过去时。现在什么都在变,最新最快的要数网络媒体了!”她说自己是摇篮网、播种网等知名育儿网站的忠实网友。
孟晓京说,网络育儿并非只局限于QQ聊天、论坛,诸如网上会员制的妈妈俱乐部,定期提供育儿知识,传递科学的理念,逐渐让“网络妈妈”的育儿理念科学化、系统化,通过讨论,还可以有效地减少网上信息杂乱带来的麻烦。同时,借助网络,年轻的父母们还可以经常组织一些线下的亲子活动,比如带宝宝一起郊游,交换宝宝的玩具或衣服,举办育儿讲座等,这样做可以抵消网络交流的虚拟感。
博客记录成长
东东什么时候会喊妈妈、什么时候会走、什么时候会跑……在东东妈的博客里都有记录。自从怀孕,东东妈就开通了博客,开始记录儿子的成长历程,有时候写一段文字,有时候贴几张照片。“东东还是个胎儿的时候我就给他拍照了——在博客上,他的第一张照片是我怀孕4个月的时候做的B超!”欣赏孩子的照片是东东妈最幸福的时刻。她很愿意把这份幸福拿来和其他的妈妈分享,于是源源不断地把儿子的照片放到了博客上。
欣欣一出生,在媒体工作的马先生就为女儿开通了一个博客。他经常模仿孩子的口吻,记录宝贝生活中一些有趣的事情——“我在爸爸心目中一直是个胆小鬼,那是因为不管遇见什么或听到什么,我总会不自觉地说‘怕怕’,然后摇摇小手,摆摆头,一副退缩的样子。可是今天我在‘极地恐龙世界’的表现却让爸爸大出意外,哈哈,不能小瞧了我哟……”在博客里,马先生用文字记录着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也有欣欣去游乐园和亲子园的照片,还有他带女儿去冒险的种种经历,甚至还有DV短片。马先生说:“这个博客要记录到欣欣出嫁那天,就当做她嫁妆的一部分吧。”
网络的即时性让更多年轻爸爸热衷子女的教育,他们从毫无经验,到侃侃而谈育儿经,并且有模有样地独立照顾孩子,更多地得益于利用网络补充来的育儿知识。在他们的网站收藏夹里,总有几个常去的育儿网站,就像是爸爸的育儿顾问团。
用百度搜索,你会发现给孩子写博客的爸爸妈妈还真不少。内容主要涉及孩子平时的对话和趣事。有些事情非常小,比如孩子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在游戏中的一个小小的创意、第一次画画、去一趟动物园、看一次电影……但在父母看来,这些都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片段,一定要记录下来。除了记录,分享是博客的另一个主要功能。因此,亲子博客群或许是博客圈里最温馨的部落。
网课存在缺陷
由于收费太高,更由于地域和时间限制等原因,不少年轻的父母不得已给孩子选择在线早教课程。据了解,目前在线早教课程主要分为“诊断模式”和“学校模式”两种。
“诊断模式”要求父母先对宝宝做一项测评,在线机构根据测评结果制订出相应的早教方案。但在线测评结果的准确性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是测评体系本身设计得是否科学,其次是家长的观察判断能力能否跟得上。在线测评主要是通过对家长提问的方式获得孩子的信息,但家长对孩子的判断往往存在主观偏差,容易带着感情看孩子,同时家长的观察能力也有差异。基于这一点,家长对测评结果不必太较真,参考一下就可以了,长期观察、综合考察才能更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发展过程。“学校模式”则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提供多媒体早教内容。
有些在线课程针对的是父母,通过提供早教理论和亲子游戏方法,让父母在线下利用家庭物品和简单的教具与孩子互动;有些则针对孩子,提供人机互动游戏、音乐或视频内容,过程中也引入父母的帮助和指导。但是,这些在线早教课程大多难以通过现场体验区分优劣,也没有一些量化标准作为选择依据。因此,早教专家建议,选择在线课程,父母首先要具备基本常识,不要给孩子挑选超越其年龄的早教产品和内容。如过早接触英语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并没有好处,再比如,社会性的发展是孩子三四岁之后的事,而在0~3岁阶段,生活习惯的养成更为重要。
父母挑选早教网课时要契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更要提防虚拟性带来的弊病。早教专家认为,早教网课有先天不足,因为和婴幼儿打交道,面对面的交流非常重要,宝宝的表情、肢体动作都是表达的语言,老师可以据此判断宝宝的情绪变化,有针对性地施教。这样的交流在网上几乎无法做到。
信息不可轻信
诚然,网络给年轻的父母提供了丰富、便利的育儿服务,但网络信息并非全由专家提供,有些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因此,一些判断力较弱的父母容易茫然无措。
网络是公共媒体,自由性很大,有许多“民间教育家”混迹其间,借助网络推销自己的理念和产品,于是,各式各样的教育经验和理论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民间教育家既没有专家资质,也没有官方背景,之所以能获得网友的追捧,在于他们有值得炫耀的资本,有的是把自己的孩子送进了某某名牌大学,有的是培养出了状元的名师,而这些传奇的经历最受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青睐。但是,民间教育家的秘诀多有夸张的成分,比如,宣称能让孩子“5个月识字,3岁扫盲,6岁博览群书”的早教教材,经由父母们在网上相互推荐,卖得很火;同样,宣扬“天才可以后天培养,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教育,人人可以成为天才”的理念也备受父母们的追捧,不少父母不惜重金,在自己孩子身上全面实施。
这些产品和理论真有科学依据还是故弄玄虚、哗众取宠?北京市教委学前处郭老师认为,教育是一个科学系统的工程,即使有人用某种方法培养出了一个天才,也不能说明这种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孩子,因为每个孩子的性格、资质不同,个案不能代表普遍现象。如果用所谓训练天才的方法训练资质平平的孩子,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5个月识字,3岁扫盲,6岁博览群书”是一句很能蛊惑人心的口号,然而,经过多位专家的分析论证,被证明是最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这些早教是典型的超前教育,是学前教育最大的误区,因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过于强化对某种刺激的反应,很有可能阻碍孩子对其他经验的学习。经过科学论证,智力超常的孩子只占同龄孩子的3%,所以对于大多数资质平平的普通孩子来说,通向天才的路几乎是行不通的。
在各类育儿论坛和QQ群,很多父母现身说法,热心介绍自己的育儿经验,其实大多是包装国外早教专家的观点,只鳞片爪地模仿,很不系统,所谓立竿见影,也不过是一时的效果,因而参考价值有限。
因此,网络信息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有的信息还会出现误导,年轻父母不可盲目轻信。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