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走近不幸者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用直线画出表现老王不幸的语句,并说一说老王的不幸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第4段,他住在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破破落落”看出他的居住环境很差。
师:你能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很好!
生: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破旧”看出他很贫穷。
师:你准确把握住了老王的生存状态。(板书:贫)
生:第2段,家庭不幸。
师:能说具体一点吗?
生:他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真是孤苦无依啊!(板书:孤)
生:第2段,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老王“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谋生非常困难,生活艰难。
师:你从老王的自述中读出了他的不幸。可以想象,老王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一定无比伤感。你能不能以老王的口吻,讲述一下他内心的苦楚?老师帮你开个头:“老王啊,这年头蹬三轮生意好吗?”
生:“唉,不好做。这年头,像我这样人老的,没用的,脑袋慢的,只有一辆破车,生意哪能好做啊。”
师:一个“唉”字道尽心中孤苦,情感很到位,语气很像老王。
生:第3段,老王不仅老,他还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可以看出他生理上有缺陷,而且他还没有钱买鱼肝油。
师:不幸啊!生理残疾又加重了他的不幸。(板书:残)
生:我还要补充一下。因为他的一只眼睛是瞎的,所以受到别人歧视,乘客不愿坐他的车,还嘲笑他年轻的时候大约做了什么坏事。
师:说他年轻时做了什么坏事,这种说法有没有根据?
生:没有。
师:何以见得?
生:文中用了“大约”,可以看出这是无稽之谈。
师:生理残疾已然不幸,还要因此受到周围人的侮辱,何其不幸!对世态人情有着深刻思考的杨绛说:“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让我们齐声读一下这几句话,体会老王更深的不幸。(板书:辱)
师(小结):老王生来残疾,又孤苦伶仃,贫病交加,还要时时受到旁人侮辱,他的一生卑如草芥,轻若鸿毛,写满不幸!
二、心系不幸者
师:面对这样一位不幸的人,作为知识分子的杨绛,对他又有怎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结合文本,体会杨绛对老王的情感。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思考:人物的主要事件(杨绛为老王做了什么);议论性或者抒情性的语句。
生:第5段“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可以看出杨绛对老王的赞美。
师:杨绛对老王善良、老实的人品坚信不疑。(板书:赞美)
生:第6段,老王送钱锺书去医院,杨绛坚持给他钱,看出作者对老王的尊重。
师:给他钱,是尊重吗?别人帮了我,我给他经济报酬,这是——
生:感激。
师:是的,心怀感激。(板书:感激)
生:第1段“我常坐老王的三轮”和第3段“乘客不愿坐他的车”对比,体现杨绛对老王的尊重。
师:你能够从杨绛和其他人的不同行为中看出她对老王的尊重、关照,非常好!
生:我从第7段“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看出杨绛对老王的关切和同情。
师:两年之后,杨绛从干校回来依然关心着老王的生计。(板书:关心)
生:我看的是第3段,“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对他非常关心。
师:这是谁的行为?
生:杨绛的女儿。
师:连她的女儿也被影响了,关心老王。
生:首先看第3段,“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这里可以看出杨绛对老王的同情。
师:抓住了作者议论的语句。
生:还有第6段,在那个特殊年代,老王愿意送钱锺书去医院,我觉得杨绛对老王还有一点感激。
师:不错。
生:从第8段“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和最后一句“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可以看出“我”對老王的担心。
师:只有担心吗?结合老王下楼梯的段落再看看呢?
生:应该是害怕,老王的样子让她觉得可怕。
师:对了。其他同学还有吗?
生:我觉得最明显的就是第22段的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里可以看出杨绛对老王感到很惭愧。
师:为什么惭愧?
生:杨绛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老王却很不幸,而且之前老王在很困难的情况下,依然给她送鸡蛋和香油,看出老王对杨绛的感情很深,所以杨绛很惭愧。
师:也就是说“我”很幸运,“你”很不幸,所以“我”要感到惭愧。同学们觉得合理吗?
生:(摇头)不太合理。
生:因为老王对他们很好,但是杨绛连老王死了都不知道,在他去世一个月后才从老李的口中得知他的死讯。
师:对了,这样说才完整。除此之外,还有更深的原因吗?你在什么情况下会感到惭愧?
生:做错了事。
师:杨绛做错了什么事?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杨绛对老王始终是关心的、赞美的、感激的。她所做的这些事情,我觉得已经够了。可是为什么还是有愧于老王呢?
生:因为她对老王关心还不够!
师:那怎样关心才够呢?(停顿几秒)我们还需要看一下老王想从杨绛那里得到什么。 三、愧对不幸者
师:请结合文本说一说老王希望从杨绛那里得到什么,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人物的主要事件;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
生:第7段,从干校回来,杨绛一家已经不是老王的主顾了,但是老王还是扶病到“我”家来,以后还常托老李传话,看出老王即使生病还来杨绛家里,或者让人传话,这更像朋友的关系。
师:多次来杨绛家,有超出常人的情感。
生:我觉得老王需要的应该是亲情。老王没有什么亲人,杨绛一家人又十分关心他。第8段说,老王面如死灰,可见他病得很重。但他还是给杨绛一家送香油和鸡蛋。这些东西,以他的现状,应该是十分缺乏的。他却省吃俭用,送给杨绛。杨绛给他钱时,他还推辞。
师:你预习得非常充分,不仅抓住了老王送杨绛香油和鸡蛋的事情,还抓住了描写老王外貌的语句。可见,老王对杨绛一家有着超乎常人的深情厚谊,这恰似一份沉甸甸的亲情。为了让大家更为清晰地了解香油和鸡蛋在当时的价值,我为大家准备了两则材料,请大家结合材料再次体会老王此番来送香油和鸡蛋的深意。(屏显:略)
师:鸡蛋和香油是那个时代的高级营养品。此时的老王已经病入膏肓,正是需要营养的时候,他却把这么珍贵的营养品送给了杨绛一家,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情感啊!这不是亲情,还能是什么呢?那么杨绛懂得老王的这份深情厚谊吗?
生:没有,还是给了他钱。
师:老王视杨绛一家为亲人,然而直至他死,杨绛也没能明白他的心意,只把他当作需要同情的外人。我想,当老王攥着钱离开的一瞬,他的内心一定无比复杂。现在请你们站在老王的角度,想象一下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并用深情的语言抒写下来。(屏显老王送鸡蛋图片,并配文)要求:以第一人称来写;100字左右。(学生写老王的内心独白)
师:请同学们来分享一下。
生:“我渴望的并不是物质帮助,而是心灵的慰藉。我想从你们这里得到温暖的亲情,可惜你们竟无法理解。我是个不幸的人,此生也就只能一个人在疾病的折磨下,悲伤孤独地走完了吧!”
师:你已经走进了老王的内心!还有同学要分享吗?
生:“谢谢你们!是你们在我困难的时候给予我帮助,我没有什么亲人,也很贫穷,但我遇到了你们。我一直把你们当作我的亲人,你们很关心我,尊重我。谢谢!今天,我来了,我给你们带来了我省下的香油和鸡蛋。我来了,我来见你们最后一面。先生,我与你,终究不同!”
师:你读出了老王最后的遗憾!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回答刚才的问题——杨绛为什么愧怍?
生:老王视杨绛一家为亲人,而杨绛只把他当熟人,老王至死也没能得到最想要的亲情,也不被理解,他是带着巨大的遗憾离开人世的。
师:我想,如果要给老王所遭遇的不幸做一个等级评价的话,这应该是他最深一级的不幸。当杨绛最后明白老王的情谊时,已再无机会弥补,于是她写下了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我想这应是对老王最真诚的祭奠。然而她却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你从中看出了杨绛怎样的精神?
生: 看出来杨绛对老王的人文关怀。
师:是的,她将自己的不幸深深地隐藏起来,用最真诚的目光,注视那些像老王一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正是因为有了像杨绛这样的人,当我们回首那段乌云蔽日的艰难岁月时,记忆里始终有一道光和热,烛照大地!(板书:人文关怀)
现代散文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个性化地抒写作者的心灵,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感。因此,解读现代散文,一方面要关注作品中所写的人物,更要关注藏在字里行间的“我”。《老王》是一篇经典的写人记事散文,无数名师都执教过本课。如何做到既教出新意,又符合学生对散文的认知规律,这是笔者在执教本课时的思考难点。
立足文眼,引导思维。本文的结尾“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无疑是解读这篇文章最为关键的语句。老王为何不幸?杨绛为何愧怍?这两个问题就成了解读这篇文章的重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带情入课,层层设疑。教学从“不幸”切入,又以“不幸”贯穿始终,由解读老王的浅层不幸引出杨绛对他的关心、同情、感谢、赞美等情感,再由老王的深层情感需求探得他對杨绛一家亲人般的深情,对比杨绛对老王自始至终停留在物质层面上的同情、关心,得出杨绛因为她和老王情感付出的不平衡而愧怍,进而引出老王更深层的不幸。如果这节课仅仅停留在此,那么学生上完这节课脑子里最深刻的印象应该是老王那大写的不幸。因此就有了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抒写不幸者。杨绛本身也是很不幸的,但她却能关注到比自己更为不幸的人,这是真正的文人对底层百姓所具有的悲悯情怀,也是杨绛的人格魅力所在。
读写结合,运用语言。“认真读、仔细听、多思考、大胆说、用心写”的教导步步紧跟,将听说读写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很好地契合了丰富语言积累和运用的要求。整个课堂,笔者通过圈点勾画让学生反复深入文本,读懂人物,体会情感。在“愧对不幸者”环节,用“我以我手写不幸”的方式进一步增强学生与老王的内心共鸣,学生的文字变得有了魔力,催人泪下。学生在抒写与倾诉中,理解了这位渴求亲人的不幸者,也真正理解了杨绛的愧怍。
本课紧扣老王的“不幸”和杨绛的“愧怍”展开,既抓住作品中所写之人,更深入探讨作者情感。老王的“不幸”贯穿整节课,层层深入他的不幸,也就渐渐达到理解杨绛愧怍的佳境。文章可耐探究的细节很多,绝不是一节课所能涵盖的,但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无疑找到了解读本文的“金钥匙”。
(作者单位:常州市正衡中学)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用直线画出表现老王不幸的语句,并说一说老王的不幸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第4段,他住在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破破落落”看出他的居住环境很差。
师:你能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很好!
生: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破旧”看出他很贫穷。
师:你准确把握住了老王的生存状态。(板书:贫)
生:第2段,家庭不幸。
师:能说具体一点吗?
生:他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真是孤苦无依啊!(板书:孤)
生:第2段,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老王“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谋生非常困难,生活艰难。
师:你从老王的自述中读出了他的不幸。可以想象,老王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一定无比伤感。你能不能以老王的口吻,讲述一下他内心的苦楚?老师帮你开个头:“老王啊,这年头蹬三轮生意好吗?”
生:“唉,不好做。这年头,像我这样人老的,没用的,脑袋慢的,只有一辆破车,生意哪能好做啊。”
师:一个“唉”字道尽心中孤苦,情感很到位,语气很像老王。
生:第3段,老王不仅老,他还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可以看出他生理上有缺陷,而且他还没有钱买鱼肝油。
师:不幸啊!生理残疾又加重了他的不幸。(板书:残)
生:我还要补充一下。因为他的一只眼睛是瞎的,所以受到别人歧视,乘客不愿坐他的车,还嘲笑他年轻的时候大约做了什么坏事。
师:说他年轻时做了什么坏事,这种说法有没有根据?
生:没有。
师:何以见得?
生:文中用了“大约”,可以看出这是无稽之谈。
师:生理残疾已然不幸,还要因此受到周围人的侮辱,何其不幸!对世态人情有着深刻思考的杨绛说:“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让我们齐声读一下这几句话,体会老王更深的不幸。(板书:辱)
师(小结):老王生来残疾,又孤苦伶仃,贫病交加,还要时时受到旁人侮辱,他的一生卑如草芥,轻若鸿毛,写满不幸!
二、心系不幸者
师:面对这样一位不幸的人,作为知识分子的杨绛,对他又有怎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结合文本,体会杨绛对老王的情感。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思考:人物的主要事件(杨绛为老王做了什么);议论性或者抒情性的语句。
生:第5段“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可以看出杨绛对老王的赞美。
师:杨绛对老王善良、老实的人品坚信不疑。(板书:赞美)
生:第6段,老王送钱锺书去医院,杨绛坚持给他钱,看出作者对老王的尊重。
师:给他钱,是尊重吗?别人帮了我,我给他经济报酬,这是——
生:感激。
师:是的,心怀感激。(板书:感激)
生:第1段“我常坐老王的三轮”和第3段“乘客不愿坐他的车”对比,体现杨绛对老王的尊重。
师:你能够从杨绛和其他人的不同行为中看出她对老王的尊重、关照,非常好!
生:我从第7段“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看出杨绛对老王的关切和同情。
师:两年之后,杨绛从干校回来依然关心着老王的生计。(板书:关心)
生:我看的是第3段,“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对他非常关心。
师:这是谁的行为?
生:杨绛的女儿。
师:连她的女儿也被影响了,关心老王。
生:首先看第3段,“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这里可以看出杨绛对老王的同情。
师:抓住了作者议论的语句。
生:还有第6段,在那个特殊年代,老王愿意送钱锺书去医院,我觉得杨绛对老王还有一点感激。
师:不错。
生:从第8段“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和最后一句“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可以看出“我”對老王的担心。
师:只有担心吗?结合老王下楼梯的段落再看看呢?
生:应该是害怕,老王的样子让她觉得可怕。
师:对了。其他同学还有吗?
生:我觉得最明显的就是第22段的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里可以看出杨绛对老王感到很惭愧。
师:为什么惭愧?
生:杨绛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老王却很不幸,而且之前老王在很困难的情况下,依然给她送鸡蛋和香油,看出老王对杨绛的感情很深,所以杨绛很惭愧。
师:也就是说“我”很幸运,“你”很不幸,所以“我”要感到惭愧。同学们觉得合理吗?
生:(摇头)不太合理。
生:因为老王对他们很好,但是杨绛连老王死了都不知道,在他去世一个月后才从老李的口中得知他的死讯。
师:对了,这样说才完整。除此之外,还有更深的原因吗?你在什么情况下会感到惭愧?
生:做错了事。
师:杨绛做错了什么事?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杨绛对老王始终是关心的、赞美的、感激的。她所做的这些事情,我觉得已经够了。可是为什么还是有愧于老王呢?
生:因为她对老王关心还不够!
师:那怎样关心才够呢?(停顿几秒)我们还需要看一下老王想从杨绛那里得到什么。 三、愧对不幸者
师:请结合文本说一说老王希望从杨绛那里得到什么,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人物的主要事件;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
生:第7段,从干校回来,杨绛一家已经不是老王的主顾了,但是老王还是扶病到“我”家来,以后还常托老李传话,看出老王即使生病还来杨绛家里,或者让人传话,这更像朋友的关系。
师:多次来杨绛家,有超出常人的情感。
生:我觉得老王需要的应该是亲情。老王没有什么亲人,杨绛一家人又十分关心他。第8段说,老王面如死灰,可见他病得很重。但他还是给杨绛一家送香油和鸡蛋。这些东西,以他的现状,应该是十分缺乏的。他却省吃俭用,送给杨绛。杨绛给他钱时,他还推辞。
师:你预习得非常充分,不仅抓住了老王送杨绛香油和鸡蛋的事情,还抓住了描写老王外貌的语句。可见,老王对杨绛一家有着超乎常人的深情厚谊,这恰似一份沉甸甸的亲情。为了让大家更为清晰地了解香油和鸡蛋在当时的价值,我为大家准备了两则材料,请大家结合材料再次体会老王此番来送香油和鸡蛋的深意。(屏显:略)
师:鸡蛋和香油是那个时代的高级营养品。此时的老王已经病入膏肓,正是需要营养的时候,他却把这么珍贵的营养品送给了杨绛一家,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情感啊!这不是亲情,还能是什么呢?那么杨绛懂得老王的这份深情厚谊吗?
生:没有,还是给了他钱。
师:老王视杨绛一家为亲人,然而直至他死,杨绛也没能明白他的心意,只把他当作需要同情的外人。我想,当老王攥着钱离开的一瞬,他的内心一定无比复杂。现在请你们站在老王的角度,想象一下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并用深情的语言抒写下来。(屏显老王送鸡蛋图片,并配文)要求:以第一人称来写;100字左右。(学生写老王的内心独白)
师:请同学们来分享一下。
生:“我渴望的并不是物质帮助,而是心灵的慰藉。我想从你们这里得到温暖的亲情,可惜你们竟无法理解。我是个不幸的人,此生也就只能一个人在疾病的折磨下,悲伤孤独地走完了吧!”
师:你已经走进了老王的内心!还有同学要分享吗?
生:“谢谢你们!是你们在我困难的时候给予我帮助,我没有什么亲人,也很贫穷,但我遇到了你们。我一直把你们当作我的亲人,你们很关心我,尊重我。谢谢!今天,我来了,我给你们带来了我省下的香油和鸡蛋。我来了,我来见你们最后一面。先生,我与你,终究不同!”
师:你读出了老王最后的遗憾!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回答刚才的问题——杨绛为什么愧怍?
生:老王视杨绛一家为亲人,而杨绛只把他当熟人,老王至死也没能得到最想要的亲情,也不被理解,他是带着巨大的遗憾离开人世的。
师:我想,如果要给老王所遭遇的不幸做一个等级评价的话,这应该是他最深一级的不幸。当杨绛最后明白老王的情谊时,已再无机会弥补,于是她写下了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我想这应是对老王最真诚的祭奠。然而她却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你从中看出了杨绛怎样的精神?
生: 看出来杨绛对老王的人文关怀。
师:是的,她将自己的不幸深深地隐藏起来,用最真诚的目光,注视那些像老王一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正是因为有了像杨绛这样的人,当我们回首那段乌云蔽日的艰难岁月时,记忆里始终有一道光和热,烛照大地!(板书:人文关怀)
现代散文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个性化地抒写作者的心灵,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感。因此,解读现代散文,一方面要关注作品中所写的人物,更要关注藏在字里行间的“我”。《老王》是一篇经典的写人记事散文,无数名师都执教过本课。如何做到既教出新意,又符合学生对散文的认知规律,这是笔者在执教本课时的思考难点。
立足文眼,引导思维。本文的结尾“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无疑是解读这篇文章最为关键的语句。老王为何不幸?杨绛为何愧怍?这两个问题就成了解读这篇文章的重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带情入课,层层设疑。教学从“不幸”切入,又以“不幸”贯穿始终,由解读老王的浅层不幸引出杨绛对他的关心、同情、感谢、赞美等情感,再由老王的深层情感需求探得他對杨绛一家亲人般的深情,对比杨绛对老王自始至终停留在物质层面上的同情、关心,得出杨绛因为她和老王情感付出的不平衡而愧怍,进而引出老王更深层的不幸。如果这节课仅仅停留在此,那么学生上完这节课脑子里最深刻的印象应该是老王那大写的不幸。因此就有了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抒写不幸者。杨绛本身也是很不幸的,但她却能关注到比自己更为不幸的人,这是真正的文人对底层百姓所具有的悲悯情怀,也是杨绛的人格魅力所在。
读写结合,运用语言。“认真读、仔细听、多思考、大胆说、用心写”的教导步步紧跟,将听说读写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很好地契合了丰富语言积累和运用的要求。整个课堂,笔者通过圈点勾画让学生反复深入文本,读懂人物,体会情感。在“愧对不幸者”环节,用“我以我手写不幸”的方式进一步增强学生与老王的内心共鸣,学生的文字变得有了魔力,催人泪下。学生在抒写与倾诉中,理解了这位渴求亲人的不幸者,也真正理解了杨绛的愧怍。
本课紧扣老王的“不幸”和杨绛的“愧怍”展开,既抓住作品中所写之人,更深入探讨作者情感。老王的“不幸”贯穿整节课,层层深入他的不幸,也就渐渐达到理解杨绛愧怍的佳境。文章可耐探究的细节很多,绝不是一节课所能涵盖的,但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无疑找到了解读本文的“金钥匙”。
(作者单位:常州市正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