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已经在各个领域使用,了解和学习计算机是很重要的。中学都开设了计算机课,但是,有的学生对计算机操作很熟练,有的学生几乎不会操作。如何才能让中学生学好计算机呢?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同时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操作技能。
关键词: 中学生 计算机课程 学习兴趣
计算机课程已被中学纳入到必修课程中,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起初对计算机还挺感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习难度的增加,部分学生开始厌学。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到,要让学生长期爱好计算机,学好计算机知识,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保证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能保证教学活动有效进行。正如《学记》指出的“亲其师,信其道”,老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学生才会给老师相应的积极的情感回报,由爱老师进而爱他所教的学科。因此,我在学习生活上关心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表达对学生的爱。比如,我班有一名学生,他学习成绩很差,纪律涣散。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没有冷落他、指责他,而是在他众多的缺点之外发现了他喜欢计算机、乐于助人的优点,并加以鼓励引导,让他担任计算机课代表,帮助他在同学中树立威信。同时在生活中,我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和他促膝谈心,帮助他解决各种烦恼和困惑,使他在自由的氛围里,把自己的心声、内心的苦恼及时向我倾诉。我也抓住每个契机,疏导和改变他的看法和感受。经过努力,这名学生自信了,活泼了,坚强了,变得爱学习了,各科成绩都赶上了其他同学,当然他也和我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二、抓首因效应,上好第一堂课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内驱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刚刚接触计算机的中学生都有着一种既神秘又好奇的心理,很想知道计算机是什么东西,能用来干什么;想切身体会操作计算机的乐趣。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充分利用首因效应,及时启发,将学生引入其乐无穷的计算机世界。可以说,上好第一堂课是吸引学生今后学习这门课的关键。
首先,在教学“认识计算机”这一课时,我告诉学生计算机具有许多神奇的功能,至于有什么神奇功能暂不讲,让学生产生悬念。采取教学中置疑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使他们的思维活动高潮迭起。
其次,使学生在视、听、说的过程中,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欲望。如将计算机的概念、组成等抽象化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成色彩鲜艳、中心突出的画面,并配之以声音强调计算机的组成部分,使其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接着提问:“你们知道计算机有哪些功能?由哪些部分组成?”学生纷纷举手,兴奋地告诉我:“可以作为电视看,可以作为写字板写字,可以作为收音机听音乐……”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很浓,课堂气氛活跃,从而顺利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最后,我通过演示,让学生掌握正确开机和关机的方法,并强调正确的操作方法对保护计算机显示器和主机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正确开机和关机的操作步骤。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堂课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为今后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变换教学形式,活跃教学氛围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真正的学习兴趣,可组织形式多样的小比赛,比如:看谁打字快、看谁排得好、看谁完成的质量高,这样可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如指法练习,指法是学习计算机的基础,学好了对熟练操作计算机有很大帮助,但不少学生讨厌枯燥无味的输入,为了提高他们的兴趣,可使用一个类似游戏的教学软件,让字母动起来,敲击相应的字母键,敲对了就得分,敲错了就扣分,最后以得分高低判断输入速度的快慢和输入准确的程度高低。这样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练习指法,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学习效果,同时削弱学生上网的欲望,真正把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四、发挥“小老师”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当“小老师”改变了传统的师生间单向传递知识的方式,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传授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画图”教学中,我事先告诉学生教学目标,让学生自己组织上课,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程度,备好课,以自己的方式教学,扮演“小老师”。同时,在上机操作课中,教师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这时让一部分操作较好的学生当“小老师”,对其他同学在上机过程遇到的一些难题给予解答,学生就会互帮互助,共同学习,共同激发学习兴趣。
五、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大多数学校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可按年級与学生的兴趣组织一些不同层次的兴趣小组,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例如汉字输入、电脑语言教学、Windows基础等。学校也可组织各种竞赛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指法输入比赛”、“中文输入比赛”、“绘画比赛”等。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电脑操作水平,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计算机学科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操作为核心,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结构,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自主自愿地学习计算机。
参考文献:
[1]郑雪,易法建,傅芸主编.心理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童欣.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法研究.天津;天津理工学院,2003.
[3]王永梅,王冬平.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合肥学院学报,2005,VOL15,(4).
[4]南国龙.信息化教育概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关键词: 中学生 计算机课程 学习兴趣
计算机课程已被中学纳入到必修课程中,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起初对计算机还挺感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习难度的增加,部分学生开始厌学。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到,要让学生长期爱好计算机,学好计算机知识,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保证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能保证教学活动有效进行。正如《学记》指出的“亲其师,信其道”,老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学生才会给老师相应的积极的情感回报,由爱老师进而爱他所教的学科。因此,我在学习生活上关心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表达对学生的爱。比如,我班有一名学生,他学习成绩很差,纪律涣散。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没有冷落他、指责他,而是在他众多的缺点之外发现了他喜欢计算机、乐于助人的优点,并加以鼓励引导,让他担任计算机课代表,帮助他在同学中树立威信。同时在生活中,我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和他促膝谈心,帮助他解决各种烦恼和困惑,使他在自由的氛围里,把自己的心声、内心的苦恼及时向我倾诉。我也抓住每个契机,疏导和改变他的看法和感受。经过努力,这名学生自信了,活泼了,坚强了,变得爱学习了,各科成绩都赶上了其他同学,当然他也和我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二、抓首因效应,上好第一堂课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内驱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刚刚接触计算机的中学生都有着一种既神秘又好奇的心理,很想知道计算机是什么东西,能用来干什么;想切身体会操作计算机的乐趣。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充分利用首因效应,及时启发,将学生引入其乐无穷的计算机世界。可以说,上好第一堂课是吸引学生今后学习这门课的关键。
首先,在教学“认识计算机”这一课时,我告诉学生计算机具有许多神奇的功能,至于有什么神奇功能暂不讲,让学生产生悬念。采取教学中置疑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使他们的思维活动高潮迭起。
其次,使学生在视、听、说的过程中,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欲望。如将计算机的概念、组成等抽象化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成色彩鲜艳、中心突出的画面,并配之以声音强调计算机的组成部分,使其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接着提问:“你们知道计算机有哪些功能?由哪些部分组成?”学生纷纷举手,兴奋地告诉我:“可以作为电视看,可以作为写字板写字,可以作为收音机听音乐……”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很浓,课堂气氛活跃,从而顺利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最后,我通过演示,让学生掌握正确开机和关机的方法,并强调正确的操作方法对保护计算机显示器和主机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正确开机和关机的操作步骤。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堂课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为今后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变换教学形式,活跃教学氛围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真正的学习兴趣,可组织形式多样的小比赛,比如:看谁打字快、看谁排得好、看谁完成的质量高,这样可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如指法练习,指法是学习计算机的基础,学好了对熟练操作计算机有很大帮助,但不少学生讨厌枯燥无味的输入,为了提高他们的兴趣,可使用一个类似游戏的教学软件,让字母动起来,敲击相应的字母键,敲对了就得分,敲错了就扣分,最后以得分高低判断输入速度的快慢和输入准确的程度高低。这样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练习指法,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学习效果,同时削弱学生上网的欲望,真正把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四、发挥“小老师”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当“小老师”改变了传统的师生间单向传递知识的方式,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传授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画图”教学中,我事先告诉学生教学目标,让学生自己组织上课,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程度,备好课,以自己的方式教学,扮演“小老师”。同时,在上机操作课中,教师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这时让一部分操作较好的学生当“小老师”,对其他同学在上机过程遇到的一些难题给予解答,学生就会互帮互助,共同学习,共同激发学习兴趣。
五、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大多数学校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可按年級与学生的兴趣组织一些不同层次的兴趣小组,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例如汉字输入、电脑语言教学、Windows基础等。学校也可组织各种竞赛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指法输入比赛”、“中文输入比赛”、“绘画比赛”等。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电脑操作水平,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计算机学科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操作为核心,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结构,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自主自愿地学习计算机。
参考文献:
[1]郑雪,易法建,傅芸主编.心理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童欣.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法研究.天津;天津理工学院,2003.
[3]王永梅,王冬平.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合肥学院学报,2005,VOL15,(4).
[4]南国龙.信息化教育概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