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巴赫像神那样包容了一切,像神充满大爱。你从音乐里绿色的草叶上感觉到了春天的气息,而巴赫的春天并不像浪漫主义者的春天那么强烈,他来得不动声色。四季变更本是再自然不过的现象,而到了浪漫主义者那里,一旦到了冬天仿佛就是万物已死尽的苍凉冰冷,一旦发现春天到来或有了春天即将到来的希望,心中又会涌现出一阵狂喜,而巴赫的春天却是再自然不过,一切都是有规律的,一切都井井有条。
关键词:巴赫 音乐 神性
1685年3月21日,欧洲音乐史上的伟人、巴克音乐最杰出的代表,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出生于德国爱森那赫市。虽然这是一个小城镇,可它的市民却酷爱音乐。
据说该市古代的城门上竟刻着“音乐常在我们的市镇中照耀”的字样。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乐世家。对于具有极高音乐天赋的小巴赫来说,在这样的家庭成长原是十分幸运的,然而命运之神却偏要找些麻烦:他9岁丧母,10岁丧父,只得靠大哥继续抚养。尽管家里存放着大量音乐资料,可专横的兄长就是不允许他翻阅学习,无论他怎样苦苦恳求也无济于事。小巴赫只得趁哥哥离家外出与深夜熟睡之际,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爱的曲谱一笔一划地抄下来,历时长达半年之久,因而大大损坏了他的视力。他的晚年在双目失明中痛苦地度过,直至去世。为了练琴,他常常彻夜不眠,通宵达旦。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数十里去汉堡聆听名家的演奏。
如今,许多脍炙人口的古典音乐作品被改编成各种各样的版本,(有的甚至成为了门铃声)。这使我感到非常厌恶,当贝多芬的欢乐颂由轻松愉快的小调哼唱着时,听者似乎已经忘了原作的宏伟,当肖邦的夜曲被改编为由几件乐器加电子效果演奏时,我怎么也想不出这样演奏有什么可取之处。但是有一个人是例外,巴赫,巴赫。巴赫!在我看来,巴赫的作品无论怎样改编都有独特的味道,甚至是用电脑来演奏,听起来效果也不是死板得完全不能接受(相比之下,电脑演奏的肖邦则太乏味了)。
巴赫的音乐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心情下听到,都会给人以安慰。对于他作品中的这种特性,我一直感到非常困惑。人们说那是神性。
巴赫在《二部创意曲》1723年的手稿的扉页上写着:“诚恳的指导——它向键盘音乐爱好者,特别是那些愿意学习弹奏者指出一个明确的途径,不仅首先学习把两个声部演奏得十分清楚,而且在进一步提高后,正确地着手并弹好三个独立声部,同时不仅能写好的创意,而且能把它们很好地进行发展;但最重要的是在演奏中达到一种歌唱性的风格,并在创作的要素方面具备好的艺术情趣。”因此,要想弹奏好创意曲,对乐曲结构先得作充分的了解,这才能达到巴赫所意图的学习结果。同时,巴赫还暗示了可以借此熟练“如歌奏法”,这也是当今演奏家所需要的。
通过他,我感觉到音乐是艺术中最纯净、最本质的形式,而他的音乐则是在所有音乐中最接近世界本质的。就像是理念世界的回音。对于这一点,《十二平均律》是最好的体现。我喜欢这部作品,多年前就开始接触到这部作品,但直到现在,我还没有完整地听过一次。其实作品的长度也不过200多分钟而已,我要听完的话随时都可以听完,但我一直没这么做。我几年前买到的《洛特雷阿蒙作品全集》也是这样,《马尔多罗之歌》花了四、五年的时间,我才把六支歌全部读完。为什么?因为我面对这些作品感到喜悦、兴奋、宁静、庄严……,一想到要接受他们,我似乎感到有压力,平均律的前面几首已让我爱不释手,从中听到世界是如何运动,而要洞悉世界是如何运动的,那该是多么困难的事啊!足以让人消耗一辈子,而我如果在200多分钟的时间里听完这部作品,我会感到无比困惑。你可以想象,作为一个地球人,他在宇宙中的地位是那么微小,突然间,宇宙间最本质的规律出现在他的面前,他会如何?他会发现自己原来没有站立在地球上,他是漂浮在空中无所依托。一个人,突然看见了神才能看到的东西。他必会困惑。
巴赫像神那样包容了一切,像神充满大爱。你从音乐里绿色的草叶上感觉到了春天的气息,而巴赫的春天并不像浪漫主义者的春天那么强烈,他来得不动声色。四季变更本是再自然不过的现象,而到了浪漫主义者那里,一旦到了冬天仿佛就是万物已死尽的苍凉冰冷,一旦发现春天到来或有了春天即将到来的希望,心中又会涌现出一阵狂喜,而巴赫的春天却是再自然不过,一切都是有规律的,一切都井井有条。应该以泰然之心处之。超脱出来,用第三者的角度却看待这个世界,而这个第三者,拥有上帝的眼睛而没有上帝的大能,更像是一个孤独漂浮在空中的灵魂。用中国的说法来形容,这一切都合乎于“道”,不应刻意改变,而巴赫的音乐也是合乎于“道”的。他引领我们走向彼岸,旅途中,你分不出音乐到底是路上的风景,还是目的地。因为一个人,突然看见了神才能看到的东西,他必会困惑。
我爱巴赫进行到底!
关键词:巴赫 音乐 神性
1685年3月21日,欧洲音乐史上的伟人、巴克音乐最杰出的代表,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出生于德国爱森那赫市。虽然这是一个小城镇,可它的市民却酷爱音乐。
据说该市古代的城门上竟刻着“音乐常在我们的市镇中照耀”的字样。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乐世家。对于具有极高音乐天赋的小巴赫来说,在这样的家庭成长原是十分幸运的,然而命运之神却偏要找些麻烦:他9岁丧母,10岁丧父,只得靠大哥继续抚养。尽管家里存放着大量音乐资料,可专横的兄长就是不允许他翻阅学习,无论他怎样苦苦恳求也无济于事。小巴赫只得趁哥哥离家外出与深夜熟睡之际,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爱的曲谱一笔一划地抄下来,历时长达半年之久,因而大大损坏了他的视力。他的晚年在双目失明中痛苦地度过,直至去世。为了练琴,他常常彻夜不眠,通宵达旦。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数十里去汉堡聆听名家的演奏。
如今,许多脍炙人口的古典音乐作品被改编成各种各样的版本,(有的甚至成为了门铃声)。这使我感到非常厌恶,当贝多芬的欢乐颂由轻松愉快的小调哼唱着时,听者似乎已经忘了原作的宏伟,当肖邦的夜曲被改编为由几件乐器加电子效果演奏时,我怎么也想不出这样演奏有什么可取之处。但是有一个人是例外,巴赫,巴赫。巴赫!在我看来,巴赫的作品无论怎样改编都有独特的味道,甚至是用电脑来演奏,听起来效果也不是死板得完全不能接受(相比之下,电脑演奏的肖邦则太乏味了)。
巴赫的音乐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心情下听到,都会给人以安慰。对于他作品中的这种特性,我一直感到非常困惑。人们说那是神性。
巴赫在《二部创意曲》1723年的手稿的扉页上写着:“诚恳的指导——它向键盘音乐爱好者,特别是那些愿意学习弹奏者指出一个明确的途径,不仅首先学习把两个声部演奏得十分清楚,而且在进一步提高后,正确地着手并弹好三个独立声部,同时不仅能写好的创意,而且能把它们很好地进行发展;但最重要的是在演奏中达到一种歌唱性的风格,并在创作的要素方面具备好的艺术情趣。”因此,要想弹奏好创意曲,对乐曲结构先得作充分的了解,这才能达到巴赫所意图的学习结果。同时,巴赫还暗示了可以借此熟练“如歌奏法”,这也是当今演奏家所需要的。
通过他,我感觉到音乐是艺术中最纯净、最本质的形式,而他的音乐则是在所有音乐中最接近世界本质的。就像是理念世界的回音。对于这一点,《十二平均律》是最好的体现。我喜欢这部作品,多年前就开始接触到这部作品,但直到现在,我还没有完整地听过一次。其实作品的长度也不过200多分钟而已,我要听完的话随时都可以听完,但我一直没这么做。我几年前买到的《洛特雷阿蒙作品全集》也是这样,《马尔多罗之歌》花了四、五年的时间,我才把六支歌全部读完。为什么?因为我面对这些作品感到喜悦、兴奋、宁静、庄严……,一想到要接受他们,我似乎感到有压力,平均律的前面几首已让我爱不释手,从中听到世界是如何运动,而要洞悉世界是如何运动的,那该是多么困难的事啊!足以让人消耗一辈子,而我如果在200多分钟的时间里听完这部作品,我会感到无比困惑。你可以想象,作为一个地球人,他在宇宙中的地位是那么微小,突然间,宇宙间最本质的规律出现在他的面前,他会如何?他会发现自己原来没有站立在地球上,他是漂浮在空中无所依托。一个人,突然看见了神才能看到的东西。他必会困惑。
巴赫像神那样包容了一切,像神充满大爱。你从音乐里绿色的草叶上感觉到了春天的气息,而巴赫的春天并不像浪漫主义者的春天那么强烈,他来得不动声色。四季变更本是再自然不过的现象,而到了浪漫主义者那里,一旦到了冬天仿佛就是万物已死尽的苍凉冰冷,一旦发现春天到来或有了春天即将到来的希望,心中又会涌现出一阵狂喜,而巴赫的春天却是再自然不过,一切都是有规律的,一切都井井有条。应该以泰然之心处之。超脱出来,用第三者的角度却看待这个世界,而这个第三者,拥有上帝的眼睛而没有上帝的大能,更像是一个孤独漂浮在空中的灵魂。用中国的说法来形容,这一切都合乎于“道”,不应刻意改变,而巴赫的音乐也是合乎于“道”的。他引领我们走向彼岸,旅途中,你分不出音乐到底是路上的风景,还是目的地。因为一个人,突然看见了神才能看到的东西,他必会困惑。
我爱巴赫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