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8年重庆市主要城区大气PM2.5水平与居民非意外死亡的关系

来源 :环境与职业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xi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大气颗粒物污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居民死亡密切相关.[目的]探讨重庆市5个主要城区大气PM2.5质量浓度(下称浓度)与居民非意外死亡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2018年重庆市渝中、沙坪坝、南岸、九龙坡和江北五城区居民死因资料、大气污染和气象监测数据,计算五城区每日非意外死亡总数和大气污染物日均浓度.利用广义相加模型,控制长期趋势和季节效应、气象因素(平均温度、相对湿度)及“星期几效应”的影响,建立单污染物模型及多污染物模型,分析PM2.5单独暴露及其与SO2、NO2、CO联合暴露时对居民非意外死亡的短期效应,并按性别分层比较效应差异.[结果]2014-2018年重庆市五城区平均每日非意外死亡70人,其中男性、女性分别为41、29人;大气PM2.5日均浓度为51 μg·m-3,超标共计299d,占15.35%.单污染物模型显示,PM2.5在当天及滞后1~3d时对居民非意外死亡存在影响,在滞后1d时效应最大,PM2.5每升高10 μg·m-3时全人群非意外死亡率增加0.62% (95%CI:0.27%~0.97%),其中男性、女性非意外死亡率分别增加0.49% (95%CI:0.09%~0.89%)、0.85% (95%CI:0.39%~1.31%),女性的效应值高于男性,效应差为0.35%(95%CI:0.13%~0.57%).双污染物模型显示:分别校正5O2、NO2时,PM2.5对居民非意外死亡的效应变弱,甚至消失;校正CO时,效应增强,非意外死亡率增加至0.69% (95%CI:0.26%~1.13%).在全污染物模型中,仅女性的非意外死亡与PM2.5存在关联,当PM2.5每升高10μg·m-3时女性每日非意外死亡率上升0.77% (95%CI:0.10%~1.44%).在所有多污染物模型中,女性效应值均高于男性,效应差值范围为0.35%~0.54%.[结论]重庆市主要城区大气PM2.5浓度升高可导致居民非意外死亡风险增加,女性更易感.
其他文献
[背景]身体活动与工作压力对员工的健康具有重要影响.[目的]探究每日步数及工作压力与员工身心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市浦东新区11家事业单位和10家企
[背景]5-氨基乙酰丙酸(5-ALA)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氨基酸,广泛存在于植物和动物中.目前研究发现,5-ALA具有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和改善糖耐量水平的作用,而其在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损
[背景]矽肺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治疗手段有限,较为公认的机制是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诱导上皮间质转化(EMT)过程.SB431542作为TGF-β特异性受体阻断剂,在多种疾病中
[背景]双酚A(BPA)是一种常见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其化学结构与雌激素类似,近年来其与肿瘤之间的关系引起普遍关注.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中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BPA对其发生
工业、农业以及日常生活中许多含铅、汞、镉等重金属的化合物进入到环境中并造成污染.近年来重金属对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比较国内外人群体内
代谢组学是后基因组时代新兴的组学技术,是通过定性定量分析生物体受影响或干扰后(如特定的基因变异或环境变化后)其代谢谱的变化,来研究整体的生物过程及其代谢特征.职业卫
[背景]PM10污染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研究已经被广泛报道,大多数研究仅仅关注PM10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等某一大类疾病的死亡风险,而PM10与特定心血管疾病死亡效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