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恋这首情歌》(原名《Sing Street》)并非只是一部音乐少年的纯爱电影,它更适合被称作“少年康纳之烦恼”—家庭使他筋骨麻痹,学校令他体肤疮痍,暗恋让他迷失所为,兄长的黑胶唱片和乐队的创作表演则伴他心志成长。青春残酷,时节美好,也许事隔经年,重逢何以致意。
题目的构思源于电影的最后一个场景—来自拜伦的《春逝》。作为一个并不忠实的读者,终究只知道他这一首颇流行的情诗,依稀记得遣词造句背后也是有过一段苦情的。无论你的脑袋里装的是格律、和弦,或者只是一团糨糊,都没关系,站在台阶下的人都一样,仰望对方如期盼流星,翻山越岭也在所不辞。男孩康纳第一眼便中意拉菲娜,她以一副生人勿近的姿态站在学校对面,丝巾绕在细长的脖颈上,耳垂上挂着两只金色的圆环,嘴角叼一支没点燃的香烟。他喜欢她的美,更喜欢她的穿戴与他的日常生活充满对立感,她是一只突降的外星飞船,朝他发出具有引力的光波。拉菲娜直勾勾地看着康纳从对街走来,细眉一挑,眼神迅速地上下游移。这个在学校食堂被揍得眼眶发黑的小子,搭讪起来却格外利索。
“你要火吗?”
“不,我正在戒烟。”
“我也没有火。”
她是一位未来的模特,他有一支空想的乐队,正是十四五岁的半熟少年,稚气还未脱尽,却端着成人世界的社交架子。拉菲娜要求康纳唱歌证明自己时说:“你以后会在成千上万人面前唱歌,而我只是其中之一。”就像她相信自己即将成为伦敦的模特一样,对校园男孩故作姿态的搭话也饶有兴致,这大概便是青春梦想的无限可能吧。
康纳第一次骑车载拉菲娜回家,她笑说自己从未坐过这么慢的自行车,他在夜晚的小道上绕路,她也在他心头环绕。你知道自己有多喜欢她/他,她/他或许也知道,但你们之间横亘着“一座装满诱惑力的伦敦”,它是一纸远方的录取通知单,一张去往异国他乡的机票,或者一个开着敞篷车的成熟男人,而你只有捏在手里的一张歌词。人们爱把初恋比作一颗苹果,咬过之后终会随着时间氧化,但你品尝它甜蜜或涩口,才能体会到其他水果的不同滋味。
拉菲娜会为了乐队第一次录像而为每个人化妆,也会为了做出一卷完美的音乐录影带跳进海里—但凡涉及梦想,她便倾尽所有。康纳把不会游泳的她救上岸,“这是为了我们的艺术,你决不能只做到一半”,然后便是电影中那个狼狈却唯美的初吻,碧蓝海天之间,自然的光影和花掉的妆容是任何技术都无法复现的美好。
影片结尾时康纳驾着祖父的小船,载着拉菲娜再度一同浸入海水的洗礼中。高大的轮船上一对依稀可见的白发成年人与他们挥手致意,不顾一切的青春与饱经世事的暮年在这一刻驶向同一个彼岸。少年时几多风雨路没关系,初恋的结局是好是坏也没关系,世上人或事本来便是遇上方知有,失去也获得。
就算初恋是一朵记忆味甜的棉花糖,也无法吸干青春面庞的两行泪。电影的第一个镜头从康纳弹琴吟唱的特写拉远,画外父母的争吵声也渐渐高涨,康纳既为这种家庭生活苦恼愤怒,拨弦的手指却又显出他的脆弱无力。思想上,他是哥哥的拥簇者,音乐和生活都跟随其后;行动上,他是父亲的服从者,大多数时候他只是像姐姐那样沉默地听大人们的对话。他是每一个在分崩家庭中的青春期小孩,心里装的越多,嘴上说的就越少。
布莱登是康纳的灯塔,一个真正热爱艺术并懂得艺术的人,他无意间的一句话都足够弟弟拿来拔高和摆谱,他的房间像是弟弟的祷告室,而他宛如一个幼小灵魂的导师。他会把弟弟劣质的音乐带拆毁踩烂,也会为他的初恋故事而专注微笑。布莱登希望康纳能够明白的不是乐理知识,不是词曲本身,不是描画草图,不是以一方舞台为生活重心,更不是为家庭或孤岛绑住身心,而是要到一个超出自己眼界和想象的地方去,成为歌手、成为艺术家,而他将会在远航的港口前为他呐喊欢呼。
乐队中的每一个小孩都是纯粹美好的,就算是那个对康纳挥拳的坏小子巴里也有在舞台上对着乐器挠头,并站在乐队一方来抗争的可爱时候。他们有的是时间,这能允许他们去做很多正确的事情,也能包容他们犯下更多的错误—纠正是长大以后的事。与康纳交集最多的埃蒙是另一个站在他灵魂旁边的人—布莱登为他指引,埃蒙则陪他探索。初次见面时的埃蒙几乎有比肩布莱登的才华和老练,他的提问让康纳哑口无言,他们一起躲在小屋里吸烟,一起穿上滑稽的演出服,一起从糟糕的歌写到满堂喝彩。每一个在小巷垃圾堆旁或别的地方拍下的录像带都是他们的青春纪念,纵使他日梦想早更迭,就算海潮两端轨迹再难重合,就算在最后一支歌响起之前,他们还是被人嘲弄的“怪物”。
导演约翰·卡尼拍出了爱尔兰绿意苍翠之美,拍出了年少哀愁之美,拍出了筑梦逐梦之美,他将对少年时代最美好的愿景都融入进康纳的脑海中,那宛如美国校园舞会的梦幻场景,沉浸在自己歌声中的每一个人都得到了幸福。电影终了之后,航海远行的尽头或许有花花世界,又或许只是另一片关住艺术家的岛屿,“他们毕竟只是孩子”,约翰·卡尼如是说。所以在很远的将来,“以沉默”或“以眼泪”都没有关系,只要记得你也曾经是自己的“船长”。
题目的构思源于电影的最后一个场景—来自拜伦的《春逝》。作为一个并不忠实的读者,终究只知道他这一首颇流行的情诗,依稀记得遣词造句背后也是有过一段苦情的。无论你的脑袋里装的是格律、和弦,或者只是一团糨糊,都没关系,站在台阶下的人都一样,仰望对方如期盼流星,翻山越岭也在所不辞。男孩康纳第一眼便中意拉菲娜,她以一副生人勿近的姿态站在学校对面,丝巾绕在细长的脖颈上,耳垂上挂着两只金色的圆环,嘴角叼一支没点燃的香烟。他喜欢她的美,更喜欢她的穿戴与他的日常生活充满对立感,她是一只突降的外星飞船,朝他发出具有引力的光波。拉菲娜直勾勾地看着康纳从对街走来,细眉一挑,眼神迅速地上下游移。这个在学校食堂被揍得眼眶发黑的小子,搭讪起来却格外利索。
“你要火吗?”
“不,我正在戒烟。”
“我也没有火。”
她是一位未来的模特,他有一支空想的乐队,正是十四五岁的半熟少年,稚气还未脱尽,却端着成人世界的社交架子。拉菲娜要求康纳唱歌证明自己时说:“你以后会在成千上万人面前唱歌,而我只是其中之一。”就像她相信自己即将成为伦敦的模特一样,对校园男孩故作姿态的搭话也饶有兴致,这大概便是青春梦想的无限可能吧。
康纳第一次骑车载拉菲娜回家,她笑说自己从未坐过这么慢的自行车,他在夜晚的小道上绕路,她也在他心头环绕。你知道自己有多喜欢她/他,她/他或许也知道,但你们之间横亘着“一座装满诱惑力的伦敦”,它是一纸远方的录取通知单,一张去往异国他乡的机票,或者一个开着敞篷车的成熟男人,而你只有捏在手里的一张歌词。人们爱把初恋比作一颗苹果,咬过之后终会随着时间氧化,但你品尝它甜蜜或涩口,才能体会到其他水果的不同滋味。
拉菲娜会为了乐队第一次录像而为每个人化妆,也会为了做出一卷完美的音乐录影带跳进海里—但凡涉及梦想,她便倾尽所有。康纳把不会游泳的她救上岸,“这是为了我们的艺术,你决不能只做到一半”,然后便是电影中那个狼狈却唯美的初吻,碧蓝海天之间,自然的光影和花掉的妆容是任何技术都无法复现的美好。
影片结尾时康纳驾着祖父的小船,载着拉菲娜再度一同浸入海水的洗礼中。高大的轮船上一对依稀可见的白发成年人与他们挥手致意,不顾一切的青春与饱经世事的暮年在这一刻驶向同一个彼岸。少年时几多风雨路没关系,初恋的结局是好是坏也没关系,世上人或事本来便是遇上方知有,失去也获得。
就算初恋是一朵记忆味甜的棉花糖,也无法吸干青春面庞的两行泪。电影的第一个镜头从康纳弹琴吟唱的特写拉远,画外父母的争吵声也渐渐高涨,康纳既为这种家庭生活苦恼愤怒,拨弦的手指却又显出他的脆弱无力。思想上,他是哥哥的拥簇者,音乐和生活都跟随其后;行动上,他是父亲的服从者,大多数时候他只是像姐姐那样沉默地听大人们的对话。他是每一个在分崩家庭中的青春期小孩,心里装的越多,嘴上说的就越少。
布莱登是康纳的灯塔,一个真正热爱艺术并懂得艺术的人,他无意间的一句话都足够弟弟拿来拔高和摆谱,他的房间像是弟弟的祷告室,而他宛如一个幼小灵魂的导师。他会把弟弟劣质的音乐带拆毁踩烂,也会为他的初恋故事而专注微笑。布莱登希望康纳能够明白的不是乐理知识,不是词曲本身,不是描画草图,不是以一方舞台为生活重心,更不是为家庭或孤岛绑住身心,而是要到一个超出自己眼界和想象的地方去,成为歌手、成为艺术家,而他将会在远航的港口前为他呐喊欢呼。
乐队中的每一个小孩都是纯粹美好的,就算是那个对康纳挥拳的坏小子巴里也有在舞台上对着乐器挠头,并站在乐队一方来抗争的可爱时候。他们有的是时间,这能允许他们去做很多正确的事情,也能包容他们犯下更多的错误—纠正是长大以后的事。与康纳交集最多的埃蒙是另一个站在他灵魂旁边的人—布莱登为他指引,埃蒙则陪他探索。初次见面时的埃蒙几乎有比肩布莱登的才华和老练,他的提问让康纳哑口无言,他们一起躲在小屋里吸烟,一起穿上滑稽的演出服,一起从糟糕的歌写到满堂喝彩。每一个在小巷垃圾堆旁或别的地方拍下的录像带都是他们的青春纪念,纵使他日梦想早更迭,就算海潮两端轨迹再难重合,就算在最后一支歌响起之前,他们还是被人嘲弄的“怪物”。
导演约翰·卡尼拍出了爱尔兰绿意苍翠之美,拍出了年少哀愁之美,拍出了筑梦逐梦之美,他将对少年时代最美好的愿景都融入进康纳的脑海中,那宛如美国校园舞会的梦幻场景,沉浸在自己歌声中的每一个人都得到了幸福。电影终了之后,航海远行的尽头或许有花花世界,又或许只是另一片关住艺术家的岛屿,“他们毕竟只是孩子”,约翰·卡尼如是说。所以在很远的将来,“以沉默”或“以眼泪”都没有关系,只要记得你也曾经是自己的“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