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唐代武玄之所撰《韵诠》是一部记载当时实际语音的新兴韵书,今已失传。文章就文献所载此书的三百多条佚文对其概貌作了考探,剖析其注音、析形和释义的体例,探讨其渊源和编纂特色,论述其在语言研究、辞书研究和文化研究等方面的学术价值,填补了辞书史研究中有关此书的研究之阙。
关键词 《韵诠》 概貌 体例 渊源 编纂特色 学术价值
武玄之的《韵诠》是唐代的一部新兴韵书[1],今已失传,仅存于一些典籍的征引之中,故已有辞书史著作多语焉不详,甚或不置一词。近人汪黎庆曾据唐慧琳《一切经音义》(下简称慧琳音义)和辽希麟《续一切经音义》(下简称希麟音义)辑得佚文272条,收入《小学丛残四种》;龙璋亦曾居此二书辑得276条,收入《小学蒐佚》。其后周祖谟又据日释安然《悉昙藏》、中算《妙法莲华经释文》、信瑞《净土三部经音义集》、古钞卷子本《五行大义》辑得序1条、例5条、韵头50条、释文50条,收入《唐代各家韵书逸文辑录》。[2]今检慧琳音义引用《韵诠》308条,希麟音义引用17条,去诸家所辑之重后,共辑得佚文325条。此虽已非《韵诠》原本,但吉光片羽亦弥足珍贵,本文拟就这些佚文进行考探,冀略窥这部韵书概貌之一斑。
一、《韵诠》的概貌
1.《韵诠》的书名与卷数
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武玄之《韵铨》,十五卷。”然日人藤原佐世《本朝见在书目录》著录《韵诠》则有十卷本和十二卷本。《本朝见在书目录》成于唐懿宗和僖宗时,距此书成书年代更近,或存其原貌,尉迟治平《武玄之韵诠考》一文已考定此书成于开元、天宝年间,《新唐书》的“铨”为欧阳修误改。[3]又据俞敏《等韵溯源》一文推测:“十卷是五的倍数,该是书的本体。二卷可能是《明义例》等。”[4]
2.《韵诠》的收词和内容
《韵诠》主要收释单音词,所释多为汉以来的新词,如慧琳音义卷十三释《大宝积经》第四十一卷逃迸之迸:“迸,散走也。”检《说文》未收,见于徐锴的《说文新附》。
《韵诠》也收释了一些联绵词和叠音词。如:
参差者 不齐之皃。(慧琳音义卷十《新译仁王经序》“参差”)
杳杳 空远也,深幽也。(慧琳音义卷一百《惠超往五天竺国传》卷上“杳杳”)
《韵诠》还收释了一些百科词。如:
珂 白玉佩也。(慧琳音义卷四《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百八十一卷“逾珂雪”)
鼬 赤黄色,俗谓之鼠狼。(中算《妙法莲华经释文》第一百五十七卷)
此外,《韵诠》也收释了一些虚词和外来词。如:
哉 语助也。(慧琳音义卷一百《肇论》卷下“汪哉”)
二、《韵诠》的体例
据日释安然《悉昙藏》卷二所载《韵诠》五十韵头和序所说“李季节之辈定《音谱》于前,陆法言之徒修《切韵》于后”,可推知《韵诠》是一部承李季节《韵谱》和陆法言《切韵》而有所变革的后出韵书。从佚文可知《韵诠》释词大致包括注音、析形和释义三大部分。
1.注音
据《悉昙藏》卷一所载反音例称:“服虔始作反音,亦不诘定。臣谨以口声为证。”可见武玄之注音的依据是“以口声为证”,注重反映当时实际语言的状貌。又据《悉昙藏》卷二所载明义例规定:“凡为韵之例四也。一则四声有定位,平、上、去、入之例是也。二则正纽以相证,令上下自明,人、忍、仞、日之例是也。三则傍通以取韵,使声不误,春、真、人、伦之例是也。四则虽有其声而无其字,则阙而不书,辰、蜃、ND923例也。”可见《韵诠》按韵编排,依平、上、去、入四声定位排序,凡声调不同而韵腹韵尾相同或阳入相配的字都属同一个韵。
2.析形
《韵诠》据六书分析字形,并指出某字的不同写法。如:
了 象人无两臂也。(中算《妙法莲华经释文》第一百七十二卷)
捶 或作箠。(中算《妙法莲华经释文》第一百六十卷)
据《悉昙藏》卷一载其缮写例称:“自大篆小篆之后即有隶书,后人亦破楷书为行书,破行书为草书。所以氵冫相乱,扌寸相杂。”可见其大体依据历代相承的篆隶楷等正体辨析字形,亦注重对后出新字俗字字形的辨析。
3.释义
《韵诠》不仅解释所释词的本义,也解释词的引申义和假借义。释本义的如:
谨 慎也。(慧琳音义卷八十九《高僧传》第六卷“形谨”)
聆 听也。(慧琳音义卷九十三《续高僧传》第十一卷“伫聆”)
释引申义的如:
拒 违也。(慧琳音义卷六《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百卷“拒逆”)
检《广雅》:“拒,捍也。”“拒”有“捍”义,引申则有“违”义。
释假借义的如:
冀 望也。(慧琳音义卷八《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百七十七卷“希冀”)
检《说文》:“冀,北方州也。”段玉裁注云:“假借为望也,幸也。盖以冀同觊也。”
也有分释多义词的几个义项的,如:
嫌 恨也,疑也。(慧琳音义卷八《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百六十六卷“嫌恨”)
有时还往往连类而及,释一词而兼及与此词相关的一些词。如:
文 字有韵谓之文,无韵谓之笔。(信瑞《净土三部经音义集》)
有些释义还引用一些文献作为书证。如:
车 《淮南子》曰:古者见转蓬为车。(信瑞《净土三部经音义集》卷四)
酒 案《战国策》云,帝女仪狄造酒献于禹曰:后必以酒亡国。遂鞭而去之。(信瑞《净土三部经音义集》卷二)
三、《韵诠》的渊源
《韵诠》的说解大体承前代辞书而又有所创新。源自前代辞书的如:
攈 拾也。(慧琳音义卷六十九《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第一百十五卷“攈多”)
检《说文》,《韵诠》所释与《说文》同。
亡身从物曰殉。(慧琳音义卷一百《荆州沙门无行从中天附书于唐国诸大德》“殉命”)
检《玉篇》为:“亡身从物为殉也。”
自破曰坏。(慧琳音义卷五《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百五十一卷“弊坏”)
检慧琳音义卷三十五释《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第一卷“沮坏”之“坏”引《字统》,《韵诠》所释与《字统》同。
《韵诠》的有些释义在前代辞书所释的基础上又有所斟酌而更为确切。如《说文》:“噤,口闭也。”《通俗文》:“口不开曰噤。”慧琳音义卷十八释《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第七卷“舌噤”之“噤”引《韵诠》:“噤,口急不开也。”《韵诠》增一“急”字,更好地描写出了急切间开不了口的状态。
四、《韵诠》的特色
1.首创归并四声
《韵诠》的编排承李季节《韵谱》和陆法言《切韵》而有所变革,武玄之认识到汉语语音的系统性,在对四声相承韵部的元音音值分析和辨识基础上,将四声隶属于韵头之下。《韵诠》所列韵头的性质与《切韵》系韵书的“韵”不同,而与《中原音韵》和清代古音学家的“部”、“韵部”相近,早于《中原音韵》首创归并四声。[5]
2.谨以口声为证
《韵诠》释词“谨以口声为证”,记录了当时的实际语言。如慧琳音义卷六十一释《根本说一切有部NBD4F蒭尼律》第十二卷“拐行”之“拐”:“拐,把头杖也。”《韵诠》释义也多以当时语来诠释古语。如慧琳音义卷二十九释《金光明最胜王经》第八卷“象蹈”之“蹈”:“陶到反。《韵诠》云:蹈,践也,踏也。从足,舀声。”表“用脚踩”义先秦用“蹈”或“践”,唐代可用“踏”。
《韵诠》还颇注重诠释一些词的方言义。如慧琳音义卷十释《新译仁王经序》“遏寇”之“寇”:“《考声》:寇,贼也。《韵诠》:盛多也。《说文》:暴也。《文字释要》云寇从攴从完是也。”检《方言》卷一载,齐宋之间“凡物盛多谓之寇”。据《韵诠》所释,此义唐代仍沿用。
3.释义注重描写
《韵诠》的释义颇注重描写,往往具体而又形象。如慧琳音义卷十五释《大宝积经》第一百二十卷“垂皱”之“皱”:“皱,皮不展也。”又卷七十五释《坐禅三昧经》上卷“皱眉”之“皱”:“面皮聚也。”描写了“皱”的具体状态。
五、《韵诠》的学术价值
《韵诠》今虽仅存三百余条,然古泽斑斓,从这些佚文中亦可略窥其在语言研究、辞书研究和文化研究等诸方面的重要学术价值之一斑。
1.语言研究
《韵诠》所分的五十韵头与《切韵》相比,无脂、殷、痕、删、衔、凡韵等七韵,但又由齐韵分出栘韵,由侵韵分出岑韵。周祖谟认为“可能是脂并入之,殷并入文,痕并入魂,删并入山,衔并入咸,凡并入严”,“由齐分出栘,因栘臡一类字韵与齐不同;由侵(即琴)分出岑,与《切韵》中臻不与真同韵相似”。[6]《韵诠》与《切韵》分韵的不同可供研究语音的演变。
《韵诠》的释义有时也指出音义的异同,这些说解可供研究词语音义演变的原因。如中算《妙法莲华经释文》第一百五十五卷引《韵诠》:“腐,承先师训,以此与父同声,改为抚音矣。”检《广韵》,腐,奉母麌韵;抚,敷母麌韵。据窥基《法华玄赞》卷五音训云:“腐,朽也,府音,又抚音。腐与父同声,下有败字,似言父败,如里名胜母,曾子不入也。”腐、父原皆为全浊上声,全浊上声中古后演变为去声,武玄之指出“腐”因与“父”同声,故承先师训,改为与“抚”同声的清音。由《韵诠》可知“父”今音变为去声而“腐”虽原也是全浊上声字而读音不变的原因。
从《韵诠》佚文中可以考知一些词在唐代语言中实际应用的具体意义,对我们研究唐和唐以后汉语词义的发展颇有参考价值。如慧琳音义卷七十二释《阿毗达磨显宗论》第十六卷释“索拼”之“拼”引《韵诠》:“拼,NB525绳振墨也。”考《说文》:“抨,弹也。从手平声。”陆德明《释文》指出“字书拼、抨并音普耕、补耕二反,训义亦同。今既二字相随,故多互其读也,亦从手弹也。”据陆德明所说可知其时拼、抨往往互读,全清、次清不分。随着唇音送气的分化,“抨”成了表此义的古字,而用“拼”表弹绳墨义。NB525,本义为一种布。《说文》:“NB525,氐人殊缕布也。”“NB525”因读为全清不送气音且从纟,与弹绳墨的绳有意义上的联系,又往往把表弹绳墨义的“拼”写作“NB525”。如《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二)》:“黑绳十字纵横朾,如似棋盘十字NB525。”[7]《汉语大字典》误以此例释“NB525”的“杂;交错”义。《韵诠》所释为考探“拼”和“NB525”在表弹绳墨义的词义演变上提供了线索。
2.辞书研究
韵书是辞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王国维《天宝韵英、元廷坚韵英、张戬考声切韵、武玄之韵诠分部考》一文指出:“唐人韵书皆祖陆法言,虽部目有增损,次序有移易,要皆以法言为本,然法言之书用六朝正音,至唐时已稍变易,于是有根据唐时音以作韵书者,其分部乃不得不与法言大异,此从来音韵学家所未尝留意也。”《韵诠》也是王国维所说唐时新兴的记录一时一地实际语音的韵书,据孙光宪《北梦琐言》云:“曾见《韵诠》,鄙薄《切韵》,改正吴音,亦甚覈当。”可见《韵诠》是以秦音为正音的韵书,研究中国辞书史不能不提及《韵诠》这一派韵书。
《韵诠》的编纂经验对今天的辞书编纂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如慧琳音义卷四十释《圣不动尊使者成就经》“拌之”之“拌”引《韵诠》:“拌,摊相和皃也。”拌,《说文》未收,最早用例始见于唐代。如张贲《以青NC863饭分送袭美鲁望因成一绝》:“应宜仙子胡麻拌,因送刘郎与阮郎。”《汉语大词典》释为“搅和;调匀”,《汉语大字典》释为“搅和”。《韵诠》释“拌”的词义是先摊开再相搅和,从动态的角度描写了“拌”这一动作过程。《韵诠》释义可供修订或编纂汉语词典时参考。
3.文化研究
语言是社会生活发展的一面镜子,《韵诠》的训释提供了有关当时社会生活和社会制度以及中外交往、风俗人情等的宝贵资料。如信瑞《净土三部经音义集》第二卷和中算《妙法莲华经释文》第五十卷引《韵诠》皆云:“夫,男子通称。人一丈为量,谓之丈夫,谓妇人为夫人,夫之言扶,扶成之德。”从《韵诠》的释文可窥见其时男女地位的尊卑主次之别。
综上所述,《韵诠》作为唐代一部新兴的韵书,不仅在已有辞书的基础上反映了当时语言发展的状况,而且从新的角度对韵书的编纂和一些词语的释义作了探索,在我国辞书史上自有其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研究辞书史,尤其是研究古代韵书,不能对其不置一词,而应予其一席之地。
附 注
[1]王国维《天宝韵英、元廷坚韵英、张戬考声切韵、武玄之韵诠分部考》一文认为“陆韵者六朝之音也,《韵英》与《考声切韵》者唐音也。六朝旧音多存于江左,故唐人谓之吴音,而以关中之音为秦音,故由唐人言之则陆韵者吴音也,《韵英》一派秦音也。厥后陆韵行而《韵英》一派微,则由音韵之书用于属词者多,而用以辨声者少。唐宋于二百余部之韵犹病其窄,许其就近通用,卒变为一百六部之今韵。然则《韵英》诸书之不行于世固其所也,然欲考唐时关中之音固非由《韵英》及《考声切韵》不可。”见:观堂集林: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59:385-386.
[2]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北京:中华书局,1983:984-988.
[3]“诠”有“训释”义,亦较“铨”所表“权衡”义为长。尉迟治平《武玄之韵诠考》(《语言研究》1994年增刊)一文论述颇详,此从略。
[4]俞敏.等韵溯源.∥音韵学研究(一).北京:中华书局,1984.
[5]尉迟治平.韵诠五十韵头考.语言研究,1994(2).
[6]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北京:中华书局,1983:986.
[7]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680.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200234)
(责任编辑 叶玉秀)
关键词 《韵诠》 概貌 体例 渊源 编纂特色 学术价值
武玄之的《韵诠》是唐代的一部新兴韵书[1],今已失传,仅存于一些典籍的征引之中,故已有辞书史著作多语焉不详,甚或不置一词。近人汪黎庆曾据唐慧琳《一切经音义》(下简称慧琳音义)和辽希麟《续一切经音义》(下简称希麟音义)辑得佚文272条,收入《小学丛残四种》;龙璋亦曾居此二书辑得276条,收入《小学蒐佚》。其后周祖谟又据日释安然《悉昙藏》、中算《妙法莲华经释文》、信瑞《净土三部经音义集》、古钞卷子本《五行大义》辑得序1条、例5条、韵头50条、释文50条,收入《唐代各家韵书逸文辑录》。[2]今检慧琳音义引用《韵诠》308条,希麟音义引用17条,去诸家所辑之重后,共辑得佚文325条。此虽已非《韵诠》原本,但吉光片羽亦弥足珍贵,本文拟就这些佚文进行考探,冀略窥这部韵书概貌之一斑。
一、《韵诠》的概貌
1.《韵诠》的书名与卷数
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武玄之《韵铨》,十五卷。”然日人藤原佐世《本朝见在书目录》著录《韵诠》则有十卷本和十二卷本。《本朝见在书目录》成于唐懿宗和僖宗时,距此书成书年代更近,或存其原貌,尉迟治平《武玄之韵诠考》一文已考定此书成于开元、天宝年间,《新唐书》的“铨”为欧阳修误改。[3]又据俞敏《等韵溯源》一文推测:“十卷是五的倍数,该是书的本体。二卷可能是《明义例》等。”[4]
2.《韵诠》的收词和内容
《韵诠》主要收释单音词,所释多为汉以来的新词,如慧琳音义卷十三释《大宝积经》第四十一卷逃迸之迸:“迸,散走也。”检《说文》未收,见于徐锴的《说文新附》。
《韵诠》也收释了一些联绵词和叠音词。如:
参差者 不齐之皃。(慧琳音义卷十《新译仁王经序》“参差”)
杳杳 空远也,深幽也。(慧琳音义卷一百《惠超往五天竺国传》卷上“杳杳”)
《韵诠》还收释了一些百科词。如:
珂 白玉佩也。(慧琳音义卷四《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百八十一卷“逾珂雪”)
鼬 赤黄色,俗谓之鼠狼。(中算《妙法莲华经释文》第一百五十七卷)
此外,《韵诠》也收释了一些虚词和外来词。如:
哉 语助也。(慧琳音义卷一百《肇论》卷下“汪哉”)
二、《韵诠》的体例
据日释安然《悉昙藏》卷二所载《韵诠》五十韵头和序所说“李季节之辈定《音谱》于前,陆法言之徒修《切韵》于后”,可推知《韵诠》是一部承李季节《韵谱》和陆法言《切韵》而有所变革的后出韵书。从佚文可知《韵诠》释词大致包括注音、析形和释义三大部分。
1.注音
据《悉昙藏》卷一所载反音例称:“服虔始作反音,亦不诘定。臣谨以口声为证。”可见武玄之注音的依据是“以口声为证”,注重反映当时实际语言的状貌。又据《悉昙藏》卷二所载明义例规定:“凡为韵之例四也。一则四声有定位,平、上、去、入之例是也。二则正纽以相证,令上下自明,人、忍、仞、日之例是也。三则傍通以取韵,使声不误,春、真、人、伦之例是也。四则虽有其声而无其字,则阙而不书,辰、蜃、ND923例也。”可见《韵诠》按韵编排,依平、上、去、入四声定位排序,凡声调不同而韵腹韵尾相同或阳入相配的字都属同一个韵。
2.析形
《韵诠》据六书分析字形,并指出某字的不同写法。如:
了 象人无两臂也。(中算《妙法莲华经释文》第一百七十二卷)
捶 或作箠。(中算《妙法莲华经释文》第一百六十卷)
据《悉昙藏》卷一载其缮写例称:“自大篆小篆之后即有隶书,后人亦破楷书为行书,破行书为草书。所以氵冫相乱,扌寸相杂。”可见其大体依据历代相承的篆隶楷等正体辨析字形,亦注重对后出新字俗字字形的辨析。
3.释义
《韵诠》不仅解释所释词的本义,也解释词的引申义和假借义。释本义的如:
谨 慎也。(慧琳音义卷八十九《高僧传》第六卷“形谨”)
聆 听也。(慧琳音义卷九十三《续高僧传》第十一卷“伫聆”)
释引申义的如:
拒 违也。(慧琳音义卷六《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百卷“拒逆”)
检《广雅》:“拒,捍也。”“拒”有“捍”义,引申则有“违”义。
释假借义的如:
冀 望也。(慧琳音义卷八《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百七十七卷“希冀”)
检《说文》:“冀,北方州也。”段玉裁注云:“假借为望也,幸也。盖以冀同觊也。”
也有分释多义词的几个义项的,如:
嫌 恨也,疑也。(慧琳音义卷八《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百六十六卷“嫌恨”)
有时还往往连类而及,释一词而兼及与此词相关的一些词。如:
文 字有韵谓之文,无韵谓之笔。(信瑞《净土三部经音义集》)
有些释义还引用一些文献作为书证。如:
车 《淮南子》曰:古者见转蓬为车。(信瑞《净土三部经音义集》卷四)
酒 案《战国策》云,帝女仪狄造酒献于禹曰:后必以酒亡国。遂鞭而去之。(信瑞《净土三部经音义集》卷二)
三、《韵诠》的渊源
《韵诠》的说解大体承前代辞书而又有所创新。源自前代辞书的如:
攈 拾也。(慧琳音义卷六十九《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第一百十五卷“攈多”)
检《说文》,《韵诠》所释与《说文》同。
亡身从物曰殉。(慧琳音义卷一百《荆州沙门无行从中天附书于唐国诸大德》“殉命”)
检《玉篇》为:“亡身从物为殉也。”
自破曰坏。(慧琳音义卷五《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百五十一卷“弊坏”)
检慧琳音义卷三十五释《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第一卷“沮坏”之“坏”引《字统》,《韵诠》所释与《字统》同。
《韵诠》的有些释义在前代辞书所释的基础上又有所斟酌而更为确切。如《说文》:“噤,口闭也。”《通俗文》:“口不开曰噤。”慧琳音义卷十八释《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第七卷“舌噤”之“噤”引《韵诠》:“噤,口急不开也。”《韵诠》增一“急”字,更好地描写出了急切间开不了口的状态。
四、《韵诠》的特色
1.首创归并四声
《韵诠》的编排承李季节《韵谱》和陆法言《切韵》而有所变革,武玄之认识到汉语语音的系统性,在对四声相承韵部的元音音值分析和辨识基础上,将四声隶属于韵头之下。《韵诠》所列韵头的性质与《切韵》系韵书的“韵”不同,而与《中原音韵》和清代古音学家的“部”、“韵部”相近,早于《中原音韵》首创归并四声。[5]
2.谨以口声为证
《韵诠》释词“谨以口声为证”,记录了当时的实际语言。如慧琳音义卷六十一释《根本说一切有部NBD4F蒭尼律》第十二卷“拐行”之“拐”:“拐,把头杖也。”《韵诠》释义也多以当时语来诠释古语。如慧琳音义卷二十九释《金光明最胜王经》第八卷“象蹈”之“蹈”:“陶到反。《韵诠》云:蹈,践也,踏也。从足,舀声。”表“用脚踩”义先秦用“蹈”或“践”,唐代可用“踏”。
《韵诠》还颇注重诠释一些词的方言义。如慧琳音义卷十释《新译仁王经序》“遏寇”之“寇”:“《考声》:寇,贼也。《韵诠》:盛多也。《说文》:暴也。《文字释要》云寇从攴从完是也。”检《方言》卷一载,齐宋之间“凡物盛多谓之寇”。据《韵诠》所释,此义唐代仍沿用。
3.释义注重描写
《韵诠》的释义颇注重描写,往往具体而又形象。如慧琳音义卷十五释《大宝积经》第一百二十卷“垂皱”之“皱”:“皱,皮不展也。”又卷七十五释《坐禅三昧经》上卷“皱眉”之“皱”:“面皮聚也。”描写了“皱”的具体状态。
五、《韵诠》的学术价值
《韵诠》今虽仅存三百余条,然古泽斑斓,从这些佚文中亦可略窥其在语言研究、辞书研究和文化研究等诸方面的重要学术价值之一斑。
1.语言研究
《韵诠》所分的五十韵头与《切韵》相比,无脂、殷、痕、删、衔、凡韵等七韵,但又由齐韵分出栘韵,由侵韵分出岑韵。周祖谟认为“可能是脂并入之,殷并入文,痕并入魂,删并入山,衔并入咸,凡并入严”,“由齐分出栘,因栘臡一类字韵与齐不同;由侵(即琴)分出岑,与《切韵》中臻不与真同韵相似”。[6]《韵诠》与《切韵》分韵的不同可供研究语音的演变。
《韵诠》的释义有时也指出音义的异同,这些说解可供研究词语音义演变的原因。如中算《妙法莲华经释文》第一百五十五卷引《韵诠》:“腐,承先师训,以此与父同声,改为抚音矣。”检《广韵》,腐,奉母麌韵;抚,敷母麌韵。据窥基《法华玄赞》卷五音训云:“腐,朽也,府音,又抚音。腐与父同声,下有败字,似言父败,如里名胜母,曾子不入也。”腐、父原皆为全浊上声,全浊上声中古后演变为去声,武玄之指出“腐”因与“父”同声,故承先师训,改为与“抚”同声的清音。由《韵诠》可知“父”今音变为去声而“腐”虽原也是全浊上声字而读音不变的原因。
从《韵诠》佚文中可以考知一些词在唐代语言中实际应用的具体意义,对我们研究唐和唐以后汉语词义的发展颇有参考价值。如慧琳音义卷七十二释《阿毗达磨显宗论》第十六卷释“索拼”之“拼”引《韵诠》:“拼,NB525绳振墨也。”考《说文》:“抨,弹也。从手平声。”陆德明《释文》指出“字书拼、抨并音普耕、补耕二反,训义亦同。今既二字相随,故多互其读也,亦从手弹也。”据陆德明所说可知其时拼、抨往往互读,全清、次清不分。随着唇音送气的分化,“抨”成了表此义的古字,而用“拼”表弹绳墨义。NB525,本义为一种布。《说文》:“NB525,氐人殊缕布也。”“NB525”因读为全清不送气音且从纟,与弹绳墨的绳有意义上的联系,又往往把表弹绳墨义的“拼”写作“NB525”。如《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二)》:“黑绳十字纵横朾,如似棋盘十字NB525。”[7]《汉语大字典》误以此例释“NB525”的“杂;交错”义。《韵诠》所释为考探“拼”和“NB525”在表弹绳墨义的词义演变上提供了线索。
2.辞书研究
韵书是辞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王国维《天宝韵英、元廷坚韵英、张戬考声切韵、武玄之韵诠分部考》一文指出:“唐人韵书皆祖陆法言,虽部目有增损,次序有移易,要皆以法言为本,然法言之书用六朝正音,至唐时已稍变易,于是有根据唐时音以作韵书者,其分部乃不得不与法言大异,此从来音韵学家所未尝留意也。”《韵诠》也是王国维所说唐时新兴的记录一时一地实际语音的韵书,据孙光宪《北梦琐言》云:“曾见《韵诠》,鄙薄《切韵》,改正吴音,亦甚覈当。”可见《韵诠》是以秦音为正音的韵书,研究中国辞书史不能不提及《韵诠》这一派韵书。
《韵诠》的编纂经验对今天的辞书编纂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如慧琳音义卷四十释《圣不动尊使者成就经》“拌之”之“拌”引《韵诠》:“拌,摊相和皃也。”拌,《说文》未收,最早用例始见于唐代。如张贲《以青NC863饭分送袭美鲁望因成一绝》:“应宜仙子胡麻拌,因送刘郎与阮郎。”《汉语大词典》释为“搅和;调匀”,《汉语大字典》释为“搅和”。《韵诠》释“拌”的词义是先摊开再相搅和,从动态的角度描写了“拌”这一动作过程。《韵诠》释义可供修订或编纂汉语词典时参考。
3.文化研究
语言是社会生活发展的一面镜子,《韵诠》的训释提供了有关当时社会生活和社会制度以及中外交往、风俗人情等的宝贵资料。如信瑞《净土三部经音义集》第二卷和中算《妙法莲华经释文》第五十卷引《韵诠》皆云:“夫,男子通称。人一丈为量,谓之丈夫,谓妇人为夫人,夫之言扶,扶成之德。”从《韵诠》的释文可窥见其时男女地位的尊卑主次之别。
综上所述,《韵诠》作为唐代一部新兴的韵书,不仅在已有辞书的基础上反映了当时语言发展的状况,而且从新的角度对韵书的编纂和一些词语的释义作了探索,在我国辞书史上自有其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研究辞书史,尤其是研究古代韵书,不能对其不置一词,而应予其一席之地。
附 注
[1]王国维《天宝韵英、元廷坚韵英、张戬考声切韵、武玄之韵诠分部考》一文认为“陆韵者六朝之音也,《韵英》与《考声切韵》者唐音也。六朝旧音多存于江左,故唐人谓之吴音,而以关中之音为秦音,故由唐人言之则陆韵者吴音也,《韵英》一派秦音也。厥后陆韵行而《韵英》一派微,则由音韵之书用于属词者多,而用以辨声者少。唐宋于二百余部之韵犹病其窄,许其就近通用,卒变为一百六部之今韵。然则《韵英》诸书之不行于世固其所也,然欲考唐时关中之音固非由《韵英》及《考声切韵》不可。”见:观堂集林: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59:385-386.
[2]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北京:中华书局,1983:984-988.
[3]“诠”有“训释”义,亦较“铨”所表“权衡”义为长。尉迟治平《武玄之韵诠考》(《语言研究》1994年增刊)一文论述颇详,此从略。
[4]俞敏.等韵溯源.∥音韵学研究(一).北京:中华书局,1984.
[5]尉迟治平.韵诠五十韵头考.语言研究,1994(2).
[6]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北京:中华书局,1983:986.
[7]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680.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200234)
(责任编辑 叶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