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体育课作为唯一的一门室外身体活动课,对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独特的作用。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对未来全民健身、营造社会体育氛围、社会体育消费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学生体质连年下滑,文章通过运用观察法、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研究了中学体育课在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作用及意义。
关键词:中学体育课;良好行为习惯;社会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中学生体质逐年下降已成为事实,中高考加入体育科目后,学生也只为“应试”突击练习。目前体育课由于学科偏见、学生升学压力、社会重视程度等一直处于边缘学科。体育成为智育的辅助,而没有体现出体育精神层面的教育。现今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对广大初中学生的身体和意志力、知识与技能、道德与行为等方面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未来知识人才, 初中体育教学也应该逐渐承担这样的教育使命[1]。体育课应关注授课对象的身心发展,并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关注学生个性发展、良好行为习惯、体育意识的培养,这对未来中学生踏入社会后有积极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本文作者承担初二级部体育课教学任务,每周12节课,一学期236节体育课,在课堂之中对300余名学生进行了长期的细致观察,为本文获取了真实可靠的素材。
(二)文献资料法
作者在论文写作期间于学校图书馆、新华书店、中国知网等资料库搜集阅读了大量的参考文献,最终根据本论文需要摘取了几篇较有价值的文献,对完善本论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经验总结法
本文通过对中学体育课素材、文献汇总,分析了中学体育课目前的状况,总结了体育课对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积极作用,以及对未来社会体育发展的意义。
三、研究结果
(一)确保体育课质量
一是明确体育课安全责任,合理开展运动项目(尤其是中长跑等耐力项目),为未来各个项目的开展打下基础。
二是中学体育课加强趣味性与实效性的结合。既要关注学生“身体的育”,又要关注学生“体育意识的育”,为未来社会培养忠实体育人。
三是体育课要注重课堂常规,培养学生的礼仪习惯,让其从内心建立对教师、对课堂的敬畏之心,以期对以后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在练习活动中,应确保每位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为进步鼓掌,为落后努力,提高自己面对成功失败的能力;同时加强活动中同学们的沟通,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易冲动,独立意识萌发,体育教师应对活动中的团结协作、沟通环节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会合作。这对学生以后步入社会的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影响。
四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运动意识,让体育进入中学生的生活,教会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学会运动、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中学生踏入社会后通过运动可以调节生活压力,理性进行体育消费,健康快乐生活。
(二)体育课对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积极作用
1.准备部分,课堂礼仪
体育结构一般分为三段式或者四段式,准备部分是练习之前都要进行的一个环节。集合—整队—报数—师生问好—导入—见习生见习—热身活动。“集合”要求学生以立正姿势站好,这是对学生自我形体的要求,可助其养成“站有站样,坐有坐样”的良好习惯;“整队”体现了学生根据口令完成动作的一致性;“师生问好”是师生第一次沟通对话,要充分体现师生平等,通过互相问好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热情。体育课准备部分各个环节分别对学生提出了身体形态、动作、精神面貌的要求,这对处在生长发育期的中学生有重要意义。准备活动部分,要求学生充分热身,引起对体育活动的重视,从思想跟身体两个方面准备好本节课,这对学生以后做任何事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对待每件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体育课各运动项目对学生不同行为习惯的塑造
(1)队列队形练习:队列队形练习是规范学生个人动作与凝聚集体力量的有效练习。练习时要求学生在根据口令完成动作的同时,关注与其他同学动作的一致性。这个练习对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让個体与集体保持一致性有较好的作用。同时能让学生在集体中时刻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跟随集体步调一致,并培养学生作为集体中一员的奉献意识。
(2)耐力型项目:田径是运动之母。中长跑项目对中学生吃苦耐劳、克服困难、坚持内心信念、毅力的培养有较大作用。反观现在中学运动会、体育课中长跑项目开展越来越难,主要原因是中学生体质下降,体育课、运动会开展中长跑容易出现安全问题,这对中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是不利的。努力坚持是做事成功的前提,耐力型项目在提高学生身体机能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坚持做事的良好行为习惯。
(3)体育游戏: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并不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2]。体育游戏分为几个阶段:讲解—实施—评价。学生在参与体育游戏过程中必须按照集体认同的规则进行,这有利于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让其消除负面情绪、挑战自我。中学生青春期独立意识增强,体育游戏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同一规则下的努力、拼搏、成功、失败,对其日后生活学习有积极影响。
3.体育课堂内外隐形环节对青少年行为习惯养成的作用
体育精神是指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所呈现的精神面貌,公平公正、进取拼搏、理想信念以及道德操守是其主要内涵[3]。体育课有动作示范环节、先进生展示环节,这利于青少年勇于自我展示,增强个人自信。目前教育知识的教育重于个人能力的教育,导致部分学生会学习,不会表达自己。体育课在室外的环境中,因此青少年的心态与身体更加放松,课堂上多进行一些个人、小组的展示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当众表达的能力、逻辑思维、勇于表现的能力。 现在中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个人承受挫折、面临困难的机会不多。中学体育课在学习各项目时经常会组织一些随堂竞赛,如接力赛、篮球赛、足球赛等。这类比赛一般以小组间竞争为主,当配合默契获胜时应做到“骄兵不败”;当失败时,小组内应认真总结经验,越败越战,勇于面对挫折,直至胜利。
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进行体育活动,特别是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能使人产生一种非常美妙的情感体验,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中学生心理问题可以通过体育课辅助纠正。思想决定行为。体育课是身体活动课,在课堂中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体现了学生内心的想法。体育课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或者游戏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体会成功、体会交往、体会运动的乐趣,在这些活动中可帮助青少年建立良好自我概念,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中学体育课堂上,一名体育教师面对40—60名学生,很难有针对性地提高某几位学生的技术。体育课可以多普及体育知识,确保学生的运动量,让其形成终身体育运动意识。青少年对一个项目感兴趣后,会更多地关注该项目的技术、特点。在兴趣的指引下,青少年会模仿专业运动员的技术、行为。正面体育偶像的一言一行将对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产生影响。
四、中学生良好习惯的社会意义的分析
(一)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提升
青少年体质连年下滑已经成为公认的问题。中学体育课有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重任。中学时期是青春期发育的关键时期,科学证明适量的运动有利于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球类项目对青少年灵活、反应能力等有提升作用;田径耐久跑等有氧项目对青少年耐力有提升作用;折返跑对青少年协调性、灵敏性有提升作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将来学习、工作的前提,他们应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成为未来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社会体育氛围的营造
中小学体育节、各单项的体育联赛比较多。一般中学都配有专门的运动场,包括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等,各项目训练、比赛都较为完善。一方面,这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特长的平台,可让有特长的中学生展示自己专业才华,引起观赛学生的兴趣,把感兴趣的同学吸引到项目中去。另一方面,校园体育场馆对社会有序开放,这让社会业余爱好者有机会接触各项目专业运动员,在促进运动技术的交流的同时,促进社会体育氛围的形成。
(三)未来社会体育的发展
中学生良好体育行为习惯的培养有利于未来社会体育的发展。首先中学体育可以为未来社会培育一批体育爱好者。我国体育课堂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提倡终身体育,让每一位中学生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并坚持运动,让体育运动伴随青少年成长,为未来社会体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體育游戏、篮排足比赛之中贯穿着各项目独特的规则。中学生通过中学体育课的学习可以深刻理解纪律、规则的重要性,这不仅对学生参与体育有深刻的影响,也对其以后踏入社会遵守社会规范有重要意义。
通过中学体育课可以为将来培养忠实的运动人群。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后,将来在工作岗位也会坚持自己的运动。这势必会带动周围人的运动热情,对社会运动的普及有很大的作用。
总之,中学体育作为唯一室外身体活动课,在“育人”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它承担教育一代青少年的使命,可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行为习惯,并对其对未来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 倩.浅谈初中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18):92.
[2]马福宝. 基于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学周刊,2016(35):104-105.
[3]乔艳东.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J].新课程(中旬刊),2016(2):29.
关键词:中学体育课;良好行为习惯;社会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中学生体质逐年下降已成为事实,中高考加入体育科目后,学生也只为“应试”突击练习。目前体育课由于学科偏见、学生升学压力、社会重视程度等一直处于边缘学科。体育成为智育的辅助,而没有体现出体育精神层面的教育。现今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对广大初中学生的身体和意志力、知识与技能、道德与行为等方面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未来知识人才, 初中体育教学也应该逐渐承担这样的教育使命[1]。体育课应关注授课对象的身心发展,并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关注学生个性发展、良好行为习惯、体育意识的培养,这对未来中学生踏入社会后有积极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本文作者承担初二级部体育课教学任务,每周12节课,一学期236节体育课,在课堂之中对300余名学生进行了长期的细致观察,为本文获取了真实可靠的素材。
(二)文献资料法
作者在论文写作期间于学校图书馆、新华书店、中国知网等资料库搜集阅读了大量的参考文献,最终根据本论文需要摘取了几篇较有价值的文献,对完善本论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经验总结法
本文通过对中学体育课素材、文献汇总,分析了中学体育课目前的状况,总结了体育课对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积极作用,以及对未来社会体育发展的意义。
三、研究结果
(一)确保体育课质量
一是明确体育课安全责任,合理开展运动项目(尤其是中长跑等耐力项目),为未来各个项目的开展打下基础。
二是中学体育课加强趣味性与实效性的结合。既要关注学生“身体的育”,又要关注学生“体育意识的育”,为未来社会培养忠实体育人。
三是体育课要注重课堂常规,培养学生的礼仪习惯,让其从内心建立对教师、对课堂的敬畏之心,以期对以后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在练习活动中,应确保每位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为进步鼓掌,为落后努力,提高自己面对成功失败的能力;同时加强活动中同学们的沟通,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易冲动,独立意识萌发,体育教师应对活动中的团结协作、沟通环节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会合作。这对学生以后步入社会的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影响。
四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运动意识,让体育进入中学生的生活,教会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学会运动、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中学生踏入社会后通过运动可以调节生活压力,理性进行体育消费,健康快乐生活。
(二)体育课对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积极作用
1.准备部分,课堂礼仪
体育结构一般分为三段式或者四段式,准备部分是练习之前都要进行的一个环节。集合—整队—报数—师生问好—导入—见习生见习—热身活动。“集合”要求学生以立正姿势站好,这是对学生自我形体的要求,可助其养成“站有站样,坐有坐样”的良好习惯;“整队”体现了学生根据口令完成动作的一致性;“师生问好”是师生第一次沟通对话,要充分体现师生平等,通过互相问好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热情。体育课准备部分各个环节分别对学生提出了身体形态、动作、精神面貌的要求,这对处在生长发育期的中学生有重要意义。准备活动部分,要求学生充分热身,引起对体育活动的重视,从思想跟身体两个方面准备好本节课,这对学生以后做任何事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对待每件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体育课各运动项目对学生不同行为习惯的塑造
(1)队列队形练习:队列队形练习是规范学生个人动作与凝聚集体力量的有效练习。练习时要求学生在根据口令完成动作的同时,关注与其他同学动作的一致性。这个练习对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让個体与集体保持一致性有较好的作用。同时能让学生在集体中时刻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跟随集体步调一致,并培养学生作为集体中一员的奉献意识。
(2)耐力型项目:田径是运动之母。中长跑项目对中学生吃苦耐劳、克服困难、坚持内心信念、毅力的培养有较大作用。反观现在中学运动会、体育课中长跑项目开展越来越难,主要原因是中学生体质下降,体育课、运动会开展中长跑容易出现安全问题,这对中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是不利的。努力坚持是做事成功的前提,耐力型项目在提高学生身体机能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坚持做事的良好行为习惯。
(3)体育游戏: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并不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2]。体育游戏分为几个阶段:讲解—实施—评价。学生在参与体育游戏过程中必须按照集体认同的规则进行,这有利于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让其消除负面情绪、挑战自我。中学生青春期独立意识增强,体育游戏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同一规则下的努力、拼搏、成功、失败,对其日后生活学习有积极影响。
3.体育课堂内外隐形环节对青少年行为习惯养成的作用
体育精神是指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所呈现的精神面貌,公平公正、进取拼搏、理想信念以及道德操守是其主要内涵[3]。体育课有动作示范环节、先进生展示环节,这利于青少年勇于自我展示,增强个人自信。目前教育知识的教育重于个人能力的教育,导致部分学生会学习,不会表达自己。体育课在室外的环境中,因此青少年的心态与身体更加放松,课堂上多进行一些个人、小组的展示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当众表达的能力、逻辑思维、勇于表现的能力。 现在中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个人承受挫折、面临困难的机会不多。中学体育课在学习各项目时经常会组织一些随堂竞赛,如接力赛、篮球赛、足球赛等。这类比赛一般以小组间竞争为主,当配合默契获胜时应做到“骄兵不败”;当失败时,小组内应认真总结经验,越败越战,勇于面对挫折,直至胜利。
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进行体育活动,特别是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能使人产生一种非常美妙的情感体验,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中学生心理问题可以通过体育课辅助纠正。思想决定行为。体育课是身体活动课,在课堂中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体现了学生内心的想法。体育课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或者游戏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体会成功、体会交往、体会运动的乐趣,在这些活动中可帮助青少年建立良好自我概念,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中学体育课堂上,一名体育教师面对40—60名学生,很难有针对性地提高某几位学生的技术。体育课可以多普及体育知识,确保学生的运动量,让其形成终身体育运动意识。青少年对一个项目感兴趣后,会更多地关注该项目的技术、特点。在兴趣的指引下,青少年会模仿专业运动员的技术、行为。正面体育偶像的一言一行将对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产生影响。
四、中学生良好习惯的社会意义的分析
(一)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提升
青少年体质连年下滑已经成为公认的问题。中学体育课有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重任。中学时期是青春期发育的关键时期,科学证明适量的运动有利于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球类项目对青少年灵活、反应能力等有提升作用;田径耐久跑等有氧项目对青少年耐力有提升作用;折返跑对青少年协调性、灵敏性有提升作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将来学习、工作的前提,他们应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成为未来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社会体育氛围的营造
中小学体育节、各单项的体育联赛比较多。一般中学都配有专门的运动场,包括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等,各项目训练、比赛都较为完善。一方面,这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特长的平台,可让有特长的中学生展示自己专业才华,引起观赛学生的兴趣,把感兴趣的同学吸引到项目中去。另一方面,校园体育场馆对社会有序开放,这让社会业余爱好者有机会接触各项目专业运动员,在促进运动技术的交流的同时,促进社会体育氛围的形成。
(三)未来社会体育的发展
中学生良好体育行为习惯的培养有利于未来社会体育的发展。首先中学体育可以为未来社会培育一批体育爱好者。我国体育课堂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提倡终身体育,让每一位中学生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并坚持运动,让体育运动伴随青少年成长,为未来社会体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體育游戏、篮排足比赛之中贯穿着各项目独特的规则。中学生通过中学体育课的学习可以深刻理解纪律、规则的重要性,这不仅对学生参与体育有深刻的影响,也对其以后踏入社会遵守社会规范有重要意义。
通过中学体育课可以为将来培养忠实的运动人群。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后,将来在工作岗位也会坚持自己的运动。这势必会带动周围人的运动热情,对社会运动的普及有很大的作用。
总之,中学体育作为唯一室外身体活动课,在“育人”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它承担教育一代青少年的使命,可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行为习惯,并对其对未来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 倩.浅谈初中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18):92.
[2]马福宝. 基于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学周刊,2016(35):104-105.
[3]乔艳东.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J].新课程(中旬刊),2016(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