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矛盾焦点:就业难VS技工荒
2006年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人才招聘大会日前在北京落幕,3万毕业生“挤爆”了招聘会,而用人单位一共才提供了5千个职位。会场上的火暴场面真可用人山人海来形容,简历就如雪片一样,飞入招工人员的手中。这倒印证了近几年就业难的事实。
“就业难,难就业”成了政府、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头疼的大问题,而中国市场经济体系中的怪现象时有发生,虽然学生就业难,但被封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却闹起了“技工荒”。一份对沿海经济圈20多个城市劳动力市场和5000多位农民工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我国东南沿海三大制造业基地全部面临技工短缺的危机。
近日“首届中国农民工信息化论坛”上发布的报告认为,当前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三大沿海制造业基地都面临着普通农民工供过于求,而有专业职业技能的农民工严重短缺的供求矛盾。
统计显示,三大制造业基地重点城市今年一季度通过劳动力市场招聘的各类最紧缺人员约为52万人,而通过劳动力市场应聘这些紧缺岗位的求职者约为18万人,用人缺口高达34万。珠江三角洲劳动力市场二季度需求人数达到185万人,求职人数为119万,缺口高达60万,对于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一季度上升了6万人。
对此,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周宏仁指出,目前我国农民工总人数已经超过2.5亿,占产业工人总数的2/3,但是绝大多数农民工就业前没有参加任何职业技能培训,这严重影响了农民工向职业上游发展,同时伤及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中、高级技工严重缺乏已成为全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以天津为例,制造业作为天津支柱产业之一。但据统计,天津市技术队伍中高级技工(含以上)占技术工人比重仅为10%,中级技工占22%,初级技工占68%,而国际劳工组织提供的发达国家技工队伍的合理比例分别为35%、50%、15%。制造业基地建设技工缺失凸显。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孙诚认为,天津市大多数职业学校在专业的设置上。主要面向的是第三产业。如文秘、财会、旅游、商务等,而专门为制造业培养一线技工的职业教育学校则一片萧条。
解决路径:问病寻根 对症下药
症结一:“白领”优于“蓝领”
破解“技工荒”,前提是要知道症结所在。从表面上看,技工短缺的直接原因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技能人才严重供不应求;但从深层次来说,却是长期以来,传统人才观念严重偏差,从而导致政府对此重视不够而引起的。
在我国传统的人才观念中,人才似乎高不可攀、遥不可及,人们往往只把那些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顶尖人物看成人才,把少数有成就、做大事的精英人物看作人才,有的甚至只把上过大学或者当了官的人看成人才,而把那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勇于探索的各行各业的成功者排斥在人才之外。
前些年,在不少人眼中,“行行出状元”不敌“唯有读书高”。每年的高考,仍是一派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景象,因为他们深谙“学而优则仕”的道理。即便将来了捞不到一官半职,混个“白领”当当也不错,总比风吹日晒的“蓝领”强。
对症下药:“蓝领”更有价值
传统观念的束缚,很难让他们看到制造行业“蓝领”的价值。但事过境迁,目前我国不少企业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技术改造,工人不再是靠体力和简单技术吃饭了。车工必须具有熟练操作大型数控车床的能力;铣工为操作进口铣床要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维修电工不再仰仗钳子、扳手。而是需要用软件检测、用电脑编程解决技术问题。工人工作的技术含量提高了,工资待遇也有了普遍改善。在一些地方.锻工、铣工、钻头工等稀缺工种的工资增幅达40%以上。据2006年度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显示,深圳的高级技师平均月收入达6234元,比硕士以上学历者还高出1766元。
因此,不管是“蓝领”还是“白领”,也不管在什么岗位,只要技术过硬,企业就离不开你,这就是你的价值。所以,该是传统观点转变的时候了!
症结二:“论资排背”真坑人
另外,还有一个障碍性的观点需要转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技术工人的级别划分和收入不靠技术技能判断,而是用资历、年龄、身份等做限制,“论资排辈”使青年技术工人即使成为技术骨干也难以获得相应的报酬,大大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对症下药:建立新的培训机制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以下的方法不失为一种良策。如今,已有不少企业依托自身和社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定期组织主要面向青年的职业技能鉴定活动,满足青工认证、提升技术等级的愿望和要求。去年,上海在宝钢集团、江南造船集团等企业试点“技术创新里程积分制”,综合考核专利、技术、论文、操作等项目,量化评定指标。洛阳石油化工总厂也用“分”做衡量,培训、竞赛、成果学分综合汇总后,凡达到相应学分的技工,即可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学分同时作为竞争上岗、技术晋级和荣誉评定的主要依据,大大提高了青年工人学习技术、提高技能的热情。
症结三:教育方向的偏离
由于传统观念的作祟,导致了学历教育过度和职业教育投入不足,与之相对应,企业也好,政府也罢,往往偏重于科技、管理人才的培养,而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则重视不够。反过来看,由于全国高校相继开始扩招,为学历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众多考生拼了命也得混个大学读读。而职业技术学校在这个时候受到了冷遇,数量和质量开始下降。最终加剧了就业难度。也片面地阻碍了技术工人培训和职业学校的进一步发展。简言概之,就是高校培养人才机制的导向偏差,导致了今天的尴尬。
与此同时,高技能人才老龄化趋势已经显现,不少老企业的核心技术掌握在40岁以上的工人手中,更有甚者必须返聘退休职工才能完成订单,技能人才严重“青黄不接”。目前的形势是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已经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要求。长此以往,势必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等传统产业和电子计算机、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技工荒”愈演愈烈。
对症下药:大学应培养蓝领
如何转变高校人才培养的不足?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认为,我国高校以前偏重于高层次的教育,没有把技术工人叫作人才。随着中国已进入工业化社会,人才的概念必须要更新,大学的责任不光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管理型人才,还要培养一大批能在新的产业中发挥功能的技术型人才。
他直截了当地把观点归纳为:我们的大学需要培养更多蓝领。他还指出了一个妨碍培养蓝领的问题:目前高校的很多专业是从师资来设计,而不是从社会需要出发,偏重理论,缺乏应用性,导致大学在经济改革中成为落后的一部分,这也是很多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的原因。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也认同海闻的观点。他分析说,从1998年到2005年底,中国的大专院校由原来的1000所增加到2300所,在校生从623万发展到2300万。虽然有更多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提高了国民的素质,但也给人们带来深思——现在许多大学都想办成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的研究性大学,但由于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方面跟不上,不但造成国家资源的巨大浪费,还同时削弱了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这个层面的工作。
如何加强对蓝领的培养,朱清时认为美国的社区学院可资借鉴。社区学院相当于我国的大专。美国政府曾为了帮助国民就业,创办了两年制的社区学院,成绩优异的毕业生可升入普通大学继续学习,而成绩一般的学生可立即工作。
而现在中国的大专不受人重视,实际上在美国,社区学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朱清时强调,美国的3000多所大学中,社区学院占41%,社区学院的优势是容量大,学费便宜,教育成本低,同时给在职人员提供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