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鉴定中多种方法综合应用的尝试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rise1234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贺州出土的青铜器在岭南地区有一定的代表性,时常出土一些其他地方所没有的怪异青铜器,非常具有地方特色。2014年1月6日至10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冯松林研究员、中国科技大学秦颖教授、鄂州博物馆董亚巍研究员等六人齐聚广西贺州市博物馆(见图1),针对贺州本地出土青铜器进行研究分析。
  一、对潇贺古道零星出土铜器的研究分析
  限于篇幅,此处仅选二枚有代表性的青铜钟为例。二枚青铜钟零星分布在桂岭、里松,是潇贺古道穿过的区域,其出土的方式既不是墓葬,也不是窖藏,而是以单件零星的方式埋在浅层的地表。所以,用传统考古方法较难准确断代,贺州博物馆一直保守地认为是战国时期的铜钟。
  1.钮钟(见图2),桥形钮,腔体近筒状,稍斜长,纵截面呈梯形,横截面呈椭扁形,于平。舞有横向披缝,在舞下部,有两枚,两枚下有横向水波纹。鼓上部有五枚,枚上有横向水波纹。中部饰两组对称纵向水波纹。腔体两外侧有T形脊饰,已残缺。1976年贺县桂岭镇英民村鳖景岭黎秋水修水利时发现。
  2.甬钟(见图3),圆柱形甬,甬中空,不封衡,衡下有横穿,甬下部有旋,干饰绳纹,干上端附甬,下端附旋。舞有横向披缝,披缝两侧有大小不等若干组雷纹,雷纹线条较粗。钲上部饰人面纹,人面下饰“X”纹。篆饰云雷纹,正背面枚三个一组,各六组,计36枚。鼓饰云纹。于部弧曲较为平直。阔腔。2004年里松镇文汉村刘屋公路排水管处发现。
  董亚巍先生对二枚青铜钟仔细观察后发现,两件器物都是用双合范铸造的,并且一范到底,浇口清晰,这种双合范铸造方法是西周铜钟范铸工艺的一个重要特点。钮钟饰西周盛行的水波纹,风格简约,其外形与衡阳市博物馆藏品春秋晚期变龙兽面纹钟相近,但两者的纹饰风格与枚布局风格相去甚远。从目前全国出土的平于钮钟的情况看,平于钮钟在西周晚期前尚未发现过有枚,至春秋晚期起才和双音钟设枚相同。但是,图2中的钮钟钟枚布局较为原始,和春秋晚期钟枚设置有较大差别,比衡阳市博物馆藏品春秋晚期变龙兽面纹钟要早很多。所以,从范铸工艺、器形、纹饰特征、枚的特征四个方面综合判断,钮钟为春秋早期或早期偏晚。甬钟的枚又细又长,没有披缝,符合早期铜钟的特点。甬钟纹饰其实是简化的人面纹与雷纹组合而成,与西周墓出土的剑首纹饰相同。另外,由于图3甬钟为2004年群众发现和上交的,为进一步确认其可靠性,显微镜显示其锈层符合年代久远特征(见图4)。从范铸工艺、器形、纹饰特征、枚的特征四个方面综合判断,此甬钟应为西周中期器。
  二、沙田河青铜文化区墓葬出土青铜器的分析
  沙田河一带是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密集分布的区域,是贺州青铜文化的重心。1996年在这一区域发现并清理了有周代刀形墓,这种刀形墓多见于中原地区西周时期小型墓。1991年,贺州沙田河流域发现有春秋战国时期岩洞墓。2001年,广西文物队在沙田河流域探明有近四百座周墓,并随机试掘了两座竖穴墓。另外,还在芳林附近发现存在一个战国时期的城喾营盘。由于沙田河流域墓葬出土青铜器中,几乎都含有青铜叉形器,并且这种叉形器是全国仅有的,因此,我们将它命名为沙田河青铜文化区。限于篇幅,选五件有代表眭墓葬出土的部分青铜为研究对象。
  1.战国弦纹附耳铜鼎(见图5),1991年7月18日贺县沙田镇龙中村出土。附耳,窄沿,斜唇,口微敛,浅圜腹,腹微下坠,平底,三扁兽足对称分布。腹外壁有两道凸弦纹各绕腹一周,腹内底有一圈太阳光芒纹,圈内四云纹交缠组成涡纹图案。底有三道披缝,构成弧边“三角”形,底中部有一明显浇口痕迹,底有大面积黑烟迹。口沿一侧至一足底有一范到底形成的贯通披缝,口沿另一侧至腹底有一道贯通披缝。
  此鼎由对称两外范、一耳芯、一腹外芯、一腹内芯经合范后一次铸成,范铸工艺与器形符合战国时代特征,战国器。
  2.西周环钮兽耳涡纹铜罍(见图6),1996年8月28日贺州市沙田马东小学出土。敞口平沿,束颈广肩,短腹,高圈足,颈部有两道凸弦,肩颈结合部有一道凸弦,肩腹交接处有一道凸弦,肩部有六个凸起的涡纹,肩部有两龙首耳,耳内各一圆形套环,环扁圆,腹部近足处有一兽首。
  此器打磨完好,披缝非常难找,只发现兽首在浇铸时安置泥芯的芯痕。董亚巍先生和秦颖教授认为,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时留下的泥芯是重要的文物信息。铸造青铜器时,要先做泥模、泥范和泥芯,泥一般是就地或就近地取得。根据地球上约每十公里区域的泥土含的元素有差别的原理,只要对泥芯的泥及不同地方原生泥取样做分析对比,就基本能确定含泥芯的青铜器的铸造产地。因此,取了泥芯样本进行了研究(见图7)。结果待出。
  此器与上海博物馆藏的商晚兽面纹罍及保利博物馆藏商晚罍器形相近,但口沿和圈足稍有区别,但与陕西长安普渡村出土的西周早期罍的口沿和圈足非常相近。因此认为此器为西周早期器。
  3.东周蟠虺纹青铜瓿,1991年7月18日贺县沙田镇龙中村出土。斜唇,折沿,直口,短直颈,圆鼓腹,底外形似有圈足而实为平。器两侧的肩至最大腹处各有二残短柱形钮。肩、腹部各有一组双凹纹绕器一周,把肩腹分成三个区域,上、下两区域密布细虺纹,中区绕器腹一周平均分布有八个凹纹圈,圈内布满虺纹,圈外布满虺纹。从放大的图8上可以看到,虺纹带间有纵横交错的直线痕迹,表明虺纹带是由一个个纹饰单元拚兑组成的,这种纹饰技术是春秋后常用的单元纹饰范拚兑技术(见图9)。颈至肩上部和腹下部至底部无纹饰。平均分布的四条由口沿至底因一范到底形成的贯通披缝,与底部圆形披缝相接。
  此器由一腹内芯、一腹外芯、四外范经合范一次浇铸而成。饰春秋盛行的虺纹,从范铸工艺、纹饰、纹饰技术、器物组合四方面综合判断,此器为战国早期器。
  4.战国青铜剑(见图10),1997年1月10日里松镇新华村广新冲乌鸦岩出土。剑首圆,首外端平,圆茎,茎有两箍,格宽,呈菱形,突脊,尖锋,近尖锋处两从微收,近格部刃微残。
  从剑从部位的显微照片可以看出,打磨痕迹是平行地朝着同一个方向,这个方向与剑身垂直(见图11),部分锈覆盖住打磨痕,符合逻辑顺序。此剑身、格、茎、首间有接痕,经过合范分铸、组装、接铸、打磨四道工序铸成,符合春秋晚期至战国铸造工艺,其器形符合春秋至战国早期特征,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器。
  5.青铜叉形器(见图12),从1991年起,在贺州沙田河流域陆续出土了不少形状怪异的青铜器,由于全国各地一直没有发现过这样的器物,也没见有其他地方有类似器物出土的报道,直到目前为止,尚未弄清楚它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器物的器名无从确定,贺州文物工作者根据器形暂时把它定名为“叉形器”,从多年来沙田河流域周代墓葬出土的器物上看,发现只有一座西周墓没有出土青铜叉形器,说明青铜又形器出土在这一带较普遍,其铸造年代根据同墓出土器年代参考确定,一般为春秋战国时期。正因为叉形器为贺州特有和有地方区域的普遍性,我们选择叉形器作为研究对象。
  冯松林研究员认为,首先,古代铜器由铜矿经加工熔炼后,经过添加锡和铅混合熔炼后成形,铜矿总是携带着产地的某些特征信息,这是形成铜矿的条件决定的,即古代铜器携带着产地信息。其次,随着炼铜和制造技术发展和生产工艺改进,伴随时代变化,古代铜器中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的含量有规律地相应发生微弱改变,这是它的内在年代特征。这两条是进行科技分析的依据。根据这两条依据,拟对叉形器金属材料产地、年代作为重点研究事项。青铜叉形器,整器素面,长条梯形,略显得窄长,上大下小,背面为平面,正面为内弧面。上端有不太明显的“刃”,为单斜钝面。冯松林先生及其助手用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仪对青铜叉形器背面的上部、中部、下部及二个锈点做无损检测。目前在分析中。
  以上是通过传统考古的方法及范铸技术分析,结合现代核物理技术应用,泥芯和原生土的分析对比,基本上可以确定铸青铜器的铜料产地、青铜器铸造产地、铸造工艺、铸造年代等。这次研究,是多种方法相结合的一种尝试,为研究区域青铜文化、补史、正史和建立标本库等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禹之鼎(1647~1716年)是一位名噪一时的画家,在中国传统人物绘画史上占有一席位置。史上关于禹之鼎的生平事略记述不多,偶尔散见于扬州、江都、兴化当地旧志,民国《清稗类钞》等典籍文献,以及昔人留下来的一些诗文、题跋,从中可以了解到他的一些情况。现代美术史论家胡艺先生著有《禹之鼎年谱》,算得上是研究画家个人的重要资料之一了。  禹之鼎,字尚吉、上吉,“一字尚基,一作尚稽”,号慎斋,又号涛上渔人,原
期刊
编者按:武汉博物馆珍藏有许多近现代书画作品,其中不乏著名艺术大师的传世名迹。上期本刊刊登了吴昌硕《寿桃图》轴、齐白石《喜从天降图》轴、黄宾虹《山城青色图》轴、何香凝《墨梅图》轴、徐悲鸿《墨马图》轴,本期将继续赏析武汉博物馆藏的名家名作。  溥儒《寒山归去图》轴(图6)  纵29厘米,横34厘米,绢本设色。画幅之上有溥儒题草书七言诗一首,笔锋力道粗犷,用墨浑厚,酣畅淋漓,与画幅的淡雅俊逸情景交融,使
期刊
1980年,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RewiAlley)将他在华50多年收集的3600多件珍贵文物无偿捐赠给了他的第二故乡甘肃山丹。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保护和展示他捐赠的珍贵文物,甘肃省人民政府于1982年在山丹县修建了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馆内珍藏和展示路易·艾黎的生平图片、实物、事迹以及他捐赠的数千件珍贵文物。这些文物种类繁多,品位较高,
期刊
文人高士常以玉喻君子之德,帝王权贵习用玉琢凭信之玺。玉,这种被历代中国人视为珍玩的美石,数千年来不仅是物质上的珍宝,还承载了中华文化的辉煌。其中,以玉为印尤是这种文化现象最完整的体现。秦汉是用印制度化的开端,而这一开端便造就了玉印的辉煌。这小小的方寸之印,背负了千万枭雄政客的重望,也凝聚了无数工官匠隶的血汗。虽为小技,足显富贵;方寸之料,尽显奇姿。  《汉旧仪》曰:“秦以前民皆佩绶,以金、银、犀、
期刊
青铜鼎是青铜礼器家族出土最多、最具时代特征的器物。“夏铸九鼎”揭开了我国青铜鼎铸造的序幕,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鼎是1987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网纹铜鼎(图1)。及至商代,青铜鼎的铸造进入了一个空前的时代,鼎的数量不断增加,鼎的造型渐趋成熟,铸造工艺不断提高,装饰艺术日臻完美,并出现了铭文。本文将从造型、纹饰和铭文等方面分早、中、晚三期探讨商代青铜鼎的发展演变规律。  一、商代早期  商代
期刊
笔者的祖父辈,酷爱收藏古陶瓷器。在留传下来的古瓷器中,有一件青瓷油灯,老气开门,器形独特,为不凡之器。灯柱上贴塑的观音菩萨像甚是罕见,几经方家同好考证鉴别,可推断为西晋青瓷佛造像蓬花灯(见图)。  灯的发明,源于人类火的发明与照明需要。早期的灯,类似陶制的盛食器“豆”。我国最早对灯做出表述的是晋代著名学者郭璞,注《尔雅·释器》“瓦豆谓之登(镫)”。灯具真正成形是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出现了人物形灯,
期刊
如果没有品读过他的藏品,很难把他同紫砂壶收藏家联系在一起。瞧!长长的头发,胡子拉碴,鼻梁上架了一副眼镜。一个洗的发白、还有个漏洞的黄军挎包,斜挎在了他的肩上。有时,他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穿行在闹市的街头巷尾中,犹如一道别样的风景,引起了不少路人的“唏嘘”,有人说他的外貌酷似“齐白石”的造型,更有人说他像个“疯子”。然而,他这样打趣地告诉笔者:“我喜欢别人封我的‘怪老头’雅号!”  一个偶然的机会
期刊
王建民  笔名王渐鸣,号砚溪,1979年6月生,江西省峡江县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吉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吉安市作家协会理事。书法作品入展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安美杯)、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首届全国行书展、首届全国手卷书法展、第二届全国青年书法展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赛10余次。曾获江西省第六、七届书法篆刻大展一、二等奖,连续两届“白鹭洲文学奖”得主。有散文
期刊
编者按:民国紫砂名家高手人物众多,技艺不凡,茗壶品种繁多,精品迭出。上期本刊刊登了各地所藏民国诸家的壶艺珍品:范锦甫《佛手壶》、范正根《报春壶》、杨阿时《圆珠壶》、史莲生《扁竹壶》、唐凤芝《松树葡萄壶》,本期将继续刊登民国精品茗壶。  6、《东坡提梁壶》(图6)  民国制壶高手郭其林的作品,壶盖内钤阴文楷印“郭记”,壶底钤阳文扁形篆印“郭记”及阳文楷印“宜兴紫砂”,紫泥制作,色泽淡红。  东坡提梁
期刊
许世英(1873-1964年),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原字俊人,后改字静仁,晚年自号双溪老人,安徽至德县(今东至县)人,光绪丁酉年(1897年)拔贡。他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三个时期,宦海沉浮六十余年。晚清时代,他历任刑部浙江司副主稿、奉天高等审判厅厅长、山西布政使等职;北洋军阀时代,曾任大理院长、司法总长、奉天民政长、福建巡按使、内务总长、交通总长、安徽省长、内阁总理等;国民政府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