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就如何基于省选择性课改的数控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进行研究,提出依据国家颁布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结合职业岗位和岗位群对岗位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设置课程体系,专业课以实用、够用为原则,确保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教学效果和效率。并介绍了笔者所在地的实践做法,即将专业技能教学和各类考试,与人社厅最新的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考核项目有机衔接,注重专业教学的有效开展。丰富自选模块课程,将选择权真正交给学生。吸纳企业行家、专家,实现校企双赢。借着省选择性课改的东风,数控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后,在教学方式转变、校企合作推进、学生学习能动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选择性课改 数控应用技术 专业课程体系
随着企业岗位对数控人才要求的变化,中职学校如何确定数控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方向,分析人才能力培养目标,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制订使用高效的教学计划,是中职数控应用技术专业成功实施选择性课改的关键。这就要求学校构建适合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无缝对接,并且真正服务于学生内在需求、挖掘学生内在潜力。
一、为什么要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专业教学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课程设置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中规定,专业教学标准是开展专业教学的基本文件,是明确培养目标和規格、组织实施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加强专业建设、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的基本依据,是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尺,同时是社会用人单位选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重要参考。
而长期以来,中职机械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重知识、轻技能,忽视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机械分段排列,缺乏内在有机衔接;因考施教,个别学校追求升学率,实践课程只安排对应的技能考核项目,专业技能单一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构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二、如何构建课程体系
1.调研分析
笔者先后10余次走访企业,通过与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人力资源领导、一线技术工人等座谈并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企业对数控人才的岗位需求,反思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应该强化基础技能教育,简化专业基础理论与实验,拓宽专业课知识面,增加综合技术课数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倡适度的专业交叉,加强应用技术动手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我们积极与高职院校交流,主要就培养目标、课程开发、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等方面开展了实地调研,借鉴和学习一些培养经验和资料。
同时,笔者深刻地认识到,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学校数控专业在设备上的投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参与人才培训;另一方面,可以让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2.课程设置
(1)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课程各部分的配合和组织。它是课程体系的骨架,需要体现两个特性:一是要适应不同学校的特点,各校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做出选择,通过选择并设置能够创造和形成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现省课改“选择性”的特点;二是课程结构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和完善课程选修制。因此,笔者将课程分为公共课和专业技能课两大类,其中公共课由公共必修课和非专业选修课组成,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必修课、限定选修课、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和自由选修课。
(2)课程内容。根据企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确立课程体系所包括的课程,注重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衔接。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以实用、够用为原则,选择能够充分反映本课程体系最必须、最实用的内容,对课程中的重复内容和繁琐的理论推导等实用性不强的理论进行压缩,确保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因此,将机械制图、数控加工机械基础、二维CAD软件应用、零件测量与质量控制和钳工技术作为专业必修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制图、读图的能力,使学生了解零件加工的各项技术要求,掌握工程材料的基础知识和毛坯成型、零件加工的基本理论,使学生具有正确选用和使用测量器具检测产品的基本技能及分析零件质量的初步能力,提高品质意识和检测技术,培养分析和解决机械制造过程中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限定选修课又根据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两个方向,分别设置了数控车床(铣床)编程与加工技术两门课程。自由选修课中根据课程性质不同开设了自由(专业)选修课、自由(跨专业)选修课和自由(非专业)选修课。
(3)课时安排。根据《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核心模块课程原则上不超过总时数50%,“自选课程模块”教学时数原则上不能低于总时数的50%。再参照市级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估安排,对各门课程的课时进行合理安排。
3.课程评价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和评价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其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是否合理,其操作是否有可行性,这对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成长有重要影响。笔者构建了学生综合素养多元评价模式,呈现直观、清晰的评价体系,主要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阶段、评价方法四个方面对课程进行评价(下图)。评价主体在原来单一的教师评价基础上增加了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和家长评价。评价内容是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三维目标出发,全方位评价。评价阶段由涵盖了理论学习、技能学习和顶岗实习的所有阶段。评价方法由原来的笔试为主,变成了谈话法、调查法、档案袋法、实际操作法、项目完成法多措并举,并将平时的作业、作品均作为评价依据。
以这样多元评价机制全方位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既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技能水平,又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整体素质,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危机处理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4.典型案例
如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模块三中,笔者选择了一个“阀体”作为教学项目。它是消防器材中最常见的一个产品,也是云峰公司目前产销量和出口量最大的产品之一。同时,它包含了数控车削加工中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如外圆、端面、外圆槽、外螺纹、内锥面和内螺纹等加工方法,而这些知識和技能都是学生进行数控加工所必须具备的。同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主要按照学习过程任务化、教学基本要求,编写详细的项目活动设计教案,详细说明每一项目的能力(技能)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重点、难点等,同时明确了项目的活动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和步骤、师生任务等,为项目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依据和参考,规范了每一位任课教师的教学,保证了教学质量。这样在保证一定教学要求基础上,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并可以适时发挥每位任课教师的教学特长。
三、多校实践,成效显著
1.探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多样选择机制
基于省选择性课改背景下的数控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突出选择性,学生课程选择方面自由度增加,“自选课程模块”教学时数不低于总时数的50%,包含限定选修课和自由选修课,其中,限定选修课也至少要按照二选一的比例让学生选择;自由选修课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形式比较多样。“选择性”符合学生的探究欲,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出一片“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快乐天空。
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选择性”课改是以学生为本的课改,是一场真正服务于学生内在需求、挖掘学生内在潜力的课程改革。无论是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还是各类选修课程的开设,归根结底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实践证明,基于选择性课改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职业学校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有近50%的学生对学习有了明显且积极的变化,对学校的满意率也在90%以上。课改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幸福感,带来了“满脸阳光、一脸灿烂”。
新的课程体系实施前,学生学习方式一般通过自行看书进行预习、复习,因为中职学生的自身的学习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薄弱,自控能力也不强,因此面对枯燥乏味的教材,很少有学生会自觉做好预习、复习工作,许多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在新的课程体系实施之后,相关精品课程的开发,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学生们发现原来在家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登录精品课程网站也能自行学习,而且网站上有大量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教师上课的视频实录、机床操作视频、网上交互式练习等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学生通过观看教学录像,明确下次课的学习内容,做好预习工作;课中,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掌握知识和技能;课后,若有没掌握的知识点,可反复观看教学录像来加深理解,如有疑问,可在“在线答疑”论坛中及时给教师留言进行交流。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课程学习的权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几年来的实施,学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水平均有了明显的提升。
(1)技能普测、抽测成绩有所提升。市职成教教研室每学期会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对机械专业核心技能课程进行普测或抽测,有数车、数铣、钳工、机械制图员等实训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和检测,每个学期每个学生选择对应的一门课程的检测。在2016年度的抽测结果来看,相比2015年度测试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主要是体现在平均分的提高和优秀率的增加,说明学生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尖子生也增多了。
(2)技能等级考试合格率大幅提升。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怎样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使学生拥有一技之长,让学生顺利拿到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从而自信地踏上就业岗位,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实训课教师一直努力的方向。实施以前,每年学校中级工等级考试很少有班级合格率能达到100%,总有个别学生因理论知识不扎实,操作技能不娴熟,导致无法顺利通过数控车中级工等级考试,最终也不能获得中级工证书;而在课程实施以后,学生技能学习自主性加强,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了大幅提升,学生中级工等级考试最终合格率大大提高,有些学校甚至达到100%。
(3)学生参加省高职考试成绩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下表为宁波市部分新课程体系试点学校的2017年高考理论和技能高考的相关数据,与省内的同类学校相比无论是平均分还是高分段学生的比例都名列前茅。可以相信,在未来的日子只要坚持不懈地把课程体系完善好,数控应用专业教学质量定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推进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深化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紧扣企业需求。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选择性课改的推进是需要与现代企业实际密切接轨才能深入实施的。为此,学校积极更新课程结构,实施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等多种教学机制和方式。一方面,把企业的生产项目引入校内的实训基地,校内建立生产型的机械实训基地,学校为公司提供场地、人力和基础设备,公司为师生提供专业设备和技术指导,以特聘专家、实践指导教师“走教”等多种方式从企业、行业吸纳“专家、行家、能工巧匠”成为学校的全职或兼职教师,以培养适合企业实际生产所需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学校派师生去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扩展知识与技能应用,弥补校内课程学习的局限性。探索形成学生从基础训练、专业训练、综合训练到生产性实训的教学要求模式,以工学结合的形式培养学生,学生的就业质量和企业的收益都有较好的提升。
四、思考与展望
经过多方能力,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是仍需要各级领导部门、相关学校、企业及全体相关专业师生长期的努力,还需要继续深入和不断拓展。展望今后的前景,提出如下几点思考。
1.校企深度合作共建课程的机制体制需要制度创新
与企业合作的关于学生培养模式的形式和内容还应创新,如与企业合作开发的工学结合的特色课程不够丰富,应该考虑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共享型资源建设亟待加强。
2.中高职之间的课程衔接及合作办学方式需深入研究
如何与高职院校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尤其是课程怎么衔接,要充分考虑到课程的阶段性,梳理和提炼中高职阶段的技能和技术要求,分析中高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明确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目标定位和基本内容,着力推进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和探索工作。
3.要有敢做天下先的勇气与担当
宁波作为全国首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作为培养宁波机械制造技术型人才的宁波中职教育,要敢于担当。在智能数控系统的“四化”(多功能化、集成化、聪明化、绿色化)趋势下,在欧洲职业培训机构如下预测中:高技能人员占比将从1996年的21%提高到2020年的31%,初级技能人员占比将从33%降到19%——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如何在智能制造领域创新专业发展思路,在固本强基的同时,对接智能制造新内涵,如何精准培养满足社会各层次需求的人才,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促成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新跨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2014年试行)[S].2014.
[2]邓玉伦.中国制造2025与中职数控专业转型发展[J].科学咨询,2017(3).
[3]李苗.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教育,2004(Z3).
(作者单位:顾淑群,宁波市教育局职成教教研室;潘悦,余姚第四职业技术学校)
关键词:选择性课改 数控应用技术 专业课程体系
随着企业岗位对数控人才要求的变化,中职学校如何确定数控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方向,分析人才能力培养目标,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制订使用高效的教学计划,是中职数控应用技术专业成功实施选择性课改的关键。这就要求学校构建适合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无缝对接,并且真正服务于学生内在需求、挖掘学生内在潜力。
一、为什么要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专业教学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课程设置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中规定,专业教学标准是开展专业教学的基本文件,是明确培养目标和規格、组织实施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加强专业建设、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的基本依据,是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尺,同时是社会用人单位选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重要参考。
而长期以来,中职机械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重知识、轻技能,忽视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机械分段排列,缺乏内在有机衔接;因考施教,个别学校追求升学率,实践课程只安排对应的技能考核项目,专业技能单一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构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二、如何构建课程体系
1.调研分析
笔者先后10余次走访企业,通过与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人力资源领导、一线技术工人等座谈并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企业对数控人才的岗位需求,反思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应该强化基础技能教育,简化专业基础理论与实验,拓宽专业课知识面,增加综合技术课数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倡适度的专业交叉,加强应用技术动手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我们积极与高职院校交流,主要就培养目标、课程开发、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等方面开展了实地调研,借鉴和学习一些培养经验和资料。
同时,笔者深刻地认识到,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学校数控专业在设备上的投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参与人才培训;另一方面,可以让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2.课程设置
(1)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课程各部分的配合和组织。它是课程体系的骨架,需要体现两个特性:一是要适应不同学校的特点,各校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做出选择,通过选择并设置能够创造和形成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现省课改“选择性”的特点;二是课程结构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和完善课程选修制。因此,笔者将课程分为公共课和专业技能课两大类,其中公共课由公共必修课和非专业选修课组成,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必修课、限定选修课、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和自由选修课。
(2)课程内容。根据企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确立课程体系所包括的课程,注重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衔接。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以实用、够用为原则,选择能够充分反映本课程体系最必须、最实用的内容,对课程中的重复内容和繁琐的理论推导等实用性不强的理论进行压缩,确保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因此,将机械制图、数控加工机械基础、二维CAD软件应用、零件测量与质量控制和钳工技术作为专业必修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制图、读图的能力,使学生了解零件加工的各项技术要求,掌握工程材料的基础知识和毛坯成型、零件加工的基本理论,使学生具有正确选用和使用测量器具检测产品的基本技能及分析零件质量的初步能力,提高品质意识和检测技术,培养分析和解决机械制造过程中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限定选修课又根据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两个方向,分别设置了数控车床(铣床)编程与加工技术两门课程。自由选修课中根据课程性质不同开设了自由(专业)选修课、自由(跨专业)选修课和自由(非专业)选修课。
(3)课时安排。根据《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核心模块课程原则上不超过总时数50%,“自选课程模块”教学时数原则上不能低于总时数的50%。再参照市级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估安排,对各门课程的课时进行合理安排。
3.课程评价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和评价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其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是否合理,其操作是否有可行性,这对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成长有重要影响。笔者构建了学生综合素养多元评价模式,呈现直观、清晰的评价体系,主要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阶段、评价方法四个方面对课程进行评价(下图)。评价主体在原来单一的教师评价基础上增加了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和家长评价。评价内容是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三维目标出发,全方位评价。评价阶段由涵盖了理论学习、技能学习和顶岗实习的所有阶段。评价方法由原来的笔试为主,变成了谈话法、调查法、档案袋法、实际操作法、项目完成法多措并举,并将平时的作业、作品均作为评价依据。
以这样多元评价机制全方位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既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技能水平,又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整体素质,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危机处理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4.典型案例
如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模块三中,笔者选择了一个“阀体”作为教学项目。它是消防器材中最常见的一个产品,也是云峰公司目前产销量和出口量最大的产品之一。同时,它包含了数控车削加工中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如外圆、端面、外圆槽、外螺纹、内锥面和内螺纹等加工方法,而这些知識和技能都是学生进行数控加工所必须具备的。同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主要按照学习过程任务化、教学基本要求,编写详细的项目活动设计教案,详细说明每一项目的能力(技能)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重点、难点等,同时明确了项目的活动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和步骤、师生任务等,为项目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依据和参考,规范了每一位任课教师的教学,保证了教学质量。这样在保证一定教学要求基础上,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并可以适时发挥每位任课教师的教学特长。
三、多校实践,成效显著
1.探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多样选择机制
基于省选择性课改背景下的数控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突出选择性,学生课程选择方面自由度增加,“自选课程模块”教学时数不低于总时数的50%,包含限定选修课和自由选修课,其中,限定选修课也至少要按照二选一的比例让学生选择;自由选修课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形式比较多样。“选择性”符合学生的探究欲,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出一片“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快乐天空。
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选择性”课改是以学生为本的课改,是一场真正服务于学生内在需求、挖掘学生内在潜力的课程改革。无论是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还是各类选修课程的开设,归根结底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实践证明,基于选择性课改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职业学校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有近50%的学生对学习有了明显且积极的变化,对学校的满意率也在90%以上。课改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幸福感,带来了“满脸阳光、一脸灿烂”。
新的课程体系实施前,学生学习方式一般通过自行看书进行预习、复习,因为中职学生的自身的学习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薄弱,自控能力也不强,因此面对枯燥乏味的教材,很少有学生会自觉做好预习、复习工作,许多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在新的课程体系实施之后,相关精品课程的开发,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学生们发现原来在家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登录精品课程网站也能自行学习,而且网站上有大量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教师上课的视频实录、机床操作视频、网上交互式练习等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学生通过观看教学录像,明确下次课的学习内容,做好预习工作;课中,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掌握知识和技能;课后,若有没掌握的知识点,可反复观看教学录像来加深理解,如有疑问,可在“在线答疑”论坛中及时给教师留言进行交流。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课程学习的权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几年来的实施,学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水平均有了明显的提升。
(1)技能普测、抽测成绩有所提升。市职成教教研室每学期会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对机械专业核心技能课程进行普测或抽测,有数车、数铣、钳工、机械制图员等实训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和检测,每个学期每个学生选择对应的一门课程的检测。在2016年度的抽测结果来看,相比2015年度测试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主要是体现在平均分的提高和优秀率的增加,说明学生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尖子生也增多了。
(2)技能等级考试合格率大幅提升。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怎样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使学生拥有一技之长,让学生顺利拿到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从而自信地踏上就业岗位,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实训课教师一直努力的方向。实施以前,每年学校中级工等级考试很少有班级合格率能达到100%,总有个别学生因理论知识不扎实,操作技能不娴熟,导致无法顺利通过数控车中级工等级考试,最终也不能获得中级工证书;而在课程实施以后,学生技能学习自主性加强,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了大幅提升,学生中级工等级考试最终合格率大大提高,有些学校甚至达到100%。
(3)学生参加省高职考试成绩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下表为宁波市部分新课程体系试点学校的2017年高考理论和技能高考的相关数据,与省内的同类学校相比无论是平均分还是高分段学生的比例都名列前茅。可以相信,在未来的日子只要坚持不懈地把课程体系完善好,数控应用专业教学质量定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推进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深化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紧扣企业需求。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选择性课改的推进是需要与现代企业实际密切接轨才能深入实施的。为此,学校积极更新课程结构,实施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等多种教学机制和方式。一方面,把企业的生产项目引入校内的实训基地,校内建立生产型的机械实训基地,学校为公司提供场地、人力和基础设备,公司为师生提供专业设备和技术指导,以特聘专家、实践指导教师“走教”等多种方式从企业、行业吸纳“专家、行家、能工巧匠”成为学校的全职或兼职教师,以培养适合企业实际生产所需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学校派师生去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扩展知识与技能应用,弥补校内课程学习的局限性。探索形成学生从基础训练、专业训练、综合训练到生产性实训的教学要求模式,以工学结合的形式培养学生,学生的就业质量和企业的收益都有较好的提升。
四、思考与展望
经过多方能力,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是仍需要各级领导部门、相关学校、企业及全体相关专业师生长期的努力,还需要继续深入和不断拓展。展望今后的前景,提出如下几点思考。
1.校企深度合作共建课程的机制体制需要制度创新
与企业合作的关于学生培养模式的形式和内容还应创新,如与企业合作开发的工学结合的特色课程不够丰富,应该考虑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共享型资源建设亟待加强。
2.中高职之间的课程衔接及合作办学方式需深入研究
如何与高职院校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尤其是课程怎么衔接,要充分考虑到课程的阶段性,梳理和提炼中高职阶段的技能和技术要求,分析中高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明确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目标定位和基本内容,着力推进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和探索工作。
3.要有敢做天下先的勇气与担当
宁波作为全国首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作为培养宁波机械制造技术型人才的宁波中职教育,要敢于担当。在智能数控系统的“四化”(多功能化、集成化、聪明化、绿色化)趋势下,在欧洲职业培训机构如下预测中:高技能人员占比将从1996年的21%提高到2020年的31%,初级技能人员占比将从33%降到19%——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如何在智能制造领域创新专业发展思路,在固本强基的同时,对接智能制造新内涵,如何精准培养满足社会各层次需求的人才,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促成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新跨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2014年试行)[S].2014.
[2]邓玉伦.中国制造2025与中职数控专业转型发展[J].科学咨询,2017(3).
[3]李苗.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教育,2004(Z3).
(作者单位:顾淑群,宁波市教育局职成教教研室;潘悦,余姚第四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