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已经确定选题,并收集了必要的素材,准备着手写文章时,一般可以将整个写作过程分为准备、写作和修改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一)构思
郑板桥总结画画的创作规律是: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即看竹、思竹到画竹。按此类推的话,我们为写文章而收集材料是看,而集中思想和精力,对所掌握的材料反复理解和思考,直到对事物具有清晰、透彻的认识;进而对于所写文章的整篇层次、脉络逐步理清,对恰当的表现形式考虑成熟,这就是构思。
1.构思的意义
构思是作者下笔之前的内部思维活动,文章能不能写好,关键就是看你考虑是否成熟、构思是否正确。大到整篇文章的总体结构,小到一个细节的安排,都体现了作者的独到匠心。构思越充分,越是做到“胸有成竹”,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就越有质量。所以在实践中,我们写文章时往往开始一个很长的时间都不会动笔,但心里又“经常想着它们”。只有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构思初步成熟,论文的提纲才有了产生的可能。如果胸无成竹就贸然动笔,结果必然是十步九回头,不断走弯路。这样不仅文章写不好,而且还会对写作兴趣带来很大的影响。
2 . 构思的方法
关键是要学会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进行构思。写文章要靠科学的头脑,没有科学的头脑是写不出合乎科学的文章来的。所谓科学的头脑,就是逻辑思维的头脑。逻辑思维主要包括归纳法和演绎法。归纳法就是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演绎法就是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
另外就一篇文章的整体结构而言,也有一个逻辑关系的问题,即整篇文章的发展脉络要符合人们对于事物认识的一般规律。如“试析档案业务培训中对教员的素质要求”一文,就可以从“台风要求”、“口语要求”、“板书要求”、“内容要求”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这就正好符合人们观察认识事物的基本逻辑规律。如教员一进教室,首选给学员的影响就是穿着打扮、举手投足这类属于台风的问题;当开始讲课时就反映出普通话是否准确、声音是否宏亮等口语方面的问题;随着讲课的深入和需要,教员会运用板书,那么所写板书美观如何,大小怎样等板书方面的问题就反映给了学员;最终也是最为重要的自然就是教员所讲的内容如何。
(二)拟制写作提纲
1.写作提纲要用文字反映出来。有了充分的构思,还必须将构思用文字反映出来,形成写作提纲。写作提纲实际上是构思的记录,我们通过反复的思考,基本形成了一个大致的框架,做到成竹在胸时,就应当将思路用文字将其固定下来,记录下自己周密的思考、合理的布局。提纲的思路清晰,结构完整,文章写起来就有条理。
2 . 写作提纲需要反复磨练。写作提纲往往不是短时间内一次性完成的,而是边收集整理资料、边构思、边调整、边修改。即拟制写作提纲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如果工作做得细,就会不仅有了到某一级类目的提纲,还会在提纲中注明写某一问题时有哪几个写作的知识点,可以用哪些资料。提纲写细了、写好了,写起文章来就会方便很多,磨刀是不会耽误砍柴工的。
3 . 纲目要注意完整、层次清楚。完整就是不要让人一看就能发现什么遗漏;层次清楚就是一篇文章分几个层次,使人看后脉络清晰。详细提纲是要把大纲细目逐一列出,一般来说应设置到第三层,一个完整的纲目结构就像一躯完整的鱼刺骨架。第一个层次即文章纵向的几大问题,构成鱼脊;第二层即某个大问题中横向的几个小问题,构成鱼肋;第三个层次是每个小问题中的几个内容点,那就是鱼的芒刺,即写作要点。要将纲目设置好还需要做好分层论证工作,即在第一层设置几个大问题后,要从多角度论证设置是否周全、合理,是否在一个层次上。大问题中的小问题又是否周全,与其它大问题中的内容是否有交叉。
4 . 拟制写作提纲的意义。拟制一个详细的写作提纲有三大好处:一是利于将论文化整为零。我们现在不少同志在写论文时,往往会感到面对一篇三五千字的文章不知从何下手。自己的写作思路始终在一整篇文章中钻不出来。如果有了详细的写作提纲,就能将大块的文章化整为零,写作时就会面对某一个问题中的某一个写作点,就像往一个完整的骨架上贴肉一样,说得夸大一点的话就是谴词造句的功夫了。然后将句子连接成段,再将段连接成篇。二是尽管我们在动笔写作前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但在一篇文章中的几个部分的成熟程度还是会有所差别的,有了详细的写作提纲,我们就可以哪一部分(即提纲中的某个问题)考虑的比较成熟,就可以先写那一部分,而不必严格按照提纲的先后顺序写。三是如果一篇文章是多人合作撰写的话,还可以分头撰写,每个部分彼此之间不会重复,因为每个人所写内容有提纲统领着。
二、写作
在依照纲目起草时应当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要紧紧围绕主题,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这是在写作过程中须臾不能遗忘的问题。写作中一定要紧抓主题,千万不能信马由疆,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或是尽管主题也在其中,但已被大量的外围文字所淹没。二是要完整科学地执行纲目,完整指纲目是一个整体,当我们在写作中运用材料时一定要通盘考虑,把应该用的材料都用上,既不要出现各部分抢材料的现象,也不要出现该用材料的遗漏现象。科学指纲目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写作的发展,发生一些变化也是常有的事。当然,此时如果要对纲目进行改动的话,则必须建立在对纲目进行反复推敲的基础之上。三是要一气呵成。写文章时要尽可能一气呵成,不宜写写停停。在具体写作时要围绕题意坚持写下去,先把意思表达清楚,而不要把功夫用在文字的推敲上,不要被一词一句所阻拦,宁可开些天窗,也不要对文章的整体写作带来过多影响,将存在的问题留待修改时再作处理。在具体的行文中我们还应当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论据要充分可靠
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事实,是作者对事物的看法。选择论据,应当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 . 论据要真实可靠。论据要求完全真实可靠,它是论点建立的依据,如果论据是虚假的,那论点就经不起推敲,自然就不能令人信服。为此,作者应持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要深入调查,认真核实,不论是书面材料,还是现实生活中的材料,都要认真研究,一丝不苟,做到完全真实;使用间接材料时,更要认真考察,做到准确无误。 2 . 论据要典型。所谓典型,就是要选择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材料作论据,这样建立起的论点才会有说服力。有些事实材料,虽然是真实的,但仅仅是个别的、偶然的、暂时的现象,那就不能用作论据来说明一般问题,因为它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 .论据要充足而新鲜。所谓充足,并不在于数量多,相反,论据要少而精,要能理由充足,说理充分,把问题阐述好。作者如果堆砌很多材料,读者不会感到兴趣,往往还会使观点被材料所淹没,说理反而没有力量。选择论据,还应力求新鲜,否则,虽然能说明自己的论点,却不能活泼动人,仅仅依靠议论是没有说服力的。同一个材料多次被用做论据,再典型的材料,也会失去新鲜感,也不能产生感人的力量。
(二)论证要科学合理
1. 观点要能统率材料,用材料说明观点。写文章都要求观点与材料统一,观点能统率材料,材料可以很好说明观点。当然,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的和谐统一,还不单单是个论证的问题,它与材料的选择、组织安排等等也都有关系。但是,最终是要通过我们在论证时努力做到观点与材料统一,使论证既有力量,又合乎逻辑。
2.要努力揭示出论点和论据间内在的逻辑关系。要使文章逻辑性强,就需要会分析问题,就要着重于揭示论点和论据间内在逻辑关系。如果不能揭示它们的关系,或者揭示得不够,文章的逻辑性就不能很好显示出来,自然文章的说服力就差。所谓分析,就是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把论点、论据间的内在联系展示出来。
3 .论证问题要力求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写文章,条理性很重要,作者的思路要清楚,进行论证要有条不紊地说明问题,层次段落井然有序,这样的论证,讲道理才清楚明白,文章的逻辑性才强。
三、修改
修改是写文章必不可少的过程,也是决定文章质量的关键。广义的修改指从构思到定稿前对文章的修正,贯穿于写作活动的全过程。但通常所说的修改主要是指行文后对文章初稿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多方面的修正与润饰加工直到完稿的过程。
(一)修改的意义
首先,从文章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来看,修改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是社会交流的一种传媒,是写给别人看的,所以对于作者来讲,认真修改自己的文章,既是提高文章质量的需要,又是一份应有的社会责任,是作者对社会负责,对读者负责的表现。其次,从文章复杂的产生过程来看,必须重视修改。构成文章的要素是多方面的,有内容问题、形式问题,牵涉到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等方面。文章质量如何不仅在于作者的写作技巧,还在于作者的思想修养、知识修养、生活阅历、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所以,只有反复推敲,方能改出佳作。当然由于写作经验、文章成熟程度的不同,文章修改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如何修改,还要因文而别,因人而异。
(二)修改的重点
1.准确把握主题,即全文的检查。文章写好后,应该对主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加以审视,看自己的写作结果究竟把握得准确不准确。如果发现存在一些偏差,就必须做适当的调整。
2.增补删削材料,即局部的检查。主要检查是不是遗漏了应当有的材料;是否还有更好的更能说明问题材料,可以代替现在的材料;是不是材料超过了必要的限度,显得过分臃肿。这些都要反复推敲,该补则补,该换则换,该删则删。
3. 推敲文字,即句子的检查。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调整词的次序,能使语言通顺表意准确。仔细推敲文字锤炼语言,将使作者的思想内容得以完美地表达出来。通过换字、换词、换句子,使原来文理不通的句子得以纠正,晦涩拗口的得以顺畅,使语句更合理、更准确、更有力。在推敲文字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作者的本意是否得到了精确、充分的表达。
(三)修改的基本方法
1. 对照法。将文章与原写作提纲对照,寻找与原写作意图不符之处,看原意是否在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文中与原意图有出入的地方是否更有道理,继而舍劣取优,使文章写得更好。
2.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将不通顺的字句,不合逻辑的语法修改好。将不太恰当或不够美妙的词句换上更能为文章增色的字、词、句。使整篇文章读起来顺理成章。
3. 缩减法。在文章通顺的前提下,再本着缩减的指导思想,对其进行删改。通过分析将那些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使文章更显精炼,达到“由简入繁繁又简”的境地。
4. 滞后法。文章写好以后,如果有可能的话,最好搁置一段时间再去修改,为的是克服心理学上的定势思维。文章刚写完就想趁热打铁去修改,一般不会有好的效果。因为写文章时你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一定是认为这样的结构、这样的表达方式、这样的论证方法最好,你才会这么写。文章甫就,一切的一切还记忆犹新,这时动笔修改,可能找不出纰漏和缺陷。
作者单位:上海市奉贤区档案馆
一、准备阶段
(一)构思
郑板桥总结画画的创作规律是: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即看竹、思竹到画竹。按此类推的话,我们为写文章而收集材料是看,而集中思想和精力,对所掌握的材料反复理解和思考,直到对事物具有清晰、透彻的认识;进而对于所写文章的整篇层次、脉络逐步理清,对恰当的表现形式考虑成熟,这就是构思。
1.构思的意义
构思是作者下笔之前的内部思维活动,文章能不能写好,关键就是看你考虑是否成熟、构思是否正确。大到整篇文章的总体结构,小到一个细节的安排,都体现了作者的独到匠心。构思越充分,越是做到“胸有成竹”,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就越有质量。所以在实践中,我们写文章时往往开始一个很长的时间都不会动笔,但心里又“经常想着它们”。只有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构思初步成熟,论文的提纲才有了产生的可能。如果胸无成竹就贸然动笔,结果必然是十步九回头,不断走弯路。这样不仅文章写不好,而且还会对写作兴趣带来很大的影响。
2 . 构思的方法
关键是要学会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进行构思。写文章要靠科学的头脑,没有科学的头脑是写不出合乎科学的文章来的。所谓科学的头脑,就是逻辑思维的头脑。逻辑思维主要包括归纳法和演绎法。归纳法就是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演绎法就是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
另外就一篇文章的整体结构而言,也有一个逻辑关系的问题,即整篇文章的发展脉络要符合人们对于事物认识的一般规律。如“试析档案业务培训中对教员的素质要求”一文,就可以从“台风要求”、“口语要求”、“板书要求”、“内容要求”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这就正好符合人们观察认识事物的基本逻辑规律。如教员一进教室,首选给学员的影响就是穿着打扮、举手投足这类属于台风的问题;当开始讲课时就反映出普通话是否准确、声音是否宏亮等口语方面的问题;随着讲课的深入和需要,教员会运用板书,那么所写板书美观如何,大小怎样等板书方面的问题就反映给了学员;最终也是最为重要的自然就是教员所讲的内容如何。
(二)拟制写作提纲
1.写作提纲要用文字反映出来。有了充分的构思,还必须将构思用文字反映出来,形成写作提纲。写作提纲实际上是构思的记录,我们通过反复的思考,基本形成了一个大致的框架,做到成竹在胸时,就应当将思路用文字将其固定下来,记录下自己周密的思考、合理的布局。提纲的思路清晰,结构完整,文章写起来就有条理。
2 . 写作提纲需要反复磨练。写作提纲往往不是短时间内一次性完成的,而是边收集整理资料、边构思、边调整、边修改。即拟制写作提纲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如果工作做得细,就会不仅有了到某一级类目的提纲,还会在提纲中注明写某一问题时有哪几个写作的知识点,可以用哪些资料。提纲写细了、写好了,写起文章来就会方便很多,磨刀是不会耽误砍柴工的。
3 . 纲目要注意完整、层次清楚。完整就是不要让人一看就能发现什么遗漏;层次清楚就是一篇文章分几个层次,使人看后脉络清晰。详细提纲是要把大纲细目逐一列出,一般来说应设置到第三层,一个完整的纲目结构就像一躯完整的鱼刺骨架。第一个层次即文章纵向的几大问题,构成鱼脊;第二层即某个大问题中横向的几个小问题,构成鱼肋;第三个层次是每个小问题中的几个内容点,那就是鱼的芒刺,即写作要点。要将纲目设置好还需要做好分层论证工作,即在第一层设置几个大问题后,要从多角度论证设置是否周全、合理,是否在一个层次上。大问题中的小问题又是否周全,与其它大问题中的内容是否有交叉。
4 . 拟制写作提纲的意义。拟制一个详细的写作提纲有三大好处:一是利于将论文化整为零。我们现在不少同志在写论文时,往往会感到面对一篇三五千字的文章不知从何下手。自己的写作思路始终在一整篇文章中钻不出来。如果有了详细的写作提纲,就能将大块的文章化整为零,写作时就会面对某一个问题中的某一个写作点,就像往一个完整的骨架上贴肉一样,说得夸大一点的话就是谴词造句的功夫了。然后将句子连接成段,再将段连接成篇。二是尽管我们在动笔写作前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但在一篇文章中的几个部分的成熟程度还是会有所差别的,有了详细的写作提纲,我们就可以哪一部分(即提纲中的某个问题)考虑的比较成熟,就可以先写那一部分,而不必严格按照提纲的先后顺序写。三是如果一篇文章是多人合作撰写的话,还可以分头撰写,每个部分彼此之间不会重复,因为每个人所写内容有提纲统领着。
二、写作
在依照纲目起草时应当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要紧紧围绕主题,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这是在写作过程中须臾不能遗忘的问题。写作中一定要紧抓主题,千万不能信马由疆,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或是尽管主题也在其中,但已被大量的外围文字所淹没。二是要完整科学地执行纲目,完整指纲目是一个整体,当我们在写作中运用材料时一定要通盘考虑,把应该用的材料都用上,既不要出现各部分抢材料的现象,也不要出现该用材料的遗漏现象。科学指纲目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写作的发展,发生一些变化也是常有的事。当然,此时如果要对纲目进行改动的话,则必须建立在对纲目进行反复推敲的基础之上。三是要一气呵成。写文章时要尽可能一气呵成,不宜写写停停。在具体写作时要围绕题意坚持写下去,先把意思表达清楚,而不要把功夫用在文字的推敲上,不要被一词一句所阻拦,宁可开些天窗,也不要对文章的整体写作带来过多影响,将存在的问题留待修改时再作处理。在具体的行文中我们还应当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论据要充分可靠
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事实,是作者对事物的看法。选择论据,应当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 . 论据要真实可靠。论据要求完全真实可靠,它是论点建立的依据,如果论据是虚假的,那论点就经不起推敲,自然就不能令人信服。为此,作者应持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要深入调查,认真核实,不论是书面材料,还是现实生活中的材料,都要认真研究,一丝不苟,做到完全真实;使用间接材料时,更要认真考察,做到准确无误。 2 . 论据要典型。所谓典型,就是要选择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材料作论据,这样建立起的论点才会有说服力。有些事实材料,虽然是真实的,但仅仅是个别的、偶然的、暂时的现象,那就不能用作论据来说明一般问题,因为它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 .论据要充足而新鲜。所谓充足,并不在于数量多,相反,论据要少而精,要能理由充足,说理充分,把问题阐述好。作者如果堆砌很多材料,读者不会感到兴趣,往往还会使观点被材料所淹没,说理反而没有力量。选择论据,还应力求新鲜,否则,虽然能说明自己的论点,却不能活泼动人,仅仅依靠议论是没有说服力的。同一个材料多次被用做论据,再典型的材料,也会失去新鲜感,也不能产生感人的力量。
(二)论证要科学合理
1. 观点要能统率材料,用材料说明观点。写文章都要求观点与材料统一,观点能统率材料,材料可以很好说明观点。当然,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的和谐统一,还不单单是个论证的问题,它与材料的选择、组织安排等等也都有关系。但是,最终是要通过我们在论证时努力做到观点与材料统一,使论证既有力量,又合乎逻辑。
2.要努力揭示出论点和论据间内在的逻辑关系。要使文章逻辑性强,就需要会分析问题,就要着重于揭示论点和论据间内在逻辑关系。如果不能揭示它们的关系,或者揭示得不够,文章的逻辑性就不能很好显示出来,自然文章的说服力就差。所谓分析,就是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把论点、论据间的内在联系展示出来。
3 .论证问题要力求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写文章,条理性很重要,作者的思路要清楚,进行论证要有条不紊地说明问题,层次段落井然有序,这样的论证,讲道理才清楚明白,文章的逻辑性才强。
三、修改
修改是写文章必不可少的过程,也是决定文章质量的关键。广义的修改指从构思到定稿前对文章的修正,贯穿于写作活动的全过程。但通常所说的修改主要是指行文后对文章初稿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多方面的修正与润饰加工直到完稿的过程。
(一)修改的意义
首先,从文章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来看,修改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是社会交流的一种传媒,是写给别人看的,所以对于作者来讲,认真修改自己的文章,既是提高文章质量的需要,又是一份应有的社会责任,是作者对社会负责,对读者负责的表现。其次,从文章复杂的产生过程来看,必须重视修改。构成文章的要素是多方面的,有内容问题、形式问题,牵涉到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等方面。文章质量如何不仅在于作者的写作技巧,还在于作者的思想修养、知识修养、生活阅历、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所以,只有反复推敲,方能改出佳作。当然由于写作经验、文章成熟程度的不同,文章修改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如何修改,还要因文而别,因人而异。
(二)修改的重点
1.准确把握主题,即全文的检查。文章写好后,应该对主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加以审视,看自己的写作结果究竟把握得准确不准确。如果发现存在一些偏差,就必须做适当的调整。
2.增补删削材料,即局部的检查。主要检查是不是遗漏了应当有的材料;是否还有更好的更能说明问题材料,可以代替现在的材料;是不是材料超过了必要的限度,显得过分臃肿。这些都要反复推敲,该补则补,该换则换,该删则删。
3. 推敲文字,即句子的检查。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调整词的次序,能使语言通顺表意准确。仔细推敲文字锤炼语言,将使作者的思想内容得以完美地表达出来。通过换字、换词、换句子,使原来文理不通的句子得以纠正,晦涩拗口的得以顺畅,使语句更合理、更准确、更有力。在推敲文字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作者的本意是否得到了精确、充分的表达。
(三)修改的基本方法
1. 对照法。将文章与原写作提纲对照,寻找与原写作意图不符之处,看原意是否在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文中与原意图有出入的地方是否更有道理,继而舍劣取优,使文章写得更好。
2.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将不通顺的字句,不合逻辑的语法修改好。将不太恰当或不够美妙的词句换上更能为文章增色的字、词、句。使整篇文章读起来顺理成章。
3. 缩减法。在文章通顺的前提下,再本着缩减的指导思想,对其进行删改。通过分析将那些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使文章更显精炼,达到“由简入繁繁又简”的境地。
4. 滞后法。文章写好以后,如果有可能的话,最好搁置一段时间再去修改,为的是克服心理学上的定势思维。文章刚写完就想趁热打铁去修改,一般不会有好的效果。因为写文章时你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一定是认为这样的结构、这样的表达方式、这样的论证方法最好,你才会这么写。文章甫就,一切的一切还记忆犹新,这时动笔修改,可能找不出纰漏和缺陷。
作者单位:上海市奉贤区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