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和杨晓阳先生认识,是在20年前一位画家朋友的画室。他擅长人物画,画的像西画。但是,从整体看,线条的描写和笔墨的运用是西画所无法表现的。他偶尔也画山水和花卉。山水画几乎全用线条勾勒、皴擦而成,用少量的淡墨烘染,很少用色。在他那飞动的笔墨线条中,雄健的山岩、古木、泉石等,给人渊深宁静之感。
他现在的画,用他自己的话说:“已彻底写意了,画成了纯中国画,彻底画成了一种线描和没骨的。”他还用“顽石之形,老玉之质,古陶之品,陈茶之味”四句话概括他对中国画写意精神及境界的认识。
“顽石之形”是其画作形象特征的概括。顽石,自然产物,本来没有什么艺术形象,但它却蕴涵着一种自然的、顽强的精神力量。“大象无形”是中国特色的造型艺术观,给顽石以凝重、浑厚的艺术形象。早在战国时期就有石鼓并产生了石鼓文;汉代的石刻、石雕等都是以石头固有的大形为基础,人工稍加雕饰而成,这些现在都成了非常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因而“顽石之形”从古至今影响着中国画的造型艺术。这种“形”是写意的,是一种民族的精神。他用不同的造型手法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例如:《石有道、石刻有道》等画中一位位饱经风霜的人物形象,似乎是一座座古老的石雕,经历数千年大地的滋养和无数风雨的侵蚀,使之各部位形成了一层“包浆”和一种沧桑。他用人物面部的写意线条与身体大块泼墨形成强烈的对比,胡须下垂的几根概括的线条把人物的头部、颈部与身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下边双手的线条与头部面部线条形成呼应,人物下方小茶壶的点辍以及用笔沉着流畅的边款题字,构成了一幅幅大气磅礴、气韵浑厚的得力之作。这些,都体现着不畏艰辛,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和厚重的民族文化。
“老玉之质”乃是其画作内在品质的体现。玉,是自然的美石,早在中国古代《说文》中就有曰:“石之美者,玉也。”玉的质地坚硬,晶莹鲜丽,从古至今,总能给人一种美感。老玉,质地坚韧细腻、光泽温润美丽,蕴藏着数千载质的能量。是一种情操、一种品质。杨晓阳先生的《茶道》、《石有道》、《晨妆》等等,画中的人物,身上浓淡干湿的泼墨或以行、草笔法写出生动流畅的线条,结合人物的形象特征,淡处淡出明丽,灰中透着苍茫,浓墨处或浑厚或沉绝等,他用水墨表现出了一种“老玉”般高尚的情操和品质。这也是他人格品质的写照。
“古陶之品”可谓其画作品味的呈现。古陶品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生活的产物,是一种中国古代文明、文化、艺术的产物。之所以“品”,是因为古陶代表了古人的智慧,是源于一种淳朴的生活。陶品的造型、形象、线条、色彩在当今看来,都是品位极高的艺术品。杨晓阳先生以一种时代精神,去研究、发掘古陶品中的艺术修养、艺术价值,使他的画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发现、创新,使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例如:《关中正午》、《母子情深》、《农闲》、《栏外风光》、《万金难买春颜色》等等这些既富寓意且生活气息较浓的题材。使他的画作呈现出朴素的生活品味。
“陈茶之味”更是其画作韵致的凝结。茶,是中国的特产。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茶,不但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且逐渐形成了灿烂夺目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出现,把人类精神和智慧带到了更高的境界。“陈茶之味”品的不只是茶叶本身的色、香、味、形,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味。所以,他的画以茶事为背景,以茶为主题很是广泛。例如:《茶道》、《茶博士》、《面壁图》、《温故而知新》等等画作都呈现着茶的高致逸韵。这正是他“大写意”精神、境界的具体体现。
可以说,“形、质、品、味”是他对中国画“大写意”精神、观念、方法、过程、境界的最好诠释。
杨晓阳先生作品的这些风格特征形成的原因,我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首先,他精研国学知识,运用“道、儒、佛”诸家的智慧,探索艺术方法。追求“天人合一”与中国画境界的合与和之美,他能“抱”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写意”画之“元”;“守”中国画写意的笔墨特征之“一”,在“大写意”之“形、质、品、味”中不断地再识传统,探索创新。
第二,他在长期的学习、教学实践中,从写实到写意,经历了3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过程,他几乎走遍了世界著名的美术学院和博物馆,对中西文化、中西艺术进行对比以及对中国美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后,作为当代美术教育家、一代名师的他(杨晓阳是西安美院继刘文西之后第二位获全国教学名师奖的教师),在艺术观念、教学思想上主张“大美术”、“大美院”和这种中国独有的“写心艺术”、“写意艺术”——“大写意”。提倡“大写”“我意”而非“他意”。
第三,他对中国古陶俑、石佛、石狮、拴马桩、古玉器的长期观摩和研究,使他自觉不自觉地在潜意识中将一些质的、美的、有文化含量的因素带进了绘画,使画作呈现出“顽石之形、老玉之质、古陶之品,陈茶之味”。
第四,他的内心,有一种保全的、潜藏不露的大光明即一种胆识和智慧。“此渭之葆光”(老子语)。拥有这种大光明的人,心中肯定有大境界。
总之,品读他的画作,不仅具有大写意之“形、质、品、味”,还总能从造型、笔墨画法中感受到很强的视觉冲击以及相当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总能从广泛而富寓意的题材中反映时代精神,感受到那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并能给人们和谐、大气的启示。
他现在的画,用他自己的话说:“已彻底写意了,画成了纯中国画,彻底画成了一种线描和没骨的。”他还用“顽石之形,老玉之质,古陶之品,陈茶之味”四句话概括他对中国画写意精神及境界的认识。
“顽石之形”是其画作形象特征的概括。顽石,自然产物,本来没有什么艺术形象,但它却蕴涵着一种自然的、顽强的精神力量。“大象无形”是中国特色的造型艺术观,给顽石以凝重、浑厚的艺术形象。早在战国时期就有石鼓并产生了石鼓文;汉代的石刻、石雕等都是以石头固有的大形为基础,人工稍加雕饰而成,这些现在都成了非常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因而“顽石之形”从古至今影响着中国画的造型艺术。这种“形”是写意的,是一种民族的精神。他用不同的造型手法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例如:《石有道、石刻有道》等画中一位位饱经风霜的人物形象,似乎是一座座古老的石雕,经历数千年大地的滋养和无数风雨的侵蚀,使之各部位形成了一层“包浆”和一种沧桑。他用人物面部的写意线条与身体大块泼墨形成强烈的对比,胡须下垂的几根概括的线条把人物的头部、颈部与身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下边双手的线条与头部面部线条形成呼应,人物下方小茶壶的点辍以及用笔沉着流畅的边款题字,构成了一幅幅大气磅礴、气韵浑厚的得力之作。这些,都体现着不畏艰辛,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和厚重的民族文化。
“老玉之质”乃是其画作内在品质的体现。玉,是自然的美石,早在中国古代《说文》中就有曰:“石之美者,玉也。”玉的质地坚硬,晶莹鲜丽,从古至今,总能给人一种美感。老玉,质地坚韧细腻、光泽温润美丽,蕴藏着数千载质的能量。是一种情操、一种品质。杨晓阳先生的《茶道》、《石有道》、《晨妆》等等,画中的人物,身上浓淡干湿的泼墨或以行、草笔法写出生动流畅的线条,结合人物的形象特征,淡处淡出明丽,灰中透着苍茫,浓墨处或浑厚或沉绝等,他用水墨表现出了一种“老玉”般高尚的情操和品质。这也是他人格品质的写照。
“古陶之品”可谓其画作品味的呈现。古陶品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生活的产物,是一种中国古代文明、文化、艺术的产物。之所以“品”,是因为古陶代表了古人的智慧,是源于一种淳朴的生活。陶品的造型、形象、线条、色彩在当今看来,都是品位极高的艺术品。杨晓阳先生以一种时代精神,去研究、发掘古陶品中的艺术修养、艺术价值,使他的画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发现、创新,使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例如:《关中正午》、《母子情深》、《农闲》、《栏外风光》、《万金难买春颜色》等等这些既富寓意且生活气息较浓的题材。使他的画作呈现出朴素的生活品味。
“陈茶之味”更是其画作韵致的凝结。茶,是中国的特产。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茶,不但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且逐渐形成了灿烂夺目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出现,把人类精神和智慧带到了更高的境界。“陈茶之味”品的不只是茶叶本身的色、香、味、形,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味。所以,他的画以茶事为背景,以茶为主题很是广泛。例如:《茶道》、《茶博士》、《面壁图》、《温故而知新》等等画作都呈现着茶的高致逸韵。这正是他“大写意”精神、境界的具体体现。
可以说,“形、质、品、味”是他对中国画“大写意”精神、观念、方法、过程、境界的最好诠释。
杨晓阳先生作品的这些风格特征形成的原因,我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首先,他精研国学知识,运用“道、儒、佛”诸家的智慧,探索艺术方法。追求“天人合一”与中国画境界的合与和之美,他能“抱”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写意”画之“元”;“守”中国画写意的笔墨特征之“一”,在“大写意”之“形、质、品、味”中不断地再识传统,探索创新。
第二,他在长期的学习、教学实践中,从写实到写意,经历了3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过程,他几乎走遍了世界著名的美术学院和博物馆,对中西文化、中西艺术进行对比以及对中国美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后,作为当代美术教育家、一代名师的他(杨晓阳是西安美院继刘文西之后第二位获全国教学名师奖的教师),在艺术观念、教学思想上主张“大美术”、“大美院”和这种中国独有的“写心艺术”、“写意艺术”——“大写意”。提倡“大写”“我意”而非“他意”。
第三,他对中国古陶俑、石佛、石狮、拴马桩、古玉器的长期观摩和研究,使他自觉不自觉地在潜意识中将一些质的、美的、有文化含量的因素带进了绘画,使画作呈现出“顽石之形、老玉之质、古陶之品,陈茶之味”。
第四,他的内心,有一种保全的、潜藏不露的大光明即一种胆识和智慧。“此渭之葆光”(老子语)。拥有这种大光明的人,心中肯定有大境界。
总之,品读他的画作,不仅具有大写意之“形、质、品、味”,还总能从造型、笔墨画法中感受到很强的视觉冲击以及相当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总能从广泛而富寓意的题材中反映时代精神,感受到那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并能给人们和谐、大气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