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的临床麻醉体会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QW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16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麻醉体会。方法对68岁以上老年患者160例进行手术麻醉。结果113例全身麻醉麻醉效果满意,大多数生命体征平稳,频发室性早搏4例。椎管内麻醉47例,44例效果满意,3例效果差,给静脉辅助用药,(氟芬合剂)完成手术,1例改为全身麻醉;术中血压下降11例,加快输液和给麻黄碱后回升,1例给5%葡萄糖加多巴胺40mg维持血压平稳,2例高血压给予硝酸甘油控制降压。结论做好麻醉前访视以及呼吸和循环系统术前准备,可最大限度地保证老龄患者安全度过手术麻醉期。
  关键词:老年麻醉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1-0194-0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医疗保健的进步以及寿命的延长,有越来越多的老年病人在晚年需接受手术治疗,包括急症手术,而手术的种类也很广泛,从而使麻醉医师同样面临考验和挑战。过去因为认为老人身体虚弱和经历较大手术的危险性增加,普遍观点是老年人避免手术。然而随着麻醉和外科手术技术的新发展,越来越多的危重病人和老年病人已适合更加危险的手术。由于年老病人围手术期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可能是渐增的。充分术前估计与准备,合理选择麻醉方法与麻醉药的用量,正确实施麻醉,密切监测麻醉中的各项指标,出现问题及时处理,预防麻醉并发症的发生,保证老年病人的手术安全。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8年1月~2010年1月对24例68岁以上老年患者实施麻醉,男160例,女80例;年龄68~99岁。术前用药。冠心病66例,高血压心脏病80例,慢支肺气肿36例,肺心病28例,糖尿病30例。采用全麻组113例,椎管内麻醉47例。
  1.2 麻醉方法
  手术间温度调节至26℃~28℃,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麻醉前用药,老年患者合并症多,多见于呼吸和循环系统疾病,手术前要对各种合并症进行治疗:①控制呼吸道感染;②高血压患者的降压;③糖尿患者血糖应降至8.3mmol/L以下,最高不宜超过11mmol/L;④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和酸中毒,以防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⑤纠正贫血和低氧血症。术中根据需要备血,做到成分输血。
  1.2.1 全身麻醉:目前国内全身麻醉应用日益增加,对老年人全身情况较差,心肺功能受损,并存症复杂,普遍采用全身麻醉。①麻醉诱导老年患者静脉麻醉药的用量明显减少,合用咪达唑仑、氯胺酮或阿片类药物,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至0.5~1mg/kg。即使减少丙泊酚用量,仍然出现低血压。由于个体差异大,静脉用药很难准确掌握,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气管插管刺激可以抵消这种低血压,但应用喉罩由于刺激小,血压回升并不明显。因此,麻醉诱导力求平稳,减轻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应激反应,同时防止麻醉药物用量过大导致的循环抑制和缺氧。②肌肉松弛剂对于那些需要肝肾清除的肌松药肌肉松弛时间明显延长,因为血浆清除率随年龄增加而明显降低。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应用长效肌松药后患者苏醒时间延长,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增高(如肺不张和肺炎),此外脱机的时间也延长。另有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患者在手术室内经肌松逆转后符合严格的拔管条件,但转到麻醉恢复室后病情恶化。
  单次注射插管剂量的中效肌松药(阿曲库铵、罗库溴铵或维库溴铵)后2h,有10%的患者四个成串刺激(TOF)比值小于0.7,37%的患者TOFEL值小于0.9。因此有人建议需要术后及时拔管的老年患者应选用中短效肌松药。③麻醉维持:麻醉维持要求各生命体征处于生理或接近生理状态,注意维护重要器官的功能,麻醉深度要适应手术操作。BIS值维持在50~60水平,而不要低于45。老年患者使用强效吸入性麻醉剂应采用较低的MAC,并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血压,不建议采用较高的MAC值吸入麻醉剂。
  1.2.2 椎管内麻醉:开放静脉,常规鼻导管吸氧,盆腔和下肢手术多选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硬外联合麻醉,平面应控制在胸10以下,局部麻醉药用量为青壮年1/2~1/3之间,严密观察心电、脉搏、氧饱和度,保证输液输血通畅,做好记录。
  2结果
  113例全身麻醉麻醉效果满意,大多数生命体征平稳,频发室性早搏4例,和内科医生共同处理,给利多卡因50mg静脉滴注,再给5%葡萄糖250ml加利多卡因100mg维持,心律失常得到纠正。3例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超过180mmHg(1mmHg=0.1333kPa),给5%葡萄糖500ml加硝酸甘油10mg缓慢静脉滴注血压维持平稳。血压下降2例,经加快补液和静脉滴注麻黄碱10~15mg渐回升。椎管内麻醉47例,44例效果满意,3例效果差,给静脉辅助用药,(氟芬合剂)完成手术,1例改为全身麻醉;术中血压下降11例,加快输液和给麻黄碱后回升,1例给5%葡萄糖加多巴胺40mg维持血压平稳,2例高血压给予硝酸甘油控制降压。
  并发症:术中并发症血压下降超过基础值30%以上者,全麻组有18例,区域麻醉组有14例。心率减慢至55次/分以下者全麻组有5例,区域麻醉组有6例,心律失常在全麻组有2例。
  3讨论
  1914年Nascher首创老年病学,但至今对“老年”的定义尚不确切。我国以60岁以上为老年,国外多以65岁为老年,较统一的看法是80岁以上称高龄老人。此时机体组织器官功能减退,储备功能低下,且常合并并发症,围术期管理可能会发生某些困难,需要妥善处理[1]。
  3.1 术前估计与准备
  老年病人常伴有重要器官疾病,多见呼吸和循环系统疾病,应做好全面的术前准备:(1)伴有冠心病肺心病者术前应对心功能代偿不全进行内科综合治疗;(2)伴有呼吸道感染者,术前必须先控制感染;(3)伴有高血压者应使用降压药,控制血压至安全水平,术前不必停用降压药;(4)伴有糖尿病者应控制血糖至8.3mmol/L以下,最高不超过11.1mmol/L;(5)伴有水电解质失衡和酸中毒必须尽可能控制,以防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对急症病人尤为重要;(6)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改善全身状况[2] 。
  3.2 麻醉实施
  老年人所需的全身麻醉药用量较青壮年明显减少,本组用量减少1/3~1/2左右,与老年人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增大和血浆清除率降低至消除半衰期延长有关。例如使用咪唑安定0.3mg/kg,老年人(62~76岁)的入睡率为100%,而0.5mg/kg使青壮年(29~40岁)的入睡率仅为60%,老年人的麻醉诱导可选用丙泊酚或咪唑安定,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较轻,吸入麻醉药异氟醚或氨氟醚的MAC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使用量需减少。老年人所需要的非去极化肌松药剂量并不比年轻人减少,但作用时间明显延长,但阿曲库铵通过霍夫曼代谢消除达到稳定肌松水平所需要的剂量与恢复时间与年轻者无明显差异,阿曲库铵适用于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是较好的选择。本组多数病例选用阿曲库铵。老年人椎管内麻醉有许多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脊柱的椎间孔变窄至闭塞,致使局麻药在硬膜外腔扩散甚广且易向头侧扩散,又老年人的蛛网膜绒毛明显增大,致使局麻药容易渗透过硬脊膜。故随年龄增长阻滞每一对脊神经所需的药量逐渐减少。因此,70岁以上老年人施行椎管内麻醉用药量必须减少至1/3~1/2左右,随后根据阻滞平面和血压情况决定追加剂量。
  3.3 麻醉并发症
  急诊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远高于择期手术病人,这与急诊病人病情严重,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的术前纠正时间不够有关[3]。本组下腹部下肢会阴手术,椎管内麻醉的阻滞平面不超过T8水平,但血压较基础值下降30%以上者,仍显著高于全麻病人,硬膜外麻醉若用于上肢部手术,阻滞平面需升高,血流动力学变化将更大,且易并发呼吸抑制,远不如全麻安全,但老年病人在全麻下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则较椎管内麻醉者高。多与病人心血管疾患较严重,水电解质失衡较多有关,一旦发生心律失常应立即停止手术操作,采取相应措施。本组下腹部下肢及会阴手术多选用椎管内麻醉,且麻醉平面多控制在T8~ T10以下,能满足手术需要,对血流动力学干扰不大[5]。所以一般认为椎管内麻醉与全麻比较有以下优点:(1)椎管内麻醉对阻断手术应激反应的作用极强,因应激反应所致的内分泌变化以及对凝血功能影响均较全麻为轻,因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也减少 。(2)全麻下容易出现通气/血流障碍,导致低氧血症[6] ,因此术后并发症较椎管内麻醉多见。为减少老年病人麻醉并发症及死亡率,应做到以下几点:(1)合理选择麻醉方法,头颈胸部大手术,上腹部手术易采用全麻为安全;下腹部及下肢手术除伴有休克或穿刺点感染等禁忌证以外,还要考虑麻醉医生的技能和经验;(2)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3)正确处理麻醉,如椎管内麻醉应严格控制平面,全麻应根据老年人药代和药效学特点,选择副作用最小的麻醉药物,严格掌握用药量,为避免术后并发症,所有操作,气管内插管和吸痰操作都应严格遵循无菌原则;(4)加强术中和术后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恰当处理,以确保病人安全。
  参考文献
  [1] 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858.
  [2] 张国楼.麻醉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132.
  [3] 杭燕南,庄心良,蒋豪.当代麻醉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814~835.
  [4] 陈斌,刘斌.全身麻醉深度监测研究的新进展[M].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4,25(5):298~301.
  [5] G Edward Morgan Jr Maged S.Mikhail Michael J Murray.摩根临床麻醉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94~798.
  [6] 庄心良,曾同明.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41~1452.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提高孕期保健产前宣传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提高孕期保健质量的促进妇儿身体健康。使孕产妇正确地对待妊娠、分娩合并症,协调失衡的心理。本文通过分析孕产妇的心理特点,对孕产妇做好健康教育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有针对性地对孕产妇开展健康教育。观察健康教育对孕妇产前定期检查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在我科进行产前检查的1000名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0名
期刊
关键词: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骨折固定术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1-0238-02       跟骨骨折是足部比较常见的损伤,它常发生于坠落伤和交通事故伤,约占全身骨折的2%,占足部骨折的60%左右,其中约75%骨折波及跟距关节面。跟骨关节外骨折预后较好,而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比较棘手,效果不尽如人意,部分患者留有疼痛和严重的功
期刊
急性有机磷中毒是我国城乡居民导致急性中毒的主要化学药物,居农药中毒第一位,病情凶险,死亡率高。中毒原因以自杀者居多,社会危害性极大,及时诊断治疗是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关键。  急性有机磷中毒机理是有机磷农药从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进入机体,经血液和淋巴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器官和组织产生毒性作用,主要是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造成组织当中乙酰胆碱的积聚,其结果引起胆碱能受体活性紊乱,而使有胆碱能受体的器官功
期刊
包茎是指包皮口狭小,包皮难以上翻者。判断是包茎还是包皮过长,可以通过自我检查进行确定,方法是:在阴茎部涂搽肥皂,使包皮内外润滑,左手固定阴茎,右手将包皮向后推并翻转,若能顺利将包皮上翻,为包皮过长;若包皮口太小不能上翻,即为包茎。包茎多数为先天性。有一部分是在包皮过长的基础上反复感染,造成粘连不能翻起所致。  小儿包茎怎么办?这是很多大人都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同时他们也很担心小儿包茎会不会对小孩以
期刊
关键词:无创正压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1-0213-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PPV)现已成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一级治疗方法[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
期刊
患者女,10岁,学生。2011年2月被同学推倒,面部着地,一小时就诊。检查:右上中切牙伸长,牙根暴露1/2,舌向错位,牙长轴与邻牙约成30度角,不松,龈缘有血凝块,右上侧切牙松二度。牙片示:两牙均无根折,无牙槽骨骨折,右上中切牙牙周膜间隙增宽,出现半圆形透射阴影。  处理:局麻下,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暴露的牙周组织,用稳定的压力将牙复位,有少量血液从牙槽窝溢出,再次用生理盐水冲洗牙冠,吹干,酸蚀右上尖
期刊
[摘要]目的对利维爱联合甲硝唑栓、结合雌激素软膏(倍美力软膏)联合甲硝唑栓、雌三醇软膏(欧维婷软膏)联合甲硝唑栓治疗,并将三者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进行比较。方法选取2005年6月~2011年6月间在隆德县医院妇科门诊明确诊断为萎缩性阴道炎的患者48例进行分别治疗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的阴道炎症状评分减少、阴道健康评分增加,分别与治疗前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改变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
期刊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是临床上多发病、常见病,自2007年~2010年我们采用了自拟霍陈旋复代赭冲剂为主体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我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2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50例,其中男105例、女45例,年龄20~62岁,平均年龄38.12±6.18岁;病轻0.5~2年,平均1.26±0.57。对照组100例,其中男70例、女30例,年龄20~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联合脂必妥胶囊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 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患者均服用脂必胶囊1粒,每日二次,治疗组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静脉点滴,一日一次。3个月为一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降脂、降酶药物 注意饮食控制及戒酒。观察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生化肝功能指标及B超积分变化。结果两组临床症状变化治疗组对乏力、肝不适、肝区疼痛和腹
期刊
急性腰扭伤多见于青壮年,发病急骤,患者痛苦,治疗不当,会转为慢性腰痛,迁延不愈,反复发作。2008年至2010年采用导师刘柏龄教授点刺“暴伤点”配合针刺人中穴治疗急性腰扭伤12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20例均为门诊患者,最大年龄59岁,最小年龄20岁,平均39岁,男77例,女43例,病程3小时至76小时,平均26小时,其中首次发病75例,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