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类风湿关节炎是临床多发病、难治病,病变关节主要表现为炎症细胞浸润、滑膜组织增生以及由此引发的软骨基质破坏,致残率极高。该病一旦发生,治疗颇为棘手,目前尚无控制病情药物,改善病情治疗不能从根本上控制疾病发展,且药物毒副作用大,患者依从性及生活质量较差。是防还是治,是一个重要的临床策略。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预防;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多发病,发病后病势缠绵,骨质破坏呈进行性发展,药物治疗效果较差,加上相当一部分治疗药物自身的毒副作用,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威胁到生命安全。基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特殊性以及治疗中面临的难题,已引起了临床工作者的大量关注。回想三千年前开始流行的天花,对人类而言,近乎于毁灭性打击,但疫苗一旦问世,则消于无形,并且沿用至今,截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类已经消灭了天花。一个曾经肆虐横行的疾病,被控制并消灭,是何等的壮举?这是一个“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的成功典范。那么,对类风湿关节炎而言,是否也可以做到“不治已病治未病”,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通过自身抗体造成对关节软骨的攻击而发病。自身抗体是产生免疫攻击的始动环节,和自身抗原结合则发起免疫反应。迄今为止已报告的类风湿关节炎自身抗原有10余种,其中Ⅱ型胶原蛋白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类风湿关节炎自身抗原之一[1]。它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激发由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极可能是类风湿关节炎的始动靶抗原。以Ⅱ型胶原蛋白这一疾病的始动环节作为突破口,有可能预防疾病发生。
美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先采用鸡天然Ⅱ型胶原尝试治疗RA患者,获得了显著疗效,引起医学界对这一疗法的高度重视[4]。继之在国际上广泛展开了口服Ⅱ型胶原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5]。随着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发现,直接口服自身抗原诱导免疫耐受存在诸多不足,如抗原在消化系统易被降解、维持时间不长、免疫耐受诱导率不高、耐受的维持需反复给药等,而且所需蛋白表达和纯化过程较为繁琐,难以获取大量、高纯度所需抗原。近年发展将编码抗原的DNA质粒(基因疫苗)直接注射动物并使其在体内表达的技术可免除上述弊端,从而为免疫预防开辟了新途径。
基因疫苗具有操作简单、抗原性强、表达时间长久等特点,为控制免疫反应提供了一种新手段,并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的预防手段和治疗方法[6]。介于同一抗原在不同种属之间免疫原特定表位的差异,直接选用人CⅡ,构建人CⅡ基因疫苗,可能避免由动物抗原过渡到人自身抗原的摸索过程。疫苗构建成功后,可对已发病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但更为重要的作用在于对有遗传易感,有高发趋向的潜在发病群体进行预防;若果经验证,疫苗无副作用或无明显后遗毒副作用,甚至可以在全体人群中开展普遍接种,象天花疫苗一样。那么,类风湿关节炎将有可能被从疾病谱里除名。就产生的临床效应来看,能预防疾病的发生,无疑将产生革命性的变化,是任何临床治疗措施产带来的临床效果所不能比拟的,将为该疾病的处理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所以尽管对于该方法的摸索是漫长而艰辛的,但其理论上的可行性值得为之努力。
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可能还有和CⅡ一样重要甚至更为关键的自身抗原,但类风湿关节炎作为一个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选择好关键的启动抗原或者联合几个重要的自身抗原,利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共性,构建基因疫苗,诱导免疫耐受,可能预防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防患于未然,可能是解决这一临床难治病的一条理想途径。也将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Sapadin AN, Fleischmajer R.Tetracyclines: nonantibiotic properties and their clinical implications.J Am Acad Dermatol. 2006 Feb;54(2):258-65.
[2]Min SY, Hwang SY, Park KS, et al. Induction of IL-10-producing CD4+CD25+ T cells in animal model of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 by oral administration of type II collagen.Arthritis Res Ther. 2004;6(3):R213-219
[3]Matsumoto I.The pathogenic role and production system of autoantibody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Nihon Rinsho Meneki Gakkai Kaishi. 2005 Dec;28(6):365-71.
[4]Trentham DE,Dynesius-Trentham RA,Orav EJ, et al.Effects of oral administration of type Ⅱcollagen on rheumatoid arthritis. Science,1993,24:1727-1730
[5]Van HJ, Pavelka K, Vencovaky J, et al. A multicentre, randomized, double blind, placebo controlled phase Ⅱ study of subcutaneous interferon beta-1a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tive rheumatoid arthritis. Ann Rheum Dis,2005,64:64-69.
[6]Piccirillo CA, Prud’homme GJ. Immune modulation by plasmid DNA-MEDIATID CYTOKINE GINE TRANSFER. Curr Pharm Des,2003,9:83-94
作者简介:王安宇,男,(1976-),医学博士,从事风湿免疫病中西医结合研究
基金项目: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基金项目(黔省专合字[2007]351号)
贵州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黔科合SZ字[2009]3047号)
贵州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贵阳中医院博士基金启动课题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预防;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多发病,发病后病势缠绵,骨质破坏呈进行性发展,药物治疗效果较差,加上相当一部分治疗药物自身的毒副作用,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威胁到生命安全。基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特殊性以及治疗中面临的难题,已引起了临床工作者的大量关注。回想三千年前开始流行的天花,对人类而言,近乎于毁灭性打击,但疫苗一旦问世,则消于无形,并且沿用至今,截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类已经消灭了天花。一个曾经肆虐横行的疾病,被控制并消灭,是何等的壮举?这是一个“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的成功典范。那么,对类风湿关节炎而言,是否也可以做到“不治已病治未病”,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通过自身抗体造成对关节软骨的攻击而发病。自身抗体是产生免疫攻击的始动环节,和自身抗原结合则发起免疫反应。迄今为止已报告的类风湿关节炎自身抗原有10余种,其中Ⅱ型胶原蛋白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类风湿关节炎自身抗原之一[1]。它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激发由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极可能是类风湿关节炎的始动靶抗原。以Ⅱ型胶原蛋白这一疾病的始动环节作为突破口,有可能预防疾病发生。
美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先采用鸡天然Ⅱ型胶原尝试治疗RA患者,获得了显著疗效,引起医学界对这一疗法的高度重视[4]。继之在国际上广泛展开了口服Ⅱ型胶原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5]。随着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发现,直接口服自身抗原诱导免疫耐受存在诸多不足,如抗原在消化系统易被降解、维持时间不长、免疫耐受诱导率不高、耐受的维持需反复给药等,而且所需蛋白表达和纯化过程较为繁琐,难以获取大量、高纯度所需抗原。近年发展将编码抗原的DNA质粒(基因疫苗)直接注射动物并使其在体内表达的技术可免除上述弊端,从而为免疫预防开辟了新途径。
基因疫苗具有操作简单、抗原性强、表达时间长久等特点,为控制免疫反应提供了一种新手段,并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的预防手段和治疗方法[6]。介于同一抗原在不同种属之间免疫原特定表位的差异,直接选用人CⅡ,构建人CⅡ基因疫苗,可能避免由动物抗原过渡到人自身抗原的摸索过程。疫苗构建成功后,可对已发病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但更为重要的作用在于对有遗传易感,有高发趋向的潜在发病群体进行预防;若果经验证,疫苗无副作用或无明显后遗毒副作用,甚至可以在全体人群中开展普遍接种,象天花疫苗一样。那么,类风湿关节炎将有可能被从疾病谱里除名。就产生的临床效应来看,能预防疾病的发生,无疑将产生革命性的变化,是任何临床治疗措施产带来的临床效果所不能比拟的,将为该疾病的处理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所以尽管对于该方法的摸索是漫长而艰辛的,但其理论上的可行性值得为之努力。
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可能还有和CⅡ一样重要甚至更为关键的自身抗原,但类风湿关节炎作为一个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选择好关键的启动抗原或者联合几个重要的自身抗原,利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共性,构建基因疫苗,诱导免疫耐受,可能预防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防患于未然,可能是解决这一临床难治病的一条理想途径。也将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Sapadin AN, Fleischmajer R.Tetracyclines: nonantibiotic properties and their clinical implications.J Am Acad Dermatol. 2006 Feb;54(2):258-65.
[2]Min SY, Hwang SY, Park KS, et al. Induction of IL-10-producing CD4+CD25+ T cells in animal model of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 by oral administration of type II collagen.Arthritis Res Ther. 2004;6(3):R213-219
[3]Matsumoto I.The pathogenic role and production system of autoantibody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Nihon Rinsho Meneki Gakkai Kaishi. 2005 Dec;28(6):365-71.
[4]Trentham DE,Dynesius-Trentham RA,Orav EJ, et al.Effects of oral administration of type Ⅱcollagen on rheumatoid arthritis. Science,1993,24:1727-1730
[5]Van HJ, Pavelka K, Vencovaky J, et al. A multicentre, randomized, double blind, placebo controlled phase Ⅱ study of subcutaneous interferon beta-1a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tive rheumatoid arthritis. Ann Rheum Dis,2005,64:64-69.
[6]Piccirillo CA, Prud’homme GJ. Immune modulation by plasmid DNA-MEDIATID CYTOKINE GINE TRANSFER. Curr Pharm Des,2003,9:83-94
作者简介:王安宇,男,(1976-),医学博士,从事风湿免疫病中西医结合研究
基金项目: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基金项目(黔省专合字[2007]351号)
贵州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黔科合SZ字[2009]3047号)
贵州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贵阳中医院博士基金启动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