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情的历史尘埃,淹没了人们多少关于昨天的记忆!但人们对于董毓华的无尽思念,却像奔涌向前的浩浩长江水,从未停息……
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生前常常想起他,称他具有“雄才大略”,为他的英年早逝痛惜;当年的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曾饱含深情,为他写下洋洋五千言的怀念文章;还有他那从未见过面的爱女,为表明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改名为“继烈”;在冀东烈士陵园,他的同学、战友,一次次把思念的花环奠放在他的墓前……
董毓华于1909年11月18日出生在湖北蕲春一个三面环山的偏僻山冲里。他的父亲是一位贫寒正直的乡村知识分子,对孩子读书看得比什么都重。董毓华7岁时,便被送去上私塾。11岁时,蕲春一带颇负盛名的秀才张彤贤先生闻他聪敏好学,主动将他收为门生,后来见他学业长进很快,还将爱女张惠清许配给他。
董毓华是一名胸怀远大理想的少年,每天天刚蒙蒙亮就起来读英语。一位乡亲揶揄地问:“你天天读洋书,是不是将来要去当洋奴呀?”他回答道:“英文是世界各国人民交流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工具。我是中国人,自有中国人的骨气;读洋书,正是为的不至于当洋奴!”带着一颗寻求真理的心,董毓华负笈背乡,考入武昌启黄中学。
1925年5月4日,时值五四运动6周年,武汉学生在中共湖北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董毓华积极协助并直接参加了这次活动。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萧耀南出动大批军警,凶残地袭击手无寸铁的游行学生。面对敌人残暴的镇压,董毓华奋不顾身,一次次地冲进敌群抢救受伤同学。他的左腿踝骨被重棒打裂,仍强忍疼痛继续指挥,直到被抬进医院。
五卅惨案(沪案)发生后,中共组织各界民众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6月3日,董毓华作为前敌指挥,领导了为“沪案”请愿的游行示威。各路游行队伍从武昌大街小巷云集大长街督军署前,人似潮涌,呼声如雷。督军萧耀南见状,仓皇从后门逃走,守卫在督军署的反动军警连连鸣枪,企图驱散游行队伍。董毓华镇定自若,组织同学们手挽手、肩并肩地向前挺进,沿途群众纷纷加入,队伍愈来愈大。反动头目气急败坏,让军警化装成“老百姓”混入其中,抓捕总指挥董毓华。董毓华在同学们的掩护下,机警地穿梭于游行队伍之中,军警们的诡计未能得逞。
董毓华在启黄中学这个革命的摇篮里,在党的教育下,迅速成长起来。1926年3月,董毓华由董必武和陈卫东介绍,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由于疯狂的反革命大屠杀,董毓华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1929年2月,他考入武昌湖北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后,先在汉阳十五小学教书。为寻找党组织,他由武汉来到北京,于1933年考入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进校不久,他就创建了该校第一个党支部和“学联”,并任支部书记和学联主席。
1935年12月,国民党政府为应对日本关于“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指派宋哲元筹组“冀察政务委员会”,致使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这种形势,北平党组织立即决定:迅速组织全市大、中学生前往当局,举行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的请愿斗争。
12月9日凌晨,作为西城区请愿总指挥的董毓华,高呼爱国口号,领着浩浩荡荡的学生队伍向新华门方向前进。快到府右街时,他机警地向大家低声交待:“路遇阻拦,可以化整为零,分散行进,不必拘泥队形。”
游行队伍走到府右街南口,董毓华远远望见前面早已布满警察,拦住去路,他将指挥旗朝下一挥,队伍便立即停下。他领着几位同学朝警察走去。董毓华对为首者动情地说:“警官先生,想你们必定比我们更加清楚明白,如今可是国难当头的非常时期啊!大家莫非还未受够日军的欺侮?!能甘受欺侮?!华北不光是同学们的华北,而是大家的华北。为救华北于沦丧之边缘,为使我们大家的父母、兄弟、姐妹和妻子儿女不致遭受屠戮与凌辱,我们方冒生命危险前往请愿,请求政府抗日呀……”那警官被说得低下头来,默默不语,面露难色。
见此,董毓华装作发恼的样子,说:“算了,解散队伍!”他向大队两手一挥,队伍随即解散。“这下,你们该好交差了吧!”说毕,他就阔步冲过警察防线,径直朝前奔去。走不多远,散开的同学三五成群,纷纷归队。董毓华带领西城各校队伍,按预定时间到达了新华门前。由于当局关闭城门,清华、燕京等城外学校的请愿队伍被阻于西直门外。
董毓华根据大家的提议,接过一页从笔记本上撕下的纸片,就地蹲身,很快起草成了一份《北平大、中学校学生致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何应钦主任请愿书》 。其主要内容为:一、反对防共自治,反对华北特殊化;二、反对屈辱的秘密外交,公布对日交涉经过;三、停止内战, 一致对外;四、保障人民言论、出版、集会、 结社之自由;五、非依法不得逮捕人民;六、释放被捕学生。
董毓华和宋黎等学生领袖,为了代表千千万万华北人民表达抗日救国的愿望,当机立断,改请愿为游行示威。董毓华跃步上前,挥手喊道:“同学们!现在举行游行示威!出发——”他们迎着警察的枪口、刺刀、棍棒,冒着生命危险,奋勇向前,以唤起民众抗日。
一二·九运动之后,董毓华担任“北平学联”的主要负责人。为进一步扩大影响,把抗日救亡的宣传引向农村,学联决定成立南下农村扩大宣传团,由他任宣传团总指挥。
1936年元旦刚过,600余名平、津學生冒着刺骨寒风向广大农村进发。董毓华带领同学们克服重重困难,播撒抗日火种。 1月10日,在固安县城外的广场上,董毓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长篇演讲:“中华民族的子孙们,素有头可断而志不可夺的铮铮铁骨,和不畏强暴、拼死反抗异族侵略的光荣传统;我们的大哥大姐们又在五四时代为我们做出了勇猛搏击风云的光辉榜样。一二·九以来,我们大家所采取一连串的、并且是方兴未艾的斗争行动,已充分表明:我们民族的铁胆犹在!忠魂犹在!我们抵御外强侵略的传统永存!而五四青年勇猛搏击风云的精神,又正由我辈发扬光大——我们民族是永远不可战胜的!日寇亡我中华的图谋永远不能得逞!”他讲到动情处,几乎声泪俱下:“同学们!现在,是我们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也是我们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保卫祖国新长城的时候了!我看大家是早已下了这种决心的。在有这样决心的人们面前,天寒地冻算什么!关城设卡又算什么!虽然我们是学生,没有枪、没有炮,但我们有口,有喉咙,有一腔热血!明天,我们将继续南下,到边远乡村去扩大宣传,唤醒全国人民抗战。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说得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听着董毓华的演讲,许多同学落泪,连据守在固安城头的国民党第二十九军的一些官兵也掩面而泣。
1936年2月底,受党组织委派,董毓华担负起赴沪筹建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任务。
3月初,董毓华与另一名组织者到达上海,与中共上海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胡乔木接上关系后,便立即开始了筹建活动。他们奔波于四川、湖南、广西等地,积极联系与发动各地青年学生和上层人士。5月29日,中国学生救国联合会终于在上海园明路的一个教堂成立,董毓华被选为第一任执行主席。他在筹组“全国学联”时,每到一地,都同步进行了筹组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工作,该工作同时也得到宋庆龄的热情支持。所以在“全国学联”成立后,“全国各救”亦随即成立。
“全国各救”成立大会于5月31日至6月1日在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的一间会议室里举行。与会代表70余人,分别代表华北、华南、华中及长江流域20多个省市的60多个救亡团体。董毓华以“全国学联”等组织的代表身份参加大会并作重要发言。大会通过了《成立宣言》 等,明确指出全国各界救国会“以团结全国救国力量,统一救国方策,保障领土完整,图谋民族解放为宗旨”。大会选举了执行委员会,董毓华任党团书记,负责组织联络工作。
董毓华在上海期间,长期与山东代表唐守愚挤住在上海新闻路的一个亭子间里。这是上海旧式楼房中最小最差的房间。他每月只领3元大洋的生活费,每餐都只吃那一二分钱一碗的稀饭,或仅放一点咸菜的白煮阳春面。他头戴一顶旧毡帽,脚蹬一双破皮鞋,身穿一件粗蓝布衫,常为会见沈钧儒、沙千里、史良等上层人士发愁。后来,组织上好不容易给他弄到一套像样的西服和一件衬衫,他平时都叠放枕下,只在会见上层人士时才穿。他在生活上如此俭朴,工作上却终日犹如轱辘般地忙碌不停。
1936年7月,中共北方局调董毓华回天津,担任中共驻天津党政军办事处的负责人之一。他化名王春裕,以天津北洋大学学生的公开身份,倾力开展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和发动组织青年民众的团结救亡工作。他先从做罗隆基的工作入手,随后转入发动组织青年学生与职工等各界救亡活动。罗隆基当时是天津《益世报》 主编、北平《晨报》 社长,威望高,颇有号召力。如能使两报转向积极宣传抗日,在当时的舆论界可谓举足轻重。董毓华用请教学问开路,以炽热的情感、谦逊的态度和缜密的思维、精湛的见解,很快赢得罗的叹服和器重。他进而与之谈新闻、谈版面、谈国难、谈救亡……终使其坚定了积极抗日的立场。就这样,《晨报》 和《益世报》 在宣传中共主张和人民的愿望,号召广大城乡青年与各界人士奋起救亡方面,起了很大作用。由于工作十分艰辛紧张,董毓华肺病复发,但他还是强撑着身体到处奔波。
1937年2月上旬,“华北学联”和“华北各救”成立。为进一步发挥这些组织的作用,董毓华随即领导创办《救亡报》 《学生呼声》 等数个公开或半公开的刊物,出版了许多小册子,并组织宣传队、戏剧团、歌咏团、下乡工作队,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同时,他还领导和参加了多次罢工、请愿、游行和抵制日货的斗争。他通过各种形式,多渠道、多侧面,广泛生动地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使党的影响日益扩大,深入人心。为切实坚定各地国民党武装的联合抗日立场,让中共影响在其内部生根、开花,他除给冯玉祥推荐秘书,安排大批平津学生进入韩复榘部的政训系统工作外,还安排清华大学的黄诚、北京大学的谢云晖、中国大学的刘烈人和天津法商学院的朱光4位共产党员,通过沈钧儒和《大公报》 张季鸾的关系,进入了川军刘湘部分。
1937年7月7日盧沟桥事变发生后,全国性抗战爆发。日军大举进犯,平津、华北相继沦陷。组织、发展与坚持抗日游击战争,已成为中共在华北区的中心任务。董毓华又肩负起新的使命。
这年夏天,冀东滦县(今滦南县)马城镇的集市场上,隔三五天就有一个年轻英俊的小贩叫卖篦梳,乡民们都亲热地叫他“南蛮子”。这个“南蛮子”就是化名为王仲华的董毓华。他马不停蹄地穿村走集卖篦梳,为的正是发动群众,培养骨干,联络各庄各村的各种武装,为集结冀东抗日力量,做深入宣传与组织发动工作。
当时滦县多余屯有个声震冀东的实力人物叫高志远,其掌有一支较强的民团武装,仅护家家丁就有60余人。他不甘敌伪统治,曾于1935年8月4日,用酒瓶内装炸药制成手榴弹,将日占区驻滦县的保安第三总队队长、汉奸刘佐周一举炸死。董毓华在走城串乡、广泛发动群众及联络团结各界爱国民主人士的同时,又把争取高志远的工作作为重点。反复交谈后,高志远的爱国热情受到激发,民族觉悟得到提高。他两次通过董毓华的介绍,到天津参加游击战争训练班学习,最终走上抗日反奸的革命道路。
1937年9月初,董毓华等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在天津召集举行了河北省与平津各地社会名流及地方实力派的代表人物会议,将华北各界救国会改组成为华北人民抗日武装自卫委员会。为了使其在各界人民中公开地快速发展壮大,董毓华与刘清扬专程赴武汉,争取蒋介石国民政府承认其合法地位。到武汉后,在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和董必武、郭沫若等人的帮助下,董毓华找到国民党政府要人陈果夫、陈立夫,经据理力争,几番谈判,终以“华北人民武装自卫会”(简称“华北武卫会”)的名称赢得备案。
经过艰辛工作,冀东人民在“华北武卫会”的领导下以不同形式和规模打击汉奸、特务,攻打敌伪税卡,收缴汉奸枪械,抗日活动在整个冀东风起云涌地开展起来,广大群众的抗日热忱空前高涨,更大规模的抗日斗争已是万事俱备了。
1938年初,中共中央北方局正式决定发动全冀东抗日大暴动。董毓华按北方局和河北省委指示,在天津召开“华北武卫会”会议,讨论安排了发动冀东抗日大起义的相关事宜。会后,他受北方局委派以“华北武卫会”委员兼军事部长的身份,奔赴冀东,加强起义武装的思想政治和组织领导工作。经过他的不懈努力,滦县陈宇寰的联庄武装与高志远武装合二为一,形成了有17个总队4万余人且配有枪支、战马的抗日武装力量。高志远任司令,董毓华为政治部主任。
1938年7月11日,董毓华与高志远等率部在滦县的大李庄和马城一带起义,连续攻克大李庄、汀流河、徐家店等地,队伍扩充了5000余人。与此同时,董毓华派陈绍昌等出面交涉,将丁万有、韩立平的起义队伍改编成冀东人民抗日联军昌黎支队,攻占了昌黎、滦县两县城。之后,他们又攻克了乐亭县城。
此次冀东抗日大暴动,历时近两个月,参加暴动者达20余万人,除工农群众和知识分子外,还有地主、商人、资本家、伪乡保长、民团头目、国民党军政人员和社会名流等,真正形成了工、农、商、学、兵各界联合抗日的全民性斗争。冀东抗日联军也借此发展到39个总队,10万武装。
1939年3月,白乙化率领的抗日先锋队与冀东抗日联军会师,合编为华北人民抗日联军,董毓华任司令员,白乙化任副司令员。不久,日军向宛平进犯,联军勇猛出击,经10余小时激战,沉重地打击了敌人,华北人民抗日联军取得合编后的首战胜利。
由于长期履险奔波和浴血奋战,董毓华早已积劳成疾的身体每况愈下。1939年5月4日,年仅32岁的他不幸病逝。两天后,由平西军区司令部主持,在涞水县盘坡村为烈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时任冀热察挺进军司令萧克致悼词,并敬献挽联:
一见倾城,推心置腹,共谋国家大计;
三军仰止,怀德颂功,同悼民族先锋。
时任冀热察区党委宣传部长姚依林也送了挽联:
为国家为民族,鞠躬尽瘁;
从同志从兄弟,终生缅怀。
(责编 王燕萍)
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生前常常想起他,称他具有“雄才大略”,为他的英年早逝痛惜;当年的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曾饱含深情,为他写下洋洋五千言的怀念文章;还有他那从未见过面的爱女,为表明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改名为“继烈”;在冀东烈士陵园,他的同学、战友,一次次把思念的花环奠放在他的墓前……
一
董毓华于1909年11月18日出生在湖北蕲春一个三面环山的偏僻山冲里。他的父亲是一位贫寒正直的乡村知识分子,对孩子读书看得比什么都重。董毓华7岁时,便被送去上私塾。11岁时,蕲春一带颇负盛名的秀才张彤贤先生闻他聪敏好学,主动将他收为门生,后来见他学业长进很快,还将爱女张惠清许配给他。
董毓华是一名胸怀远大理想的少年,每天天刚蒙蒙亮就起来读英语。一位乡亲揶揄地问:“你天天读洋书,是不是将来要去当洋奴呀?”他回答道:“英文是世界各国人民交流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工具。我是中国人,自有中国人的骨气;读洋书,正是为的不至于当洋奴!”带着一颗寻求真理的心,董毓华负笈背乡,考入武昌启黄中学。
1925年5月4日,时值五四运动6周年,武汉学生在中共湖北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董毓华积极协助并直接参加了这次活动。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萧耀南出动大批军警,凶残地袭击手无寸铁的游行学生。面对敌人残暴的镇压,董毓华奋不顾身,一次次地冲进敌群抢救受伤同学。他的左腿踝骨被重棒打裂,仍强忍疼痛继续指挥,直到被抬进医院。
五卅惨案(沪案)发生后,中共组织各界民众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6月3日,董毓华作为前敌指挥,领导了为“沪案”请愿的游行示威。各路游行队伍从武昌大街小巷云集大长街督军署前,人似潮涌,呼声如雷。督军萧耀南见状,仓皇从后门逃走,守卫在督军署的反动军警连连鸣枪,企图驱散游行队伍。董毓华镇定自若,组织同学们手挽手、肩并肩地向前挺进,沿途群众纷纷加入,队伍愈来愈大。反动头目气急败坏,让军警化装成“老百姓”混入其中,抓捕总指挥董毓华。董毓华在同学们的掩护下,机警地穿梭于游行队伍之中,军警们的诡计未能得逞。
董毓华在启黄中学这个革命的摇篮里,在党的教育下,迅速成长起来。1926年3月,董毓华由董必武和陈卫东介绍,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二
1927年,由于疯狂的反革命大屠杀,董毓华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1929年2月,他考入武昌湖北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后,先在汉阳十五小学教书。为寻找党组织,他由武汉来到北京,于1933年考入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进校不久,他就创建了该校第一个党支部和“学联”,并任支部书记和学联主席。
1935年12月,国民党政府为应对日本关于“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指派宋哲元筹组“冀察政务委员会”,致使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这种形势,北平党组织立即决定:迅速组织全市大、中学生前往当局,举行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的请愿斗争。
12月9日凌晨,作为西城区请愿总指挥的董毓华,高呼爱国口号,领着浩浩荡荡的学生队伍向新华门方向前进。快到府右街时,他机警地向大家低声交待:“路遇阻拦,可以化整为零,分散行进,不必拘泥队形。”
游行队伍走到府右街南口,董毓华远远望见前面早已布满警察,拦住去路,他将指挥旗朝下一挥,队伍便立即停下。他领着几位同学朝警察走去。董毓华对为首者动情地说:“警官先生,想你们必定比我们更加清楚明白,如今可是国难当头的非常时期啊!大家莫非还未受够日军的欺侮?!能甘受欺侮?!华北不光是同学们的华北,而是大家的华北。为救华北于沦丧之边缘,为使我们大家的父母、兄弟、姐妹和妻子儿女不致遭受屠戮与凌辱,我们方冒生命危险前往请愿,请求政府抗日呀……”那警官被说得低下头来,默默不语,面露难色。
见此,董毓华装作发恼的样子,说:“算了,解散队伍!”他向大队两手一挥,队伍随即解散。“这下,你们该好交差了吧!”说毕,他就阔步冲过警察防线,径直朝前奔去。走不多远,散开的同学三五成群,纷纷归队。董毓华带领西城各校队伍,按预定时间到达了新华门前。由于当局关闭城门,清华、燕京等城外学校的请愿队伍被阻于西直门外。
董毓华根据大家的提议,接过一页从笔记本上撕下的纸片,就地蹲身,很快起草成了一份《北平大、中学校学生致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何应钦主任请愿书》 。其主要内容为:一、反对防共自治,反对华北特殊化;二、反对屈辱的秘密外交,公布对日交涉经过;三、停止内战, 一致对外;四、保障人民言论、出版、集会、 结社之自由;五、非依法不得逮捕人民;六、释放被捕学生。
董毓华和宋黎等学生领袖,为了代表千千万万华北人民表达抗日救国的愿望,当机立断,改请愿为游行示威。董毓华跃步上前,挥手喊道:“同学们!现在举行游行示威!出发——”他们迎着警察的枪口、刺刀、棍棒,冒着生命危险,奋勇向前,以唤起民众抗日。
一二·九运动之后,董毓华担任“北平学联”的主要负责人。为进一步扩大影响,把抗日救亡的宣传引向农村,学联决定成立南下农村扩大宣传团,由他任宣传团总指挥。
1936年元旦刚过,600余名平、津學生冒着刺骨寒风向广大农村进发。董毓华带领同学们克服重重困难,播撒抗日火种。 1月10日,在固安县城外的广场上,董毓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长篇演讲:“中华民族的子孙们,素有头可断而志不可夺的铮铮铁骨,和不畏强暴、拼死反抗异族侵略的光荣传统;我们的大哥大姐们又在五四时代为我们做出了勇猛搏击风云的光辉榜样。一二·九以来,我们大家所采取一连串的、并且是方兴未艾的斗争行动,已充分表明:我们民族的铁胆犹在!忠魂犹在!我们抵御外强侵略的传统永存!而五四青年勇猛搏击风云的精神,又正由我辈发扬光大——我们民族是永远不可战胜的!日寇亡我中华的图谋永远不能得逞!”他讲到动情处,几乎声泪俱下:“同学们!现在,是我们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也是我们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保卫祖国新长城的时候了!我看大家是早已下了这种决心的。在有这样决心的人们面前,天寒地冻算什么!关城设卡又算什么!虽然我们是学生,没有枪、没有炮,但我们有口,有喉咙,有一腔热血!明天,我们将继续南下,到边远乡村去扩大宣传,唤醒全国人民抗战。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说得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听着董毓华的演讲,许多同学落泪,连据守在固安城头的国民党第二十九军的一些官兵也掩面而泣。
三
1936年2月底,受党组织委派,董毓华担负起赴沪筹建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任务。
3月初,董毓华与另一名组织者到达上海,与中共上海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胡乔木接上关系后,便立即开始了筹建活动。他们奔波于四川、湖南、广西等地,积极联系与发动各地青年学生和上层人士。5月29日,中国学生救国联合会终于在上海园明路的一个教堂成立,董毓华被选为第一任执行主席。他在筹组“全国学联”时,每到一地,都同步进行了筹组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工作,该工作同时也得到宋庆龄的热情支持。所以在“全国学联”成立后,“全国各救”亦随即成立。
“全国各救”成立大会于5月31日至6月1日在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的一间会议室里举行。与会代表70余人,分别代表华北、华南、华中及长江流域20多个省市的60多个救亡团体。董毓华以“全国学联”等组织的代表身份参加大会并作重要发言。大会通过了《成立宣言》 等,明确指出全国各界救国会“以团结全国救国力量,统一救国方策,保障领土完整,图谋民族解放为宗旨”。大会选举了执行委员会,董毓华任党团书记,负责组织联络工作。
董毓华在上海期间,长期与山东代表唐守愚挤住在上海新闻路的一个亭子间里。这是上海旧式楼房中最小最差的房间。他每月只领3元大洋的生活费,每餐都只吃那一二分钱一碗的稀饭,或仅放一点咸菜的白煮阳春面。他头戴一顶旧毡帽,脚蹬一双破皮鞋,身穿一件粗蓝布衫,常为会见沈钧儒、沙千里、史良等上层人士发愁。后来,组织上好不容易给他弄到一套像样的西服和一件衬衫,他平时都叠放枕下,只在会见上层人士时才穿。他在生活上如此俭朴,工作上却终日犹如轱辘般地忙碌不停。
1936年7月,中共北方局调董毓华回天津,担任中共驻天津党政军办事处的负责人之一。他化名王春裕,以天津北洋大学学生的公开身份,倾力开展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和发动组织青年民众的团结救亡工作。他先从做罗隆基的工作入手,随后转入发动组织青年学生与职工等各界救亡活动。罗隆基当时是天津《益世报》 主编、北平《晨报》 社长,威望高,颇有号召力。如能使两报转向积极宣传抗日,在当时的舆论界可谓举足轻重。董毓华用请教学问开路,以炽热的情感、谦逊的态度和缜密的思维、精湛的见解,很快赢得罗的叹服和器重。他进而与之谈新闻、谈版面、谈国难、谈救亡……终使其坚定了积极抗日的立场。就这样,《晨报》 和《益世报》 在宣传中共主张和人民的愿望,号召广大城乡青年与各界人士奋起救亡方面,起了很大作用。由于工作十分艰辛紧张,董毓华肺病复发,但他还是强撑着身体到处奔波。
1937年2月上旬,“华北学联”和“华北各救”成立。为进一步发挥这些组织的作用,董毓华随即领导创办《救亡报》 《学生呼声》 等数个公开或半公开的刊物,出版了许多小册子,并组织宣传队、戏剧团、歌咏团、下乡工作队,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同时,他还领导和参加了多次罢工、请愿、游行和抵制日货的斗争。他通过各种形式,多渠道、多侧面,广泛生动地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使党的影响日益扩大,深入人心。为切实坚定各地国民党武装的联合抗日立场,让中共影响在其内部生根、开花,他除给冯玉祥推荐秘书,安排大批平津学生进入韩复榘部的政训系统工作外,还安排清华大学的黄诚、北京大学的谢云晖、中国大学的刘烈人和天津法商学院的朱光4位共产党员,通过沈钧儒和《大公报》 张季鸾的关系,进入了川军刘湘部分。
四
1937年7月7日盧沟桥事变发生后,全国性抗战爆发。日军大举进犯,平津、华北相继沦陷。组织、发展与坚持抗日游击战争,已成为中共在华北区的中心任务。董毓华又肩负起新的使命。
这年夏天,冀东滦县(今滦南县)马城镇的集市场上,隔三五天就有一个年轻英俊的小贩叫卖篦梳,乡民们都亲热地叫他“南蛮子”。这个“南蛮子”就是化名为王仲华的董毓华。他马不停蹄地穿村走集卖篦梳,为的正是发动群众,培养骨干,联络各庄各村的各种武装,为集结冀东抗日力量,做深入宣传与组织发动工作。
当时滦县多余屯有个声震冀东的实力人物叫高志远,其掌有一支较强的民团武装,仅护家家丁就有60余人。他不甘敌伪统治,曾于1935年8月4日,用酒瓶内装炸药制成手榴弹,将日占区驻滦县的保安第三总队队长、汉奸刘佐周一举炸死。董毓华在走城串乡、广泛发动群众及联络团结各界爱国民主人士的同时,又把争取高志远的工作作为重点。反复交谈后,高志远的爱国热情受到激发,民族觉悟得到提高。他两次通过董毓华的介绍,到天津参加游击战争训练班学习,最终走上抗日反奸的革命道路。
1937年9月初,董毓华等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在天津召集举行了河北省与平津各地社会名流及地方实力派的代表人物会议,将华北各界救国会改组成为华北人民抗日武装自卫委员会。为了使其在各界人民中公开地快速发展壮大,董毓华与刘清扬专程赴武汉,争取蒋介石国民政府承认其合法地位。到武汉后,在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和董必武、郭沫若等人的帮助下,董毓华找到国民党政府要人陈果夫、陈立夫,经据理力争,几番谈判,终以“华北人民武装自卫会”(简称“华北武卫会”)的名称赢得备案。
经过艰辛工作,冀东人民在“华北武卫会”的领导下以不同形式和规模打击汉奸、特务,攻打敌伪税卡,收缴汉奸枪械,抗日活动在整个冀东风起云涌地开展起来,广大群众的抗日热忱空前高涨,更大规模的抗日斗争已是万事俱备了。
1938年初,中共中央北方局正式决定发动全冀东抗日大暴动。董毓华按北方局和河北省委指示,在天津召开“华北武卫会”会议,讨论安排了发动冀东抗日大起义的相关事宜。会后,他受北方局委派以“华北武卫会”委员兼军事部长的身份,奔赴冀东,加强起义武装的思想政治和组织领导工作。经过他的不懈努力,滦县陈宇寰的联庄武装与高志远武装合二为一,形成了有17个总队4万余人且配有枪支、战马的抗日武装力量。高志远任司令,董毓华为政治部主任。
1938年7月11日,董毓华与高志远等率部在滦县的大李庄和马城一带起义,连续攻克大李庄、汀流河、徐家店等地,队伍扩充了5000余人。与此同时,董毓华派陈绍昌等出面交涉,将丁万有、韩立平的起义队伍改编成冀东人民抗日联军昌黎支队,攻占了昌黎、滦县两县城。之后,他们又攻克了乐亭县城。
此次冀东抗日大暴动,历时近两个月,参加暴动者达20余万人,除工农群众和知识分子外,还有地主、商人、资本家、伪乡保长、民团头目、国民党军政人员和社会名流等,真正形成了工、农、商、学、兵各界联合抗日的全民性斗争。冀东抗日联军也借此发展到39个总队,10万武装。
1939年3月,白乙化率领的抗日先锋队与冀东抗日联军会师,合编为华北人民抗日联军,董毓华任司令员,白乙化任副司令员。不久,日军向宛平进犯,联军勇猛出击,经10余小时激战,沉重地打击了敌人,华北人民抗日联军取得合编后的首战胜利。
由于长期履险奔波和浴血奋战,董毓华早已积劳成疾的身体每况愈下。1939年5月4日,年仅32岁的他不幸病逝。两天后,由平西军区司令部主持,在涞水县盘坡村为烈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时任冀热察挺进军司令萧克致悼词,并敬献挽联:
一见倾城,推心置腹,共谋国家大计;
三军仰止,怀德颂功,同悼民族先锋。
时任冀热察区党委宣传部长姚依林也送了挽联:
为国家为民族,鞠躬尽瘁;
从同志从兄弟,终生缅怀。
(责编 王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