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1]在现代社会中,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人人离不开写作,人人离不开写文章。因此,写作能力就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交际能力,也是一种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语言文字表达上的具体表现。正因如此,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但教学中不难发现,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作文,引用学生的话就是“无话可说,无话可写”。而这也正是作文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乐趣,使学生乐写、善写呢?本人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积累材料,丰富文库。
中华民族是一个泱泱大国,有着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历史的长河里激起过多少朵晶莹浪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宝库里有多少脍炙人口的杰作。如《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语言华丽多彩,人物生动活泼,内容深邃,意义深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古典文学,让他们感受其精华。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书读的多了,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如有神”助。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阅读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的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并教育学生在阅读时,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教会学生从社会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任何事,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人生世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条件,带领他们走出教室,多了解社会,多接触大自然,组织参观、游览,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二、有感而发,缘事而发,积极写作。
“文学贵为有感而发,缘事而发。”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文为心声的道理。有许多学生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他们总认为要写有意义的事,要写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影响颇大的事,而对于鸡毛蒜皮、琐碎小事则感到不必要写,没有内容可写。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学生对生活缺乏体验,心中缺少对生活真切的感受。因此,常常一节课过后,有些学生作文本上仍然孤零零的躺着一个题目。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生活联想,形成生活积淀。
生活是作文材料的宝库,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不可计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为此,在教学中应多引导学生写日记,日记写作灵活,行文自由,训练多,容量大,是提高自由写作水平的捷径之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或所感受到的人、事、物、景、理等,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必要诉诸笔端就可以把它记下来。因为要记,学生必然对每日所见、所闻“知之尽量详,识之尽量真,思之尽量明”,只有用心把人、事、物、景、理等记下来,写成日记,哪怕只是一两句话,日积月累,就会使自己所写的日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精彩文章的“雏形”,天天动笔定能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词汇和语言素材,学生定会由衷地体会到写日记的好处。
三、结合课文内容,借鉴名家名篇,进行再造想象,提倡学以致用。
画家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搞艺术离不开借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作文也是如此。学
习了课文中的名家名篇,让学生也去尝试一下,用刚学过的方法去仿写文章,也是我进行进作文训练的一种手法。
例如,学习《故乡的榕树》,仿写《故乡的桥》、《故乡的井》就可以仿照范文的构思:眼前的榕树——回忆的榕树——联想到与榕树有关的人和事——眼前的榕树,先写眼前的,再写回忆的,再写联想的,最后回到开头以相互照应。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象途径。
例如,《凡卡》一文,当凡卡满怀希望地把信寄出去后,爷爷能收到吗?爷爷在乡下会怎样想念凡卡?小凡卡后来的命运又会如何?让学生去想象,续写出符合事情发展的故事,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激活了学生想象的火花。另外,还可以根据文中的插图进行补充或扩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的插图是邱少云在烈火中的形象,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时的巨大痛苦都是通过“我”的心理活动侧面描写的,那么邱少云的心理感受会怎样,可引导学生观察他的神态、动作进行想象。渐渐地,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积累了语言,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给了他们想象与表达的契机!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相信:长期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勤劳的小蜜蜂,多思考、多练笔,学生一定会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愿意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出来,他们的写作能力也会有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一、积累材料,丰富文库。
中华民族是一个泱泱大国,有着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历史的长河里激起过多少朵晶莹浪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宝库里有多少脍炙人口的杰作。如《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语言华丽多彩,人物生动活泼,内容深邃,意义深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古典文学,让他们感受其精华。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书读的多了,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如有神”助。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阅读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的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并教育学生在阅读时,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教会学生从社会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任何事,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人生世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条件,带领他们走出教室,多了解社会,多接触大自然,组织参观、游览,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二、有感而发,缘事而发,积极写作。
“文学贵为有感而发,缘事而发。”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文为心声的道理。有许多学生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他们总认为要写有意义的事,要写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影响颇大的事,而对于鸡毛蒜皮、琐碎小事则感到不必要写,没有内容可写。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学生对生活缺乏体验,心中缺少对生活真切的感受。因此,常常一节课过后,有些学生作文本上仍然孤零零的躺着一个题目。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生活联想,形成生活积淀。
生活是作文材料的宝库,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不可计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为此,在教学中应多引导学生写日记,日记写作灵活,行文自由,训练多,容量大,是提高自由写作水平的捷径之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或所感受到的人、事、物、景、理等,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必要诉诸笔端就可以把它记下来。因为要记,学生必然对每日所见、所闻“知之尽量详,识之尽量真,思之尽量明”,只有用心把人、事、物、景、理等记下来,写成日记,哪怕只是一两句话,日积月累,就会使自己所写的日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精彩文章的“雏形”,天天动笔定能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词汇和语言素材,学生定会由衷地体会到写日记的好处。
三、结合课文内容,借鉴名家名篇,进行再造想象,提倡学以致用。
画家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搞艺术离不开借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作文也是如此。学
习了课文中的名家名篇,让学生也去尝试一下,用刚学过的方法去仿写文章,也是我进行进作文训练的一种手法。
例如,学习《故乡的榕树》,仿写《故乡的桥》、《故乡的井》就可以仿照范文的构思:眼前的榕树——回忆的榕树——联想到与榕树有关的人和事——眼前的榕树,先写眼前的,再写回忆的,再写联想的,最后回到开头以相互照应。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象途径。
例如,《凡卡》一文,当凡卡满怀希望地把信寄出去后,爷爷能收到吗?爷爷在乡下会怎样想念凡卡?小凡卡后来的命运又会如何?让学生去想象,续写出符合事情发展的故事,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激活了学生想象的火花。另外,还可以根据文中的插图进行补充或扩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的插图是邱少云在烈火中的形象,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时的巨大痛苦都是通过“我”的心理活动侧面描写的,那么邱少云的心理感受会怎样,可引导学生观察他的神态、动作进行想象。渐渐地,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积累了语言,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给了他们想象与表达的契机!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相信:长期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勤劳的小蜜蜂,多思考、多练笔,学生一定会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愿意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出来,他们的写作能力也会有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