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决算是对单位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有效分析,是财政资金的最终使用情况和支出效益情况的直接反映,因此加强决算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实践,阐述了文化事业单位决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探讨了加强决算管理,实施绩效评价的措施。
关键词:文化事业单位;决算管理;绩效评价
近年来,中央财政对文化事业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预算资金持续增长,决算作为单位年度财务状况、事业成果、财政资金的最终使用情况和支出效益情况的直接反映,对文化事业单位的作用日益突显。2013年12月10日,财政部发布了《部门决算管理制度》(财库〔2013〕209号),通过制度对决算管理内容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文化事业单位应以新制度实施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本单位决算管理,重点推进支出绩效评价,从而提高决算信息质量,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决算工作实际,分析文化事业单位决算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探讨与研究相应的完善对策,以期充分发挥决算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决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文化事业单位的决算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决算数据信息不够准确,财务基础工作不够扎实,不能准确反映财务管理的真实情况。二是决算与预算差异较大,预算编制的规划性不足,预算执行约束力不够。三是决算的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内部控制未得到有效实施,决算监管未得到充分应用。四是决算成果利用不够充分,对决算数据分析不够深入,决算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五是决算管理与绩效评价衔接不够,对绩效评价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绩效评价工作质量不高、流于形式。
二、决算管理的改进建议
(一)做好日常财务基础工作
决算是日常财务工作成果的全面总结和最终反映,日常财务工作的积累是做好决算的基础。扎实做好日常基础工作,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规范化、制度化,决算编报质量自然得到提高。
一是加强财务核算。决算的基础资料,来自日常的各种会计凭证、账簿,这些资料的真实、完整与否,直接影响决算的质量。文化事业单位应提高对国家财经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的深入理解,严格按照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文化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及《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结合财政部每年汇编的《部门决算报表编制手册》,准确进行各项账务处理,凡属本年的各项收入均要及时据实入账,凡属本年的各项支出要按规定的支出渠道如实列报,重点关注收入完整、支出合规及存量消化情况等,确保各项财务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客观反映财务总体情况。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要求,建立健全公务支出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会议、差旅、培训等支出。“三公”经费支出要严格控制在年初批复预算的规模内,做到只减不增,杜绝把 “三公”经费超支的部分并入其他项目列报的情况发生。
二是及时对账清理结算。为了保证决算数据的准确,早安排、早准备,按照事业单位相关财务、会计制度以及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预算批复、审计部门的审计意见,做好各项收支数据的核对工作。及时核对预算收支数据和各项缴拨款项,及时与业务部门核对收支账目,并及时清理、催收和列支往来款项。
三是认真清查盘点财产物资。年度终了前要对现金盘库、银行存款的实有资金、国库集中支付使用指标对账;固定资产、材料盘查等等。发生盘盈、盘亏的,要及时查明原因,按规定进行处理,调整账务,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
(二)严控预算,抓好预算编制和执行工作
预算与决算管理是单位财务部门的两项重点工作,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决算编制是预算管理链条的三个环节, 缺一不可、相互促进、相互反映、不可偏颇。
一是要切实提高预算编制质量。预算是决算的基础和依据。财政部要求从2016年起,在编制部门预算的同时编制2016-2018年支出规划。文化事业单位要根据上级主管部门中期财政规划和单位事业发展需求,统筹谋划,统筹部署,突出重点,科学编制本单位三年滚动规划,合理确定单位预算支出限额。用三年规划来约束本年度的预算编制,切实把预算编制工作与单位的业务工作计划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业务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实现花钱与办事相匹配。提前做好预算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加强项目前期的政策研究与可行性论证,做实本单位内部项目库,充实项目储备,逐步将本单位所有项目都纳入项目库管理,建立健全预算项目全周期滚动管理机制。完善基本支出标准体系,调整定员定额标准,加快推进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从而提高预算编制质量,优化资源配置。
二是要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和约束力。决算编制是在预算管理总体要求的基础上,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反映单位预算执行情况。严格按照财政部及上级主管部门批复的预算执行,加强项目管理,明确职责分工,采取项目到人,责任到人,监督到人等有效措施,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开展预算执行进度分析,有针对性地解决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做好资金管理工作,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全。
(三)完善内控,提高决算监管效率和效果
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和做好文化事业单位决算管理工作是相互推动的。规范的内部控制能够将文化事业单位各项经济业务管控的关口前移,使得各项经济业务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从而提高文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和预防舞弊腐败,为单位文化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认真查找业务风险,制定风险防控措施,修改相关工作程序,完善业务流程,将预算、收支、政采、资产、基建、合同等文化事业单位重点管控业务和事项纳入统一的管控体系,并充分分析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实现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有效衔接。加强单位内部制度建设,通过制度的修订和完善,使得日常财务管理工作更具可操作性,使得内部控制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二是突出重点做好决算监督管理。重点关注审核收入规模和结构、结转结余情况、项目支出执行情况,特别是因公出国(境)管理是否规范、经费使用是否符合规定,配置公务用车是否超编制超标准、运行维护费是否符合规定;公务接待活动中是否超标准、铺张浪费问题,以提高决算审核的针对性,促进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努力实现单位内部控制目标。 (四)加强分析,做好决算数据分析利用工作
作为财务人员,能否充分利用决算数据中丰富的财务会计信息,也是检验其业务水平的一个试金石。要对决算数据认真进行加工整理和深入分析,开展专题研究,从而完善预算编制,改进和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决算中的各项数据及说明,要真实反映并经得起推敲。通过重点分析编写预决算差异、结转结余资金变动和支出结构合理性,资产负债情况,“三公”经费中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及人数,公务用车购置数及保有量,公务接待的批次、人数、经费情况等重要信息,发现预算编制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和改进意见,对年度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按规定及时整改。
二是通过对决算收入支出评价,可以看出个别评价指标有待完善,例如:部门人均支出情况评价指标,在部门人均支出情况评价中的人数自动取数单位在编人员,不包括通过劳务派遣等形式的编外长期聘用人员,但支出数为总人员支出数,因此实际人均水平低于部门人均支出情况评价表中人均水平。应结合本单位的事业发展规划、业务特点探索建立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决算评价指标体系,总结经验,真正实现财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五)重视绩效,做好重点项目绩效评价工作
绩效管理是近年来国家财政改革的创新点,也是提高本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一个突破点。文化事业单位要树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管理理念,将绩效要求贯穿到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和财务工作的方方面面,把绩效管理作为财务重点工作来做实、做好、做出成效,将决算编制与绩效评价密切衔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从而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是提高绩效评价工作质量。绩效评价工作应当科学、规范、真实、客观,通过把年末的决算编报和绩效评价工作有机结合,使两项工作相互借鉴,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在决算编报准备阶段的同时,认真开展绩效自评,着手准备绩效评价相关资料,包括:1、业务管理方面:业务管理制度的健全性、业务管理制度执行的有效性、项目质量的可控性;2、财务管理方面: 财务管理制度的健全性、财务监控的有效性;3、项目完成方面:项目完成及时性、项目质量达标情况、项目成本控制情况、成本合理性分析;4、项目效益方面:项目效益情况,细分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可持续影响、社会公众或服务对象满意度、以及结合其他与文化事业紧密相关的效益影响等,最好是能够量化的反映项目效果实现情况。文化事业单位项目效益,要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去衡量是否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坚持公益性、服务性的同时,是否有效促进了文化事业产业的协调发展,是否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二是改进绩效评价方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 充分借助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力量,扩大其参与决算审核和绩效评价的范围,提高评价工作的质量以及提高评价结果的认可度。2016年4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发布了《会计师事务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业务指引》,从实务操作层面就注册会计师行业如何高质量地开展绩效评价业务进行了细致指导。文化事业单位应积极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咨询服务的功能,针对决算审核和绩效评价发现的问题及薄弱环节,提出富有建设性的解决办法和改进意见,实现决算管理和绩效评价工作的价值最大化。
三是强化评价结果的运用,将问效、问绩和问责贯穿管理的始终。一方面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决算管理密切结合,从支出的责任和效率的角度,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决算编制内容,加强和改进决算数据的分析,注重分析资金的产出和结果。另一方面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密切结合,对评价等级为有效或基本有效的项目要继续予以资金支持,总结成果不断完善;对评价等级为一般或无效的项目要及时整改,调减资金规模或调整支出结构。使得绩效评价不再流于形式,保证财政资金合理、高效地使用,确保单位的文化创作、传播取得良好效果,在坚持公益性、服务性的同时,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有效促进文化事业产业的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爱乐乐团)
关键词:文化事业单位;决算管理;绩效评价
近年来,中央财政对文化事业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预算资金持续增长,决算作为单位年度财务状况、事业成果、财政资金的最终使用情况和支出效益情况的直接反映,对文化事业单位的作用日益突显。2013年12月10日,财政部发布了《部门决算管理制度》(财库〔2013〕209号),通过制度对决算管理内容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文化事业单位应以新制度实施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本单位决算管理,重点推进支出绩效评价,从而提高决算信息质量,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决算工作实际,分析文化事业单位决算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探讨与研究相应的完善对策,以期充分发挥决算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决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文化事业单位的决算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决算数据信息不够准确,财务基础工作不够扎实,不能准确反映财务管理的真实情况。二是决算与预算差异较大,预算编制的规划性不足,预算执行约束力不够。三是决算的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内部控制未得到有效实施,决算监管未得到充分应用。四是决算成果利用不够充分,对决算数据分析不够深入,决算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五是决算管理与绩效评价衔接不够,对绩效评价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绩效评价工作质量不高、流于形式。
二、决算管理的改进建议
(一)做好日常财务基础工作
决算是日常财务工作成果的全面总结和最终反映,日常财务工作的积累是做好决算的基础。扎实做好日常基础工作,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规范化、制度化,决算编报质量自然得到提高。
一是加强财务核算。决算的基础资料,来自日常的各种会计凭证、账簿,这些资料的真实、完整与否,直接影响决算的质量。文化事业单位应提高对国家财经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的深入理解,严格按照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文化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及《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结合财政部每年汇编的《部门决算报表编制手册》,准确进行各项账务处理,凡属本年的各项收入均要及时据实入账,凡属本年的各项支出要按规定的支出渠道如实列报,重点关注收入完整、支出合规及存量消化情况等,确保各项财务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客观反映财务总体情况。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要求,建立健全公务支出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会议、差旅、培训等支出。“三公”经费支出要严格控制在年初批复预算的规模内,做到只减不增,杜绝把 “三公”经费超支的部分并入其他项目列报的情况发生。
二是及时对账清理结算。为了保证决算数据的准确,早安排、早准备,按照事业单位相关财务、会计制度以及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预算批复、审计部门的审计意见,做好各项收支数据的核对工作。及时核对预算收支数据和各项缴拨款项,及时与业务部门核对收支账目,并及时清理、催收和列支往来款项。
三是认真清查盘点财产物资。年度终了前要对现金盘库、银行存款的实有资金、国库集中支付使用指标对账;固定资产、材料盘查等等。发生盘盈、盘亏的,要及时查明原因,按规定进行处理,调整账务,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
(二)严控预算,抓好预算编制和执行工作
预算与决算管理是单位财务部门的两项重点工作,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决算编制是预算管理链条的三个环节, 缺一不可、相互促进、相互反映、不可偏颇。
一是要切实提高预算编制质量。预算是决算的基础和依据。财政部要求从2016年起,在编制部门预算的同时编制2016-2018年支出规划。文化事业单位要根据上级主管部门中期财政规划和单位事业发展需求,统筹谋划,统筹部署,突出重点,科学编制本单位三年滚动规划,合理确定单位预算支出限额。用三年规划来约束本年度的预算编制,切实把预算编制工作与单位的业务工作计划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业务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实现花钱与办事相匹配。提前做好预算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加强项目前期的政策研究与可行性论证,做实本单位内部项目库,充实项目储备,逐步将本单位所有项目都纳入项目库管理,建立健全预算项目全周期滚动管理机制。完善基本支出标准体系,调整定员定额标准,加快推进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从而提高预算编制质量,优化资源配置。
二是要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和约束力。决算编制是在预算管理总体要求的基础上,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反映单位预算执行情况。严格按照财政部及上级主管部门批复的预算执行,加强项目管理,明确职责分工,采取项目到人,责任到人,监督到人等有效措施,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开展预算执行进度分析,有针对性地解决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做好资金管理工作,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全。
(三)完善内控,提高决算监管效率和效果
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和做好文化事业单位决算管理工作是相互推动的。规范的内部控制能够将文化事业单位各项经济业务管控的关口前移,使得各项经济业务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从而提高文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和预防舞弊腐败,为单位文化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认真查找业务风险,制定风险防控措施,修改相关工作程序,完善业务流程,将预算、收支、政采、资产、基建、合同等文化事业单位重点管控业务和事项纳入统一的管控体系,并充分分析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实现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有效衔接。加强单位内部制度建设,通过制度的修订和完善,使得日常财务管理工作更具可操作性,使得内部控制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二是突出重点做好决算监督管理。重点关注审核收入规模和结构、结转结余情况、项目支出执行情况,特别是因公出国(境)管理是否规范、经费使用是否符合规定,配置公务用车是否超编制超标准、运行维护费是否符合规定;公务接待活动中是否超标准、铺张浪费问题,以提高决算审核的针对性,促进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努力实现单位内部控制目标。 (四)加强分析,做好决算数据分析利用工作
作为财务人员,能否充分利用决算数据中丰富的财务会计信息,也是检验其业务水平的一个试金石。要对决算数据认真进行加工整理和深入分析,开展专题研究,从而完善预算编制,改进和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决算中的各项数据及说明,要真实反映并经得起推敲。通过重点分析编写预决算差异、结转结余资金变动和支出结构合理性,资产负债情况,“三公”经费中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及人数,公务用车购置数及保有量,公务接待的批次、人数、经费情况等重要信息,发现预算编制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和改进意见,对年度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按规定及时整改。
二是通过对决算收入支出评价,可以看出个别评价指标有待完善,例如:部门人均支出情况评价指标,在部门人均支出情况评价中的人数自动取数单位在编人员,不包括通过劳务派遣等形式的编外长期聘用人员,但支出数为总人员支出数,因此实际人均水平低于部门人均支出情况评价表中人均水平。应结合本单位的事业发展规划、业务特点探索建立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决算评价指标体系,总结经验,真正实现财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五)重视绩效,做好重点项目绩效评价工作
绩效管理是近年来国家财政改革的创新点,也是提高本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一个突破点。文化事业单位要树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管理理念,将绩效要求贯穿到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和财务工作的方方面面,把绩效管理作为财务重点工作来做实、做好、做出成效,将决算编制与绩效评价密切衔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从而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是提高绩效评价工作质量。绩效评价工作应当科学、规范、真实、客观,通过把年末的决算编报和绩效评价工作有机结合,使两项工作相互借鉴,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在决算编报准备阶段的同时,认真开展绩效自评,着手准备绩效评价相关资料,包括:1、业务管理方面:业务管理制度的健全性、业务管理制度执行的有效性、项目质量的可控性;2、财务管理方面: 财务管理制度的健全性、财务监控的有效性;3、项目完成方面:项目完成及时性、项目质量达标情况、项目成本控制情况、成本合理性分析;4、项目效益方面:项目效益情况,细分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可持续影响、社会公众或服务对象满意度、以及结合其他与文化事业紧密相关的效益影响等,最好是能够量化的反映项目效果实现情况。文化事业单位项目效益,要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去衡量是否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坚持公益性、服务性的同时,是否有效促进了文化事业产业的协调发展,是否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二是改进绩效评价方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 充分借助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力量,扩大其参与决算审核和绩效评价的范围,提高评价工作的质量以及提高评价结果的认可度。2016年4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发布了《会计师事务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业务指引》,从实务操作层面就注册会计师行业如何高质量地开展绩效评价业务进行了细致指导。文化事业单位应积极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咨询服务的功能,针对决算审核和绩效评价发现的问题及薄弱环节,提出富有建设性的解决办法和改进意见,实现决算管理和绩效评价工作的价值最大化。
三是强化评价结果的运用,将问效、问绩和问责贯穿管理的始终。一方面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决算管理密切结合,从支出的责任和效率的角度,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决算编制内容,加强和改进决算数据的分析,注重分析资金的产出和结果。另一方面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密切结合,对评价等级为有效或基本有效的项目要继续予以资金支持,总结成果不断完善;对评价等级为一般或无效的项目要及时整改,调减资金规模或调整支出结构。使得绩效评价不再流于形式,保证财政资金合理、高效地使用,确保单位的文化创作、传播取得良好效果,在坚持公益性、服务性的同时,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有效促进文化事业产业的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爱乐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