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国家助学贷款在发放过程中遭遇的诚信危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探讨造成诚信危机的原因和解决对策。希望能为相关政策的实施和开展起到推波助澜的效用。
关键词:助学贷款;诚信;教育
1 国内现状
1.1 国家助学贷款推行困难 2002年全国已签订贷款合同的学生仅占申请学生的31 %,某高校学生总数一万余人,单单在2003年中在所有贷款学生中仅仅有不足100人与银行签署了还款协议,占全校困难生总数的5%。这种现象不仅与国家推出的相关鼓励政策背道而驰,同时好多学生也被烙上了不守诚信的烙印。事实上并不是学生不希望利用助学贷款来帮助自己,银行并非无借贷的诚意。往往更多的体现在银行有着不敢借贷给学生的种种顾虑。归根结底是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严重影响了银行贷款的积极性。诚实守信作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被《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党的十六大报告也将诚实守信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已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也是国家将大学生作为重建我国公民信用体系的突破口的主要原因。
1.2 国家助学贷款形式多样 大学生学费获取有多种途径,其中包括办理助学贷款,或与校方联系,申请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或学费减免等事宜。除此之外,还有“绿色通道!”沈阳工程学院从2006年起开始靠绿色通道来帮助贫困学生。可以先上学,学费以后慢慢补上。该校对于一些没有能力全部或部分交上学费的学生,学校允许学生可先到学生处递交办理绿色通道的申请,准备好贫困证明等材料,申请通过后学生可以先上学,学费则有一定的准备时间。而为保证贫困学生的日常生活开销,学校每年都提供各类勤工俭学岗位,学生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打工,赚取生活费。该校自2006年开始了绿色通道以后,每年都有800名左右的贫困学生靠绿色通道完成学业。学生入学后还可以争取奖学金、助学金。通过学生自身的不断努力,和学校在经济上的资助,帮助该校困难学生顺利毕业,走向社会。
1.3 学生还款能力不足 但现在我国学生助学贷款不还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一些办理过助学贷款的学生草草签了协议,却不清楚日后将承担的经济压力,一些毕业生甚至不知道该如何还款。有的学生,大学毕业两年多从没还过一次款。谈到还款,竟一脸茫然,“没人来通知我还款啊?” “目前还没有打算,等哪天赚了大钱一定还上。”“协议条款我也没细看。”很多贷款的学生对于日后该如何还钱,要不要利息等是一无所知的。
对于银行和学校而言,目前还没有一种制约机制来保障学生按时还款。校方应主要靠诚信教育。云南大学总体上有80%的学生能够按时还款,但20%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无法全部还款,对于催缴欠款的学生,学校每年都会通过学生、教师、单位等多种联系方式设法与该生联系,但收效甚微,目前只能与银行沟通,针对在校生开展信用教育专题,并普及金融知识。
2 造成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因素
2.1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高等学校及其学生不可能游离于其赖以存在的社会大环境。当前,由于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诚信缺失现象还相当严重。
2.2 诚实守信逐渐在教育中淡薄 诚信教育作为道德和法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作为一种载体体现在过程教育中,同时也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日常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因此诚信教育不仅要纳入高等学校日常教育体系中,更要在努力建设一个校领导、教职工、全体学生诚实守信的环境氛围的同时,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从德育课到基础课、专业课,诚信教育都要贯穿其中。
3 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方法和对策
3.1 诚信教育的开展要普遍和全面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培养作为思想政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地树立和培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诚信教育中的一个首选突破点。引领学生阅读和学习与诚信有关的文献、期刊、书记和重要文件讲话,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改变诚信教育模式,提高诚信教育效率,更新诚信教育理念是我们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大学生诚信教育就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主体性原则:要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大学生潜在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教学过程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发挥大学生的青年先锋作用,将诚信教育的逐步转化成良好的、自觉的行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平等性原则:大学生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决定了诚信教育必须将居高临下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平等对话的说理教育,双向互动,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实践性原则:诚信教育应深入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不局限于平时的课堂学习,要从实践中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在实践中检验思维成果的正确性,从而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养成大学生的诚实守信的行为习惯。系统性原则:大学生的诚信品质是通过大学期间不断地学习、工作、生活、参与社会活动等行为表现出来的,诚信教育至始至终必须渗透其中,相辅相承,不可偏废,才能使大学生的诚信品更加稳定和持久。
3.2 大学生诚信教育有制度化、规范化
3.2.1 制作大学生诚信档案。诚信档案中的内容包含了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社会实践活动、课余文化生活等,详细记载了学生在大学生生活中的德、能、勤、技等方面。诚信档案是联系社会和学校的桥梁,是诚信教育和诚信制度建设的切入点。诚信档案的建立是对大学生行为强有力的制约。
3.2.2 制度建设与诚信教育的有效结合。教育过程中的诚信教育不仅在培养学生的诚信习惯,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同时也是帮助培养大学生的自觉性;诚信制度建设强调的是利用健全的诚信制度,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规范、正确引导、强制监督、合理约束。二者是相互依托的,在处理两者的关系时,必须避免两种极端倾向:一是片面强调教育所形成的自觉性,忽视制度建设的功能;二是片面强调制度的强制性,将教育的基础性工作看作可有可无。教育和制度建设的有效结合,不仅是会对大学生的诚信品质有较大提高,同时也会对大学生今后的行为举止起到很好的约束。
4 结语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加强全社会的诚信教育势在必行。尤其是道德教育不可缺失。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应该从小抓起,从思想根源灌输,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国家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完善社会信用制度和相关的配套机制,将国家助学贷款真正变为一种优质资产。当个人征信系统无懈可击、违约后可行的刚性惩治措施及时跟上,那么,国家助学贷款才会走得更好,更健康。
关键词:助学贷款;诚信;教育
1 国内现状
1.1 国家助学贷款推行困难 2002年全国已签订贷款合同的学生仅占申请学生的31 %,某高校学生总数一万余人,单单在2003年中在所有贷款学生中仅仅有不足100人与银行签署了还款协议,占全校困难生总数的5%。这种现象不仅与国家推出的相关鼓励政策背道而驰,同时好多学生也被烙上了不守诚信的烙印。事实上并不是学生不希望利用助学贷款来帮助自己,银行并非无借贷的诚意。往往更多的体现在银行有着不敢借贷给学生的种种顾虑。归根结底是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严重影响了银行贷款的积极性。诚实守信作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被《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党的十六大报告也将诚实守信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已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也是国家将大学生作为重建我国公民信用体系的突破口的主要原因。
1.2 国家助学贷款形式多样 大学生学费获取有多种途径,其中包括办理助学贷款,或与校方联系,申请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或学费减免等事宜。除此之外,还有“绿色通道!”沈阳工程学院从2006年起开始靠绿色通道来帮助贫困学生。可以先上学,学费以后慢慢补上。该校对于一些没有能力全部或部分交上学费的学生,学校允许学生可先到学生处递交办理绿色通道的申请,准备好贫困证明等材料,申请通过后学生可以先上学,学费则有一定的准备时间。而为保证贫困学生的日常生活开销,学校每年都提供各类勤工俭学岗位,学生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打工,赚取生活费。该校自2006年开始了绿色通道以后,每年都有800名左右的贫困学生靠绿色通道完成学业。学生入学后还可以争取奖学金、助学金。通过学生自身的不断努力,和学校在经济上的资助,帮助该校困难学生顺利毕业,走向社会。
1.3 学生还款能力不足 但现在我国学生助学贷款不还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一些办理过助学贷款的学生草草签了协议,却不清楚日后将承担的经济压力,一些毕业生甚至不知道该如何还款。有的学生,大学毕业两年多从没还过一次款。谈到还款,竟一脸茫然,“没人来通知我还款啊?” “目前还没有打算,等哪天赚了大钱一定还上。”“协议条款我也没细看。”很多贷款的学生对于日后该如何还钱,要不要利息等是一无所知的。
对于银行和学校而言,目前还没有一种制约机制来保障学生按时还款。校方应主要靠诚信教育。云南大学总体上有80%的学生能够按时还款,但20%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无法全部还款,对于催缴欠款的学生,学校每年都会通过学生、教师、单位等多种联系方式设法与该生联系,但收效甚微,目前只能与银行沟通,针对在校生开展信用教育专题,并普及金融知识。
2 造成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因素
2.1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高等学校及其学生不可能游离于其赖以存在的社会大环境。当前,由于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诚信缺失现象还相当严重。
2.2 诚实守信逐渐在教育中淡薄 诚信教育作为道德和法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作为一种载体体现在过程教育中,同时也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日常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因此诚信教育不仅要纳入高等学校日常教育体系中,更要在努力建设一个校领导、教职工、全体学生诚实守信的环境氛围的同时,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从德育课到基础课、专业课,诚信教育都要贯穿其中。
3 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方法和对策
3.1 诚信教育的开展要普遍和全面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培养作为思想政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地树立和培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诚信教育中的一个首选突破点。引领学生阅读和学习与诚信有关的文献、期刊、书记和重要文件讲话,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改变诚信教育模式,提高诚信教育效率,更新诚信教育理念是我们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大学生诚信教育就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主体性原则:要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大学生潜在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教学过程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发挥大学生的青年先锋作用,将诚信教育的逐步转化成良好的、自觉的行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平等性原则:大学生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决定了诚信教育必须将居高临下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平等对话的说理教育,双向互动,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实践性原则:诚信教育应深入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不局限于平时的课堂学习,要从实践中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在实践中检验思维成果的正确性,从而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养成大学生的诚实守信的行为习惯。系统性原则:大学生的诚信品质是通过大学期间不断地学习、工作、生活、参与社会活动等行为表现出来的,诚信教育至始至终必须渗透其中,相辅相承,不可偏废,才能使大学生的诚信品更加稳定和持久。
3.2 大学生诚信教育有制度化、规范化
3.2.1 制作大学生诚信档案。诚信档案中的内容包含了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社会实践活动、课余文化生活等,详细记载了学生在大学生生活中的德、能、勤、技等方面。诚信档案是联系社会和学校的桥梁,是诚信教育和诚信制度建设的切入点。诚信档案的建立是对大学生行为强有力的制约。
3.2.2 制度建设与诚信教育的有效结合。教育过程中的诚信教育不仅在培养学生的诚信习惯,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同时也是帮助培养大学生的自觉性;诚信制度建设强调的是利用健全的诚信制度,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规范、正确引导、强制监督、合理约束。二者是相互依托的,在处理两者的关系时,必须避免两种极端倾向:一是片面强调教育所形成的自觉性,忽视制度建设的功能;二是片面强调制度的强制性,将教育的基础性工作看作可有可无。教育和制度建设的有效结合,不仅是会对大学生的诚信品质有较大提高,同时也会对大学生今后的行为举止起到很好的约束。
4 结语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加强全社会的诚信教育势在必行。尤其是道德教育不可缺失。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应该从小抓起,从思想根源灌输,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国家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完善社会信用制度和相关的配套机制,将国家助学贷款真正变为一种优质资产。当个人征信系统无懈可击、违约后可行的刚性惩治措施及时跟上,那么,国家助学贷款才会走得更好,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