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叫安静力?就是家长在孩子面前能够保持安静、淡定、不插手的能力和习惯。家长在孩子面前,该安静时就不要说话,该少说时就不要多说,该沉默时就一定要忍住。懂得适时、适度安静的父母才是智慧的父母,才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创造力。
我常常安静地观察孩子,毫无功利心地陪著或只是远远看着孩子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不介入,不插手,不评判,只做一名好观众。我发现,儿童其实是一种很神奇的存在,总是能喷发出蓬勃的智慧。
可好多爸爸妈妈,却总喜欢在孩子面前指手画脚:这个玩具应该这么玩,不应该那么玩;这个图应该这么画,不应该那么画……对孩子有太多的干涉、打扰、指导、评判、包办。这不是在帮孩子,而是在害孩子。因为爸爸妈妈在过多的介入、插手中,不知不觉就损伤了孩子的专注力、自主性和创造力。
要知道,爱是放手的陪伴,是安静的观察,这种陪伴不需要介入,这种观察不需要评价。
穿珠子:当不被打扰,3岁孩子的专注力可以持续一小时
3岁的小宝最近喜欢穿珠子。有时候站着,有时候坐着,右手拿珠子,左手拿绳子,能够很利索地把珠子穿起来。一般情况都是一次性成功,除非有人打扰他。
“来,宝宝,坐着穿珠子,站那么久多累啊!”姥姥说。
“来,宝宝,换一下手,用右手拿绳子穿珠子比较快。”奶奶说。
“来,宝宝,把珠子全部倒出来,放在桌子上,就不用每次去盒子里取珠子了。”爸爸说。
“来,宝宝,我教你可以一下子连穿三个珠子的好办法。”哥哥说。
这时候的小宝就被迫从他安静穿珠子的状态中走出来,接受各位高人的指点。
小宝在姥姥给他安排的椅子上坐下来穿珠子,却一点儿也没觉得舒服,过了一会儿又站起来,用自己觉得最舒服的姿势继续工作。
小宝试着换手,左手拿珠子,右手拿绳子,穿了几个珠子觉得不习惯,又换回了自己的手法。
小宝把珠子全部倒出来,放在桌子上,这样确实减少了每次去盒子里取珠子的时间,但是过了一会儿,他还是按自己的意愿把珠子放回了盒子里。或许,他就是喜欢每次从盒子里挑选珠子的乐趣吧。
小宝也学了哥哥一下子穿三个珠子的方法,可是他小小的手指达不到哥哥的灵活度,根本完成不了。
最终,他还是继续用自己的方法穿珠子。
我把姥姥、奶奶、爸爸、哥哥悄悄拉到一旁,请他们各自去忙自己的事情,不要打扰小宝。
各位高人终于不再指导小宝,小宝得以自由自在地独立穿珠子。我留意了一下时间,3岁的他足足在那里穿了一个小时,把五条绳子都穿满了珠子。
当小宝拎着五串珠子来向我们展示时,他脸上满足的表情就像拎着五条大鱼的渔夫,完全没有了刚才被各位高人指点时的不知所措。
是的,当不被打扰,3岁孩子的专注力可以持续一小时,而且自我感觉良好。很多家长说自家孩子总是坐不住,有没有想过自身的原因呢?
画画:涂色没有标准,孩子满意就好
4岁的大宝去公园玩,最喜欢的就是涂色了——往一幅黑白画上涂颜色。每幅画里都有个示范图,大多数孩子都是在爸爸妈妈或老人的督促下,规规矩矩地按着示范图涂色。一旦没涂“对”,家长就会立即纠正:“哎呀,不对,不是这个颜色,应该是……”孩子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赶紧改正。有些家长甚至会上手帮孩子涂,孩子于是就索然无味地坐在一旁观看大人工作。涂色有标准吗?孩子涂色的目的,是做出一幅和示范图一样的画,还是在动手的过程中享受乐趣?有些家长真的本末倒置了。
我安静地坐在大宝旁边,看他随心所欲地涂色,绝不干涉。一会儿,他涂好了。我一看,他在画上涂了一大片他最喜欢的大红色,实在有些辣眼睛。旁人看了直撇嘴,我故意大声说:“大宝的作品很特别哦!”大宝一脸得意,对自己的作品很满意。
现在的很多孩子画画千篇一律,写作文固定思路,家长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是孩子真的没有创造力,还是我们用很多规范抹杀了孩子的创造力?
玩橡皮泥:不用管他,让他自己捏,想怎么捏就怎么捏
5岁的腾腾最近迷上了捏橡皮泥,应该是他手的敏感期到来了。因为孩子到了手的敏感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爱捏东西。在这个时期,孩子会通过手指不断拿捏,反复实践,一方面通过触觉探索世界,一方面通过手指的抓捏刺激大脑,促进智力发育。为了利用好这个敏感期,我周末两天去小区超市买了三次橡皮泥。腾腾拿到橡皮泥一捏就是一小时不挪步,也没有按照里面固有的模型,就是自己在那里乱捏一气。奶奶说他浪费,让他别乱捏,按模型去捏。我赶紧暗示奶奶:不用管他,让他自己捏,想怎么捏就怎么捏。
腾腾捏了一会儿,拿着一块泥跑过来让我看:“妈妈,你看这是我的车!”说实在话,我怎么都没看出来车的形状,不过仍做欣赏状:“嗯,这个车很特别哦!”他高高兴兴地又去继续捏了。过了一会儿,他又举着个东西跑过来:“妈妈,你喜欢我这个西瓜吗?”我一看,这回有点西瓜的感觉了,我假装咬一口:“哇,好甜!”腾腾心满意足地跑开了,继续去捏他的橡皮泥。
他爱怎么捏就怎么捏,那是他的自由、他的乐趣和他的想象力,更是他自然生长、自由创作的美好童年,根本不需要大人去干涉。可是,有多少家长,能做到不插手,让孩子保持原创的真实和随性呢?
真的,家长很多时候不是做得太少,而是做得太多。而孩子真正需要的,只是让家长做一名安静的观众就好。
【编辑:潘金瑞】
我常常安静地观察孩子,毫无功利心地陪著或只是远远看着孩子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不介入,不插手,不评判,只做一名好观众。我发现,儿童其实是一种很神奇的存在,总是能喷发出蓬勃的智慧。
可好多爸爸妈妈,却总喜欢在孩子面前指手画脚:这个玩具应该这么玩,不应该那么玩;这个图应该这么画,不应该那么画……对孩子有太多的干涉、打扰、指导、评判、包办。这不是在帮孩子,而是在害孩子。因为爸爸妈妈在过多的介入、插手中,不知不觉就损伤了孩子的专注力、自主性和创造力。
要知道,爱是放手的陪伴,是安静的观察,这种陪伴不需要介入,这种观察不需要评价。
穿珠子:当不被打扰,3岁孩子的专注力可以持续一小时
3岁的小宝最近喜欢穿珠子。有时候站着,有时候坐着,右手拿珠子,左手拿绳子,能够很利索地把珠子穿起来。一般情况都是一次性成功,除非有人打扰他。
“来,宝宝,坐着穿珠子,站那么久多累啊!”姥姥说。
“来,宝宝,换一下手,用右手拿绳子穿珠子比较快。”奶奶说。
“来,宝宝,把珠子全部倒出来,放在桌子上,就不用每次去盒子里取珠子了。”爸爸说。
“来,宝宝,我教你可以一下子连穿三个珠子的好办法。”哥哥说。
这时候的小宝就被迫从他安静穿珠子的状态中走出来,接受各位高人的指点。
小宝在姥姥给他安排的椅子上坐下来穿珠子,却一点儿也没觉得舒服,过了一会儿又站起来,用自己觉得最舒服的姿势继续工作。
小宝试着换手,左手拿珠子,右手拿绳子,穿了几个珠子觉得不习惯,又换回了自己的手法。
小宝把珠子全部倒出来,放在桌子上,这样确实减少了每次去盒子里取珠子的时间,但是过了一会儿,他还是按自己的意愿把珠子放回了盒子里。或许,他就是喜欢每次从盒子里挑选珠子的乐趣吧。
小宝也学了哥哥一下子穿三个珠子的方法,可是他小小的手指达不到哥哥的灵活度,根本完成不了。
最终,他还是继续用自己的方法穿珠子。
我把姥姥、奶奶、爸爸、哥哥悄悄拉到一旁,请他们各自去忙自己的事情,不要打扰小宝。
各位高人终于不再指导小宝,小宝得以自由自在地独立穿珠子。我留意了一下时间,3岁的他足足在那里穿了一个小时,把五条绳子都穿满了珠子。
当小宝拎着五串珠子来向我们展示时,他脸上满足的表情就像拎着五条大鱼的渔夫,完全没有了刚才被各位高人指点时的不知所措。
是的,当不被打扰,3岁孩子的专注力可以持续一小时,而且自我感觉良好。很多家长说自家孩子总是坐不住,有没有想过自身的原因呢?
画画:涂色没有标准,孩子满意就好
4岁的大宝去公园玩,最喜欢的就是涂色了——往一幅黑白画上涂颜色。每幅画里都有个示范图,大多数孩子都是在爸爸妈妈或老人的督促下,规规矩矩地按着示范图涂色。一旦没涂“对”,家长就会立即纠正:“哎呀,不对,不是这个颜色,应该是……”孩子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赶紧改正。有些家长甚至会上手帮孩子涂,孩子于是就索然无味地坐在一旁观看大人工作。涂色有标准吗?孩子涂色的目的,是做出一幅和示范图一样的画,还是在动手的过程中享受乐趣?有些家长真的本末倒置了。
我安静地坐在大宝旁边,看他随心所欲地涂色,绝不干涉。一会儿,他涂好了。我一看,他在画上涂了一大片他最喜欢的大红色,实在有些辣眼睛。旁人看了直撇嘴,我故意大声说:“大宝的作品很特别哦!”大宝一脸得意,对自己的作品很满意。
现在的很多孩子画画千篇一律,写作文固定思路,家长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是孩子真的没有创造力,还是我们用很多规范抹杀了孩子的创造力?
玩橡皮泥:不用管他,让他自己捏,想怎么捏就怎么捏
5岁的腾腾最近迷上了捏橡皮泥,应该是他手的敏感期到来了。因为孩子到了手的敏感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爱捏东西。在这个时期,孩子会通过手指不断拿捏,反复实践,一方面通过触觉探索世界,一方面通过手指的抓捏刺激大脑,促进智力发育。为了利用好这个敏感期,我周末两天去小区超市买了三次橡皮泥。腾腾拿到橡皮泥一捏就是一小时不挪步,也没有按照里面固有的模型,就是自己在那里乱捏一气。奶奶说他浪费,让他别乱捏,按模型去捏。我赶紧暗示奶奶:不用管他,让他自己捏,想怎么捏就怎么捏。
腾腾捏了一会儿,拿着一块泥跑过来让我看:“妈妈,你看这是我的车!”说实在话,我怎么都没看出来车的形状,不过仍做欣赏状:“嗯,这个车很特别哦!”他高高兴兴地又去继续捏了。过了一会儿,他又举着个东西跑过来:“妈妈,你喜欢我这个西瓜吗?”我一看,这回有点西瓜的感觉了,我假装咬一口:“哇,好甜!”腾腾心满意足地跑开了,继续去捏他的橡皮泥。
他爱怎么捏就怎么捏,那是他的自由、他的乐趣和他的想象力,更是他自然生长、自由创作的美好童年,根本不需要大人去干涉。可是,有多少家长,能做到不插手,让孩子保持原创的真实和随性呢?
真的,家长很多时候不是做得太少,而是做得太多。而孩子真正需要的,只是让家长做一名安静的观众就好。
【编辑: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