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学生的消费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消费内容和消费水平标志着一个时代产品的丰富,同时也体现了高职学生这个群体消费的特点,以及折射出来的消费取向和消费观念。文章作者以一组调查数据为依据,主要通过调查江苏高职学生的消费现状,对其消费结构和特点进行分析,对高职学生如何理性消费,家庭、学校和社会如何引导消费,企业如何进行高职学生的营销展开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 江苏高职学生 消费现状 思考
一、高职学生消费现状
我们通过对江苏苏南和苏北四个城市高职学生的抽样调样发现,在江苏高职学生当中,超过15%的学生拥有电脑,约80%的学生拥有手机,因此网络与通信费用支出较以往在高职学生的消费支出中占据了更大的份额。调查分析发现当代高职学生主要有以下几项支出:伙食费、上网费、话费、服装费、日常活动费用、恋爱等。消费额度总体而言,在250—850元之间的占到89%,在这两个消费额度区间以外的比例都很小。消费的时间也看具体情况,饮食费用往往发生在一日早中晚,而节日聚餐、生日聚餐、毕业聚餐也是饮食费用的一个部分。电子产品和服装费用往往发生在节假日。从调查的各个城市高职校所处位置来看,学校附近往往有较多数量的餐饮店、理发店等。学生消费的地点往往以学校附近和该城市中心为多。从高职学生对自己的消费认知来看,6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花费不够理性,没有消费规划;61%的学生认为自己每月的经费不够用,常有难以为继之感。通过个别调查和访谈,我们得知,有少数学生的消费仅保持在为了糊口,因为家庭困难,这部分学生往往会参与校内外的勤工助学活动,其消费内容和消费额度都非常有限。同时,也有学生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换一款流行的手机,而情愿节衣缩食,不惜牺牲其他必要开支;有些同学为了一件名牌衣服、名牌鞋帽,甚至向别人借钱以满足欲望。这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受虚荣心的驱使,形成攀比心理。另外,人际交往消费过度,主要体现为通讯支出和恋爱支出。通讯开支大,拥有手机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五分之四,月消费高于80元的占40.3%,将近被调查人数的一半,说明学生手机消费不理性、高开销的情况存在而且颇为严重。16.2%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多支出100—200元,他们大多承认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经济独立意识较弱,理财观念淡薄。
二、高职学生消费分析
据调查,高达99%的被访同学的主要生活资金来源于父母,说明绝大多数学生暂时不具备独立的经济来源。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人根本没有做过家教或兼职,而那些做过家教或兼职的同学也是抱有不同目的,1/2的学生是为增长社会经验,拥有独立意识的学生比例只占到被调查者总数的1/3强。也有12.5%的学生是抱着闲着没事的态度。显然,学生这方面的意识比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16岁就要求经济独立来说,差距较为明显。
从消费结构上来看,57%的高职学生的伙食费占到月消费额的一半以上。从性别上来看,女生的服装费用明显高于男生,电子产品的消费比例男生则大于女生。
从消费的内容和有无预算角度来看,因为个性自觉引起的消费自主心理导致学生消费的盲目性,部分学生消费没有计划,随意性强,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80、90后”,虽然消费来源依赖于家庭,但他们却有强烈的消费自主要求,如果缺乏适当的消费指导,就会出现消费的盲目性。另外,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是高职学生消费攀比心理的心理学动因。近年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在不断地改进,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科研条件、人员配置等客观原因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认识等原因,对学生的教育首先从实践调查开始的教学科研风气仍然未能形成。由于对高职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思想品德修养课缺少与人生观、价值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从而难以达到真正的引导目的。另外,近年来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在社会中逐渐强势,一个人的消费水平越高,消费能力越强,就越是能够证明他的成功。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首先接受了这种价值观,然后逐渐辐射、传染到其他社会阶层,最后演变为一种国民的集体无意识。高职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的阶段,互相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消费观。
三、高职学生消费分析带来的思考
1.学生家庭的思考
从学生家长角度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家长更愿意自己的子女量入为出,购买到质量较好的商品,保证食品安全和交通安全。部分家境较为优越的家长在消费的额度上没有控制,甚至对子女消费的内容也从不过问。相反,少部分高职学生家境困难,他们的家庭对其消费的额度有控制,且力度较大。
从家庭教育角度而言,对子女进行消费观念的指导是父母必不可少的内容。从小指导子女理解消费内容,如食品安全的辨识、药品的注意事项、对奢侈品的看法等都有助于学生在成长中对消费内容的取舍,有利于他们正确消费观念的形成。同样,从一开始就规范子女的消费额度,如幼儿时对甜食的适度控制,进超市对子女购物额度的引导,成长中对子女节约能源(水、电、纸等)观念的熏陶,均有利于学生形成较适度的消费额度。探讨节假日消费内容和额度的合理性往往能使得子女理解企业节日营销的意义,思考欢度节日方式。家长在子女成长中注意对不同商品生产、买卖与价值的引导,带子女参观拍卖会,进行一定的财商教育,能使子女形成更高的消费意识,理解生产和消费的均衡关系,确立平衡的消费观念。
2.高职院校的思考
作为高职学生主要学习生活活动场所,高职院校在校内消费场所的控制上首先应做到商品卫生、安全,在相关企业的引进(食堂、超市等)上,应做到严把进口关,微观监控,形成学生监管和学校监管制度,并配合相关部门治理严重不符合高职学生消费的项目。在校外店面的控制上应配合当地质检卫生等部门做好相应的工作。在学生消费内容和消费观念上进行相应的引导,由学工处、学生会、班级辅导员进行不同层次和不同内容的消费观念引导,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3.政府和企业角度的思考
政府对于民众的消费有着天然的引导能力。对于政府来说,引导学生消费走向良性、理性也是其职责之一。其引导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利用税收调节来控制奢侈品的消费,用补贴来弥补大学食堂,等等。再者,利用宣传舆论倡导民众消费的理性化等。一般而言,企业有为政府提供税收、为大众提供优质产品、环境保护、员工权益维护等社会责任。企业对社会大众的宣传舆论,如广告等,除了要表现产品的品质优秀以外,还要注重对人们的消费引导,如绿色环保消费、理性消费等。
通过对高职学生消费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思考,我们发现,现阶段高职学生的消费额度总体上而言还比较合理,其消费的内容往往受广告等社会消费潮流的影响,其消费内容的选择面较以前更为宽广。另外,少部分学生消费不足或消费过度的问题从侧面也反映了社会的贫富差距的现象。家庭、高职院校、政府、企业等都应承担起引导高职学生理性消费的责任,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关键词: 江苏高职学生 消费现状 思考
一、高职学生消费现状
我们通过对江苏苏南和苏北四个城市高职学生的抽样调样发现,在江苏高职学生当中,超过15%的学生拥有电脑,约80%的学生拥有手机,因此网络与通信费用支出较以往在高职学生的消费支出中占据了更大的份额。调查分析发现当代高职学生主要有以下几项支出:伙食费、上网费、话费、服装费、日常活动费用、恋爱等。消费额度总体而言,在250—850元之间的占到89%,在这两个消费额度区间以外的比例都很小。消费的时间也看具体情况,饮食费用往往发生在一日早中晚,而节日聚餐、生日聚餐、毕业聚餐也是饮食费用的一个部分。电子产品和服装费用往往发生在节假日。从调查的各个城市高职校所处位置来看,学校附近往往有较多数量的餐饮店、理发店等。学生消费的地点往往以学校附近和该城市中心为多。从高职学生对自己的消费认知来看,6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花费不够理性,没有消费规划;61%的学生认为自己每月的经费不够用,常有难以为继之感。通过个别调查和访谈,我们得知,有少数学生的消费仅保持在为了糊口,因为家庭困难,这部分学生往往会参与校内外的勤工助学活动,其消费内容和消费额度都非常有限。同时,也有学生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换一款流行的手机,而情愿节衣缩食,不惜牺牲其他必要开支;有些同学为了一件名牌衣服、名牌鞋帽,甚至向别人借钱以满足欲望。这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受虚荣心的驱使,形成攀比心理。另外,人际交往消费过度,主要体现为通讯支出和恋爱支出。通讯开支大,拥有手机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五分之四,月消费高于80元的占40.3%,将近被调查人数的一半,说明学生手机消费不理性、高开销的情况存在而且颇为严重。16.2%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多支出100—200元,他们大多承认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经济独立意识较弱,理财观念淡薄。
二、高职学生消费分析
据调查,高达99%的被访同学的主要生活资金来源于父母,说明绝大多数学生暂时不具备独立的经济来源。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人根本没有做过家教或兼职,而那些做过家教或兼职的同学也是抱有不同目的,1/2的学生是为增长社会经验,拥有独立意识的学生比例只占到被调查者总数的1/3强。也有12.5%的学生是抱着闲着没事的态度。显然,学生这方面的意识比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16岁就要求经济独立来说,差距较为明显。
从消费结构上来看,57%的高职学生的伙食费占到月消费额的一半以上。从性别上来看,女生的服装费用明显高于男生,电子产品的消费比例男生则大于女生。
从消费的内容和有无预算角度来看,因为个性自觉引起的消费自主心理导致学生消费的盲目性,部分学生消费没有计划,随意性强,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80、90后”,虽然消费来源依赖于家庭,但他们却有强烈的消费自主要求,如果缺乏适当的消费指导,就会出现消费的盲目性。另外,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是高职学生消费攀比心理的心理学动因。近年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在不断地改进,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科研条件、人员配置等客观原因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认识等原因,对学生的教育首先从实践调查开始的教学科研风气仍然未能形成。由于对高职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思想品德修养课缺少与人生观、价值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从而难以达到真正的引导目的。另外,近年来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在社会中逐渐强势,一个人的消费水平越高,消费能力越强,就越是能够证明他的成功。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首先接受了这种价值观,然后逐渐辐射、传染到其他社会阶层,最后演变为一种国民的集体无意识。高职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的阶段,互相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消费观。
三、高职学生消费分析带来的思考
1.学生家庭的思考
从学生家长角度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家长更愿意自己的子女量入为出,购买到质量较好的商品,保证食品安全和交通安全。部分家境较为优越的家长在消费的额度上没有控制,甚至对子女消费的内容也从不过问。相反,少部分高职学生家境困难,他们的家庭对其消费的额度有控制,且力度较大。
从家庭教育角度而言,对子女进行消费观念的指导是父母必不可少的内容。从小指导子女理解消费内容,如食品安全的辨识、药品的注意事项、对奢侈品的看法等都有助于学生在成长中对消费内容的取舍,有利于他们正确消费观念的形成。同样,从一开始就规范子女的消费额度,如幼儿时对甜食的适度控制,进超市对子女购物额度的引导,成长中对子女节约能源(水、电、纸等)观念的熏陶,均有利于学生形成较适度的消费额度。探讨节假日消费内容和额度的合理性往往能使得子女理解企业节日营销的意义,思考欢度节日方式。家长在子女成长中注意对不同商品生产、买卖与价值的引导,带子女参观拍卖会,进行一定的财商教育,能使子女形成更高的消费意识,理解生产和消费的均衡关系,确立平衡的消费观念。
2.高职院校的思考
作为高职学生主要学习生活活动场所,高职院校在校内消费场所的控制上首先应做到商品卫生、安全,在相关企业的引进(食堂、超市等)上,应做到严把进口关,微观监控,形成学生监管和学校监管制度,并配合相关部门治理严重不符合高职学生消费的项目。在校外店面的控制上应配合当地质检卫生等部门做好相应的工作。在学生消费内容和消费观念上进行相应的引导,由学工处、学生会、班级辅导员进行不同层次和不同内容的消费观念引导,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3.政府和企业角度的思考
政府对于民众的消费有着天然的引导能力。对于政府来说,引导学生消费走向良性、理性也是其职责之一。其引导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利用税收调节来控制奢侈品的消费,用补贴来弥补大学食堂,等等。再者,利用宣传舆论倡导民众消费的理性化等。一般而言,企业有为政府提供税收、为大众提供优质产品、环境保护、员工权益维护等社会责任。企业对社会大众的宣传舆论,如广告等,除了要表现产品的品质优秀以外,还要注重对人们的消费引导,如绿色环保消费、理性消费等。
通过对高职学生消费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思考,我们发现,现阶段高职学生的消费额度总体上而言还比较合理,其消费的内容往往受广告等社会消费潮流的影响,其消费内容的选择面较以前更为宽广。另外,少部分学生消费不足或消费过度的问题从侧面也反映了社会的贫富差距的现象。家庭、高职院校、政府、企业等都应承担起引导高职学生理性消费的责任,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