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日之间实质上围绕华盛顿体制的废存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美国对日经济政策经历了一个由妥协到抵制的过程,对日经济制裁是在克服国内外政治经济上的阻力中实现的。
【关键词】美日;珍珠港; 历史原因20世纪30年代,作为亚太地区的两大主要势力——美国和日本在该地区为了各自利益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夺。到二战爆发前,这场斗争主要是围绕美国对日经济政策展开,而此时期美国的对日经济政策及其演变对当时国际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了解这种经济政策及其演变,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太平洋战争前10年的美日关系,也有利于我们认识当时中国抗日的国际环境,并可为我们从一个主要侧面揭示美日两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战争的。
20世纪20年代召开的华盛顿会议是美日矛盾尖锐的产物。在华盛顿会议上,美英联合迫使日本接受对华“门户开放”的原则,打破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迷梦。美日之间的矛盾,以日本的妥协暂时得到解决。但是暂时的妥协又预示新一轮对抗的开始。此后,冲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新建东亚国际关系格局成为日本对外政策的出发点。美国面对日本对华盛顿体系的破坏与冲击,主要是把当时对日本具有特殊意义的美日经济关系作为斗争的手段。
纵观20世纪30年代初直到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美国对日经济政策极不稳定,时而软弱时而强硬,既有妥协,又有抵制。总的来看,是一个在克服国内外政治经济上的阻力中逐步由软弱到强硬、由妥协到抵制的过程。
日本于1931年发动了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猛烈地冲击了华盛顿会议所确立的有利于美国的远东“秩序”。对于日本的这一对华盛顿体制的公然挑战,美国国务卿史汀生认为事态严重,希望与英法同时对日本和中国发出照会,不承认日本以武力改变中国现状。同时美国政府还认为,如果发动联盟国对日本实行全面经济制裁,日本会在六个月内全面屈服。[1] 但是,美国国内民众却坚决反对采取可能导致两国关系恶化的任何措施,而英国政府也对史汀生的请求予以拒绝。美国总统胡佛认为,对日本违反公约进行谴责的同时,应施加道义上的压力,而不是经济制裁。国内孤立主义势力更是认为对日制裁会有导致战争的危险。史汀生只好于1932年1月7日发表了一个不承认的政策声明。
1933年3 月,罗斯福带着美国人民拯救经济危机的希望入主白宫。他在就任总统后的第二次内阁会议上,就指出了美日发生战争的可能性,而且毫不隐讳的说,“现在打这场战争比以后打可能还要好一些”。 [2]但是,面对反复不定的国内问题和希特勒在欧洲的扩张,罗斯福政府不得不力图避免在远东采取激怒日本的任何行动。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全面侵华的近六年时间里,日本继续从美国得到所需要的石油、废钢铁和其他原料,且数量越来越大。直到1937年7月7日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战争,美国在华利益进一步受到威胁,罗斯福政府的对日经济政策才开始发生转变,即开始由妥协逐步走向抵制。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实行妥协与制裁并重、甚至某一时期还以妥协为主的政策,希望借此阻止或延缓日本南进的步伐,同时又避免与日本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直到美国意识到美日战争不可避免时,美国对日经济政策的这一转变才最终完成。
“七.七事变”爆发后,美国国务卿赫尔于7月16日发表一项声明指出,“世界上的任何严重敌对行动,无不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影响美国的利益、权利或义务”。 [3]罗斯福总统也于10月5日在芝加哥外湾桥落成典礼上发表了著名的“隔离演说”,表示 “不论宣布或不宣布的战争,都是一种传染病”,“它会把离开最初作战地方很远的国家和人民都卷进去的”。因此,他要求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都行动起来,抵制这一“瘟疫”。[4]但是,此时美国却并未打算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正如罗斯福在“隔离演说”之后回答记者究竟是否考虑制裁时,他说“制裁是一个难听的字眼,它已经被抛弃了”。[5]虽然这一时期美国对日本的经济制裁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但对于向日本出售武器,美国舆论却早有微词。但如果立即全面禁运,停止与日本贸易,对日本的打击固然是致命的,美国在经济上也会有巨大的损失,这将造成罗斯福在政治上的极大被动。因此,美国政府采取了较为谨慎的行动:1938年6月,赫尔国务卿向美国制造和出口飞机、飞机零件、发动机、武器、炸弹和鱼雷的厂商提出劝告,要求他们不向杀害平民的日本输出这些武器。到1939年1 月,最后一家厂商停止了武器交易。“道义禁运”取得了初步成功。尽管武器成品不向日本输出了,但战争物资的供应却并未停止。已建立了强大工业基础的日本仍能靠这些原料自行制造武器。1937年美国出口日本的物资中,战争物资占58%,1938年占67%,1937—1940年美国提供给日本13.6亿美元的外汇,直接给日本的物资为1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是作战物资。1939年日本进口的石油90.8%来自美国,这也是美国继续对日妥协的最直接的表现。
随着日本蚕食美国在华利益的日益严重,美国国务院开始围绕对日制裁的具体措施进行研究,决定实施“从禁止特定商品的贸易到全面断绝与日本的通商关系,从停止对日贷款到外汇管理控制,并对船舶、商品、关税进行管制”等措施。1939年7月26日,美国国务院发出废除《日美通商航海条约》的通告。1940年1月26日,《日美通商航海条约》失效。7月2日,美国发表了对日禁运清单:第一、一切武器、弹药和军事器材;第二、当时被列入非常时期的战略物资,包括铝、镁在内的一切原料;第三,飞机零件、装备、附件、光学仪器和金属加工机械[6]。
1940年11月,随着罗斯福顺利连任,他的对日全面禁运的政治障碍也已消除。面对日本的步步紧逼,美国对日经济政策进行了较大调整。抵制的措施越来越严厉。11—12月间,美国再次对遏制日本的方法进行审查,其中一种就是剥夺日本维持一场长期战争的手段。12月份,赫尔同意扩大对日本的出口禁运。这次禁运的产品包括铁矿石、生铁、钢、钢制主要商品和工具以及铜、锌、镍和钾等重要原料。到1941年,日本从美国获得的石油数量也大为减少。1941年7月21日,代理国务卿韦尔斯指示远东事务司司长霍恩贝克起草三份命令:第一份、冻结日本和中国的在美资金;第二份、禁止或限制日本丝绸输入美国;第三份、把对日出口的石油限制到“正常的”数量,并降低可以输出的汽油和润滑剂的品级。 (下转第63页)中学生作文抄袭心理初探李凯 (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新区顶效镇纳省学校562400) 作文抄袭能得到教师的肯定,学生最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得到认可满足。如果作文是学生原创,肯定的评价则无可厚非,如果是抄袭作文,教师应予以否定评价,因此,老师评价作文不能“以文评文”,而应“以人评文”。
作文抄袭也反映了中学生虚荣心的膨胀,诚信的缺失以及教育问题的存在。教育没有把培养孩子诚信诚实的优良美德作为社会教育的起点。实际上,语文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人文性是语文学科重要的社会属性,诚信教育应该贯串在整个作文过程中,融合在作文教学的流程和各个环节里。
叶圣陶《怍文论》说,“假如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标,切乎生活的实况;假如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本于内心郁积,发乎性情的自然”。叶老这段话明确告诫我们,作文应追求一种“诚”,即内容的真实,情感的真诚,这是个性创造的基础,也是完美人格的体现。因此,作文教学应该去伪存真,去虚存实,去伪求诚,再现学生纯真的独特的个人性情,抒发真性灵,真实的自我。公安派作家袁宏道所倡导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就是这个意思。
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二十多年,发现中学生作文抄袭现象比较普遍。调查显示:百分之六十的学生承认自己抄袭或仿套过作文,只有百分之三十的学生表示他们没有抄袭,百分之十的学生承认部分模仿过。中考作文也存在抄袭现象:即“抄”、“背”、“套”的现象,或全抄,或改头换面地抄,比如把人物换一换,把某几句换一换。另一种抄袭,则是事先准备好的,事先背了别人的文章,或是满分作文,或是杂志上的文章,拿到中考题就生搬硬套,不斟酌题目及要求,不管自己的身份、年龄,写作时只是一味把文章背上去,令人啼笑皆非。无论是平时作文还是考试作文都存在抄袭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学生作文抄袭?本文仅就此进行心理揭秘,探讨有关教育的缺失。
学生抄袭作文,你会发现,每次布置作文,会出现千篇一律的“仿”、“套”、“抄”,甚至会出现十几篇一致的“结构模式”,“不属于自己的富有个性的话语模式”,长期的盲从抄袭,窒息了学生对母语的情感和文学才情,学生从作文的圣化滑向做人虚伪化,从“单纯”滑向“双重人格”。
导致中学生作文抄袭的首要原因是第五层次精神需要。按照弗罗伊德和马斯洛学说,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即第一层次的需要。而更高层次的需要,即第五层次的需要,是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人当最基本的生活、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即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肯定、认可、赞美、关爱。发挥自己的潜能,追求自我价值的最大实现,而一旦这种追求遇阻时,就会千方百计以致丧失诚信的道德底线去追求。因为每次作文抄袭后,总能获得老师的好评。老师对作文的肯定认可,满足了学生的第五层次精神需要,因而学生总是乐此不疲,不遗余力直接或变相抄袭作文。每次作文点评,我仅就文章本身评析,至于抄袭,我则个别谈话,指出其抄袭的危害性,但以后作文还是会出现抄袭现象,这不得不促使我反思,是教师作文指导出了问题,还是学生心理出了问题。因此,我多年进行的中学生作文心理研究,有了新的课题,即中学生作文抄袭心理研究。
中学生作文抄袭还说明了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麻木迟钝,我们的教育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观念上出了问题。我们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既有独立思想,又有创新精神,同时能守信、勤奋、遵守社会规范的人,而不是造成一批不守诚信、懒惰、自私固执盲从任性的人。作文的过程,也是学生如何做人的过程,人做好了,“文”才能做好,做人是第一位的,做文章做学问是第二位的。任何时代都需要“德才兼备”的人,历史证明,那些有才无德的要比那些无才有德的人危险得多。
学生作文抄袭,说明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生活实际少了。脱离了作文源泉的生活大舞台,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一味抄袭,作文的路子必定走进一条死胡同,这无异于缘木求鱼。“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要将“世事洞明”,深入体察,“人情”世故都弄明白了,作文的活水源头就有了,材料充实了,何愁作文时无话可说?有东西写了,那就不抄了。
26日上午,罗斯福正式颁布“冻结”命令,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全部存款,禁止所有石油运往日本。至此,美日经贸关系的大门已基本上关闭。
总之,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10年间,美国在对日经济政策上,奉行了一条既妥协又抵制的经济政策,美国的这一政策,对当时国际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当时非常害怕国际力量的干预,担心三国干涉和华盛顿会议迫使它退出山东的局面重演。假使当时美英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日本,是有可能把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扼杀在萌芽中的。恰恰相反,那种源于孤立主义思想的妥协、绥靖态度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虽然罗斯福等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早就认识到美日矛盾的性质和发展趋势,但面对深深影响国内民意的孤立主义的掣肘,美国政府在对日政策上不得不异常谨慎。在有关民族安危的时刻,出于政治利益的考虑,往往不能迅速做出有力的反应,从而错过了可能把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扼杀在萌芽中的机会。而日本向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及美国在太平洋和中国的利权,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不可退让的国策。日本以“东亚国际新秩序”代替“华盛顿体制”,美国以经济制裁和禁运等手段维护华盛顿体制这一根本矛盾,使得美日最终从对抗走向对决,导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不可避免。
参考文献
[1]臼井胜美.满洲事变.台湾:中央公论社,1974年.
[2][3][5]伯特?达莱克. 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1932-1945 (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4]余坚. 中美外交关系研究 .台湾:中正书局,1973年.
[6]阿瑟· 林克,威廉·卡顿. 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关键词】美日;珍珠港; 历史原因20世纪30年代,作为亚太地区的两大主要势力——美国和日本在该地区为了各自利益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夺。到二战爆发前,这场斗争主要是围绕美国对日经济政策展开,而此时期美国的对日经济政策及其演变对当时国际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了解这种经济政策及其演变,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太平洋战争前10年的美日关系,也有利于我们认识当时中国抗日的国际环境,并可为我们从一个主要侧面揭示美日两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战争的。
20世纪20年代召开的华盛顿会议是美日矛盾尖锐的产物。在华盛顿会议上,美英联合迫使日本接受对华“门户开放”的原则,打破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迷梦。美日之间的矛盾,以日本的妥协暂时得到解决。但是暂时的妥协又预示新一轮对抗的开始。此后,冲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新建东亚国际关系格局成为日本对外政策的出发点。美国面对日本对华盛顿体系的破坏与冲击,主要是把当时对日本具有特殊意义的美日经济关系作为斗争的手段。
纵观20世纪30年代初直到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美国对日经济政策极不稳定,时而软弱时而强硬,既有妥协,又有抵制。总的来看,是一个在克服国内外政治经济上的阻力中逐步由软弱到强硬、由妥协到抵制的过程。
日本于1931年发动了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猛烈地冲击了华盛顿会议所确立的有利于美国的远东“秩序”。对于日本的这一对华盛顿体制的公然挑战,美国国务卿史汀生认为事态严重,希望与英法同时对日本和中国发出照会,不承认日本以武力改变中国现状。同时美国政府还认为,如果发动联盟国对日本实行全面经济制裁,日本会在六个月内全面屈服。[1] 但是,美国国内民众却坚决反对采取可能导致两国关系恶化的任何措施,而英国政府也对史汀生的请求予以拒绝。美国总统胡佛认为,对日本违反公约进行谴责的同时,应施加道义上的压力,而不是经济制裁。国内孤立主义势力更是认为对日制裁会有导致战争的危险。史汀生只好于1932年1月7日发表了一个不承认的政策声明。
1933年3 月,罗斯福带着美国人民拯救经济危机的希望入主白宫。他在就任总统后的第二次内阁会议上,就指出了美日发生战争的可能性,而且毫不隐讳的说,“现在打这场战争比以后打可能还要好一些”。 [2]但是,面对反复不定的国内问题和希特勒在欧洲的扩张,罗斯福政府不得不力图避免在远东采取激怒日本的任何行动。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全面侵华的近六年时间里,日本继续从美国得到所需要的石油、废钢铁和其他原料,且数量越来越大。直到1937年7月7日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战争,美国在华利益进一步受到威胁,罗斯福政府的对日经济政策才开始发生转变,即开始由妥协逐步走向抵制。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实行妥协与制裁并重、甚至某一时期还以妥协为主的政策,希望借此阻止或延缓日本南进的步伐,同时又避免与日本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直到美国意识到美日战争不可避免时,美国对日经济政策的这一转变才最终完成。
“七.七事变”爆发后,美国国务卿赫尔于7月16日发表一项声明指出,“世界上的任何严重敌对行动,无不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影响美国的利益、权利或义务”。 [3]罗斯福总统也于10月5日在芝加哥外湾桥落成典礼上发表了著名的“隔离演说”,表示 “不论宣布或不宣布的战争,都是一种传染病”,“它会把离开最初作战地方很远的国家和人民都卷进去的”。因此,他要求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都行动起来,抵制这一“瘟疫”。[4]但是,此时美国却并未打算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正如罗斯福在“隔离演说”之后回答记者究竟是否考虑制裁时,他说“制裁是一个难听的字眼,它已经被抛弃了”。[5]虽然这一时期美国对日本的经济制裁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但对于向日本出售武器,美国舆论却早有微词。但如果立即全面禁运,停止与日本贸易,对日本的打击固然是致命的,美国在经济上也会有巨大的损失,这将造成罗斯福在政治上的极大被动。因此,美国政府采取了较为谨慎的行动:1938年6月,赫尔国务卿向美国制造和出口飞机、飞机零件、发动机、武器、炸弹和鱼雷的厂商提出劝告,要求他们不向杀害平民的日本输出这些武器。到1939年1 月,最后一家厂商停止了武器交易。“道义禁运”取得了初步成功。尽管武器成品不向日本输出了,但战争物资的供应却并未停止。已建立了强大工业基础的日本仍能靠这些原料自行制造武器。1937年美国出口日本的物资中,战争物资占58%,1938年占67%,1937—1940年美国提供给日本13.6亿美元的外汇,直接给日本的物资为1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是作战物资。1939年日本进口的石油90.8%来自美国,这也是美国继续对日妥协的最直接的表现。
随着日本蚕食美国在华利益的日益严重,美国国务院开始围绕对日制裁的具体措施进行研究,决定实施“从禁止特定商品的贸易到全面断绝与日本的通商关系,从停止对日贷款到外汇管理控制,并对船舶、商品、关税进行管制”等措施。1939年7月26日,美国国务院发出废除《日美通商航海条约》的通告。1940年1月26日,《日美通商航海条约》失效。7月2日,美国发表了对日禁运清单:第一、一切武器、弹药和军事器材;第二、当时被列入非常时期的战略物资,包括铝、镁在内的一切原料;第三,飞机零件、装备、附件、光学仪器和金属加工机械[6]。
1940年11月,随着罗斯福顺利连任,他的对日全面禁运的政治障碍也已消除。面对日本的步步紧逼,美国对日经济政策进行了较大调整。抵制的措施越来越严厉。11—12月间,美国再次对遏制日本的方法进行审查,其中一种就是剥夺日本维持一场长期战争的手段。12月份,赫尔同意扩大对日本的出口禁运。这次禁运的产品包括铁矿石、生铁、钢、钢制主要商品和工具以及铜、锌、镍和钾等重要原料。到1941年,日本从美国获得的石油数量也大为减少。1941年7月21日,代理国务卿韦尔斯指示远东事务司司长霍恩贝克起草三份命令:第一份、冻结日本和中国的在美资金;第二份、禁止或限制日本丝绸输入美国;第三份、把对日出口的石油限制到“正常的”数量,并降低可以输出的汽油和润滑剂的品级。 (下转第63页)中学生作文抄袭心理初探李凯 (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新区顶效镇纳省学校562400) 作文抄袭能得到教师的肯定,学生最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得到认可满足。如果作文是学生原创,肯定的评价则无可厚非,如果是抄袭作文,教师应予以否定评价,因此,老师评价作文不能“以文评文”,而应“以人评文”。
作文抄袭也反映了中学生虚荣心的膨胀,诚信的缺失以及教育问题的存在。教育没有把培养孩子诚信诚实的优良美德作为社会教育的起点。实际上,语文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人文性是语文学科重要的社会属性,诚信教育应该贯串在整个作文过程中,融合在作文教学的流程和各个环节里。
叶圣陶《怍文论》说,“假如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标,切乎生活的实况;假如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本于内心郁积,发乎性情的自然”。叶老这段话明确告诫我们,作文应追求一种“诚”,即内容的真实,情感的真诚,这是个性创造的基础,也是完美人格的体现。因此,作文教学应该去伪存真,去虚存实,去伪求诚,再现学生纯真的独特的个人性情,抒发真性灵,真实的自我。公安派作家袁宏道所倡导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就是这个意思。
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二十多年,发现中学生作文抄袭现象比较普遍。调查显示:百分之六十的学生承认自己抄袭或仿套过作文,只有百分之三十的学生表示他们没有抄袭,百分之十的学生承认部分模仿过。中考作文也存在抄袭现象:即“抄”、“背”、“套”的现象,或全抄,或改头换面地抄,比如把人物换一换,把某几句换一换。另一种抄袭,则是事先准备好的,事先背了别人的文章,或是满分作文,或是杂志上的文章,拿到中考题就生搬硬套,不斟酌题目及要求,不管自己的身份、年龄,写作时只是一味把文章背上去,令人啼笑皆非。无论是平时作文还是考试作文都存在抄袭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学生作文抄袭?本文仅就此进行心理揭秘,探讨有关教育的缺失。
学生抄袭作文,你会发现,每次布置作文,会出现千篇一律的“仿”、“套”、“抄”,甚至会出现十几篇一致的“结构模式”,“不属于自己的富有个性的话语模式”,长期的盲从抄袭,窒息了学生对母语的情感和文学才情,学生从作文的圣化滑向做人虚伪化,从“单纯”滑向“双重人格”。
导致中学生作文抄袭的首要原因是第五层次精神需要。按照弗罗伊德和马斯洛学说,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即第一层次的需要。而更高层次的需要,即第五层次的需要,是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人当最基本的生活、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即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肯定、认可、赞美、关爱。发挥自己的潜能,追求自我价值的最大实现,而一旦这种追求遇阻时,就会千方百计以致丧失诚信的道德底线去追求。因为每次作文抄袭后,总能获得老师的好评。老师对作文的肯定认可,满足了学生的第五层次精神需要,因而学生总是乐此不疲,不遗余力直接或变相抄袭作文。每次作文点评,我仅就文章本身评析,至于抄袭,我则个别谈话,指出其抄袭的危害性,但以后作文还是会出现抄袭现象,这不得不促使我反思,是教师作文指导出了问题,还是学生心理出了问题。因此,我多年进行的中学生作文心理研究,有了新的课题,即中学生作文抄袭心理研究。
中学生作文抄袭还说明了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麻木迟钝,我们的教育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观念上出了问题。我们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既有独立思想,又有创新精神,同时能守信、勤奋、遵守社会规范的人,而不是造成一批不守诚信、懒惰、自私固执盲从任性的人。作文的过程,也是学生如何做人的过程,人做好了,“文”才能做好,做人是第一位的,做文章做学问是第二位的。任何时代都需要“德才兼备”的人,历史证明,那些有才无德的要比那些无才有德的人危险得多。
学生作文抄袭,说明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生活实际少了。脱离了作文源泉的生活大舞台,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一味抄袭,作文的路子必定走进一条死胡同,这无异于缘木求鱼。“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要将“世事洞明”,深入体察,“人情”世故都弄明白了,作文的活水源头就有了,材料充实了,何愁作文时无话可说?有东西写了,那就不抄了。
26日上午,罗斯福正式颁布“冻结”命令,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全部存款,禁止所有石油运往日本。至此,美日经贸关系的大门已基本上关闭。
总之,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10年间,美国在对日经济政策上,奉行了一条既妥协又抵制的经济政策,美国的这一政策,对当时国际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当时非常害怕国际力量的干预,担心三国干涉和华盛顿会议迫使它退出山东的局面重演。假使当时美英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日本,是有可能把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扼杀在萌芽中的。恰恰相反,那种源于孤立主义思想的妥协、绥靖态度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虽然罗斯福等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早就认识到美日矛盾的性质和发展趋势,但面对深深影响国内民意的孤立主义的掣肘,美国政府在对日政策上不得不异常谨慎。在有关民族安危的时刻,出于政治利益的考虑,往往不能迅速做出有力的反应,从而错过了可能把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扼杀在萌芽中的机会。而日本向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及美国在太平洋和中国的利权,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不可退让的国策。日本以“东亚国际新秩序”代替“华盛顿体制”,美国以经济制裁和禁运等手段维护华盛顿体制这一根本矛盾,使得美日最终从对抗走向对决,导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不可避免。
参考文献
[1]臼井胜美.满洲事变.台湾:中央公论社,1974年.
[2][3][5]伯特?达莱克. 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1932-1945 (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4]余坚. 中美外交关系研究 .台湾:中正书局,1973年.
[6]阿瑟· 林克,威廉·卡顿. 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