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0月,青海省政府正式决策启动青海可可西里申报世界遗产。2015年5月,由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机构组成的技术支持团队,启动自然遗产价值调研和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从2015年至2016年,技术团队在青海省世界遗产申报领导小组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支持下,先后八次深入可可西里腹地对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生物和生态系统进行了系统调研,也在可可西里周边开展了广泛的社会经济调查和社区民意调查。在此基础上,技术团队快速、高质量地编制了申遗材料,青海可可西里成为2016年1月中国政府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2016年10月底至11月初,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派出两位专家对可可西里进行了实地考察。IUCN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唯一的权威技术评估机构,在2017年5月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评估决议,其中如此称赞:“青海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后者是世界上最高也是最年轻的高原。提名地拥有非凡的自然美景,其美丽超出人类想象,在所有方面都叹为观止。”并做出了推荐青海可可西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决议。2017年7月7日,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青海可可西里正式列入名录,成为中国的第51处世界遗产,也是中国面积最大,位列世界第八的遗产地。
青海可可西里以世界遗产标准第七条:“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及第十条:“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申报。
对于第七条标准,青海可可西里在世界上最高和最年轻的高原上拥有最密集的湖泊,而这些湖泊处于演化的不同阶段。2300万年前的中新世,可可西里直至柴达木盆地这一广大区域为一个巨大的湖泊。后世随着高原的隆起、河流切割和气候变化,大湖逐渐干涸,但至今仍有一些残迹,如可可西里湖、库赛湖等都是有古老起源的湖泊——山脉、冰川、湖泊和沟通冰川与湖泊的河流构成了可可西里地貌景观的基本元素。在可可西里平坦开阔的高原面上,河流自由蜿蜒漫流。这些河流中,楚玛尔河是遗产地内最大的河流,而楚玛尔河是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的北源,沟通起青藏高原腹地和遥远的西太平洋。昆仑山构成了青海可可西里世界遗产地北部的天然屏障,也是极高山和宏伟冰川集中分布的地域。东昆仑山最高峰布喀达坂峰高达6800余米,有65条冰川发源于此。昆仑山的群峰激发了东亚各民族对于神圣世界的各种想象,成为了诸多神话的源头。而昆仑山沿线依然是地球表面地质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带,剧烈的地震时有发生。布喀达坂峰南麓沿东西方向分布着一系列近现代地壳运动造成的温泉和硫磺喷气孔。这些富含矿物质的温泉在地表造成了大片繁茂生长的草地,吸引了大量独特生物。
对于第十条标准,青海可可西里保存着世界上最后一片未受人类干扰的高寒草原,也是全球溫带地区唯一一片巨大的原生荒野生态系统,支持着完整复杂的食物网,其中的哺乳动物群落最为引人瞩目。
旱獭、鼠兔、白尾松田鼠这些中小型草食性哺乳动物,尤其是挖掘洞穴的物种,是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它们是植物生物量和矿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重要驱动力。虽然这些物种也许永远不会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旗舰种,但是它们却是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没有它们,也许都不会有整个引人入胜的青藏高原大型哺乳动物群落。
从非洲到欧亚大陆,曾经每一片草原上都徜徉着大群的大型食草动物。随着全球变化和人类文明在各地的兴起,很多草原上的大型食草动物都已式微或者消失。而青藏高原腹地尤其是青海可可西里世界遗产地得以幸免于人类活动的大规模影响,因此在广袤的地域内保存了几乎所有原生的大型食草动物。所有这些食草动物中,最著名的就是藏羚。
在有藏羚栖息的地方,都有野牦牛的身影。野牦牛是青藏高原上现存体型最大的动物。成年雄性肩高超过两米,体重逾一吨。昆仑山南麓、可可西里山南麓和库赛湖-新生湖(海丁诺尔)一带是野牦牛最为集中的区域。布喀达坂峰是遗产地境内的最高峰,也是东昆仑山的最高峰,其名字就来自维吾尔语中的“野牦牛”。野牦牛承载着荒原生命力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无论它活着还是死去,无论它何时走过,它的痕迹就在那里。野牦牛在青藏高原上的历史分布比藏羚更广。它们曾经从四川一直分布到帕米尔,从喜马拉雅山到昆仑山。今日,除了青藏高原北部从羌塘至玉珠峰一线还是野牦牛连续的分布区,野牦牛在其他地方均已消失或者仅存零星个体。早在十余年前,就有专家慨叹羌塘、阿尔金和可可西里之外的野牦牛,仿佛仅存的几块礁石,将淹没在数百万头家牦牛形成的汪洋大海中。据估计世界上生存的野牦牛仅有一万五千余头,而最近一次调查显示可可西里境内约有6000~8000头。也许没有任何地方,让人能像在可可西里这样时时处处亲眼看见能震撼大地和冰川,能淹没在自身扬起的大片尘土中的大群野牦牛。野牦牛从未像藏羚那样引起过全社会的关注,但它们的境况的确值得引起更多的关注。可可西里世界遗产地和以西、以北的区域,是野牦牛最后的家园和庇护所。
似乎在青海可可西里世界遗产地和缓冲区的任何区域,任何时刻,都能看见藏野驴矫健的身姿。藏野驴是世界上现存体型最大的野生马科动物,也可能是非洲以外现存数量最大的野生马科动物。与藏羚、野牦牛一样,藏野驴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与藏羚、野牦牛相比,藏野驴分布范围相当大,也较为连续。
有藏野驴的地方通常也有藏原羚。藏原羚个体比藏羚小,臀部毛色纯白,尾短小而黑,在紧张时臀部白毛蓬起形成心形,雄性角短而曲折,形状与藏羚完全不同。藏野驴和藏原羚能够取食一些家畜甚少利用的双子叶植物,所以它们在放牧强度较低的牧场上能够跟家畜共存,广泛地分布在遗产地周围的缓冲区中。而在有人放牧的牧场上,家绵羊取代了藏羚的位置,而家牦牛取代了野牦牛的位置。
可可西里最常见的三种大型食肉动物分别是棕熊,狼和猞猁。它们会出现在各种地形的环境中。狼在可可西里能够捕食一切哺乳动物,且主要捕食大型有蹄类。我们穿越荒原时经常发现野牦牛、藏野驴的残骸,周围都是狼留下的活动痕迹。在库赛湖岸边的一处沼泽地,我们曾经看见过藏羚角林立在泥滩上——都是被狼吃剩的残骸。虽然没有亲见,但可以想见狼群把羊群赶到沼泽地中,待它们陷于泥淖后再捕杀。在狼捕杀的大型猎物周围,往往也能发现棕熊的活动痕迹。青藏高原的棕熊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主要以肉类为食的棕熊亚种。它们也是最大的机会主义者。旱獭、鼠兔等穴居中小型哺乳动物是棕熊的主要食物。棕熊也积极地捕杀藏野驴等大型有蹄类,同时,它们也经常和狼群互相“偷抢”彼此的猎物。猞猁虽然分布广泛,但是行踪神秘。它们出现在山地,也出现在开阔的草原。高原兔、鼠兔以及体格较小的藏羚、藏原羚是它们经常伏击的猎物。
即便是在青藏高原上,也没有其他地方如可可西里般在数万平方公里的空间中能够浓缩上千万年的地质历史和生态过程,也没有其他地方如可可西里般承载着一部厚重的中国现代生态保护的历史。将这片土地申报列入世界遗产,是我国政府对全世界做出的承诺。在未来的漫长岁月里,我们将集合政府、民间团体和周边社区,以及可能的其他利益相关方,充分调动资源和发挥智慧,按最高的标准保护这片土地和其上的生灵,应对全球变化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一切挑战。
青海可可西里以世界遗产标准第七条:“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及第十条:“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申报。
对于第七条标准,青海可可西里在世界上最高和最年轻的高原上拥有最密集的湖泊,而这些湖泊处于演化的不同阶段。2300万年前的中新世,可可西里直至柴达木盆地这一广大区域为一个巨大的湖泊。后世随着高原的隆起、河流切割和气候变化,大湖逐渐干涸,但至今仍有一些残迹,如可可西里湖、库赛湖等都是有古老起源的湖泊——山脉、冰川、湖泊和沟通冰川与湖泊的河流构成了可可西里地貌景观的基本元素。在可可西里平坦开阔的高原面上,河流自由蜿蜒漫流。这些河流中,楚玛尔河是遗产地内最大的河流,而楚玛尔河是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的北源,沟通起青藏高原腹地和遥远的西太平洋。昆仑山构成了青海可可西里世界遗产地北部的天然屏障,也是极高山和宏伟冰川集中分布的地域。东昆仑山最高峰布喀达坂峰高达6800余米,有65条冰川发源于此。昆仑山的群峰激发了东亚各民族对于神圣世界的各种想象,成为了诸多神话的源头。而昆仑山沿线依然是地球表面地质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带,剧烈的地震时有发生。布喀达坂峰南麓沿东西方向分布着一系列近现代地壳运动造成的温泉和硫磺喷气孔。这些富含矿物质的温泉在地表造成了大片繁茂生长的草地,吸引了大量独特生物。
对于第十条标准,青海可可西里保存着世界上最后一片未受人类干扰的高寒草原,也是全球溫带地区唯一一片巨大的原生荒野生态系统,支持着完整复杂的食物网,其中的哺乳动物群落最为引人瞩目。
旱獭、鼠兔、白尾松田鼠这些中小型草食性哺乳动物,尤其是挖掘洞穴的物种,是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它们是植物生物量和矿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重要驱动力。虽然这些物种也许永远不会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旗舰种,但是它们却是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没有它们,也许都不会有整个引人入胜的青藏高原大型哺乳动物群落。
从非洲到欧亚大陆,曾经每一片草原上都徜徉着大群的大型食草动物。随着全球变化和人类文明在各地的兴起,很多草原上的大型食草动物都已式微或者消失。而青藏高原腹地尤其是青海可可西里世界遗产地得以幸免于人类活动的大规模影响,因此在广袤的地域内保存了几乎所有原生的大型食草动物。所有这些食草动物中,最著名的就是藏羚。
在有藏羚栖息的地方,都有野牦牛的身影。野牦牛是青藏高原上现存体型最大的动物。成年雄性肩高超过两米,体重逾一吨。昆仑山南麓、可可西里山南麓和库赛湖-新生湖(海丁诺尔)一带是野牦牛最为集中的区域。布喀达坂峰是遗产地境内的最高峰,也是东昆仑山的最高峰,其名字就来自维吾尔语中的“野牦牛”。野牦牛承载着荒原生命力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无论它活着还是死去,无论它何时走过,它的痕迹就在那里。野牦牛在青藏高原上的历史分布比藏羚更广。它们曾经从四川一直分布到帕米尔,从喜马拉雅山到昆仑山。今日,除了青藏高原北部从羌塘至玉珠峰一线还是野牦牛连续的分布区,野牦牛在其他地方均已消失或者仅存零星个体。早在十余年前,就有专家慨叹羌塘、阿尔金和可可西里之外的野牦牛,仿佛仅存的几块礁石,将淹没在数百万头家牦牛形成的汪洋大海中。据估计世界上生存的野牦牛仅有一万五千余头,而最近一次调查显示可可西里境内约有6000~8000头。也许没有任何地方,让人能像在可可西里这样时时处处亲眼看见能震撼大地和冰川,能淹没在自身扬起的大片尘土中的大群野牦牛。野牦牛从未像藏羚那样引起过全社会的关注,但它们的境况的确值得引起更多的关注。可可西里世界遗产地和以西、以北的区域,是野牦牛最后的家园和庇护所。
似乎在青海可可西里世界遗产地和缓冲区的任何区域,任何时刻,都能看见藏野驴矫健的身姿。藏野驴是世界上现存体型最大的野生马科动物,也可能是非洲以外现存数量最大的野生马科动物。与藏羚、野牦牛一样,藏野驴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与藏羚、野牦牛相比,藏野驴分布范围相当大,也较为连续。
有藏野驴的地方通常也有藏原羚。藏原羚个体比藏羚小,臀部毛色纯白,尾短小而黑,在紧张时臀部白毛蓬起形成心形,雄性角短而曲折,形状与藏羚完全不同。藏野驴和藏原羚能够取食一些家畜甚少利用的双子叶植物,所以它们在放牧强度较低的牧场上能够跟家畜共存,广泛地分布在遗产地周围的缓冲区中。而在有人放牧的牧场上,家绵羊取代了藏羚的位置,而家牦牛取代了野牦牛的位置。
可可西里最常见的三种大型食肉动物分别是棕熊,狼和猞猁。它们会出现在各种地形的环境中。狼在可可西里能够捕食一切哺乳动物,且主要捕食大型有蹄类。我们穿越荒原时经常发现野牦牛、藏野驴的残骸,周围都是狼留下的活动痕迹。在库赛湖岸边的一处沼泽地,我们曾经看见过藏羚角林立在泥滩上——都是被狼吃剩的残骸。虽然没有亲见,但可以想见狼群把羊群赶到沼泽地中,待它们陷于泥淖后再捕杀。在狼捕杀的大型猎物周围,往往也能发现棕熊的活动痕迹。青藏高原的棕熊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主要以肉类为食的棕熊亚种。它们也是最大的机会主义者。旱獭、鼠兔等穴居中小型哺乳动物是棕熊的主要食物。棕熊也积极地捕杀藏野驴等大型有蹄类,同时,它们也经常和狼群互相“偷抢”彼此的猎物。猞猁虽然分布广泛,但是行踪神秘。它们出现在山地,也出现在开阔的草原。高原兔、鼠兔以及体格较小的藏羚、藏原羚是它们经常伏击的猎物。
即便是在青藏高原上,也没有其他地方如可可西里般在数万平方公里的空间中能够浓缩上千万年的地质历史和生态过程,也没有其他地方如可可西里般承载着一部厚重的中国现代生态保护的历史。将这片土地申报列入世界遗产,是我国政府对全世界做出的承诺。在未来的漫长岁月里,我们将集合政府、民间团体和周边社区,以及可能的其他利益相关方,充分调动资源和发挥智慧,按最高的标准保护这片土地和其上的生灵,应对全球变化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一切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