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加快养老产业和养老服务业发展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要举措.近年来,智慧养老的崛起是养老产业和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最新成果之一.智慧养老是一个养老+科技的跨学科问题,传统研究因方法所限难以全面揭示其内在影响机制.以老龄化最严重、金融最发达的上海市为例,从实现路径和评价体系两方面进行研究,构建智慧养老多维度评价模型,探讨实现高质量智慧养老的关键因素及有效路径.在分析影响智慧养老体系实施质量的宏观、微观因素以及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上海市各区的智慧养老体系实施质量进行量化评价,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推动智慧
【机 构】
: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北京10008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快养老产业和养老服务业发展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要举措.近年来,智慧养老的崛起是养老产业和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最新成果之一.智慧养老是一个养老+科技的跨学科问题,传统研究因方法所限难以全面揭示其内在影响机制.以老龄化最严重、金融最发达的上海市为例,从实现路径和评价体系两方面进行研究,构建智慧养老多维度评价模型,探讨实现高质量智慧养老的关键因素及有效路径.在分析影响智慧养老体系实施质量的宏观、微观因素以及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上海市各区的智慧养老体系实施质量进行量化评价,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推动智慧养老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其他文献
以“乡村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作为公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我们从对标“国家标准培养、产出导向培养、职业养成培养”等层面构建了“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课程、主修专业与辅修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程、科学素养与信息技术素养课程、全过程的师德养成教育体系”“五位一体”的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培养课程新体系。该体系凸显了公费师范生“角色属性”,符合新时代对乡村教师的要求,既关注了公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教育,又重视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
基于2020年9—10月由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促进中心和“长期护理保险背景下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研究”课题组联合在上海广群护理站等7个护理站开展的“上海市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调查”数据,研究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背景下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需求特征及其差异.研究表明:接受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的老年人经济状况较差,对护理服务费用的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较低;家人是老年人的主要长期照料人员,长期护理服务人员照护的重要性在提高,尤其对独居老年人来说更是如此;居家照护是绝大部分老年人的选择,文化程度、收入差异会影响老年人对长期照护方式的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和智慧社会建设交汇在一起,为新时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新的路径和难得的“数字机遇”.分析了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状况,老年人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构建了独特的互联网使用方式,形成了区别于年轻人的互联网活动特征.同时,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老年人的生活方式,老年人在代际关系、接受公共服务、社会参与及健康状况等方面等都出现了新变化.提出如下应对策略:建设数字包容型的老龄社会,构建年龄友好型的互联网生态,开发老龄社会的新经济潜能,拓展老龄社会的代际互动新模式.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协同创新是浙江省城市发展的重要内涵,是解决浙江省发展新矛盾的第一动力.借助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01年、2006年、2011年及2016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构成的城市协同创新网络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浙江省城市创新能力整体不断提升,城市创新联系强度呈缓慢增加趋势;(2)浙江省城市间协同创新网络呈显著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各城市创新发展存在不均衡与不对称的现象,但城市间创新合作与交流更加顺畅,节点城市的有效规模有了显著提升;(3)浙江省城市间协同创新网络主要
在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保险科技发展对保险企业产品创新能力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选取2011-2018年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公布的保险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保险科技发展对保险企业产品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传导路径。其主要结论是:(1)保险科技发展与保险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呈显著正相关。(2)与财产保险企业相比,保险科技发展对人寿保险企业产品创新能力提升的积极影响更大。(3)保险科技发展对中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保险企业产品创新能力提升的积极影响依次递增。(4)保险科技发
基于社会科学的“科学化”进程,传统经济学面临着研究范式固化、决策科学性欠佳、成果解释现实不足等巨大挑战;同时,新文科建设对经济学提出了交叉融合、学科自新及贴近时代的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引入以当前可得的最佳证据为研究核心的循证理念恰逢其时,其科学的研究范式为实现经济决策科学性、政策实施有效性和成果应用实践性提供了崭新视角.文章基于循证理念构建了全证据链框架,围绕管理者、研究者、实践者三方利益主体,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学政策、研究文献以及高校改革情况分别进行了证据生产、证据评价以及证据实践等分析.研究发现,经
中国由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换与信息技术革命同频共振,“技术治理”俨然成为推动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性形式和前沿命题。技术治理拥有双重理论维度,即技术性方法策略和信息技术发展对治理的嵌入,值得我们在原理层面深刻体认。当前,各地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引入信息技术元素,使其耦合于基层政府数字化改革与善治、基层治理协动体建构、社区疫情防控等诸多领域,并取得了重要进展,构塑着信息技术赋能基层治理的实践图示。但作为带有极强未来性的重大研究课题,信息技术与基层治理的嵌合过程仍面临制约,技术治理的实践亦遭遇诸
《管子》作为战国稷下学者的思想汇编,思想内容较为庞杂,与诸子百家的一些流派思想多有交流和互动。基于政治伦理思想视域,从对其他学派思想的吸纳和杂糅来看,《管子》重点吸纳了儒、道、法的思想。在《管子》构建起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中,既包含了儒家的民本理念、名分观念和忠君道德,也吸纳了道家的守一、无为和处卑的思想观念,更充分发展了法家的重法、尊势和尚术的治理理念。
从科层制理论与渠道权力理论视角,提出“政治权力结构-权力运行规则”的融合性分析框架,对湘江新区与属地行政区的融合发展机理开展定性分析.研究发现,湘江新区与行政区之间的融合发展得益于两区“合二为一”的领导权力运行机制,这种运行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平衡两者在功能、发展目标、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方面的差异,借助高层级的行政关系使两者开展合作,进而促使“两区”之间形成高级的协调机制,而国家和省政府对湘江新区高级别的赋权支持和政策扶持形成的经济激励机制,在微观上促成“两区”融合发展.研究对融合发展的现实启示在于,一是要从
九一八事变是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近十年来,国内学界围绕国共两党与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侵华的领域和手段、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原因和背景、九一八事变对中国政治与社会领域的彩响、近代传媒对九一八事变的报道、国际社会与九一八事变等方面展开了多维探索,彰显了学界对九一八事变研究的基本着力和重要关切。今后,关于九一八事变的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深化和推进:打破九一八事变研究的失衡局面,促进九一八事变的整体综合性研究;加强九一八事变相关史料的挖掘和整理,增强九一八事变的研究动力;深化九一八事变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