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2001年起到今天,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已经实施近12年。课标实验稿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课标实验稿’所倡导的理念和方法,通过教材的编写和对教师的培训、研修工作,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而且辐射到校外的美术教育和高师美术教育,形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一个高潮。”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教育与科技的更快的发展,我们美术学科也将进一步面对更新的挑战,对于这些挑战我们应该作出怎样的积极回应呢?
关键词:4R教学;教学实践;认识
作为美术教育的实施者,我们应该明白:顺应当代中小学生美术心理及能力发展的规律,进一步凸显美术教育的独特价值,改进美术教学方法,改革美术教学评价方式,加强对美术课堂教学的支持力度,就能积极应对新的挑战。这其实和本人所理解的“4R”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今,美术教育已渗透在包括创作、交流和认知在内的生活各领域之中。作为基层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学生学会在历史与未来之间从容穿行,通过学校美术课程,将传统的继承和新时代的创造结合起来,促使文化再生和民族复兴,并开创出一条通往世界的崭新道路。
一、基础与依据
我们知道,课标实验稿在美术课堂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七点内容,包括: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探索各种生动有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教学手段及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这其实就是对“4R”教学的另外一种解读,为在美术课堂中开展“4R”教学实践,提升学校美术课堂新教学的理念提供了厚实的基础和依据。
二、“4R”解读和教学实践
“4R”之一:丰富性(Rich)。这种丰富性不仅体现在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上,还体现在教学过程无法预知的内容上。为了促使学生和教师产生转变和被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对“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干扰性、不平衡性有所认识。因为它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情境的氛围,还丰富了教师处理这些不确定因素的经验。
工作在一线的教师都知道,预设的教学,在互动、对话的教学情境中,必然遭遇“不确定性”的伏击,教师必须认识到原定的教学设计受到“干扰”是正常的。正是这种必然的不确定性,补充、修正、完善了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教师如能很好地把教学中的意外事件转化为可利用因素,就会收到出乎原定任务之外的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具有积极意义。
其实不确定性、异常性、干扰性、不平衡性,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概念。由于学习时每个学生从知识到动机再到经验的差异性,在实施确定的目标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同的生成性资源,这也就是课堂中的“不确定性”产生的根源。而异常性、干扰性、不平衡性则是不确定性产生的条件。
案例:《变迁中的家园》一课实录:一位美术教师在授课十多分钟的时候,一件糟糕的事情来了:突然停电!正在播放着的教学精彩片段视频卡壳,后面的课件自然是无法使用,教学计划和内容全部被打乱,眼看教学成果也将全部丧失!但突发事件展现了该教师的丰富经验。在听课教师及学生期盼担忧的眼神中,他在极短时间内重新构思了一个教案,课的衔接是那样的自然。他说:“大家所看到的视频是通过我的眼睛观察到的家园,现在就不看了,同学们觉得换成你的话,会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或手法去拍?”学生纷纷举手。之后,他又尝试让“最后进”的学生站起来谈谈他眼中家园的变化,而不是仅仅让优秀生翘楚闪亮登场来为突发事件掩盖尴尬;尝试让学生谈论家园的美,而不是仅仅大张旗鼓地宣讲楼房如何如何的高耸,设施如何如何的先进。他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体会与感受说出来,大胆地去跟听课的老师交流,扩大了师生互动的范围。他真正是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分析:这种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化险为夷,比预先设计的教学效果还要好,更能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R”之二:回归性(Recursive)。这种“回归性反思”是人类通过与环境、他人、文化的反思性相互作用而形成自我感受的方式。它旨在发展组织、组合、探究、启发性地运用某物的能力。我们知道,美术教学中,一方面是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授,另一方面应该是让美术教学过程成为“一种能在广泛的情境中认识真善美的最直观、最有效、最轻松的直指内心的对话方式,能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以相关知识的广博深厚的文化浸染,能够真切地观照学生与美相关的生活世界”。
案例:以《对印的花纹》一课作关于使用回归性的思考。我们知道,人的思维主要有两种路径:一种是演绎,一种是归纳。对待这样的学习内容,以往的教学是习惯于利用大量范图展示来预防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总是“直接”解答,教师显得拘谨,学生没有思维。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以及教师提供的各种直观范图和演示活动的作用下,学生可能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从教育的意义看,学生在完成这种行为的过程中,却很少能够获得情趣和思维的激活,只是被动地、机械地完成一项工作而已。但是有一节公开课却打破了这个框架,教师上得生动自然而精彩。记录如下:授课教师采用了启发诱导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教学是由完成的对称性作品开始的,由此引入学生思考完成这件作品的方法是什么。其中一个女学生主动向全班同学介绍了方法,但是学生又提出了一些更为具体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教师没有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尝试、制作,因为他知道学生的这些问题只是一些担忧,到底会不会出现,尚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又实时提出了这一课应该理解的一个知识点——对称。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将对称的知识向其他事物演绎,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掌握。这种形式就是对回归性的一种理解。
分析:这堂课的教学,教师始终扮演了一个组织者和启发者的角色,能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答。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了思维,学会了学习。 “4R”之三:关联性(Relation)。关联性主要体现在教育方面的关联和文化方面的关联。有人做了形象的比喻,说万花筒就代表目前美术课程发展的样式。万花筒利用镜子产生一连串放射状的艺术作品,图案形象瞬息万变、纷然陈杂、持续变化、色彩斑斓。它们相互关联,不像望远镜试图压缩和显微镜试图扩大。要提升教学理念,教师必须是终身学习者,学生必须是教学的领导者。这样教学才可以像万花筒常常变换视角然后立刻反映出崭新的和自由的学习与生活远景。在这样的课堂中,话语是共享的、赋权的、新兴的和尝试性的。这是对现代课程模式的一个重大突破。
所以要提升美术课堂教学理念,我们必须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与互动的过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关联的。在知识应用的实际情境下学习,学习者的经验才能赋予新的学习意义。
“4R”之四:严密性(Rigor)。严密性是不确定性和解释性的组合。促使对话成为有意义的和转变性的过程。并有目的地寻找不同的选择方案、关系和联系。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曾提出过“为学习设计教学”这一经典性的命题。根据学习的不同性质来设计教学,不仅体现了以学为本的教学思想,而且也体现了围绕教学理念下严密性的处理方式。
加涅指出:“除了学习的结果,还应该从学生学习能力的角度分类学习。”新课程的有些学习活动并不专注于学习内容。比如研究性学习,主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研究与解决问题的策略。再比如美术教师在教授欣赏课之前要求学生课前利用各种途径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应用等。“有的学习既要学习内容的结果,又要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注重学习过程的目的,两方面都要兼顾。”
案例:《水资源》教学内容,除了引导学生收集水的各方面资料、交流学习、萌发关心社会的问题意识之外,重要的是把重点放在认识招贴画中的含义,设计语言是什么,如何设计,一个简洁的画面传递什么主题思想和深远意义等方面。“有的学习内容的结果,只要达到记忆或应用就可以了”,如一些知识概念的理解、素描、色彩的静物写生等,一定程度上也需要机械记忆和训练。
所以通过简单分解,按照“4R”的形式与标准,我们就可以得到这样一个框架:完整的教学设计应该是由“教学前的预案—教学二次设计(教学互动)—教学后的反思”组成。预案设计由活动板块、主次问题等组成,只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教学设计的精华在于教学中的二次设计,教学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及时巡视,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教学互动。
三、借鉴“4R”进行立体式课改教学
教育的核心概念是“心灵”。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原因性的,而是转变性的。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是成为跑的过程自身。学习则成为意义创造过程之中的探险。“4R”主张教师与学生间平等地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探索学习的意义,追寻美的、规范的陶养。就像新教程标准艺术教材前言所说:“让我们和艺术家‘对话’,接近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是如何思考和工作的,感受艺术家们可贵的创造精神和对艺术的执著追求……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心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想把自己最美好的色彩,最美好的追求,最超强的能力通过交流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教师不再是权威性地灌溉知识,而是协助学生去整合、应用、建构自己的知识,教育就是在师生的互动中,教师通过智慧结合经验与知识来引导学生,开启学生的潜能。
“4R”教学是笔者在新课程改革中设计美术教育课程时,广泛吸取“4R”特征,提出参与全球化进程、阅读世界、艺术大众化、多元文化等观点的自创。它使美术走出了狭隘的纯粹艺术的圈子,与日常生活、人文活动紧密结合,关注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并充分吸取本国文化传统以及其他民族文化的营养,从而形成一种能在美术学科与各学科以及社会之间架起的桥梁,又不排除美术学科开放的、符合社会的发展以及有利于终身发展的课程。为我们提升美术课堂教学理念提供了极大的契机。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光明行——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十年回顾与思考[J].2012中国美术教育,2012(6).
[2]郭祯祥. 21世纪教育展望——论生态观艺术教育与整体性教育构建[A].第五届海峡两岸美术教育交流会论文集[C].2005.
[3]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李 静.人文性 生态性 灵性性——第五届海峡两岸美术教育交流会综述[J].中国美术教育,2005(5).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蠡口中学)
关键词:4R教学;教学实践;认识
作为美术教育的实施者,我们应该明白:顺应当代中小学生美术心理及能力发展的规律,进一步凸显美术教育的独特价值,改进美术教学方法,改革美术教学评价方式,加强对美术课堂教学的支持力度,就能积极应对新的挑战。这其实和本人所理解的“4R”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今,美术教育已渗透在包括创作、交流和认知在内的生活各领域之中。作为基层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学生学会在历史与未来之间从容穿行,通过学校美术课程,将传统的继承和新时代的创造结合起来,促使文化再生和民族复兴,并开创出一条通往世界的崭新道路。
一、基础与依据
我们知道,课标实验稿在美术课堂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七点内容,包括: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探索各种生动有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教学手段及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这其实就是对“4R”教学的另外一种解读,为在美术课堂中开展“4R”教学实践,提升学校美术课堂新教学的理念提供了厚实的基础和依据。
二、“4R”解读和教学实践
“4R”之一:丰富性(Rich)。这种丰富性不仅体现在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上,还体现在教学过程无法预知的内容上。为了促使学生和教师产生转变和被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对“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干扰性、不平衡性有所认识。因为它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情境的氛围,还丰富了教师处理这些不确定因素的经验。
工作在一线的教师都知道,预设的教学,在互动、对话的教学情境中,必然遭遇“不确定性”的伏击,教师必须认识到原定的教学设计受到“干扰”是正常的。正是这种必然的不确定性,补充、修正、完善了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教师如能很好地把教学中的意外事件转化为可利用因素,就会收到出乎原定任务之外的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具有积极意义。
其实不确定性、异常性、干扰性、不平衡性,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概念。由于学习时每个学生从知识到动机再到经验的差异性,在实施确定的目标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同的生成性资源,这也就是课堂中的“不确定性”产生的根源。而异常性、干扰性、不平衡性则是不确定性产生的条件。
案例:《变迁中的家园》一课实录:一位美术教师在授课十多分钟的时候,一件糟糕的事情来了:突然停电!正在播放着的教学精彩片段视频卡壳,后面的课件自然是无法使用,教学计划和内容全部被打乱,眼看教学成果也将全部丧失!但突发事件展现了该教师的丰富经验。在听课教师及学生期盼担忧的眼神中,他在极短时间内重新构思了一个教案,课的衔接是那样的自然。他说:“大家所看到的视频是通过我的眼睛观察到的家园,现在就不看了,同学们觉得换成你的话,会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或手法去拍?”学生纷纷举手。之后,他又尝试让“最后进”的学生站起来谈谈他眼中家园的变化,而不是仅仅让优秀生翘楚闪亮登场来为突发事件掩盖尴尬;尝试让学生谈论家园的美,而不是仅仅大张旗鼓地宣讲楼房如何如何的高耸,设施如何如何的先进。他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体会与感受说出来,大胆地去跟听课的老师交流,扩大了师生互动的范围。他真正是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分析:这种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化险为夷,比预先设计的教学效果还要好,更能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R”之二:回归性(Recursive)。这种“回归性反思”是人类通过与环境、他人、文化的反思性相互作用而形成自我感受的方式。它旨在发展组织、组合、探究、启发性地运用某物的能力。我们知道,美术教学中,一方面是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授,另一方面应该是让美术教学过程成为“一种能在广泛的情境中认识真善美的最直观、最有效、最轻松的直指内心的对话方式,能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以相关知识的广博深厚的文化浸染,能够真切地观照学生与美相关的生活世界”。
案例:以《对印的花纹》一课作关于使用回归性的思考。我们知道,人的思维主要有两种路径:一种是演绎,一种是归纳。对待这样的学习内容,以往的教学是习惯于利用大量范图展示来预防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总是“直接”解答,教师显得拘谨,学生没有思维。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以及教师提供的各种直观范图和演示活动的作用下,学生可能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从教育的意义看,学生在完成这种行为的过程中,却很少能够获得情趣和思维的激活,只是被动地、机械地完成一项工作而已。但是有一节公开课却打破了这个框架,教师上得生动自然而精彩。记录如下:授课教师采用了启发诱导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教学是由完成的对称性作品开始的,由此引入学生思考完成这件作品的方法是什么。其中一个女学生主动向全班同学介绍了方法,但是学生又提出了一些更为具体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教师没有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尝试、制作,因为他知道学生的这些问题只是一些担忧,到底会不会出现,尚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又实时提出了这一课应该理解的一个知识点——对称。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将对称的知识向其他事物演绎,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掌握。这种形式就是对回归性的一种理解。
分析:这堂课的教学,教师始终扮演了一个组织者和启发者的角色,能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答。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了思维,学会了学习。 “4R”之三:关联性(Relation)。关联性主要体现在教育方面的关联和文化方面的关联。有人做了形象的比喻,说万花筒就代表目前美术课程发展的样式。万花筒利用镜子产生一连串放射状的艺术作品,图案形象瞬息万变、纷然陈杂、持续变化、色彩斑斓。它们相互关联,不像望远镜试图压缩和显微镜试图扩大。要提升教学理念,教师必须是终身学习者,学生必须是教学的领导者。这样教学才可以像万花筒常常变换视角然后立刻反映出崭新的和自由的学习与生活远景。在这样的课堂中,话语是共享的、赋权的、新兴的和尝试性的。这是对现代课程模式的一个重大突破。
所以要提升美术课堂教学理念,我们必须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与互动的过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关联的。在知识应用的实际情境下学习,学习者的经验才能赋予新的学习意义。
“4R”之四:严密性(Rigor)。严密性是不确定性和解释性的组合。促使对话成为有意义的和转变性的过程。并有目的地寻找不同的选择方案、关系和联系。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曾提出过“为学习设计教学”这一经典性的命题。根据学习的不同性质来设计教学,不仅体现了以学为本的教学思想,而且也体现了围绕教学理念下严密性的处理方式。
加涅指出:“除了学习的结果,还应该从学生学习能力的角度分类学习。”新课程的有些学习活动并不专注于学习内容。比如研究性学习,主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研究与解决问题的策略。再比如美术教师在教授欣赏课之前要求学生课前利用各种途径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应用等。“有的学习既要学习内容的结果,又要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注重学习过程的目的,两方面都要兼顾。”
案例:《水资源》教学内容,除了引导学生收集水的各方面资料、交流学习、萌发关心社会的问题意识之外,重要的是把重点放在认识招贴画中的含义,设计语言是什么,如何设计,一个简洁的画面传递什么主题思想和深远意义等方面。“有的学习内容的结果,只要达到记忆或应用就可以了”,如一些知识概念的理解、素描、色彩的静物写生等,一定程度上也需要机械记忆和训练。
所以通过简单分解,按照“4R”的形式与标准,我们就可以得到这样一个框架:完整的教学设计应该是由“教学前的预案—教学二次设计(教学互动)—教学后的反思”组成。预案设计由活动板块、主次问题等组成,只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教学设计的精华在于教学中的二次设计,教学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及时巡视,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教学互动。
三、借鉴“4R”进行立体式课改教学
教育的核心概念是“心灵”。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原因性的,而是转变性的。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是成为跑的过程自身。学习则成为意义创造过程之中的探险。“4R”主张教师与学生间平等地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探索学习的意义,追寻美的、规范的陶养。就像新教程标准艺术教材前言所说:“让我们和艺术家‘对话’,接近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是如何思考和工作的,感受艺术家们可贵的创造精神和对艺术的执著追求……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心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想把自己最美好的色彩,最美好的追求,最超强的能力通过交流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教师不再是权威性地灌溉知识,而是协助学生去整合、应用、建构自己的知识,教育就是在师生的互动中,教师通过智慧结合经验与知识来引导学生,开启学生的潜能。
“4R”教学是笔者在新课程改革中设计美术教育课程时,广泛吸取“4R”特征,提出参与全球化进程、阅读世界、艺术大众化、多元文化等观点的自创。它使美术走出了狭隘的纯粹艺术的圈子,与日常生活、人文活动紧密结合,关注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并充分吸取本国文化传统以及其他民族文化的营养,从而形成一种能在美术学科与各学科以及社会之间架起的桥梁,又不排除美术学科开放的、符合社会的发展以及有利于终身发展的课程。为我们提升美术课堂教学理念提供了极大的契机。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光明行——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十年回顾与思考[J].2012中国美术教育,2012(6).
[2]郭祯祥. 21世纪教育展望——论生态观艺术教育与整体性教育构建[A].第五届海峡两岸美术教育交流会论文集[C].2005.
[3]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李 静.人文性 生态性 灵性性——第五届海峡两岸美术教育交流会综述[J].中国美术教育,2005(5).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蠡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