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精神性表达重要吗?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fya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很多写作者来说,文学就是对现实的临摹,对生活事件的逼真还原。这样做,或许并无不可,只是作者的创造性难有极致的发挥。事实上,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对现实的重构,通过对现实材料的提炼加工,与主体精神充分融合,形成一个与现实相关而又迥异的文本空间。甚至,随着创作性工作的不断深入,文本面目已经很难从与现实的相似性上进行甄别,并作出价值判断了。不可否认,在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文学传统中,缺乏真正“超越性”的精神因子,文学的精神性表达是匮乏的。传统写实小说,在呈现生活的细节和形态以及人的社会性方面具有优势,事关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揭示往往乏力。物质性的现实是现实,内心现实同样也是。现代小说应该面对现代人严酷的生存处境,同样也应该并有能力呈现和揭示现代人复杂、多维的精神宇宙。无论叙事文本还是诗性文本,最终构建的都是一个具有深层意蕴的空间,也即精神空间。停留或满足于物象、事象的铺陈,人的社会性(生物性)描繪,是不完整的。因为,人是生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统一体,“超越性”是其保存和提升自己的唯一方式。
  ——主持人王可田语
  裴祯祥
  生于1982年9月,陕西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诗刊》《扬子江诗刊》《飞天》《延河》《散文诗》等,出版诗集《指尖上的舞蹈》《水果街》。荣获第二届“陕西省青年文学之星”。
  中国的象形文字,本身蕴涵着质朴的诗意,当这些文字组合成《诗经》《离骚》《红楼梦》这些作品时,起到了塑造民族精神与情感世界的伟大功能。我认为,文字作为一个自足的表意世界,其大部分就是诉诸于人类精神的。因此,将文字游戏与深度写作区别开来的,只能以有没有深刻而独特的精神性表达作为评判依据。当然,文学的精神性与哲学的、宗教的精神性,是两回事情。或者说,文学作品中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涵,是作家世界观、生命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它是通过质实、鲜活的文字肉身,抵达的另一种宗教。或者说,文学写作就是作家个人的宗教。我愿意写出这样的一部作品:它带着我的体温,它语言的速度是我血液的流速,它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与感受,来自于我这副血肉之躯在这世上的经历与体验。我咀嚼它、回刍它、思考它,并且把它们与自己身处的时代紧密结合,进行观照与反思,在一个相对宽广而深远的视野中,以文学写作的方式将它记录下来。当读者面对我的作品时,他能够感觉到隐藏在作品深处的我的灵魂,通过阅读,他与我进行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加深对生命与世界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发现或者拓展出一个全新的、陌生的自我。我觉得,只有这样的文学写作,才能够对得起仓颉造字的初衷。
  高 权
  1986年生,陕西延川人。中学时开始公开发表作品,大学期间学习心理学专业。自印诗集《终年不遇》。现为《延安文学》编辑。
  其实,我们无论谈“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还是“精神性”,均是指“诗性”。中西方的古典文学理论,均以“诗学”或“诗论”概括之。是否具有“诗性”,已成为评判作品之优劣、区别文学与非文学之最高艺术标准。
  我们常以“史诗”冠以某作品无上荣誉,我国古代诗歌也讲究“物我”关系——如“物我相应”或“物我交融”。以我之理解,“史”即“物”,“诗”即“我”。《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在于其不仅存“史”,还有“诗”;不仅观“物”,还照“我”。
  其被列为“二十四史”中第一史,不仅在于其基本还原了真实的历史,开“纪传体”之先河,还在于其字里行间充溢着太史公之浩然之气和不平之音——这便是“诗性”。
  历史皆为过往之现实,诗意出自真实之心灵。书写历史和关注现实,其实是“述史”的不同侧面而已。然而,刻意地或一味地去关注现实,往往会被现实所囿。作品若未能倾注“我”之真实情感体验和独特精神气质,而仅仅停留在“叙事”表面,最终便会失去诗意飞翔之可能。毕竟关注现实并非文学之终极目的,而只是一种途径——文学最终要抵达的是永恒。
  《二十四诗品》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大意若此吧。
  孙 阳
  1991年生于陕西铜川。作品发表于《延河》《南方文学》《美文》《陕西文学界》等刊物,有小说入选年度选本。曾获“陕西省青年文学之星”称号。
  我觉得文学的精神性表达很重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伟大的文学作品,或者说是经典作品,必定是紧扣特定的时代精神,来反应特定的时代风貌及特征的。比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曹雪芹、鲁迅等具有世界性深远影响的伟大作家,他们的作品尤其体现出时代精神与民族特性,再现当下的同时也预示未来;他们在文学作品中建造出的精神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作家本人及那个时代的精神理想与精神追求。
  陈传才先生在《当代文艺理论探寻录》中说,文学的精神既显现为反思人自身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又进而叩问与人的终极关怀相联系的价值理想。文学与哲学等人文学科具有共同的价值目标。文学是人学。文学给人的是一种精神世界的想象,是理想世界的家园,是人类精神的承担者。真正好的文学作品,都是一种精神性的表达,应该是提供给读者一个有意义的、精神性的空间,读来便能体会其中的精神指向,并在更高意义上安放人的灵魂。
  文学的表达,可以说是作者自我精神以及时代精神的表达,即为文学的精神性表达。这对一个写作者或一部好作品来说是如此的重要。
  胡泰然
  1996年生,山东菏泽人,现就读于菏泽学院。山东省青年作协会员、四川省散文诗学会会员,作品发表于《散文诗》《散文诗世界》《小小说月刊》等。
  文学从一开始,就不只是在玩一场精密、严谨的语言游戏。当我们审视文学时,我们就会发现,其内核建立在对世界、人生、命运的极端拷问上。
  人性始终是不可回避的话题,在这一点上,文学能发挥出它超越民族、时代、区域的现实意义。我们欣赏文学作品,并不仅仅是在欣赏小说中的故事带给人的刺激、愉悦,诗歌中的意象化组合带给人的快感、舒畅,散文的韵律带给人的感动、反思。这些都只是文学的附属品,最本真的,还是带给人的精神力量。   当我们看一部作品时,我们要关注它说了什么,而不是只停留在欣赏的角度。这些作品,需要给所有在世上存留的人一个交代。文学作品在提供给大家一个思维的飞地时,会告诫人们,“我”“我们”“大家”,这些词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的文化反哺给了这个社会什么?
  如果一切艺术的尽头是荒诞,是反讽,是后现代的破碎表述,那么我希望,到那时,文学还能在感官的体验之外,为人们的生存本质保留想象的空间。这些事情,本来就是艺术本身的属性,只不过,文学需要承担更多,文字是有重量的,这种重量,在于精神的传承与表达。
  我们坚信,文字的力量,将大于文学作品本身。文学的精神性表达,可能会使我们最终找到遗失于现代文明中,充满着无限的动力与凝聚力的,人类最纯粹的魂魄。
  雷 岛
  本名雷新然,1972年生于山东嘉祥。山东省作协会员。作品见《诗刊》《中国诗歌》《天津文学》《解放军文艺》等期刊。获第四届路遥青年文学奖、中国诗人小镇“上河杯”爱情诗征文大赛二等奖、鲁藜诗歌奖等多种奖项。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文学的精神性表达非常重要。
  因为文学正是通过对于所描写的对象,诸如人、事、物和社会世相的精神性的挖掘和表达来开阔人的视野,启迪人的思维,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一个作者挖掘得越深,表达得越深刻,给读者思想上的启示也就越深,对他们的影响也就越大。这种精确而传神的精神性的深刻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醍醐灌顶般的开悟和愉悦,在沉思中看到那一缕精神之光。这是一种照耀,对人的精神成长非常有益。
  文学的精神性表达是文学的灵魂。诗歌作为文学皇冠上的明珠,文学中的文学,其独特地位和本身属性决定了诗歌的精神性表达,更是在诗写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具有更重的份量。从我诗歌写作的经验和体会来讲,缺乏精神元素的诗歌是苍白无力的,是无益和无效的。正是因了精神性的深刻表达,才使得诗歌这颗明珠闪闪发光,让具体的文本具有无穷的魅力。
  回过头来说,文学的精神性表达并非空中楼阁,它建立在对表达对象精准而传神的坚实基础之上。通过大量铺排性的描写,将表达对象的物理性质,物质属性,世相外貌,精神来源等方面,给读者以丰满的交代。在一种宽厚而坚实的基础上,再辅之以精神性的表达,将使作品在内涵和宽度上得以加深和拓展,境界得以提升。
  当然这样一种文学的精神性表达,对于作者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要求作者必须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厚的哲学和文学理论功底,以及独特的创作经验。同时,又能将这种深刻的理论,人生的体验和文学的真诚表达熔于一炉,通过充分的搅拌和挖掘,向读者捧献出精美的精神食粮。
  孔吉祯
  1998年生,甘肃武威人,现就读于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曾在多家报刊发表作品。
  在我有限的认知中,文学文本便是自我精神的延伸和承载。文字是冰冷的,要产生情绪感染必然要赋予一种感情。如同“活”单拎出就是文字,但不同生活境遇的人下意识地就会注入自我认知,意义的延伸成为不同思想的载体。这种意义上的单独文字,便替代文学的作用而成为现实世界投影的基点,产生文字转化文学的变量就在情感精神性的注入。
  写作有立意的说法,脑海构思延展的过程会依赖自我视界以及生活累积,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可能脱离环境独立搭建“空中阁楼”,文字必将打上自我标签而后传播。姑且认定文学本质就是精神性传递过程。这里可以列选几个例子,诗人写作一般有情感诉求,他的感情寄托在诗歌中可以被感知,并激发读者的共鸣。叙事作品,其立意带有反映现实、传达某种思想认知的作用。不论何种文学形式,其存在本身必然指向精神性的建构。
  在此强调文学精神性不如在说一种域。文学不可能脱离它的时代固有性,每部作品都以不同频率辐射世界,大部分因文本内涵等原因得不到更多共鸣,少部分则获得相同频率放大一种思维的联系,进而一定程度推动认知处事的方式影响社会的发展。总结起来可认为文学必然有精神性,但精神性有普适性与指导性,而具备映射大部分人思维的文学作品更会产生推动时代前行的伟力。文学的精神性表达承载着不同阶段、阶层的诉求映照,而作为将文字转换为有血有肉的文学,精神性表达自是其根骨脊梁。
  擎 墨
  1997年生,陕西永寿人,渌水诗社社员。曾获第二届文化阅读之旅“一带一路”国际诗歌节诗歌奖、首届华山论剑文学奖等多个奖项。作品散见于《延河》等刊物。
  在口头文学,以音乐联结的可供演唱的抒情诗歌,至先秦时期的文字形象,延伸到魏晋时期分门别类的文学作品,精神性的表达以一种递进式的思想关系不断衍化。而形而上的形式工具一直定义着文学外在的、实用的、功利的价值,正如“文化、政治、哲学”,即是以信仰为彼岸花,也是真善美统一的乌托邦。更多时候,也会成为一种出口、闸门,人为性地翻版后,经再三描摹,打造成腐旧的模具。英国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中国陆九渊的“吾心即是宇宙”,把心灵、意识、观念等看作是一切事物产生的基础。作家莫言如是说: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文学的精神性意义在于将不可知的力量从本体转移到客体,当内在的,看似无用的创造力超越功利的价值——即精神价值。文学中的语言文字则是预见前的一种笃定,是虔诚者向上的生命力之源泉。当创造力超越文学的精神性时,文字成为美丽光斑背后的焦点所在,它是有灵性的,像是一种无形的物理变量。即使在文字创造力力所不能时,文学的精神性表达较似于声波,借助各种介质向四面八方传播,被生活、困难、觉醒、理想浇铸成最为坚固的精神堡垒。一个作者笔下的回归,是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一个杰出的作家是自我的发展者,是自我心灵世界的领航员。当然,这或是作为文学的精神性表达重要与不重要的另一区别。
  赵江民
  1997年生,陕西宝鸡人,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作品见各个新媒体公众平台。
  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的表达形式,用语言形象地反映客观现实。文学除了拥有外在的、实用的、功利的价值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拥有内在的、看似无用的、超越功利的价值,即精神性价值。精神性的体现是人内在意识以及理性和感性的心理因素的结合体,文学作品作为人类文明建设的精神脊梁;每一位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深有体会得到启发,以导向的形式让读者可以正确辨别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以及假、恶、丑;用语言的形式渗透到读者的精神世界进而产生共鸣,以种种写作手法触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就更加具有真实性。精神的价值不同于物质的价值,它是内在的、本体的、不断超越自身的。文学创作是作家的精神劳动,文学作品是精神产品,文学的接受、鉴赏也属精神领域,所以,文学的精神性价值应当是其自身最为内在的、基本的价值所在。文学的精神性表达还应该具备创新的这一特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源源不断地创新文学精神性表达所涵盖的领域,发挥文学作品的净化提升功能,才能让每一位读者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
  栏目责编:王可田
其他文献
农历十月初一前一天,我和锦云决定回乌拉镇给我们的父母送寒衣。说来惭愧,之所以要回老家是因为我被一个奇怪的梦纠缠不休,并非是我发自内心为故去的老人尽孝道。  我梦见自己在爬烟囱。  烟囱的样子和当年镇造纸厂里的那根一模一样。自从我和锦云20年前离开镇造纸厂,到瓮城立足并从此成为城里人后,那个厂子以及那根巨大的烟囱就像许多无法挽留的青春时光一般渐行渐远了。可最近不知怎么了,这根通体用红砖砌成的60米高
期刊
暮光  我被你望成了诗  你洗亮了某个季节里的黄昏  即逝的事物,还带着湿气  我的身份在残光中,被替换  风力突然减弱,我在某个事件的背后  被忧伤捆缚,记忆的陶瓷碎片  覆盖着我,我像一座城  被最后的光,驱逐。沙尘在空中弥漫  你用破碎的爱  为我建造那些沦陷的年月  此时,我多么渴望在你的茎秆上  重生,我多么希望你能为我留住  短暂的欢欣,我多么期盼壮美的焰火  再一次在你的身上燃烧  
期刊
春天里  我要说的赞美,桃花替我说了  我要说的欢愉,春风替我说了  我要说的忧伤,不能说  河水替我静静流淌  我对一块石头泛起恻隐之心  担忧一朵花蕾,承蒙溢美之词的枝头  能否答谢出一枚青果  雨水里,青青的麦子拔节而起  像一个俯伏太久的人  终要站起来  更深的季节引领我,走下去  仿佛走入  被风翻滚的麦浪  春天里,春晖浩荡  迟钝的梧桐树才刚刚学会,向天空  打开手臂  一棵树只等
期刊
王 忆  女,中国作协会员,江苏省作协签约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冬日焰火》,散文集《在轮椅上奔跑》,诗集《在静寂里逆生长》等多部文集。作品发表在《诗刊》《中国作家》《雨花》等多家期刊,2018年10月由中国作协主办的“王忆诗歌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荣获第三届中国青年诗人奖、第十届金陵文学奖。  每天早晨五六点钟,当窗外的天空还沉浸在半梦半醒中,罗莎的生物钟已经自动开启了循规蹈矩的生活模式。从她睁眼
期刊
很小的时候读百科全书,读到“子叶”。知道小麦和水稻是单子叶植物,大豆和花生是双子叶植物。小孩子并不满足于画册上平整整的图片,每每把花盆里初生的绿芽祸害了个遍才够。那时候觉得世界真的无处不神奇,以至于当大些的哥哥姐姐跟我说起小小的麦粒是如何抽出一片子叶,再节节拔高,最终在凉爽的夏夜变得金黄金黄,成为沉甸甸的麦穗时,我还以为是个新奇的故事。当真一连几天盯准了粮食袋子,好似下一秒就能抓出一把又一把麦穗来
期刊
他从没想过,会有女孩主动约他一起看电影,而且是长期的,不止是一场。  从图书馆走出来,他还沉浸在静谧的氛围中,习惯性地从人群中面无表情地毫无声息地穿过偌大的广场。两边的青草地伴着黄昏的色彩,吹过阵阵文学的气息。没错,他热爱文学,曾当过一年文学社的社长,在文学院拥有少数崇拜者。走在通往文学院大门的大道上,偶尔会有女孩喊出他的名字,可他对对方却一无所知。他点点头,来不及询问女孩怎么认识他,或多看女孩一
期刊
常常独自去图书馆,从懒洋洋的八点待到温和周正的二十二点。在图书馆,时间是毕沙罗通往卢弗西埃恩时抬头看到的天空的颜色。不用和人交际,拥有充分的理由轻怠浮躁喧闹,又可以在奇形怪状的陌生人中不动声色获得偷窥欲的满足。我是待不腻图书馆的。  我常常不喜欢和人交际。作为一个稚拙的理想主义者和一个漏洞百出的完美主义者,我非常害怕被别人发现我的局促和蹩脚。在我没有成为自我构建的幻想之前,我实在不想叫人认识我——
期刊
大太阳已经升起了,东方天空一片火红。  傲龙的步子很松懈,如一锅熄了火的温吞水。  大街上的行人都一个德行,一副没睡醒又没洗脸的表情。早点摊儿上的老太太将胡辣汤盛了一碗,又盛了一碗;站在她对面的男人慢慢地把钱掏出来,又慢慢地把钱装起来。  大清早被拍门声惊醒后,傲龙就躺在床上占卜。他盯着头顶的天花板说,该掉皮儿了。话音刚落,一块儿旧墙皮就落在他胸前的夏凉被上,碎沙土下面还埋着一头小蜘蛛,小蜘蛛舞着
期刊
黑云   ——关于明尼阿波利斯  是犯罪了的瓶子把我带到了这个世界  连带着我汗水也洗刷不尽的雨水  我的阵痛被冲进了市中心  靠在夜鸟飞过的拐角  它喊着旧世界的人生活于此  那我们是不是生活在 被人用旧的世界里  我在海滩抱着地图 和鱼一起   请云留步 或是带走  带走那些无辜的 被旅人踩烂的邮件  请云留步 或是再喝一口  还没遗忘的老腔  风留恋我的长衫  我不是和尚 你叫的长衫 属于英
期刊
周晓漫无目的地走在人群中,想着:“是自个去逛街呢?还是约上小慧去吃饭?还是直接回家?逛街好像也没意思。小慧,她刚交了男朋友,两个人正是你侬我侬的热恋期,未必约得到。回家,自己一个人,漫漫长夜,很无聊。”周晓纠结着,实在不想回家。“家”其实是租的一室一厅的小房子,简单的家具摆设,一台电脑,实在没有家的温馨。  正值下班高峰,路上车流涌动,人潮拥挤。前面的车流、行人,像形色各异的毛毛虫,一下一下蠕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