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摹仿说"源于对古希腊艺术现实主义的总结。"摹仿说"两位伟大的奠基人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将理念作为现实世界的蓝本,艺术世界是"摹本的摹本"。而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摹仿现实事物,并反映事物的本质。本文旨在讨论亚里士多德"摹仿说"中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摹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所摹仿的是事物的普遍性;摹仿是创造性的人的劳动;摹仿的方法是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进行摹仿。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摹仿说;艺术
Abstract: Imitative theory comes from the summing-up of the realistic ancient Greek art. Two great founders of this theory are Plato and Aristotle. The former took "idea" as the chief source of the real world; he thought the art world is the "copy's copy". While the latter believed that art imitates the real world, and reflects the essence of things. The essay is mainly to discuss Aristotle's imitative theory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the real world. He believed that the object of imitation is "men in action"; imitation is to imitate things' universality; imitation is a kind of men's creative labor; the method of imitation is to imitate as what things should be.
Key Words: Aristotle; imitative theory; art
引言
"摹仿說"(mimesis或imitation)是西方文论中最具深刻影响,历史最为久远的艺术观念之一。它以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为核心研究艺术的起源与目的,探讨艺术创作的特征与原则,它的理论观念对于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摹仿说"源于对古希腊艺术优良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实践总结:古希腊雕塑直接摹仿人体,音乐摹仿自然的声音,舞蹈摹仿生产劳动,戏剧摹仿实践中的人。古希腊的一批美学家,如赫拉克利特、德谟克里特等率先提出了人"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诗应该"摹仿好人"、摹仿心灵等观点。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以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为基础。他批判地继承了前人及老师柏拉图的观点以及研究方法,其"摹仿说"较前人更全面、更准确。他认为柏拉图的"理念"不可靠,现实世界才是客观存在的,是第一性的。在他看来,艺术作为对现实的摹仿,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事物,而且能够反映现实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他认为摹仿本身就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使人从客观事物获得知识,产生快感,其教育作用比其它的艺术较深刻。亚里士多德是如何理解和解释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这是其"摹仿说"的核心,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第一,艺术摹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
亚里士多德指出现实世界是艺术作品的直接摹本。"摹仿者所摹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是把人和人的行动、行为放在一个突出的地位。不论是史诗、悲剧、喜剧、酒神颂,还是音乐,它们的内容都是人和人的生活。人的社会生活,是艺术摹仿的主要对象。
摹仿"行动中的人",首先它是指某个人的具体行动。亚里士多德在论述悲剧六个成分时说:"悲剧所摹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生活、幸福和不幸"。悲剧所摹仿的不是抽象的"人",而是某个人的具体行动,以及由这种行动所支配着的生活,是作品中具体人物的具体言论和具体行动。其次它表明人物之间的关系。他主张的不是从自然性上真实地摹仿某一个人物,而是从社会的人性关系上摹仿真实存在的人类生活和社会道德。再次它是组织作品情节的依据。他认为,作品最重要的是情节,而"情节是行动的摹仿"。从上述三点可以阐释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摹仿的对象是"行动的人"这一命题。
第二,艺术摹仿的普遍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摹仿的对象不是现实中的任何个别的事物,而是具有普遍性的事物,普遍与特殊统一于具体事物之中。他认为只有具体存在的事物才是"第一性实体",即"所有其它东西的基础和主体"。认为柏拉图的"理念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一般概念和个别事物的关系,颠倒了第一性实体和第二性实体的关系,理念无法产生事物,也无助于人们认识事物。
第三,艺术不仅摹仿现实,还是创造性的劳动。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不是简单地再现,而是"创造"。他把"摹仿"艺术看作是摹仿者对摹仿对象的能动反映。文艺不是机械地复制、抄袭现实;而是要创造典型形象,揭示生活的本质。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说"艺术就是创造能力的一种状况,其中包括真正推理的过程。一切艺术的任务都在生产,这就是设法筹划怎样使一种可存在也可不存在的东西变为存在。"从他对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分析中,可以看出他是充分肯定艺术创作主体的能动性的。创作主体的作用不在于忠实地临摹自然对象,而在于创造艺术形象。因而,诗人、艺术家在作为摹仿者的同时,更是创作者。亚里士多德看来,人是最富有摹仿能力的动物,通过摹仿获得最初的经验和知识,摹仿实为一种求知能力,这一点就把人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了。他认为"诗人在写剧本时,即便是借用历史或神化中的原材料,也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一种创造。因为他必须重新选择、组织材料,用艺术的手法创造一部表现出普遍真理和具有强大感染力的作品。"所以,"与其说诗的创作者是'韵文'的创作者,毋宁说是情节的创作者:是因为他能摹仿,而他所摹仿的就是行动"。亚里士多德认为摹仿者的品性与所摹仿对象的品性有着对应关系:较为严肃的人摹仿高尚的人的行动,较为轻薄的人则摹仿下劣的人的行动。他还指出悲剧与喜剧摹仿对象的道德水准亦有高下之别: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因此,悲剧的教化功能远远胜于喜剧。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对现实的摹仿并不是柏拉图照镜式的"摹拟",而是创造性的"摹拟"。,这种摹仿应来自真实,是通过选择、加工、概括,甚至虚构的创造性过程。这种观点在对悲剧的分析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诗学》中悲剧的定义是:"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的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的语言。"他谈悲剧人物时说:"在悲剧中,诗人们坚持采用历史人名……但有此悲剧甚至没有一个热悉的人物……其中的事件与人物都是虚构的,可是仍然使人愉欢。"正是由"摹仿"这一创造性的活动才能够使"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
第四,艺术要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
按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描写,正是遵循摹仿是创造的规律去再现现实,而不是对现实世界的机械"摹拟"、镜子式的反映。也就是根据现实提供的可能性和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加以创造,而并非是作家主观凭空、随意地写。亚里士多德说:"刻画'性格',应如安排情节那样,求其合乎必然律或可然律:某种'性格'的人物说某一句话,作某一桩事,须合乎必然律或可然律,一桩事件随另一桩而发生,须合乎必然律或可然律。"因而,作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需要遵循必然律或可然律,按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进行创作,才可以取信于读者或观众。
结论
亚里士多德批判地继承了柏拉图的摹仿说,使其发展成具有一定辩证的唯物主义的摹仿论。"摹仿说"可以说是《诗学》的中心概念和出发点。亚里士多德较客观地探讨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系统化的"摹仿说"。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以艺术与现实的客观联系为起点,以对艺术自身特性研究为归宿;他肯定了艺术摹仿的本质是创造的"摹拟",即艺术摹仿现实的本质,是现实世界内在本质和规律的再现。所以,艺术可以引起人们的快感,起到"净化"等作用。
【参考文献】
[1]伍蠡甫 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2]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3]亚里士多德著、罗念生译《诗学》[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4]张中载《西方古典文论选读》[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5]朱光潜《诗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6]朱立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版社,2002
责任编辑:王明楠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摹仿说;艺术
Abstract: Imitative theory comes from the summing-up of the realistic ancient Greek art. Two great founders of this theory are Plato and Aristotle. The former took "idea" as the chief source of the real world; he thought the art world is the "copy's copy". While the latter believed that art imitates the real world, and reflects the essence of things. The essay is mainly to discuss Aristotle's imitative theory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the real world. He believed that the object of imitation is "men in action"; imitation is to imitate things' universality; imitation is a kind of men's creative labor; the method of imitation is to imitate as what things should be.
Key Words: Aristotle; imitative theory; art
引言
"摹仿說"(mimesis或imitation)是西方文论中最具深刻影响,历史最为久远的艺术观念之一。它以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为核心研究艺术的起源与目的,探讨艺术创作的特征与原则,它的理论观念对于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摹仿说"源于对古希腊艺术优良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实践总结:古希腊雕塑直接摹仿人体,音乐摹仿自然的声音,舞蹈摹仿生产劳动,戏剧摹仿实践中的人。古希腊的一批美学家,如赫拉克利特、德谟克里特等率先提出了人"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诗应该"摹仿好人"、摹仿心灵等观点。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以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为基础。他批判地继承了前人及老师柏拉图的观点以及研究方法,其"摹仿说"较前人更全面、更准确。他认为柏拉图的"理念"不可靠,现实世界才是客观存在的,是第一性的。在他看来,艺术作为对现实的摹仿,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事物,而且能够反映现实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他认为摹仿本身就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使人从客观事物获得知识,产生快感,其教育作用比其它的艺术较深刻。亚里士多德是如何理解和解释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这是其"摹仿说"的核心,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第一,艺术摹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
亚里士多德指出现实世界是艺术作品的直接摹本。"摹仿者所摹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是把人和人的行动、行为放在一个突出的地位。不论是史诗、悲剧、喜剧、酒神颂,还是音乐,它们的内容都是人和人的生活。人的社会生活,是艺术摹仿的主要对象。
摹仿"行动中的人",首先它是指某个人的具体行动。亚里士多德在论述悲剧六个成分时说:"悲剧所摹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生活、幸福和不幸"。悲剧所摹仿的不是抽象的"人",而是某个人的具体行动,以及由这种行动所支配着的生活,是作品中具体人物的具体言论和具体行动。其次它表明人物之间的关系。他主张的不是从自然性上真实地摹仿某一个人物,而是从社会的人性关系上摹仿真实存在的人类生活和社会道德。再次它是组织作品情节的依据。他认为,作品最重要的是情节,而"情节是行动的摹仿"。从上述三点可以阐释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摹仿的对象是"行动的人"这一命题。
第二,艺术摹仿的普遍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摹仿的对象不是现实中的任何个别的事物,而是具有普遍性的事物,普遍与特殊统一于具体事物之中。他认为只有具体存在的事物才是"第一性实体",即"所有其它东西的基础和主体"。认为柏拉图的"理念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一般概念和个别事物的关系,颠倒了第一性实体和第二性实体的关系,理念无法产生事物,也无助于人们认识事物。
第三,艺术不仅摹仿现实,还是创造性的劳动。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不是简单地再现,而是"创造"。他把"摹仿"艺术看作是摹仿者对摹仿对象的能动反映。文艺不是机械地复制、抄袭现实;而是要创造典型形象,揭示生活的本质。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说"艺术就是创造能力的一种状况,其中包括真正推理的过程。一切艺术的任务都在生产,这就是设法筹划怎样使一种可存在也可不存在的东西变为存在。"从他对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分析中,可以看出他是充分肯定艺术创作主体的能动性的。创作主体的作用不在于忠实地临摹自然对象,而在于创造艺术形象。因而,诗人、艺术家在作为摹仿者的同时,更是创作者。亚里士多德看来,人是最富有摹仿能力的动物,通过摹仿获得最初的经验和知识,摹仿实为一种求知能力,这一点就把人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了。他认为"诗人在写剧本时,即便是借用历史或神化中的原材料,也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一种创造。因为他必须重新选择、组织材料,用艺术的手法创造一部表现出普遍真理和具有强大感染力的作品。"所以,"与其说诗的创作者是'韵文'的创作者,毋宁说是情节的创作者:是因为他能摹仿,而他所摹仿的就是行动"。亚里士多德认为摹仿者的品性与所摹仿对象的品性有着对应关系:较为严肃的人摹仿高尚的人的行动,较为轻薄的人则摹仿下劣的人的行动。他还指出悲剧与喜剧摹仿对象的道德水准亦有高下之别: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因此,悲剧的教化功能远远胜于喜剧。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对现实的摹仿并不是柏拉图照镜式的"摹拟",而是创造性的"摹拟"。,这种摹仿应来自真实,是通过选择、加工、概括,甚至虚构的创造性过程。这种观点在对悲剧的分析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诗学》中悲剧的定义是:"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的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的语言。"他谈悲剧人物时说:"在悲剧中,诗人们坚持采用历史人名……但有此悲剧甚至没有一个热悉的人物……其中的事件与人物都是虚构的,可是仍然使人愉欢。"正是由"摹仿"这一创造性的活动才能够使"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
第四,艺术要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
按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描写,正是遵循摹仿是创造的规律去再现现实,而不是对现实世界的机械"摹拟"、镜子式的反映。也就是根据现实提供的可能性和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加以创造,而并非是作家主观凭空、随意地写。亚里士多德说:"刻画'性格',应如安排情节那样,求其合乎必然律或可然律:某种'性格'的人物说某一句话,作某一桩事,须合乎必然律或可然律,一桩事件随另一桩而发生,须合乎必然律或可然律。"因而,作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需要遵循必然律或可然律,按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进行创作,才可以取信于读者或观众。
结论
亚里士多德批判地继承了柏拉图的摹仿说,使其发展成具有一定辩证的唯物主义的摹仿论。"摹仿说"可以说是《诗学》的中心概念和出发点。亚里士多德较客观地探讨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系统化的"摹仿说"。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以艺术与现实的客观联系为起点,以对艺术自身特性研究为归宿;他肯定了艺术摹仿的本质是创造的"摹拟",即艺术摹仿现实的本质,是现实世界内在本质和规律的再现。所以,艺术可以引起人们的快感,起到"净化"等作用。
【参考文献】
[1]伍蠡甫 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2]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3]亚里士多德著、罗念生译《诗学》[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4]张中载《西方古典文论选读》[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5]朱光潜《诗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6]朱立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版社,2002
责任编辑:王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