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铜镜本是人们照面容的工具,但它的纹饰、铭文却赋予其更多的文化内涵。汉代是铜镜发展的高峰之一,安徽是汉代铜镜的出土大省之一,六安在安徽省中出土铜镜数量最多。文章通过考察六安出土的一枚“尚方”铭四神博局纹镜,纠正释读错误,解释镜铭内容,并探讨其文字、句式、内容等特点及背后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汉代铜镜;尚方;铭文释读;特点;文化内涵
2006年,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土一枚东汉“尚方”铭四神博局纹镜,因带有“尚方”字样铭文和四神图案以及博局纹,故得此名。该镜现藏于六安市文物局,收录于《六安出土铜镜》一书。
1 铭文校释
书中铭文隶定为“尚方佳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来,寿如”[1]。未做字形考释和镜铭解释。我们认为,“佳镜”之“镜”当隶定为“竟”,释作“镜”;“渴饮”之“饮”当隶定为“?”,“饮”之异体;“饥食来”之“来”当为“枣”。
尚方是秦代开始设置的官署名,汉代分左、中、右三尚方,皆由九卿之一的少府管辖,执掌帝王所用器物的制作,主造并储藏皇室所用刀剑等兵器以及包括铜镜在内的各种赏玩物[2]。,书中隶定为“镜”,当隶作“竟”,通“镜”。“佳竟”,即好镜子。,书中隶为“饮”,此字左从“水”,右从“欠”,当隶作“?”。?,《说文解字》:“慕欲口液也。”[3]甲骨文中已有“?”,本义为口水,引申出“慕欲”之义,后产生“涎”,“涎”行而“?”废。饮,影纽侵部,?(涎),邪纽元部,声去较远,此处若将“?”通作“饮”,于音不合,也无文献例证。汉镜铭文之“?”并非口水义之“?(涎)”,当为“饮”之异体,像酒坛之形的“酉”发生义符替换,替换成“水”,表饮水义,“?(饮)”与“?(涎)”当为同形字。《秦汉篆隶字形表》“饮”下收字形(尚方镜二)、(袁氏镜三)、(尚方镜七)、(尚方镜一一)[4]均来自铜镜铭文,可证“”为“饮”。关于“玉泉”的解释,汉语大词典中共收录八种释义,其中四种为“九泉”“酒”“口中津液”“墨名”,用在此处显然不适合。另四种为“传说中昆仑山上的泉名”“清泉的美称"“仙药名”“水名”。饮玉泉的主体是“仙人”,昆仑山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为仙人居住之地,因而所饮之水为昆仑山上的泉水可从。若解释为仙药名,即玉浆,仙人服用似也合理,《本草纲目·金石二·玉》:“今仙经三十六水法中,化玉为玉浆,称为玉泉,服之长生不老,然功劣于自然泉液也。”“清泉美称”和“水名”的释义不若此二义合适。综合,笔者将“玉泉”释为仙水。,书中释为“来”,恐误,当为“枣”。“枣”最初为酸枣树象形,像酸枣树带有许多针刺之形,战国兵器铭文中“枣”所从类似“朿”形讹成“来”,但上下一体,未分割成两部分。《说文解字》小篆割裂成上、下重叠的两个“朿”[5]。古文字中“来”与“朿”字形常混,但“枣”都从上、下两部分。在隶变过程中,“来”字形的折画出现拉直现象,铜镜中最为常见。汉代铜镜铭文中“枣”作、、、[6]等形,与此字同。从另一角度看,“渴饮玉泉”与“饥食枣(来)”对举,枣(来)应与玉泉相对,玉泉为仙水,那么与之相对,用“枣”更为合适。枣的文化内涵由来已久,汉代被赋予灵质仙气。吴淑《枣赋》引“少君亦遇于安期”的传说,于是才有汉武帝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举。吴淑《枣赋》引“数十年仙童之顾”故事,童子给王质的这枚枣核,是一个符合道家长生不老理念、具有食之不饥功能的象征物。道教仙人多食枣,故而长生[7]。由此推测,其他尚方铭中释为“来”的字很可能都是“枣”。
铭文当隶定为“尚方佳竟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玉泉饥食枣,寿如”。句义为“尚方(制作)的好镜子真是非常好,镜上有神仙不知道年老,渴了喝仙水,饿了吃枣,像……一样长寿”。
2 铭文特点
①字体介于篆隶之间,以隶书笔意写篆书。
②用字情况包括通假和异体两种情况。
通假字:竟—镜;
异体字:?—饮
③句式方面,除最后一句仅有二字,其他几句整齐且押韵,七字一句,“好”“老”“枣”押幽韵。“寿如”一句参考其他地方出土尚方镜铭文,大多作“寿如金石为国保”类似之句,也与前文对仗工整,“保”同押“幽”韵,由此可见汉代七言诗风貌。汉镜铭文是否属于七言诗,学术界争论不一,但由汉镜几乎句句押韵的七言铭文可知汉镜铭文与七言诗关系密切。
④铭文内容有省减现象。前三句均为七字一句,最后一句仅二字。“寿如”一句并非残,而是减省,可能是受铜镜本身大小和书写空间所限,减省语句。
3 文化内涵
从铭文内容来看,尚方镜铭均含“尚方”二字,作为尚方生产标志,标明铜镜的生产部门,也可看作一种商标、一种品牌,相当于防伪标识,也提供质量保证。尚方本是掌管制造帝王御用器物,到了汉代,也面向民间销售,具有营利性。“尚方佳竟真大好”,夸赞铜镜制作精良,相当于宣传性话语,带有广告语的特点。由此可见汉代商业的繁荣和人们商业意识的增强。“上有仙人不知老,渴?玉泉饥食枣”反映了汉代人对仙人长生不老和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以铜镜铭文的方式印证了汉代求仙访道的社会风气。
从铭文纹饰来看,纹饰中的四神图案和博局纹在汉镜中出现频率很高。四神最早是人们关于动物分类的术语,后来被用于解释宇宙,并赋以阴阳五行之说,汉人有四神信仰,将四神作为瑞兽,以四神镇宅。博局,古代六博的棋格,博局纹在民间习俗中有去除不祥的作用。
六安出土的这枚“尚方”铭四神博局纹镜字形已呈现出篆隶过渡阶段的特点。尚方铭镜在汉代不仅面向官方,也面向民间出售,并打上商标。铭文内容反映出汉人的四神信仰和求仙访道的社会风气。“尚方”铭镜作为汉镜中非常重要的一类铜镜,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六安市文物局.六安出土铜镜[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96.
[2]清华大学汉镜文化研究课题组.汉镜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16.
[3]許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80.
[4]汉语大字典字形组.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5:624.
[5]刘钊.释甲骨文中的“秉棘”[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2).
[6]张丹.汉代铜镜铭文研究概况及文字编[D].长春:吉林大学,2013.
[7]刘锡诚.枣的象征意蕴及其嬗变[J].中原文化研究,2015(4).
【作者简介】邹司奥(1994—),女,安徽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文字。
关键词:汉代铜镜;尚方;铭文释读;特点;文化内涵
2006年,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土一枚东汉“尚方”铭四神博局纹镜,因带有“尚方”字样铭文和四神图案以及博局纹,故得此名。该镜现藏于六安市文物局,收录于《六安出土铜镜》一书。
1 铭文校释
书中铭文隶定为“尚方佳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来,寿如”[1]。未做字形考释和镜铭解释。我们认为,“佳镜”之“镜”当隶定为“竟”,释作“镜”;“渴饮”之“饮”当隶定为“?”,“饮”之异体;“饥食来”之“来”当为“枣”。
尚方是秦代开始设置的官署名,汉代分左、中、右三尚方,皆由九卿之一的少府管辖,执掌帝王所用器物的制作,主造并储藏皇室所用刀剑等兵器以及包括铜镜在内的各种赏玩物[2]。,书中隶定为“镜”,当隶作“竟”,通“镜”。“佳竟”,即好镜子。,书中隶为“饮”,此字左从“水”,右从“欠”,当隶作“?”。?,《说文解字》:“慕欲口液也。”[3]甲骨文中已有“?”,本义为口水,引申出“慕欲”之义,后产生“涎”,“涎”行而“?”废。饮,影纽侵部,?(涎),邪纽元部,声去较远,此处若将“?”通作“饮”,于音不合,也无文献例证。汉镜铭文之“?”并非口水义之“?(涎)”,当为“饮”之异体,像酒坛之形的“酉”发生义符替换,替换成“水”,表饮水义,“?(饮)”与“?(涎)”当为同形字。《秦汉篆隶字形表》“饮”下收字形(尚方镜二)、(袁氏镜三)、(尚方镜七)、(尚方镜一一)[4]均来自铜镜铭文,可证“”为“饮”。关于“玉泉”的解释,汉语大词典中共收录八种释义,其中四种为“九泉”“酒”“口中津液”“墨名”,用在此处显然不适合。另四种为“传说中昆仑山上的泉名”“清泉的美称"“仙药名”“水名”。饮玉泉的主体是“仙人”,昆仑山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为仙人居住之地,因而所饮之水为昆仑山上的泉水可从。若解释为仙药名,即玉浆,仙人服用似也合理,《本草纲目·金石二·玉》:“今仙经三十六水法中,化玉为玉浆,称为玉泉,服之长生不老,然功劣于自然泉液也。”“清泉美称”和“水名”的释义不若此二义合适。综合,笔者将“玉泉”释为仙水。,书中释为“来”,恐误,当为“枣”。“枣”最初为酸枣树象形,像酸枣树带有许多针刺之形,战国兵器铭文中“枣”所从类似“朿”形讹成“来”,但上下一体,未分割成两部分。《说文解字》小篆割裂成上、下重叠的两个“朿”[5]。古文字中“来”与“朿”字形常混,但“枣”都从上、下两部分。在隶变过程中,“来”字形的折画出现拉直现象,铜镜中最为常见。汉代铜镜铭文中“枣”作、、、[6]等形,与此字同。从另一角度看,“渴饮玉泉”与“饥食枣(来)”对举,枣(来)应与玉泉相对,玉泉为仙水,那么与之相对,用“枣”更为合适。枣的文化内涵由来已久,汉代被赋予灵质仙气。吴淑《枣赋》引“少君亦遇于安期”的传说,于是才有汉武帝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举。吴淑《枣赋》引“数十年仙童之顾”故事,童子给王质的这枚枣核,是一个符合道家长生不老理念、具有食之不饥功能的象征物。道教仙人多食枣,故而长生[7]。由此推测,其他尚方铭中释为“来”的字很可能都是“枣”。
铭文当隶定为“尚方佳竟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玉泉饥食枣,寿如”。句义为“尚方(制作)的好镜子真是非常好,镜上有神仙不知道年老,渴了喝仙水,饿了吃枣,像……一样长寿”。
2 铭文特点
①字体介于篆隶之间,以隶书笔意写篆书。
②用字情况包括通假和异体两种情况。
通假字:竟—镜;
异体字:?—饮
③句式方面,除最后一句仅有二字,其他几句整齐且押韵,七字一句,“好”“老”“枣”押幽韵。“寿如”一句参考其他地方出土尚方镜铭文,大多作“寿如金石为国保”类似之句,也与前文对仗工整,“保”同押“幽”韵,由此可见汉代七言诗风貌。汉镜铭文是否属于七言诗,学术界争论不一,但由汉镜几乎句句押韵的七言铭文可知汉镜铭文与七言诗关系密切。
④铭文内容有省减现象。前三句均为七字一句,最后一句仅二字。“寿如”一句并非残,而是减省,可能是受铜镜本身大小和书写空间所限,减省语句。
3 文化内涵
从铭文内容来看,尚方镜铭均含“尚方”二字,作为尚方生产标志,标明铜镜的生产部门,也可看作一种商标、一种品牌,相当于防伪标识,也提供质量保证。尚方本是掌管制造帝王御用器物,到了汉代,也面向民间销售,具有营利性。“尚方佳竟真大好”,夸赞铜镜制作精良,相当于宣传性话语,带有广告语的特点。由此可见汉代商业的繁荣和人们商业意识的增强。“上有仙人不知老,渴?玉泉饥食枣”反映了汉代人对仙人长生不老和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以铜镜铭文的方式印证了汉代求仙访道的社会风气。
从铭文纹饰来看,纹饰中的四神图案和博局纹在汉镜中出现频率很高。四神最早是人们关于动物分类的术语,后来被用于解释宇宙,并赋以阴阳五行之说,汉人有四神信仰,将四神作为瑞兽,以四神镇宅。博局,古代六博的棋格,博局纹在民间习俗中有去除不祥的作用。
六安出土的这枚“尚方”铭四神博局纹镜字形已呈现出篆隶过渡阶段的特点。尚方铭镜在汉代不仅面向官方,也面向民间出售,并打上商标。铭文内容反映出汉人的四神信仰和求仙访道的社会风气。“尚方”铭镜作为汉镜中非常重要的一类铜镜,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六安市文物局.六安出土铜镜[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96.
[2]清华大学汉镜文化研究课题组.汉镜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16.
[3]許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80.
[4]汉语大字典字形组.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5:624.
[5]刘钊.释甲骨文中的“秉棘”[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2).
[6]张丹.汉代铜镜铭文研究概况及文字编[D].长春:吉林大学,2013.
[7]刘锡诚.枣的象征意蕴及其嬗变[J].中原文化研究,2015(4).
【作者简介】邹司奥(1994—),女,安徽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