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使用微种植体支抗对二次正畸病例拔除上颌第1磨牙矫正错(牙合)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在外院矫治失败后病例24例,采用拔除上颌双侧第1磨牙,以及运用微种植体从颊部牙槽嵴置入上颌骨,以此作为支抗矫正错(牙合)畸形.拍摄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口内和面部像片,比较治疗前后的覆(牙合)、覆盖、磨牙关系和前牙内收程度.结果 除2例患者因3枚种植体松动再次手术置入外,其他病例均一次性种置成
【机 构】
:
637000南充,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637000南充,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使用微种植体支抗对二次正畸病例拔除上颌第1磨牙矫正错(牙合)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在外院矫治失败后病例24例,采用拔除上颌双侧第1磨牙,以及运用微种植体从颊部牙槽嵴置入上颌骨,以此作为支抗矫正错(牙合)畸形.拍摄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口内和面部像片,比较治疗前后的覆(牙合)、覆盖、磨牙关系和前牙内收程度.结果 除2例患者因3枚种植体松动再次手术置入外,其他病例均一次性种置成功.所有病例均获得了磨牙强支抗;建立了正常的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面型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 微种植体支抗及选择性拔除上颌第1磨牙以矫正正畸失败后病例,在减数拔牙条件不宽的情况下,采用非常规拔牙方式,支抗位置稳定,患者易于接受,疗效肯定,是正畸失败后二次矫正的理想选择。
其他文献
瘢痕疙瘩是整形美容外科中常见的皮肤病损,但对原发于皮肤的淋巴肿瘤,却可能缺乏应有的警觉或认识,容易发生漏诊或误诊.现就1例皮肤原发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误诊为瘢痕疙瘩的病例予以报道,以期同行们对ALCL加以重视,减少误诊,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皮肤色素性病变是由于黑素细胞和黑素生成异常造成,可由遗传及环境因素引起,它是皮肤病中的一类常见疾病.虽然大多数色素性皮肤病对健康不会构成重大危害,但是它影响人们的容貌,更重要的是常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因为皮肤色素性病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病变和正常组织相间存在,所以过去采用的冷冻、物理磨削术、电离子烧灼、手术植皮等治疗手段,都无法彻底去除真皮增多的色素而不留瘢痕,术后并发症多,效果不理想.自201
假体隆乳术是整形外科中常见手术之一,在多数医院常用的麻醉方式有全身麻醉及高位硬膜外麻醉,但上述麻醉需要良好的麻醉设备.我们总结了2009~2011年对190例采用局部肿胀麻醉技术施行隆乳术的经验,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受术者190例,其中男1例,为易性癖患者,22岁,其余均为女性,其中未婚29例,已婚160例,年龄19~48岁,平均年龄35.85岁.全部受术者均采用经腋窝手术切口行胸大肌后间
瘢痕疙瘩(keloid)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皮损愈合后所形成的一种过度生长的异常瘢痕组织.常继发于皮肤各种创伤,如手术、烧伤、烫伤、外伤和疮、疡、疖肿,好发于胸前区、肩胛、四肢、面颈和头皮等.皮损为大小不等红色隆起的硬实或硬橡胶样结缔组织斑块,表面不平滑有褶皱,常为条索状,呈不规则状或蟹足形状,发展速度快慢不一,损伤逐渐扩大,并超出原损伤的所在范围,部分患者皮损有瘙痒或刺痛等不适感[1],不仅影响美观
您好!为进一步加强医学美容新技术、新材料应用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医学美容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2014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会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庆典,暨第二届中国中西医结合抗衰老微创技术研讨会,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微整形学术研讨会,将于2014年8月15~17日在北京召开。
激光美容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的美容技术和方法,因有传统手术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无需住院、创伤轻、出血少、安全性高等,而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但由于小面积激光治疗无需麻醉,报道有35%~85%的受术者有疼痛不适感,这种感觉被描述成橡皮筋弹射的感觉,通常持续数小时[1].大部分受术者会紧张焦虑,儿童受术者会哭闹不止,有些受术者因不适而终止治疗.由此可见,设法使受术者放松紧张心情、减轻痛苦,使之坚持治疗是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不同类型酒渣鼻的疗效及其安全性,并与外用10%磺胺醋酰钠、5%硫磺复合霜剂的疗效对比,确定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劣.方法 酒渣鼻患者43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23例为PDT组,20例为外用药组.PDT组每7~10 d行PDT治疗1次,共治疗3次;外用药组每日用药治疗2次,连续30 d.治疗前后拍照片存档,医师根据照片单盲评价症状
目的 介绍经腋窝切口内镜辅助下双平面隆乳术的技术要点及临床效果.方法 通过对89例手术病例分析,从术前设计、术中操作技巧、术后处理三方面归纳总结出其技术要点.结果 89例受术者均未出现术中难以控制的出血,术后均无明显乳头、乳晕感觉丧失.71例获得6~12个月随访.1例出现右侧包膜挛缩BakerⅢ级,其余均为BakerⅡ级以下,并对术后形态均感满意.结论 采用内侧腔隙钝性分离可减少术中出现难以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