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擅长自下而上,一位擅长自上而下,2011年公募冠亚军博时基金的夏春、东方基金的于鑫按照各自的选股逻辑进行资产配置,对抗了熊市的下跌。
夏春,“博时价值增长混合基金”和“博时价值增长混合贰号”的基金经理,“博时价值增长混合基金”以-7.94%的跌幅位列2011年混型基金收益排名第一名,夏春更擅长自下而上的选股。
于鑫,“东方龙混合基金”和“东方策略成长基金”的基金经理,“东方龙混合”以-8.39%的跌幅位列股混型基金第二名,于鑫更擅长自上而下的资产配置。
2011年,上证综指下跌21%,两位基金经理各有所坚持,前者重地产股,后者偏金融股,但在熊市中均达到了少亏即赢的效果。
站在2012年的起点上,本刊为此分别独家专访了两位基金经理,总结过去一年的投资以及探讨2012年的投资脉络。
同地产股异金融股
《周刊》:在博时价值的投资组合中,几乎没有银行股,这是怎么回事?
夏春:对银行股的投资,博时基金内部分歧也非常大,我个人一直倾向寻找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公司,这样基金组合的投资回报率才能得到保证,但银行股并不见得是这类股票。
原因有二:一是银行股的盈利、息差都是政府给的,政府今天会给你,明天也可能会收回去,其盈利走向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二、我的组合买入银行股,是以财务投资者进入,即便我提出改善上市公司治理、业绩的等建议,也很难被采纳,相对而言,其他一些非国企类的企业更重视股东的建议和声音。
《周刊》:不过,2011年,博时价值在与银行密切相关的地产股配置比例一度达到20%,是否是长期看好这一板块?
夏春:2011年初,博时基金内部就定调对股市比较悲观,我选择地产也主要是当做现金管理的工具。
在我的组合中,我更愿意持有一些大的地产公司。原因是这些公司产品线多、分布区域广,业绩比较平稳,具有良好的安全边际,这让我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市场的下跌。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长期看好地产股。我认为,告别过去的暴利阶段,地产公司未来的ROIC(投入资本金回报率)将会急剧下滑,与一般的制造业并没有差别。
《周刊》:ROIC下滑原因是什么?是否与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控相关?
夏春:有一定的关系。
此前,表面上看,房地产公司毛利率、净利润分别为20%和10%左右,并不算暴利。不过,有的小公司,凭借关系花点小钱买一块土地,然后找下游建筑商开发,接着回收账款,花很少的钱就能撬动一个项目。
房地产调控将让这个行业的预付账款大幅增加、回款周期变长,ROIC水平必然下降。
不过,更重要的是,房地产市场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未来其将更像制造业,其本身也存在ROIC回归至正常水准的要求。
《周刊》:2011年“东方龙混合”的组合中有超过30%是金融股,但不少基金经理担心银行坏账出现、利差缩小等不愿投资,你何以敢如此重仓?
于鑫:不断加仓银行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从2011年初开始,不断有质疑银行股的声音出现,但我认为,这都是误解。
首先,除了银行盈利的确定增长外,从资产端看,银行的资产主要以贷款和持有债券为主,重要的是看贷款质量,并非如大家预想那么差。按照贷款类别看,银行第一类的大中型企业贷款质量较好不用担心,第二类是个人住房贷款,也不存在问题;而剩下的主要是地方政府的贷款,这是大家担心的问题。
但我认为,这不存在问题。
短期看,地方政府确实存在本金支付问题,但地方政府有六七万亿国有资产,一年税收加中央转移支付也大约有七八万亿元,再加上价值约20万亿元的土地,地方政府的资产相对于10万亿元的地方融资平台并不是问题。
2011年以来,我也对包含高速路、地铁在内的地方融资平台进行了调研,而如果你把地方政府看做一个股东的话,其还本付息还是能实现的,特别是高速路短期内虽然现金流不足,但未来存在改善的空间。
而且,换一个角度来看,安全边际较高的银行股,如果出现了大量坏账,则其它不少行业已经出现问题,如果银行变糟糕了,那么其它行业也不容乐观。
二是,银行股的成长性仍会延续,在2011年,通胀处于上行阶段,这对银行股非常有利,成长的确定性很高。
从更长远来看,在未来,即便名义GDP在2020年达到100万亿元,考虑到国内债券市场不如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则只能靠银行贷款完成经济增长的任务,其资产规模扩张仍有空间。
此外,利率市场化给银行带来的冲击被过分夸大了。从海外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后各经济体情况不一样,如在台湾等新兴地区则是负面冲击较大,而在通胀水平较高的巴西等国家,利率市场化反倒让银行利差扩大了。
《周刊》:可是刚刚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而目前银行的盈利占A股上市公司的盈利似乎过大了,其盈利是否已至高点?
于鑫:这里存在一个误读。高华证券的一份报告显示,由于大部分银行已经上市,导致了这一结果的出现,但是如果加未上市公司,银行占所有企业的利润比例为19%,远没有想象中高。
另外,考虑到其贷款规模的扩张,其盈利增长是比较确定的,与其选择高度不确定的高速成长股,还不如选择确定性很强、盈利增速较低的银行股。
《周刊》:那么地产业呢,你似乎配置特别少?
于鑫:考虑到刚性需求的需要,我还是长期看好这板块,虽然中国出生的人口在减少,但是进城的人口在增加。
但房地产过去依靠土地升值的时代不存在了,行业最好的时机已经过去了,跟一般的制造业没什么差别,考虑到龙头房地产的扩张能力,这类公司更被看好。
看个股还是大类配置?
《周刊》:在博时价值的投资组合中,你是如何实现定性和定量来选股?
夏春:首先得看财务指标,其中最关键的是前面提到的ROIC,然后分析这种高的ROIC来源,看是自己的能力强、产品策略对、销售能力强?还是其他因素导致的?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定性分析,这包含了商业模式、管理层的进取心、对其他股东的尊重程度及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具体到每家公司情况也不一样。
《周刊》:不过,仰仗ROIC做决策是否存在陷阱?如果企业利润高用于再投资不是更好吗?
夏春:这要具体问题具体看,通常ROIC具有突出优势的公司为白酒类和高速路公司,白酒类公司如此高的ROIC,是因为其账面趴着太多现金,在无法扩充产能情况下又不分红,这就有问题,实质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市公司不愿与股东分享利润,这会制约我对它的估值评价。
而高速路类公司,则往往喜欢把大把的现金继续做其他投资,不时出现投资失败的案例,所以,高ROIC水平,仍需看上市公司的分红愿望。
甚至,最近有的家电企业,行业产能扩张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目前的现金流已经足以支撑其发展,但仍抛出再融资的计划,这在公司治理上是有问题的。
《周刊》:这是否意味着弱化行业选择?
夏春:未来几年将是“轻行业、重个股时代”,但非要说的话,我还是喜欢市场化程度较高、竞争充分的行业:这包含了大多数的服务业和制造业。
《周刊》:充分竞争的行业会否导致毛利率会很低?
夏春:竞争充分并不意味毛利率会很低。最重要的是,这些行业的优秀公司毛利率能表现出非常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这才值得长期投资。反过来看,一些垄断性高或者傍大款的企业,虽然短期内毛利率非常高,但长期内并不可维持,毛利率波动会非常大。
以工程机械板块为例,放在前几年,其实整个行业间七八家公司的差别并不大,但是现在看来,具有良好公司治理、管理团队的两家公司已经大幅领先了行业内的大部分公司。
转型方向
《周刊》:中国提出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对于中国未来的转型方向,你如何看?
于鑫:关于经济结构转型,西方国家有两种发展路径:一是向消费主导的结构转型,二是向创新主导的结构转型,但考虑到相关的制度配合、人才储备及技术基础等方面的因素,我觉得并不具备向创新主导的机构,更应该是消费转型,毕竟,经济增长的动力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让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无忧。
这就决定了未来的投资布局。我认为,名义GDP增长、受益老百姓生活改善的行业将是首选。
比如保险,目前保险资产只有6万亿,按照2020年名义GDP达到100万亿元,保险资产预计能达到25万亿元以上,在2011年我的组合已经买入,但是觉得估值较高没有重仓,而以目前保险股的估值,未来还有很大的上涨空间。此外,比如,改善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旅游、环保、机器人替代等,不过,环保等新兴产业的估值仍旧偏贵,仍需要下跌后才能买入。
《周刊》:与大多数基金经理不同的是,你对制造业的兴趣并不高?
于鑫:我不太喜欢制造业,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清算价值很低,二是缺乏先进的技术。
先从第一方面看,中国制造业的价值主要是机器设备,而真出现破产清算的话,其价值将大打折扣,更不可能跟其目前的市值相提并论。
再看关键技术,我觉得大部分中国制造业都缺乏关键的技术。以家电企业为例,经过二十多年的残酷竞争,虽然彩电企业形成了几大寡头企业,把其他企业都消灭了,但它们仍是国外技术的追随者,在不断的技术升级面前活得比较艰难,反倒是技术变化慢的空调冰箱公司,中国企业有能力把空调冰箱造成更便宜,迫使日企、韩企退出中国。
夏春,“博时价值增长混合基金”和“博时价值增长混合贰号”的基金经理,“博时价值增长混合基金”以-7.94%的跌幅位列2011年混型基金收益排名第一名,夏春更擅长自下而上的选股。
于鑫,“东方龙混合基金”和“东方策略成长基金”的基金经理,“东方龙混合”以-8.39%的跌幅位列股混型基金第二名,于鑫更擅长自上而下的资产配置。
2011年,上证综指下跌21%,两位基金经理各有所坚持,前者重地产股,后者偏金融股,但在熊市中均达到了少亏即赢的效果。
站在2012年的起点上,本刊为此分别独家专访了两位基金经理,总结过去一年的投资以及探讨2012年的投资脉络。
同地产股异金融股
《周刊》:在博时价值的投资组合中,几乎没有银行股,这是怎么回事?
夏春:对银行股的投资,博时基金内部分歧也非常大,我个人一直倾向寻找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公司,这样基金组合的投资回报率才能得到保证,但银行股并不见得是这类股票。
原因有二:一是银行股的盈利、息差都是政府给的,政府今天会给你,明天也可能会收回去,其盈利走向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二、我的组合买入银行股,是以财务投资者进入,即便我提出改善上市公司治理、业绩的等建议,也很难被采纳,相对而言,其他一些非国企类的企业更重视股东的建议和声音。
《周刊》:不过,2011年,博时价值在与银行密切相关的地产股配置比例一度达到20%,是否是长期看好这一板块?
夏春:2011年初,博时基金内部就定调对股市比较悲观,我选择地产也主要是当做现金管理的工具。
在我的组合中,我更愿意持有一些大的地产公司。原因是这些公司产品线多、分布区域广,业绩比较平稳,具有良好的安全边际,这让我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市场的下跌。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长期看好地产股。我认为,告别过去的暴利阶段,地产公司未来的ROIC(投入资本金回报率)将会急剧下滑,与一般的制造业并没有差别。
《周刊》:ROIC下滑原因是什么?是否与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控相关?
夏春:有一定的关系。
此前,表面上看,房地产公司毛利率、净利润分别为20%和10%左右,并不算暴利。不过,有的小公司,凭借关系花点小钱买一块土地,然后找下游建筑商开发,接着回收账款,花很少的钱就能撬动一个项目。
房地产调控将让这个行业的预付账款大幅增加、回款周期变长,ROIC水平必然下降。
不过,更重要的是,房地产市场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未来其将更像制造业,其本身也存在ROIC回归至正常水准的要求。
《周刊》:2011年“东方龙混合”的组合中有超过30%是金融股,但不少基金经理担心银行坏账出现、利差缩小等不愿投资,你何以敢如此重仓?
于鑫:不断加仓银行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从2011年初开始,不断有质疑银行股的声音出现,但我认为,这都是误解。
首先,除了银行盈利的确定增长外,从资产端看,银行的资产主要以贷款和持有债券为主,重要的是看贷款质量,并非如大家预想那么差。按照贷款类别看,银行第一类的大中型企业贷款质量较好不用担心,第二类是个人住房贷款,也不存在问题;而剩下的主要是地方政府的贷款,这是大家担心的问题。
但我认为,这不存在问题。
短期看,地方政府确实存在本金支付问题,但地方政府有六七万亿国有资产,一年税收加中央转移支付也大约有七八万亿元,再加上价值约20万亿元的土地,地方政府的资产相对于10万亿元的地方融资平台并不是问题。
2011年以来,我也对包含高速路、地铁在内的地方融资平台进行了调研,而如果你把地方政府看做一个股东的话,其还本付息还是能实现的,特别是高速路短期内虽然现金流不足,但未来存在改善的空间。
而且,换一个角度来看,安全边际较高的银行股,如果出现了大量坏账,则其它不少行业已经出现问题,如果银行变糟糕了,那么其它行业也不容乐观。
二是,银行股的成长性仍会延续,在2011年,通胀处于上行阶段,这对银行股非常有利,成长的确定性很高。
从更长远来看,在未来,即便名义GDP在2020年达到100万亿元,考虑到国内债券市场不如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则只能靠银行贷款完成经济增长的任务,其资产规模扩张仍有空间。
此外,利率市场化给银行带来的冲击被过分夸大了。从海外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后各经济体情况不一样,如在台湾等新兴地区则是负面冲击较大,而在通胀水平较高的巴西等国家,利率市场化反倒让银行利差扩大了。
《周刊》:可是刚刚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而目前银行的盈利占A股上市公司的盈利似乎过大了,其盈利是否已至高点?
于鑫:这里存在一个误读。高华证券的一份报告显示,由于大部分银行已经上市,导致了这一结果的出现,但是如果加未上市公司,银行占所有企业的利润比例为19%,远没有想象中高。
另外,考虑到其贷款规模的扩张,其盈利增长是比较确定的,与其选择高度不确定的高速成长股,还不如选择确定性很强、盈利增速较低的银行股。
《周刊》:那么地产业呢,你似乎配置特别少?
于鑫:考虑到刚性需求的需要,我还是长期看好这板块,虽然中国出生的人口在减少,但是进城的人口在增加。
但房地产过去依靠土地升值的时代不存在了,行业最好的时机已经过去了,跟一般的制造业没什么差别,考虑到龙头房地产的扩张能力,这类公司更被看好。
看个股还是大类配置?
《周刊》:在博时价值的投资组合中,你是如何实现定性和定量来选股?
夏春:首先得看财务指标,其中最关键的是前面提到的ROIC,然后分析这种高的ROIC来源,看是自己的能力强、产品策略对、销售能力强?还是其他因素导致的?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定性分析,这包含了商业模式、管理层的进取心、对其他股东的尊重程度及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具体到每家公司情况也不一样。
《周刊》:不过,仰仗ROIC做决策是否存在陷阱?如果企业利润高用于再投资不是更好吗?
夏春:这要具体问题具体看,通常ROIC具有突出优势的公司为白酒类和高速路公司,白酒类公司如此高的ROIC,是因为其账面趴着太多现金,在无法扩充产能情况下又不分红,这就有问题,实质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市公司不愿与股东分享利润,这会制约我对它的估值评价。
而高速路类公司,则往往喜欢把大把的现金继续做其他投资,不时出现投资失败的案例,所以,高ROIC水平,仍需看上市公司的分红愿望。
甚至,最近有的家电企业,行业产能扩张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目前的现金流已经足以支撑其发展,但仍抛出再融资的计划,这在公司治理上是有问题的。
《周刊》:这是否意味着弱化行业选择?
夏春:未来几年将是“轻行业、重个股时代”,但非要说的话,我还是喜欢市场化程度较高、竞争充分的行业:这包含了大多数的服务业和制造业。
《周刊》:充分竞争的行业会否导致毛利率会很低?
夏春:竞争充分并不意味毛利率会很低。最重要的是,这些行业的优秀公司毛利率能表现出非常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这才值得长期投资。反过来看,一些垄断性高或者傍大款的企业,虽然短期内毛利率非常高,但长期内并不可维持,毛利率波动会非常大。
以工程机械板块为例,放在前几年,其实整个行业间七八家公司的差别并不大,但是现在看来,具有良好公司治理、管理团队的两家公司已经大幅领先了行业内的大部分公司。
转型方向
《周刊》:中国提出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对于中国未来的转型方向,你如何看?
于鑫:关于经济结构转型,西方国家有两种发展路径:一是向消费主导的结构转型,二是向创新主导的结构转型,但考虑到相关的制度配合、人才储备及技术基础等方面的因素,我觉得并不具备向创新主导的机构,更应该是消费转型,毕竟,经济增长的动力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让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无忧。
这就决定了未来的投资布局。我认为,名义GDP增长、受益老百姓生活改善的行业将是首选。
比如保险,目前保险资产只有6万亿,按照2020年名义GDP达到100万亿元,保险资产预计能达到25万亿元以上,在2011年我的组合已经买入,但是觉得估值较高没有重仓,而以目前保险股的估值,未来还有很大的上涨空间。此外,比如,改善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旅游、环保、机器人替代等,不过,环保等新兴产业的估值仍旧偏贵,仍需要下跌后才能买入。
《周刊》:与大多数基金经理不同的是,你对制造业的兴趣并不高?
于鑫:我不太喜欢制造业,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清算价值很低,二是缺乏先进的技术。
先从第一方面看,中国制造业的价值主要是机器设备,而真出现破产清算的话,其价值将大打折扣,更不可能跟其目前的市值相提并论。
再看关键技术,我觉得大部分中国制造业都缺乏关键的技术。以家电企业为例,经过二十多年的残酷竞争,虽然彩电企业形成了几大寡头企业,把其他企业都消灭了,但它们仍是国外技术的追随者,在不断的技术升级面前活得比较艰难,反倒是技术变化慢的空调冰箱公司,中国企业有能力把空调冰箱造成更便宜,迫使日企、韩企退出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