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一个欧洲城市像伦敦那样追求新鲜,包容创新,这是一个城市由内而生的自信,让人由衷的喜爱,并想念。
对于走遍欧洲大陆初次抵达英伦半岛的人来说,伦敦给人的第一印象或许是寡淡的——阴沉多变的天气,庄严但略显规整的城市建筑,以及行色匆匆的地铁乘客。那么多艺术作品里呈现的伦敦,似乎和想象中的相去甚远。
爱上伦敦是需要时间的,这个城市所有的气质都隐含在日常之中。还记得初次到达巴黎时,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塞纳河,所有地标性的建筑真是分分钟叫人感叹法国人对美的极致追求。到罗马时又不得不臣服于罗马古迹的美学创造力和厚重庄严的历史感。而西班牙的马德里,哈布斯堡王朝统领欧洲的辉煌在这个太阳门广场延续,一切张扬而充满力量。但伦敦和整个欧洲大陆的气息那样的不同,自我又独立,礼貌而惬意,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来体会,对于匆匆而过的旅行者来说,没有至少一周的生活或许很难触摸到这个城市的肌肤。
我尝试用很多种词汇来形容伦敦,但或许是我们曾经被太多有关伦敦的标签影响,莎士比亚、工业革命、福尔摩斯、海德公园和英伦摇滚……我们心中的伦敦和眼前真实的世界既相容又充满了误解,以至于我们不知道应该如何来形容这个城市,直到在苏格兰、巴斯游历了一周后再回到伦敦时,我才想到了以前上海形容大户人家的一个词语,殷实。
与欧洲大陆所有同样具有历史感的城市不同,伦敦的建筑规划有着你难以想象的神奇。当许多人都在感叹法国意大利对老建筑的保护,并以此斥责当下我们身边对老建筑的不尊重,奇怪的新建筑层出不穷时,伦敦却在市中心建造了好几个让人初看觉得十分违和的超现代建筑。最有名的大概就是泰晤士河边的伦敦最高大楼“碎片大楼”了,“碎片大楼”由意大利设计师设计,整个大楼采用玻璃幕墙结构,顶部却做成了类似未完成的碎片化开放式处理,不明所以的人一定以为这大楼是造到最后资金链断裂,留下了未封闭顶端的烂尾楼。另一个是位于伦敦金融城内的“炮弹大厦”,因为它的外观酷似一枚炮弹,它的官方名称是瑞士再保险总部大楼,但是可爱的腐国市民并不想用炮弹这么暴力的词汇来形容它,所以他们戏称这幢楼为Gherkin(意为腌黄瓜)大楼,正如同这幢建筑的外观。不过以上两幢看似违和的建筑,其实内部都充满了现代设计的先进元素,Gherkin大楼是伦敦最贵的写字楼,内部采用生态螺旋结构,将空气动力学和仿生学等融会在一起,还能利用自然光照明,十分环保。至于泰晤士河上的“千禧桥”则又是伦敦人创新的现代主义经典作品,Y型空芯金属结构充满了未来的简洁感,而它连接的正是对岸的“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和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那个管道暴露的整体设计相比,伦敦的“千禧桥”似乎是一个更宏达的钢结构现代装置艺术品。这些超现代建筑让人一改伦敦“古板”、“固执”的印象,不习惯的相反是游客了,最为重要的是,这每一件现代建筑作品都在功能和文化意义上站在世界的最前列,伦敦能够能厚重的历史里包容下这么多新颖而天马行空的存有,足见这个城市的自信。
伦敦同样是艺术爱好者的圣地,大英博物馆,泰特现代博物馆,V&A博物馆等等不胜枚举,但是伦敦人爱艺术爱得绝没有法国人那么“做作”,甚至在BBC拍摄的记录从路易十四修建凡尔赛宫到法国大革命的纪录片里,英国人还揶揄法兰西皇帝其实是为了全国美颜而硬生生把自己“作死”的,英国人对于艺术的态度是尊重推崇但又不高调。有时候游客会感觉英国人对艺术品的处置是显得“随意”的。但这种“随意”绝不是意大利人的“瞎搞搞”,如果我们从法国走到意大利,第一感觉一定是法国的所有城市艺术作品都维护的十分整洁美丽,可一到意大利你会发现,所有的雕塑上鸟粪青苔污渍横溢,从不打理。伦敦的城市艺术虽没有巴黎那样铺天盖地,但每一件都被很好的呈现出来。而且在伦敦,艺术和艺术品是亲切的,最大的感受就是几乎所有的艺术场馆都是免费开放,尤其像V&A这样誉满全球的女王收藏圣地,居然完全不用排队,里面各个场馆除了展示全世界优秀的艺术作品外,还有更多互动体验的区域,比如游客可以亲自穿上英国18世纪的社交舞会筒裙,感受《唐顿庄园》里的华丽服饰。在阿尔伯特皇家音乐厅,游客也可以在导游的带领下直接参与演员的排练现场。伦敦从不给艺术设置过高的门槛,或许对于伦敦人来说,他们内在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子让他们完全不用做作地以艺术来卖弄虚荣。
在去伦敦前,所有的朋友都跟我吐槽说,腐国无美食,炸鱼薯条行天下。其实对游客来说只要你有足够的发掘耐心,伦敦绝对能找到一流的食物。其实英国南部海岸的海鲜是十分值得推荐的,在他们对岸就是法国布列塔尼地区,类似“plateau de fruits de mer”的冷食海鲜拼盆素质极高,伦敦海鲜餐厅对食物的处理水准丝毫不比对岸讲究的法国人差,而在伦敦市中心牛津街附近的SOHO区,更是创意料理林立的聚集地。当然这里还有英国厨神Jamie的意大利餐厅,只是排起队来真是要人命的。
在我看来没有一个欧洲城市像伦敦那样追求新鲜,包容创新,这是一个城市由内而生的自信,让人由衷的喜爱,并想念。
对于走遍欧洲大陆初次抵达英伦半岛的人来说,伦敦给人的第一印象或许是寡淡的——阴沉多变的天气,庄严但略显规整的城市建筑,以及行色匆匆的地铁乘客。那么多艺术作品里呈现的伦敦,似乎和想象中的相去甚远。
爱上伦敦是需要时间的,这个城市所有的气质都隐含在日常之中。还记得初次到达巴黎时,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塞纳河,所有地标性的建筑真是分分钟叫人感叹法国人对美的极致追求。到罗马时又不得不臣服于罗马古迹的美学创造力和厚重庄严的历史感。而西班牙的马德里,哈布斯堡王朝统领欧洲的辉煌在这个太阳门广场延续,一切张扬而充满力量。但伦敦和整个欧洲大陆的气息那样的不同,自我又独立,礼貌而惬意,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来体会,对于匆匆而过的旅行者来说,没有至少一周的生活或许很难触摸到这个城市的肌肤。
我尝试用很多种词汇来形容伦敦,但或许是我们曾经被太多有关伦敦的标签影响,莎士比亚、工业革命、福尔摩斯、海德公园和英伦摇滚……我们心中的伦敦和眼前真实的世界既相容又充满了误解,以至于我们不知道应该如何来形容这个城市,直到在苏格兰、巴斯游历了一周后再回到伦敦时,我才想到了以前上海形容大户人家的一个词语,殷实。
与欧洲大陆所有同样具有历史感的城市不同,伦敦的建筑规划有着你难以想象的神奇。当许多人都在感叹法国意大利对老建筑的保护,并以此斥责当下我们身边对老建筑的不尊重,奇怪的新建筑层出不穷时,伦敦却在市中心建造了好几个让人初看觉得十分违和的超现代建筑。最有名的大概就是泰晤士河边的伦敦最高大楼“碎片大楼”了,“碎片大楼”由意大利设计师设计,整个大楼采用玻璃幕墙结构,顶部却做成了类似未完成的碎片化开放式处理,不明所以的人一定以为这大楼是造到最后资金链断裂,留下了未封闭顶端的烂尾楼。另一个是位于伦敦金融城内的“炮弹大厦”,因为它的外观酷似一枚炮弹,它的官方名称是瑞士再保险总部大楼,但是可爱的腐国市民并不想用炮弹这么暴力的词汇来形容它,所以他们戏称这幢楼为Gherkin(意为腌黄瓜)大楼,正如同这幢建筑的外观。不过以上两幢看似违和的建筑,其实内部都充满了现代设计的先进元素,Gherkin大楼是伦敦最贵的写字楼,内部采用生态螺旋结构,将空气动力学和仿生学等融会在一起,还能利用自然光照明,十分环保。至于泰晤士河上的“千禧桥”则又是伦敦人创新的现代主义经典作品,Y型空芯金属结构充满了未来的简洁感,而它连接的正是对岸的“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和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那个管道暴露的整体设计相比,伦敦的“千禧桥”似乎是一个更宏达的钢结构现代装置艺术品。这些超现代建筑让人一改伦敦“古板”、“固执”的印象,不习惯的相反是游客了,最为重要的是,这每一件现代建筑作品都在功能和文化意义上站在世界的最前列,伦敦能够能厚重的历史里包容下这么多新颖而天马行空的存有,足见这个城市的自信。
伦敦同样是艺术爱好者的圣地,大英博物馆,泰特现代博物馆,V&A博物馆等等不胜枚举,但是伦敦人爱艺术爱得绝没有法国人那么“做作”,甚至在BBC拍摄的记录从路易十四修建凡尔赛宫到法国大革命的纪录片里,英国人还揶揄法兰西皇帝其实是为了全国美颜而硬生生把自己“作死”的,英国人对于艺术的态度是尊重推崇但又不高调。有时候游客会感觉英国人对艺术品的处置是显得“随意”的。但这种“随意”绝不是意大利人的“瞎搞搞”,如果我们从法国走到意大利,第一感觉一定是法国的所有城市艺术作品都维护的十分整洁美丽,可一到意大利你会发现,所有的雕塑上鸟粪青苔污渍横溢,从不打理。伦敦的城市艺术虽没有巴黎那样铺天盖地,但每一件都被很好的呈现出来。而且在伦敦,艺术和艺术品是亲切的,最大的感受就是几乎所有的艺术场馆都是免费开放,尤其像V&A这样誉满全球的女王收藏圣地,居然完全不用排队,里面各个场馆除了展示全世界优秀的艺术作品外,还有更多互动体验的区域,比如游客可以亲自穿上英国18世纪的社交舞会筒裙,感受《唐顿庄园》里的华丽服饰。在阿尔伯特皇家音乐厅,游客也可以在导游的带领下直接参与演员的排练现场。伦敦从不给艺术设置过高的门槛,或许对于伦敦人来说,他们内在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子让他们完全不用做作地以艺术来卖弄虚荣。
在去伦敦前,所有的朋友都跟我吐槽说,腐国无美食,炸鱼薯条行天下。其实对游客来说只要你有足够的发掘耐心,伦敦绝对能找到一流的食物。其实英国南部海岸的海鲜是十分值得推荐的,在他们对岸就是法国布列塔尼地区,类似“plateau de fruits de mer”的冷食海鲜拼盆素质极高,伦敦海鲜餐厅对食物的处理水准丝毫不比对岸讲究的法国人差,而在伦敦市中心牛津街附近的SOHO区,更是创意料理林立的聚集地。当然这里还有英国厨神Jamie的意大利餐厅,只是排起队来真是要人命的。
在我看来没有一个欧洲城市像伦敦那样追求新鲜,包容创新,这是一个城市由内而生的自信,让人由衷的喜爱,并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