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枪印象(3)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16的缺点


  M16作为一支很有特点、很有个性的枪械,优点固然突出,缺点也不容小视。
  使用上的缺点
  拉机柄
  上文我们说过,射手拉动M16拉机柄时,动作非常别扭,不方便。但M16拉机柄最大的“隐患”在于,当导气管导入过量燃气时,拉机柄处会产生燃气后喷。这类问题还要从自动方式说起。M16采用的是气吹式自动方式,火药燃气通过长长的导气管后,进入枪机框上的气体导引座,再进入自动机的内活塞推动自动机后坐。但导气管和气体导引座的配合不紧密,容易漏气,且随着自动机的后坐,导气管和气体导引座必然分离,此时,导气管中残存的火药燃气就会直接喷入机匣。
  枪械可靠性有“堵”和“疏”两个思路,“堵”手段通过较好的密封,防止杂物进入枪内,从而保证可靠性,“疏”手段则反之。M16作为“堵”手段的集大成者,是一支密封很好的枪械,尤其是其上机匣内部空间相对封闭。如果机匣内进入过多的燃气,燃气会像气球泄气一样,从拉机柄处的间隙喷到脸上,甚至把机匣上的拉机柄吹出打在脸上。
刚刚开始后坐的M16自动机,此时导气管已经和枪机框气体导引座分离,燃气会喷进机匣

  对于有活塞的枪械而言,火药燃气推动活塞,活塞再推动自动机运动,火药燃气并不会直接进入机匣。导气孔导入燃气的多少,只会影响活塞和自动机的后坐速度,燃气本身并不会进入机匣,自然不会从拉机柄间隙处喷出,更不可能把拉机柄吹出去。因此,导入过多燃气时燃气后喷、拉机柄飞出打脸,几乎成了M16的“特色”,毕竟采用气吹式自动方式的枪械,只有M16这一个出名产品。
  那M16什么时候会导入过量燃气呢?答案就是安装消声器后。如今,许多厂家推出了改进版的拉机柄,能缓解但无法彻底解决问题。相比之下,如果活塞式枪械安装消声器后,最多就是抛壳窗处变得更“熏”一点而已。
  除此之外,M16的非随动拉机柄只能拉,不能推,功能过于简单。对比之下,AK步枪的随动拉机柄既能拉、又能推,同时结构强度也很好。在恶劣环境下,枪械复进无力、闭锁困难时,射手甚至可以通过脚踹拉机柄的做法,让枪械强制闭锁,以至于军迷圈中流传一句顺口溜,叫做“世界名枪谁最好,枪机卡了踹一脚”。相比之下,M16的非随动拉机柄在复进无力、闭锁困难时,就非常无力了。
改进版本的M16 拉机柄,拉机柄内加了一个“风道”,可以导走一部分燃气,降低燃气后喷、拉机柄打脸的概率
M16/M4原装的拉机柄,射手手指必须勾到有卡扣的一侧,才能解脱卡扣并拉动拉机柄,有人认为这种操作很不合理,因此诞生了多款两侧都可以解脱卡扣的改进型拉机柄
M16 的辅助推机柄,由于設计不合理,形同虚设。射手遇到复进不到位故障时,大多是重新拉动并释放拉机柄,很少去推辅助推机柄
M16 的辅助推机柄分解图和对应枪机框上的配合齿。国内有自媒体曾经张冠李戴,称辅助推机柄为“液压静默上膛装置”,实际上辅助推机柄里面一滴液压油都没有
射击8 500 发枪弹后,从未清理的12.5 英寸枪管AR15 的自动机和拉机柄表面,宛如“蘸酱”一般脏。但神奇的是,清理过后自动机表面没有任何锈蚀
早期的602 型M16 步枪没有辅助推机柄,弹匣也是20 发的。诸如602型之类的早期的M16在越南表现很不好,和其初始设计缺陷有很大关系
按下AUG拉机柄上的这个按钮,拉机柄就会从非随动状态转化为随动状态,但客观而言,“按钮”的手感要比AK 步枪的随动拉机柄差得多

  在M16上,为了让枪械能够强制闭锁,设计人员添加了一个名为“辅助推机柄”的机构,射手可以反复推动它,让枪械一点一点强制闭锁。但就笔者的个人体验看,辅助推机柄并不好用,它只能推动或者拍动,同时操作力度有限,在恶劣环境下,即使拍打辅助推机柄,枪械依然难以闭锁。而且这个机构还额外增加了加工成本。   当然,非随动拉机柄也有优点。在M16之后也有一些枪械采用了非随动拉机柄,但它们做出了大胆改进,比如AUG步枪的拉机柄具有“双功能”,射手可以通过按压拉机柄上的按钮,让拉机柄转化为随动状态从而实现强制闭锁。这种设计远比M16的辅助推机柄高明。
  “脏热导气”
  由于采用了气吹式自动方式,燃气会直接进入机匣,像沙尘暴一样把机匣内“抹个遍”,让枪械内部变得很脏,大幅度增加了保养量。好在美国的火药水平相对较高,其火药残渣少、腐蚀性低,以至于M16的保养量不至于如此夸张。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美国枪械发射药残渣少、腐蚀性低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被M16“逼”出来的。但“脏”并不是气吹式的最大缺点,它的最大缺点是热——高温的火药燃气会迅速蒸发枪内的润滑油,这会给枪械的可靠性造成不利影响。
  但有趣的是,在“又脏又热”的气吹式自动方式的逼迫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的枪械,尤其是民间的枪械上诞生了各种各样的先进表面处理技术,耐腐蚀、抗高温、不过分依赖润滑油的先进涂层层出不穷,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中和了M16的缺点。这些先进涂层用在其它活塞枪械上,还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这也算是美国人“塞翁失马”吧。
  不完全分解小零件多
  由于导气太“脏”,而击针、枪机又是首当其冲的“吃灰”零部件,因此在不完全分解时,射手必须把M16的自动机分解得较为彻底。在分解完毕后,M16自动机共有枪机框、枪机、导柱、击针、击针销5个部件。相比之下,AK步枪的自动机不完全分解只有枪机框、枪机两个大部件,不容易丢失。枪械设计中的一个准则,就是要把士兵当做傻瓜来对待,很忌讳设计容易丢失、且需要拆装的小零件,在这一点上,M16要输AK步枪一头。
  伸缩枪托
  由于枪托不可折叠,为了缩短枪械长度,美国很早就开发了基于M16的伸缩枪托,用在了诸如XM177这样的早期短突击步枪/卡宾枪上。如今美国的主力枪械——M4卡宾枪更是标配伸缩枪托,其枪托位置有多个档位可调节,以适应不同身材的人,非常的人性化。
不完全分解的M16自动机,可见击针销、导柱都是很小的零件
托伸到最长状态的M4,此状态枪托和托芯的配合长度非常短,枪托极容易出现松动现象
作为正面典型,德国HK公司的点射机构风评就好得多。比如图中的MP5冲锋枪发射机,集成了保险、半自动、3发点射、全自动4个档位

  但在实际使用中笔者发现,M4的伸缩枪托稳定性有很大问题。在新枪上,M4的枪托往往配合紧密、非常稳固,并不会晃动。但随着使用的增加,M4的枪托就越来越松,尤其是在枪托拉到最后方时,晃动尤为明显。毕竟托芯是铝合金的,伸缩枪托是塑料的,使用时间长了,塑料枪托变松散是不可避免的。
  国内在改进M4的枪托时,曾经在枪托上增加了一个能够夹紧枪托的调节螺钉来补偿间隙,从而达到一个较好的配合结果。笔者一度以为,国外的M4没有这颗调节螺钉,是因为人家的材料好、不需要。后来多方打听发现,国外的M4枪托其实也一直存在松动问题。
  为了解决松动问题,美国人发明了各种办法。有的厂商发明了带有弹簧补偿机构的枪托,但价格較为昂贵。有的人选择买一个新枪托替代变松的旧枪托。更常见的做法是给托芯贴强力胶布以弥补间隙。
  3发点射机构
  目前,绝大多数突击步枪都保留了半自动和全自动两个档位,射手可以在全自动档位下,用自己灵巧的手指打出点射。和大家想像中不同,单发射击依然是现代突击步枪最主要的射击方式,点射次之,至于扣着扳机不放、持续开火则是游戏中常见、实际中罕见的射击方法。
  但打出点射并没有想像中那么简单,尤其是经验不足或者比较紧张的时候。笔者在做试验、需要立姿无依托打点射的时候,往往也是弹匣内留3发弹,以防止出意外,毕竟枪械是个危险品。对于军队来说,作战时肯定不能这么做,因此笔者认为,设计一个专用的点射机构是有必要的。比如比利时的FNC步枪、俄罗斯的AK12。但对于标配点射机构的M16而言,它的点射机构几乎是恶评不断。
  点射机构的“差评”主要源于M16用点射替代了全自动功能,换而言之,M16(M16A2、M16A4、早期的M4)是无法全自动射击的。对于一款突击步枪而言,这种做法完全是让人无法理解。突击步枪,尤其是小口径突击步枪,其相比于传统步枪的优势就是点射精度的大幅度提升,枪械额外添加一个专用的点射模式无可厚非,但如果用3发点射机构替代全自动,那就是因噎废食。万一遇到需要全自动射击的场景,又能发挥出什么作用呢?
  除此之外,M16的3发点射机构设计得非常不“走心”。射手以3发点射模式射击时,如果手指松开扳机过快,3发点射只打出去1发,再次扣动扳机时,枪械就会把剩下的2发打完,而不会打出完整的3发点射。不过好在美国人已经在M4A1上改回了全自动。
  铝弹匣
  如果说拉机柄、脏热导气、松枪托还算小毛病的话,M16的弹匣可谓是“极品”了。
  作为诞生于60年代的武器,M16的原配弹匣,居然只有20发容弹量!要知道60年代时,苏联的AK47已经诞生十几年了,改进型AKM都已经诞生快10年了,突击步枪30发弹容量早就不是什么新概念了。后来美国人做了火线改进,给M16配套了30发弹匣,但也是一个糟糕设计——它采用了让人莫名其妙的“直弯直”设计,弹匣的侧壁不是圆弧,而是直线、圆弧、直线拼接出来的。一般而言,步枪的大容量弹匣(超过20发)为了追求供弹流畅,弹匣侧壁一般是标准的圆弧,绝不会采用“直、弯、直”交错设计,这在一战、二战时期基本上就是共识了。但美国却推出了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直弯直”弹匣,并且一用就是几十年。
“直弯直”弹匣是美国“传统特色”了,M1/M2卡宾枪的30发弹匣也是直弹匣改进成这种设计,弹匣看起来像“摔弯”了一样,20多年后的M16居然还这么搞
AK 步枪的弹匣可靠性一直是一个很大的优点,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AK步枪的可靠性,甚至可以把弹匣支在地上做俯卧撑

  此外,M16的铝弹匣强度也十分堪忧。用铝制作弹匣是可取的,但M16的弹匣壁太薄,强度、刚度严重不足,容易摔变形,尤其是弹匣抱弹口的两个抱弹齿更是容易变形。在AK步枪上,弹匣抱弹齿是两层钢板叠在一起制作而成的,每一层钢板都和M16的铝板差不多厚;在一些塑料弹匣上,抱弹口本来就很厚,有的还嵌有钢板加强,非常的结实。但M16的弹匣,抱弹口就是一层薄薄的铝。对于弹匣而言,可靠性是第一位的,超薄铝弹匣重量轻的优势可谓微不足道。
  除此之外,M16弹匣的托弹板前后引导部太短,托弹板在弹匣内容易前俯后仰,导致供弹不畅,這个现象在AK步枪的弹匣上是绝不存在的。M16弹匣底部采用了弹匣“包裹”底板的设计,弹匣上伸出几个“触角”大致包裹住底板,弹匣周围的小卡扣则起到辅助限位作用,这种配合的牢固程度远低于AK弹匣,同时M16弹匣底板是铝制的,强度也不高。相比之下,AK步枪的弹匣底板为钢制,底板反包弹匣下端的凸台,配合面积大,强度高,可靠性非常好。
  时间到了1980年代,美国人坑完自己又开始坑别人,以“通用弹匣减轻后勤压力”为由,将M16的30发弹匣推广为北约标准弹匣,遭到了几个北约枪械大国的抵制,像奥地利的AUG、德国的HK33、G36、意大利的AR70(初始版本)、瑞士的SG550系列,凡是有点枪械基础的国家,都采用了自研的新弹匣,根本没打算与M16通用。
  至于使用M16弹匣的几个国家,弹匣的通用性也基本上没实现。以笔者自己的经历看,原版FN米尼米机枪配套有30发钢弹匣,就和美国原版M16“八字不合”,根本装不上。但M16的20发铝弹匣却可以装在FN米尼米机枪上。明明是“通用”弹匣,结果各不通用,这也算是一种奇迹了。
  后来笔者听说了一个说法,说美国公布了弹匣尺寸,却莫名其妙没有公布弹匣公差,导致使用M16弹匣的北约国家“各做一套”,根本不通用,这种现象也算是北约内部的奇迹了。相比之下,各国的AK47步枪弹匣却能完全通用。
  结构强度上的缺点
  导柱、枪机、击针强度冗余量小
  M16的枪机和导柱采用了分体设计,枪机上挖有导柱孔,导柱上挖有击针孔,射手按照枪机装入枪机框,导柱穿过枪机框开闭锁螺旋槽装入枪机导柱孔,击针从枪机框后方装入的顺序,将导柱、枪机“串”连起来实现固定。由于采用了分体设计,M16的枪机和导柱的基本轮廓都为回转体,加工非常方便。但从强度的角度看,这种设计让人诟病。
  客观而言,M16的枪机圆柱部比AK步枪的枪机圆柱部要“粗一圈”。但由于导柱孔的存在,枪机中后部被挖了一个大洞,枪机横截面积急剧缩小,强度大幅度缩水。M16的导柱中心挖了一个击针孔,同样让强度大打折扣。
  由于相互之间的串联关系,枪机、导柱、击针的尺寸并不好调节。如果我们选择加强击针,让击针变粗变大,就会导致导柱击针孔直径增加,削弱导柱的强度,如此依次加粗导柱、枪机的直径,不但强度削弱,枪机框的尺寸也要更改。这种串联关系完全是一个“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死循环。
  相比之下,AK的导柱和枪机采用一体设计,虽然外形复杂不规则、加工难度大,但强度好、可靠性高,寿命也很长。同时,AK步枪的击针和导柱没有配合关系,击针直径可以做得比较大,击针寿命非常高。因此在国内外设计的机枪上,比如比利时的FN米尼米机枪,中国的88式机枪,为了追求寿命和高可靠性,都采用了AK式的导柱。
  在枪械设计中,强度绝不是够用就好,对于M16步枪而言,它的串联击针、导柱、枪机强度是足够的,但也仅仅是够用,冗余度不高,且缺乏从设计角度提升的空间。
M16的10发、20发、30发弹匣。M16采用直插式弹匣井,弹匣上方必然有直线段,而无法像前卡后挂的AK 一样采用全弯
HK416 配套的直-弯钢弹匣(左),弹匣的托弹板和底板也都做了改进。马格普公司推出的塑料弹匣外表看着“曲折”,内壁同样是直弯结构。它们都比原版铝弹匣好得多
AK 步枪与M16(右)枪机对比,可见AK 步枪枪机“头大”,但枪机圆柱部细,而M16 的枪机则反之

  枪机框气体导引座强度差   M16的枪机框本身非常便于加工,至于M16枪机框上的气体导引座,则是单独加工后螺接在枪机框上的,并不结实,但对于M16而言可以接受,毕竟气吹式自动方式更多地通过内活塞做工,气体引导座受力不大,分体加工 螺接的固定方式完全够用,但到了活塞AR上,这个设计就不可取了。
  在活塞AR上,绝大多数国家把气体导引座改为活塞撞击座,活塞通过撞击枪机框上方的撞击座推动自动机后坐。活塞比气体要“刚强”得多,如果撞击座仍然采用分体加工 螺接的固定方式,根本无法承受活塞的撞击,寿命很成问题。因此在以HK416为代表的活塞AR上,枪机框和撞击座是一体加工出来的,其它绝大多数的活塞AR都是类似的设计。作为代价,一体式的枪机框已不再是回转体,其加工难度大幅增加。
  我们并不能讲M16的气体引导座强度不足——对于气吹式自动方式而言,它的强度是足够的,但就像导柱、枪机、击针一样,M16的气体引导座强度只是刚好够,冗余量严重偏小。换而言之,在M16诞生之初,它的强度潜力就被挖尽了,后续的强度提升只能依靠更好的材料来保证,这不是什么好事。
  闭锁齿强度问题
  M16的7齿闭锁也是一个“不友好设计”。其闭锁齿呈“米”字形分布,闭锁齿小、多而均布,原本8个,为了安装抽壳钩,削掉了1个闭锁齿,以及2个闭锁齿一半的齿根。M16的闭锁齿“个性分明”,如果加工水平足够高,就会表现出受力均匀、对称、回转角度小等诸多优点,同时闭锁面积足够大,即使是掉了一个齿,也不会影响枪械的使用。
  如果加工水平不高,那M16的闭锁齿就是缺陷了。比如我国早期仿制的CQ步枪,由于加工水平有限,闭锁齿普遍存在寿命问题。笔者就见过大量的、报废的CQ,报废原因高度一致——被削掉一半齿根的那两个闭锁齿很容易断裂、脱落。
  因此,很多国家在沿用M16的自动机设计时,为了追求高寿命,都对其做出了“魔改”,比如G36將M16的“米”字8闭锁齿改为“雪花”形6闭锁齿,抽壳钩会占用一个闭锁齿,但不会削掉两个相邻闭锁齿的齿根,最大限度保证了强度。当然还有很多国家,主要是北约国家,他们的材料水平高,直接沿用了M16的“米”字布局闭锁齿。
  对于寿命要求很高,并且自动机能量澎湃的机枪,采用M16的“米”字布局闭锁齿的案例就屈指可数了,大部分机枪,比如FN米尼米机枪、我国的88式、德国的MG4机枪,都走了AK风格的少数(2到3个)大型闭锁齿的设计,毕竟强度天生就要更好些,寿命也会高得多。
  抽壳钩簧寿命问题
  M16的抽壳钩簧是一个很有趣的部件。美军规定M16抽壳钩簧最低寿命为2000发,远低于枪械寿命,是M16的一个重大设计缺点。在抽壳钩过寿后,枪械会出现抽壳无力等故障,此时射手就需要更换抽壳钩簧。但抽壳钩销属于难拆解、难安装、易丢失的小零件,抽壳钩簧簧力也较大、体积较小、难安装,更换抽壳钩的过程并不轻松,实际上还是一种无奈之举。
由于导柱孔(蓝色孔)的存在,M16的枪机被“拦腰挖洞”,强度被极大削弱,导柱也是如此
HK416的枪机框,注意活塞撞击座和枪机框已经一体。不过HK公司在活塞撞击座尾端增加了一个击针保险,因此活塞撞击座的上方有“一条缝”
M16 的枪机组件,蓝色的是抽壳钩。为了“补肉增强”,M16 抽壳钩设计了假闭锁齿(红框),但抽壳钩周围的两个闭锁齿齿根还是被削掉了(白圈)
德国G36 步枪的枪机,可见其采用了“雪花”形6闭锁齿,抽壳钩周围的两个闭锁齿齿根(红框)更为完整,闭锁齿也更粗壮
M16(左)与AK步枪的抽壳钩簧,最低寿命分别为2000发,和10000发
M4(上)与HK416的上机匣,可见HK416的机匣前端凸起很高

  在更多国家,抽壳钩簧都与枪械同寿命,终生不需要更换。相比之下,M16“半路”换抽壳钩簧的做法,不仅麻烦还十分奇怪,这缘于M16的枪机头部直径较小,能腾出的空间严重不足,限制了抽壳钩簧的尺寸,导致抽壳钩簧有效圈数较少,寿命较低。而AK步枪的枪机圆柱部直径较小,但有一个“大头”,抽壳钩就藏在大头中。由于空间充裕,AK步枪的抽壳钩簧体积较大、支撑圈数较多,同时采用了多股簧,寿命很好。
  如今,随着加工手段和材料的进步,M16的抽壳钩簧寿命在逐渐提高,但先天性的寿命缺陷依然存在。
  枪管“埋太浅”
  M16采用了封闭式节套,刚度好、体积小,十分紧凑。在装配时,M16的节套先螺接在枪管上,配好闭锁间隙后,随枪管整体装入机匣。M16的机匣前端有一个外部是螺纹内部是圆孔的凸起,M16的枪管组件(包括节套)和机匣凸起的圆孔配合后,外面再螺接上一个压环(俗称的太阳环),就可以起到固定作用。这种枪管固定方式,几乎是步枪中最为简单、高效的。
  但是,M16的机匣前端凸起本身的高度太小。如果把枪管安装在机匣上的过程比作“扎篱笆”,AK步枪就是扎根很深的篱笆,G3步枪不仅扎得深,还配用了专用的安装设备,而M16就是扎根很浅的篱笆。
  其实,笔者一开始也没注意M16枪管“埋太浅”的问题。有次在国外枪友论坛上闲逛,看到一个网友抱怨自己的M16步枪枪管支在桌子上射击时,会产生轻度的精度偏离,但短枪管的M4就不会有这个现象。笔者第一反应是枪管变形了,但后来仔细想,应该是枪管被整个“支歪”了,尤其是长枪管,由于重心更靠前、长度更大,更容易被支歪。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枪管尾端固定不牢。但到底是哪里不牢固呢?
  后来观察HK416的机匣时,笔者猛然发现它的机匣前端凸起比一般的M16要高很多,突然明白M16“枪管被支歪”的根源是机匣凸起太矮、配合长度不足,导致枪管尾端固定不牢固。
  下一讲中,我们将以M16为引导,讲解美国枪械背后的政治问题。
  [编辑/何懿]
其他文献
2002年8月,伊朗反政府组织“伊朗全国抵抗委员会”揭露,伊朗正在阿拉克和纳坦兹秘密建造一座重水生产厂和一座核燃料生产厂。在综合分析各方情报之后,国际原子能机构断定,伊朗正在纳坦兹建造一座铀浓缩设施。同年9月,伊朗向国际原子能机构通报了这2处核设施的存在。2003年2月初,伊朗总统哈塔米承认了在纳坦兹建造铀浓缩设施的事实,并宣称,为发展核电,伊朗将建立一套完整的核燃料循环体系。由此拉开了伊朗核问题
枪械设计大师——勃朗宁先生  1855年1月23日,约翰·摩西·勃朗宁生于美国犹它州盐湖城北的奥登堡镇。没有读过名牌大学,但他心灵手巧,加上受到修枪匠父亲的熏陶,10岁就开始自己造枪,顺理成章地成为著名的多产枪械设计师。24岁与芳名蔡尔德的姑娘结婚成家,家庭美满是他成功的因素之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40岁左右的勃朗宁精力充沛,同时与美国著名的温彻斯特和柯尔特两大公司合作,研制霰弹枪、机枪和
[文章编码0605]  2008年底,俄格武装冲突后,在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的主导下,俄军开始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陆军和空军沿用了60余年的编制体制瞬间瓦解,其它军种虽大致保留了原有的编制体制,但内在也已发生极大变化,其中又以海军表现尤为突出。指挥结构的变化  2010年中期,在各军种相继完成各自编制体制的改革后,联合作战已经成为当前和未来战争的基本样式。四个战役战略司令部将统辖下属的海陆空军部队
从古至今,茫茫冰雪覆盖的地球两极,一直是人类探索未知的“圣地”。可是,独特的气象条件和恶劣的自然环境让这个过程变得无比艰难,直到破冰船的出现。作为进出极地最重要的工具,破冰船始终是有关国家不可或缺的核心装备,美俄更是如此。近日,有着美国“第二海军”之称的美国海岸警卫队宣布,已获得6.55亿美元以建造新一级“极地安全防卫舰”首舰。无独有偶,俄罗斯宣布,计划对海参崴兹韦兹达造船厂进行大修,以建造105
舰队参谋部某处处长钟博文:“过去将‘联不了’归咎于体制,如今新体制下,联战联训的‘骨骼’已经立起来了,下一步就是如何打通联合的‘筋脉’,强固联合的‘魂魄’。”  2017年深秋,由南海舰队牵头战区空军、火箭军、海军陆战队及省军区部分兵力组织的一场联合实兵实弹演习在粤西某海域打响。较之历年来南海方向的联演联训,此役参演军种作战力量要素、演练难度强度、实际使用武器检验手段等,均有了新的突破。硝烟散去,
“兰卡威航展”(简称LIMA),相对于国际上的几大航展,的确是显得小众,知名度小了些,而且国内媒体对这届LIMA17报道的也不多。不过,没少跑几大国际航展的笔者,在这里就要打包票的向大家推荐这个小而美的航展了。特别是LIMA不单单是个“航展”,还“附加”了“海事展”,看飞机看舰船两不耽误,一次LIMA下来大饱眼福。  再考虑到,去兰卡威的机票酒店当地吃喝消费都非常经济,所以笔者对参展LIMA的定义
核反导导弹◎ 白沙导弹靶场上,西点军校的学员在“奈基-宙斯B”导弹旁合影,可看到导弹的三级  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就开始了反导研究。1946年3月4日,美国空军启动了两项反导导弹研究项目:MX-794和MX-795,用于防御V2类型的弹道导弹。后来这两个项目先后被取消。1955年3月,陆军委托西部电子公司贝尔电话实验室研究一种前卫的反飞机导弹,要求能够应对60年代来自天空的威胁,项目期限18个月,
由瑞典设计生产的“卡尔·古斯塔夫”无后坐力炮是一款历经考验的经典武器。它的作战历史几乎和AK系列突击步枪一样长,因为最初由瑞典FFV公司所属的卡尔·古斯塔夫工厂生产而得名。这款小炮在北约和西方军队中长期承担步兵班组支援武器,其地位堪称西方阵营的RPG。  积小成成大器  瑞典军工企业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研制基于戴维斯无后坐力原理的武器系统。在当时的战术背景下,班组反装甲武器有三种主要的技术途
一·陆上作战模块主战坦克方队  LZ101~LZ122:99A主战坦克。外形特征上与前几次阅兵的没有多大区别。但主炮防盾上的小型光电设备,和以前的形状不同了,而且炮塔顶部两侧,增加了小型的光电告警探头,很像珠海航展时VT-5坦克配备过的那种。轻型装甲方队  LZ201~LZ202:履带指挥车。和后面“红箭”10反坦克导弹方队的引导车基本一模一样,只是涂装不同。它们的底盘都与“红箭”10导弹发射车的
烏拉尔车辆厂向陆军交付的新型BMR-3MA扫雷车,采用新型一体化扫雷系统,改进了空调系统和通信系统,并采用复合材料装甲为乘员舱提供保护。BMR-3MA的设计基于T-90主战坦克。乌拉尔车辆厂还外贸出口性能类似的BMR-3MS扫雷车,战斗全重44吨,配有KMT-7扫雷犁、电磁单元、2个干扰器和重型车体保护装置,平均公路行駛速度为45~50千米/小时,能以12千米/小时的速度进行道路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