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课程改革的背景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从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至具体的教学方法,都令人耳目一新。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新课程必将在新时期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在此情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也即将全面进入实验阶段。整个高中阶段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制定在指导思想上是一致的,但是在具体操作上也有很大的区别,譬如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强调开设选修课等。其中,还有一个显著不同就是增加了技术领域,并把信息技术从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独立出来,作为技术领域的一个独立课程,单独制定课程标准,而信息技术课程既属于技术领域,又是具有独立课时的独立课程。
二、 课程的理念
什么是信息素养呢?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的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发展和演变过来的。在传统的图书检索技能培养中,包含了很多实用、经典的文献资料查找方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这种能力同当代信息技术结合,成为信息时代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有关信息素养的讨论,也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和社会界的关注。现在各国也给出了多个定义。但是目前受到普遍认可的定义概括地说,完整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三个层面: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信息技能(技术层面)。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其出版的《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一书中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这一标准从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等3个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表述,进一步明确和丰富了信息素养在技能、思想意识、道德等方面的要求。
将信息技能用于信息问题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具体而言,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能熟练地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方法;
2.处理信息: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鉴别、筛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
3.生成信息: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能准确地对信息进行概述、综合、表达所需要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并且富有个性特色;
4.创造信息:在多种收集信息的交互作用的基础上,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从而创造新信息,达到收集信息的终极目的;
5.利用信息:善于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6.信息协作:使信息和信息工具作为跨越时空的、“零距离”的交往和合作中介,使之成为延伸自己的高效手段,同外界建立多种和谐的合作关系;
7.辨别信息:浩瀚的信息资源往往良莠不齐,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自觉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不发布有害的消息,并且完善合乎时代的信息伦理素养。
很显然,这些能力是围绕个体学习者为适应信息化社会或学习化社会而提出的,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些能力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和紧迫性。
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教育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入到基础教育中去并加以整合,是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举措。
我国中小学的信息素养教育现已提到议事日程。但信息素养教育并不仅仅指技能上的教育,而且还应包括信息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教育。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人的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全过程中,要克服单纯技术观点,加强对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能。
根据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信息科学发展的规律以及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笔者认为,应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具体要求中去,并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关系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成败。为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应对职前和职后教师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训,培训内容中除了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和强化信息意识,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为教育服务,学会创设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组织和引导学生利用媒体,全方位地感知、认识学习对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从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至具体的教学方法,都令人耳目一新。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新课程必将在新时期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在此情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也即将全面进入实验阶段。整个高中阶段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制定在指导思想上是一致的,但是在具体操作上也有很大的区别,譬如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强调开设选修课等。其中,还有一个显著不同就是增加了技术领域,并把信息技术从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独立出来,作为技术领域的一个独立课程,单独制定课程标准,而信息技术课程既属于技术领域,又是具有独立课时的独立课程。
二、 课程的理念
什么是信息素养呢?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的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发展和演变过来的。在传统的图书检索技能培养中,包含了很多实用、经典的文献资料查找方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这种能力同当代信息技术结合,成为信息时代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有关信息素养的讨论,也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和社会界的关注。现在各国也给出了多个定义。但是目前受到普遍认可的定义概括地说,完整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三个层面: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信息技能(技术层面)。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其出版的《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一书中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这一标准从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等3个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表述,进一步明确和丰富了信息素养在技能、思想意识、道德等方面的要求。
将信息技能用于信息问题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具体而言,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能熟练地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方法;
2.处理信息: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鉴别、筛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
3.生成信息: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能准确地对信息进行概述、综合、表达所需要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并且富有个性特色;
4.创造信息:在多种收集信息的交互作用的基础上,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从而创造新信息,达到收集信息的终极目的;
5.利用信息:善于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6.信息协作:使信息和信息工具作为跨越时空的、“零距离”的交往和合作中介,使之成为延伸自己的高效手段,同外界建立多种和谐的合作关系;
7.辨别信息:浩瀚的信息资源往往良莠不齐,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自觉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不发布有害的消息,并且完善合乎时代的信息伦理素养。
很显然,这些能力是围绕个体学习者为适应信息化社会或学习化社会而提出的,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些能力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和紧迫性。
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教育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入到基础教育中去并加以整合,是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举措。
我国中小学的信息素养教育现已提到议事日程。但信息素养教育并不仅仅指技能上的教育,而且还应包括信息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教育。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人的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全过程中,要克服单纯技术观点,加强对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能。
根据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信息科学发展的规律以及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笔者认为,应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具体要求中去,并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关系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成败。为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应对职前和职后教师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训,培训内容中除了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和强化信息意识,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为教育服务,学会创设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组织和引导学生利用媒体,全方位地感知、认识学习对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