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懒蚂蚁”喻指群体里出谋划策的人物,其行为有鲜明而强烈的向他性、利他性。教师也要做做“懒蚂蚁”,首先为自己出主意,谋划教育人生,进而有序、优效地推进个人事业,努力成为“智慧型行者”或“行动型智者”。
【关键词】“懒蚂蚁”;学、思、研、判;智慧型行者;行动型智者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9-0046-03
【作者简介】冯卫东,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南通,226000)副院长。
一
我是在原无锡市蠡园中学校长、现就职于温州翔宇教育研究院的邱华国先生《学校里的“懒蚂蚁”在哪里?》一文中第一次读到“懒蚂蚁”这个词的:日本一家生物研究所发现,在一群蚂蚁中,总有少数蚂蚁不像其他同伴那样辛勤地搬运食物,它们东张西望,好像在观察和研究着什么,而当食物来源或取食通道失去或被堵截时,原先忙碌的蚂蚁们无计可施,“懒蚂蚁”却大展才智,把大家导向新食源,并使失控的秩序恢复到井然状态……后来有机会多次在不同书刊中见到“懒蚂蚁”的“芳踪”。这些“懒蚂蚁”无一例外喻指群体里出谋划策的角色,他们虽然不是直接的生产力因素,却发挥着许多一般因素所不能产生也无法比拟的巨大效力。在复杂性越来越成为经济生产、教学生活等领域共同规律、共性倾向的当下,倘若徒有不息奔命的“劳人”,而没有运筹帷幄的智者,那么,组织效率的低下,生产效益的低迷,教学效果的低劣,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我们理当宽容“懒蚂蚁”的存在,尊重其价值,以一种与时俱进的人才观审视其独特的生存方式、“行为艺术”,甚或热情期盼、呼唤与迎接他们的“诞生”与到来。
上述理念是许多开明豁达人士的共识。我也是这样想的,有时还自诩为南通教育在教师专业发展、队伍建设方面的一只“懒蚂蚁”:虽说不是忙碌于教学一线,虽说不是躬耕于三尺讲台,却总喜欢抽空去教室里,到师生中,从一种较为专业的视角,以一种较为理性的眼光观察课堂现象,发现存在问题,然后展开对话、协商,提出改进结构的策略,或优化细节的技巧,使许多教师有所启迪,获得进步。“懒蚂蚁”就是这样,是冷静的旁观者,也是清醒的发现者;是事实的分析者,也是智慧的贡献者;是方向的引导者,也是行为的促进者……他们往往以一种看似边缘的身份和力量而存在,实则参与到了某些教育行为的核心区域,助推它的变革,引发它“静悄悄的革命”。
由此看来,“懒蚂蚁”都有鲜明而强烈的向他性、利他性。然而,作为个体的人,他首先是属己、利己的,只有在属己亦利己的基础上,才能属于大众,利于他人。基于此,我既希望广大教育同仁中涌现出更多智慧满满的“懒蚂蚁”,更倡导,这些“懒蚂蚁”也为自己想心事,拿方略,精心谋划、反思、斟酌和优化自我行为,不断提高个人行为的科学水平和智慧程度,实实在在地让自己先成为一名“智慧型行者”或“行动型智者”。
一言以蔽,做“懒蚂蚁”,也为自己出主意。
二
我的理由是——
其一,只有做“懒蚂蚁”、为自己出主意的教师,才能是一个有“主脑”的人;而一个缺乏“主脑”的教师,他的行为一定是杂乱无章、高耗低效的。
“主脑”出自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笔下,他在《闲情偶记》一书中提出“立主脑”的概念,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王夫之也有言:“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一出戏剧、一篇文章的写作尚且如此,需要明确的命意、清晰的谋划,更何况我们一直在从事的工作,一生在开展的事业?我们也许一辈子都是教师队伍中的普通一员,没有机会领导别人,却总要“领导”自己,管理好个人工作或事业中的诸多元素、方方面面。如果没有一点做“懒蚂蚁”的必要耐心、自觉意识和基本能力,那肯定不能“经营”好自己,更遑论“经营”好一个班级的学业质量、一群学生的心智发展。说到底,我们起码要“做一个有主意的教师”,起码要做一个能不时用个人较好的“主意”去统领自我行为的“懒蚂蚁”,没有这些,就没有主心骨,也将失去立足讲台的力量和资格。
其二,“求人不如求己”,不为自己做“懒蚂蚁”,却寄望于别人,这既有悖于专业自立精神,也不能赢得“被求者”的尊重与慷慨。先“求己”再“求人”,乃是处世与处事之道,也是与外界“懒蚂蚁”实现互惠共进的一条重要“游戏规则”。
在“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的当下,每个教师都必须学会先琢磨好自己的事情。我们可以信赖专家、同道,却不可以依赖他们。一味依赖智者、匍匐于高人阴影之下的教师,只能亦步亦趋,机械模仿,食而不化,而不能形成、拥有真正的和较为深刻的研究,真正的和较为丰富的经验。“我的课堂我作主”,其实,这句话、这个理念的背后还有一层意思——“我的思考(研究)我作主”。没有自我思考的主宰,没有自我研究的主导,所有的课堂举止都只能是死守葫芦的“画瓢艺术”,抑或受制他人的“玩偶行为”。
“上山打虎易,开口求人難”,在许多事情都要仰仗集体力量、众人智慧才能开展和完成的今天,我们必须打破这一传统观念,善于相机“求人”,乐于适当“借脑”。当然,只有先斩获一些真正属己的体验、经验和思想,然后才能拥有自信、底气和勇气,让“开口求人”不再难,进而得体有效地“求人”;也才能拥有“分享智慧,收获更多”的充实与快乐,并不断提高个人在群体生活和共同事业中的贡献率。
其三,倘要为他人做“懒蚂蚁”,那首先也要为自己做并且力争做好“懒蚂蚁”,一个不屑于或不善于“从我做起”的人,根本不可能具有折服、影响和改变他人内心及行为的能力。要做深孚众望的“懒蚂蚁”,必须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为“试验田”,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实证精神,也是一种自信信人(使人相信)的人格力量。
人们大多有成为他人智囊、高参,让自己的才智在更多人那里赢得青睐和产生价值的欲望和追求,有做他人的“懒蚂蚁”甚或好为人师的心理诉求,这无可厚非,关键有两点:一是不要强把己见当人见,强人所难;一是尽可能审慎考量作为“懒蚂蚁”,自己的意见、观点是否妥当、熨帖,能否有益于他人“为正确而行动”(一位著名教育官员演讲的题目)。而要使之妥当、熨帖,进而有助于他人“走向正确”,往往有一个必要前提、先决条件,那就是,在“懒蚂蚁”自身加以实施、得以“确证”。一般而言,能在自己身上妥加实施、获得“确证”的东西也适于他人,反之亦然。由此看来,“懒蚂蚁”要有负责精神,这又首先是对自己的负责与尽责。
【关键词】“懒蚂蚁”;学、思、研、判;智慧型行者;行动型智者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9-0046-03
【作者简介】冯卫东,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南通,226000)副院长。
一
我是在原无锡市蠡园中学校长、现就职于温州翔宇教育研究院的邱华国先生《学校里的“懒蚂蚁”在哪里?》一文中第一次读到“懒蚂蚁”这个词的:日本一家生物研究所发现,在一群蚂蚁中,总有少数蚂蚁不像其他同伴那样辛勤地搬运食物,它们东张西望,好像在观察和研究着什么,而当食物来源或取食通道失去或被堵截时,原先忙碌的蚂蚁们无计可施,“懒蚂蚁”却大展才智,把大家导向新食源,并使失控的秩序恢复到井然状态……后来有机会多次在不同书刊中见到“懒蚂蚁”的“芳踪”。这些“懒蚂蚁”无一例外喻指群体里出谋划策的角色,他们虽然不是直接的生产力因素,却发挥着许多一般因素所不能产生也无法比拟的巨大效力。在复杂性越来越成为经济生产、教学生活等领域共同规律、共性倾向的当下,倘若徒有不息奔命的“劳人”,而没有运筹帷幄的智者,那么,组织效率的低下,生产效益的低迷,教学效果的低劣,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我们理当宽容“懒蚂蚁”的存在,尊重其价值,以一种与时俱进的人才观审视其独特的生存方式、“行为艺术”,甚或热情期盼、呼唤与迎接他们的“诞生”与到来。
上述理念是许多开明豁达人士的共识。我也是这样想的,有时还自诩为南通教育在教师专业发展、队伍建设方面的一只“懒蚂蚁”:虽说不是忙碌于教学一线,虽说不是躬耕于三尺讲台,却总喜欢抽空去教室里,到师生中,从一种较为专业的视角,以一种较为理性的眼光观察课堂现象,发现存在问题,然后展开对话、协商,提出改进结构的策略,或优化细节的技巧,使许多教师有所启迪,获得进步。“懒蚂蚁”就是这样,是冷静的旁观者,也是清醒的发现者;是事实的分析者,也是智慧的贡献者;是方向的引导者,也是行为的促进者……他们往往以一种看似边缘的身份和力量而存在,实则参与到了某些教育行为的核心区域,助推它的变革,引发它“静悄悄的革命”。
由此看来,“懒蚂蚁”都有鲜明而强烈的向他性、利他性。然而,作为个体的人,他首先是属己、利己的,只有在属己亦利己的基础上,才能属于大众,利于他人。基于此,我既希望广大教育同仁中涌现出更多智慧满满的“懒蚂蚁”,更倡导,这些“懒蚂蚁”也为自己想心事,拿方略,精心谋划、反思、斟酌和优化自我行为,不断提高个人行为的科学水平和智慧程度,实实在在地让自己先成为一名“智慧型行者”或“行动型智者”。
一言以蔽,做“懒蚂蚁”,也为自己出主意。
二
我的理由是——
其一,只有做“懒蚂蚁”、为自己出主意的教师,才能是一个有“主脑”的人;而一个缺乏“主脑”的教师,他的行为一定是杂乱无章、高耗低效的。
“主脑”出自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笔下,他在《闲情偶记》一书中提出“立主脑”的概念,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王夫之也有言:“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一出戏剧、一篇文章的写作尚且如此,需要明确的命意、清晰的谋划,更何况我们一直在从事的工作,一生在开展的事业?我们也许一辈子都是教师队伍中的普通一员,没有机会领导别人,却总要“领导”自己,管理好个人工作或事业中的诸多元素、方方面面。如果没有一点做“懒蚂蚁”的必要耐心、自觉意识和基本能力,那肯定不能“经营”好自己,更遑论“经营”好一个班级的学业质量、一群学生的心智发展。说到底,我们起码要“做一个有主意的教师”,起码要做一个能不时用个人较好的“主意”去统领自我行为的“懒蚂蚁”,没有这些,就没有主心骨,也将失去立足讲台的力量和资格。
其二,“求人不如求己”,不为自己做“懒蚂蚁”,却寄望于别人,这既有悖于专业自立精神,也不能赢得“被求者”的尊重与慷慨。先“求己”再“求人”,乃是处世与处事之道,也是与外界“懒蚂蚁”实现互惠共进的一条重要“游戏规则”。
在“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的当下,每个教师都必须学会先琢磨好自己的事情。我们可以信赖专家、同道,却不可以依赖他们。一味依赖智者、匍匐于高人阴影之下的教师,只能亦步亦趋,机械模仿,食而不化,而不能形成、拥有真正的和较为深刻的研究,真正的和较为丰富的经验。“我的课堂我作主”,其实,这句话、这个理念的背后还有一层意思——“我的思考(研究)我作主”。没有自我思考的主宰,没有自我研究的主导,所有的课堂举止都只能是死守葫芦的“画瓢艺术”,抑或受制他人的“玩偶行为”。
“上山打虎易,开口求人難”,在许多事情都要仰仗集体力量、众人智慧才能开展和完成的今天,我们必须打破这一传统观念,善于相机“求人”,乐于适当“借脑”。当然,只有先斩获一些真正属己的体验、经验和思想,然后才能拥有自信、底气和勇气,让“开口求人”不再难,进而得体有效地“求人”;也才能拥有“分享智慧,收获更多”的充实与快乐,并不断提高个人在群体生活和共同事业中的贡献率。
其三,倘要为他人做“懒蚂蚁”,那首先也要为自己做并且力争做好“懒蚂蚁”,一个不屑于或不善于“从我做起”的人,根本不可能具有折服、影响和改变他人内心及行为的能力。要做深孚众望的“懒蚂蚁”,必须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为“试验田”,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实证精神,也是一种自信信人(使人相信)的人格力量。
人们大多有成为他人智囊、高参,让自己的才智在更多人那里赢得青睐和产生价值的欲望和追求,有做他人的“懒蚂蚁”甚或好为人师的心理诉求,这无可厚非,关键有两点:一是不要强把己见当人见,强人所难;一是尽可能审慎考量作为“懒蚂蚁”,自己的意见、观点是否妥当、熨帖,能否有益于他人“为正确而行动”(一位著名教育官员演讲的题目)。而要使之妥当、熨帖,进而有助于他人“走向正确”,往往有一个必要前提、先决条件,那就是,在“懒蚂蚁”自身加以实施、得以“确证”。一般而言,能在自己身上妥加实施、获得“确证”的东西也适于他人,反之亦然。由此看来,“懒蚂蚁”要有负责精神,这又首先是对自己的负责与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