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一直是中学课堂教学的难点,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成为中学政治教师探究的一个重点,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模式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改革要有新理念,更要有新突破。
一、激发创新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的确,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发展创新思维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可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培养学生浓厚的创新兴趣。可以运用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激发其创新的热情;可以用巧设悬念的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在讨论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启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和观点;还可以设计出开放式的课题,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等。
二、打造民主氛围
从某种角度看,传统的课堂教基本上程序式、刻板化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忠于教材。”久而久之,形成了学生唯书、唯师的心态,不敢怀疑教师,不敢怀疑书本,更不敢向权威挑战。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的心理需要。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奇异的想法,教师选择适当的角度予以鼓励性的评价。为此,尝试师生角色易位,让学生自己当老师,接受备课、上课的任务,学生感到非常的新鲜、好奇,心理上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的主动地位。
三、创设问题情景
创设问题情景是指创设与教学目的、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的事物情景,经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创新学习的兴趣,促成学生进入探究的境地,引导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的目的。比如中外哲学史上对自由的探讨非常充分。为此,教师在学生讨论自由观念时,借助于课件,将各种自由观荟萃展示,然后就提出若干问题:“自由意味着随心所欲吗?”“渺小的个人真能享受到自由吗?”“中国历史上提倡的是个人自由还是政治自由?”“获得自由的个人和社会条件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和讨论,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习精神。这样,由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身努力,学生们学习的自主性、创新性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发挥。
四、培养质疑、释疑的精神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求学生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创新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因此,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并自主地解决问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真正地学习过程、发现过程、创新过程。
五、诱导发散思维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发散思维的培养。早期的创造研究认为:发散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多地表现为学生的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因此,通过教师的发散设疑,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能在毫无压力和束缚的自由讨论中得到不断的提高。在讲授“一国两制”时,如果问:一国两制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基本内容有哪些?有哪些重大意义,这些问题虽然重要,但缺乏针对性,但如果变换角度,就会好些。如:针对李登辉的“两国论”和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你的观点怎么样?你认为台湾的出路在于何方?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方法是什么?这些问题在书本中是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但是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不惟书,不惟师”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开展研究性学习
政治小论文是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学生写政治小论文,为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发挥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学习空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的思维方法、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由于在写作政治小论文的过程中,因为没有统一的模式,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开放性比较高,学生深受鼓舞,在尝试了成功的喜悦后纷纷参与,学习热情大为高涨,效果也非常明显。开拓学生学习空间的方式还很多,比如:进行社会调查,写专题报告,进行时政演讲比赛等,只要运用得当,同样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途径。
实践证明,教师是新课堂改革下课堂创新教学的设计者、指导者,在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这个有限的时空里,教师只要本身不断地从创新的角度不懈的努力,深入实践,上下求索,就一定会使学生焕发出无限的创新活力,就一定会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
一、激发创新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的确,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发展创新思维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可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培养学生浓厚的创新兴趣。可以运用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激发其创新的热情;可以用巧设悬念的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在讨论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启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和观点;还可以设计出开放式的课题,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等。
二、打造民主氛围
从某种角度看,传统的课堂教基本上程序式、刻板化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忠于教材。”久而久之,形成了学生唯书、唯师的心态,不敢怀疑教师,不敢怀疑书本,更不敢向权威挑战。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的心理需要。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奇异的想法,教师选择适当的角度予以鼓励性的评价。为此,尝试师生角色易位,让学生自己当老师,接受备课、上课的任务,学生感到非常的新鲜、好奇,心理上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的主动地位。
三、创设问题情景
创设问题情景是指创设与教学目的、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的事物情景,经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创新学习的兴趣,促成学生进入探究的境地,引导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的目的。比如中外哲学史上对自由的探讨非常充分。为此,教师在学生讨论自由观念时,借助于课件,将各种自由观荟萃展示,然后就提出若干问题:“自由意味着随心所欲吗?”“渺小的个人真能享受到自由吗?”“中国历史上提倡的是个人自由还是政治自由?”“获得自由的个人和社会条件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和讨论,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习精神。这样,由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身努力,学生们学习的自主性、创新性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发挥。
四、培养质疑、释疑的精神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求学生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创新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因此,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并自主地解决问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真正地学习过程、发现过程、创新过程。
五、诱导发散思维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发散思维的培养。早期的创造研究认为:发散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多地表现为学生的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因此,通过教师的发散设疑,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能在毫无压力和束缚的自由讨论中得到不断的提高。在讲授“一国两制”时,如果问:一国两制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基本内容有哪些?有哪些重大意义,这些问题虽然重要,但缺乏针对性,但如果变换角度,就会好些。如:针对李登辉的“两国论”和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你的观点怎么样?你认为台湾的出路在于何方?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方法是什么?这些问题在书本中是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但是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不惟书,不惟师”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开展研究性学习
政治小论文是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学生写政治小论文,为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发挥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学习空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的思维方法、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由于在写作政治小论文的过程中,因为没有统一的模式,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开放性比较高,学生深受鼓舞,在尝试了成功的喜悦后纷纷参与,学习热情大为高涨,效果也非常明显。开拓学生学习空间的方式还很多,比如:进行社会调查,写专题报告,进行时政演讲比赛等,只要运用得当,同样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途径。
实践证明,教师是新课堂改革下课堂创新教学的设计者、指导者,在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这个有限的时空里,教师只要本身不断地从创新的角度不懈的努力,深入实践,上下求索,就一定会使学生焕发出无限的创新活力,就一定会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