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童年烙下名著的印记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qin23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统编本教材充分体现这一理念,不仅增加“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内容,还在单元教学中增添了课外自读内容,目的是让课外阅读进入语文教学体系之中。但从当前学生的课外阅读来看,学生即便读了,也是草草了事。笔者以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一书为例,谈谈整本书的阅读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给他们童年留下烙印。
  一、引导梳理概括,突出多元趣味
  整本书的容量较大,阅读完一般都需要几周乃至更长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多依赖于学生的自主阅读。如何加强过程监管,确保学生真正阅读,这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师探索的主要内容。最普通的方式就是通过考试进行,这看似有效,但在无形之中会给学生压力,压抑他们的阅读兴趣。这与推进整本书阅读的初衷是不相符的。在小学阶段课外阅读的重点是兴趣培养,即使有检查,也要让学生享受阅读的快乐。
  整本书检查,最常用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自己梳理并概括书的内容。在《西游记》整本书阅读中,笔者曾别出心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梳理概括,从而有效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围绕孙悟空进行梳理,结合“美猴王”“齐天大圣”“孙行者”三个称呼思考其所对应的主要事件;引导学生以唐僧为主线,对取经路上所遇到的困难进行分类;引导学生以猪八戒为主线,对其性格进行概括,并选择具体例子加以论证;甚至还鼓励学生以妖精为主要人物进行概括,让学生说一说,评一评,哪个妖精最厉害,哪个妖精手下小妖最多,哪个妖精最漂亮……
  对整本书内容梳理概括的方法还有很多,这需要教师大胆放手,搭建平台,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选择,然后用事例概括。这样不仅能充分体现生本地位,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效果来看,即便以学生最熟悉的孙悟空这一人物为主线,要真正概括到位,学生也要对整本书的内容有所了解。从结果来看,学生对概括妖精最感兴趣,他们甚至为了证明自己推荐的妖精最厉害,还从书中找出不少细节加以佐证,这也间接推动了对整本书的阅读。
  对整本书的内容进行梳理概括,看似简单,但是要概括到位,却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整本书,这正是梳理概括的目的。整本書阅读,推促学生主动阅读才是关键,梳理只是最基本的任务,是让他们初读、再读、深读的基础。如果梳理概括过于教条,过于重视方法指导,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而不能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结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二、紧扣人物阅读,尊重个性体验
  要真正上好阅读指导课,就可以在文本人物上做文章,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是感性的,他们阅读整本书,印象最深的必然是人物,至于写作技巧却考虑不了那么多。对文本的人物解读,教师不必直接照搬《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内容、名家解说,导读的目的不是考试,而是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在阅读中,教师要善于放手,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鼓励他们读出自己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小学生年龄相仿,但由于生活经历、阅读积累,乃至审美体验等方面有所不同,导致他们对文本中人物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教师要善于从中发现这一差异,多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见解,增加他们的阅读信心,鼓励他们坚持阅读下去。这也是导读的目的之一。如《三打白骨精》这一章节,在猪八戒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过程中,有学生说猪八戒有点“好色”,对白骨精变的美少女产生好感,结果“美少女”却被孙悟空赶走,乃至打死,是对一种美的形象的毁灭,这自然遭到猪八戒的“报复”……
  虽然学生的分析并不一定准确,但至少说明已在思考,还接地气,充满生活情味,而不是简单的人云亦云。同样在对白骨精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中,有学生进行了个性解读,他们认为白骨精阴险狡诈,善于抓住对方团队中的矛盾进行挑拨离间。比如抓住了唐僧心地善良的特点,抓住了猪八戒好色、爱管闲事的特点上演苦肉计,变成美少女,结果被打死,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唐僧的同情心,还能从中激发猪八戒的不满,以便引发团队矛盾,让整个取经队伍陷入困境。对猪八戒、白骨精、唐僧等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学生也许没有分析到位,却是结合自己的想法进行的,属于他们的个性阅读体验,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孙绍振先生曾经说过:“作品分析的最终目标不应是此一作品与其他作品之间的共同点,而应该是其特殊点、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感悟,尽可能给他们搭建展示的平台,并加以肯定赞扬,鼓励学生坚持阅读下去。针对有价值观错误倾向的,教师应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介入,在保证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加以引导,而不是一味迁就。
  三、渗透表达技巧,指向迁移运用
  学以致用。习作水平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也许学生在阅读整本书时,只有阅读的兴趣,没有写作的意识。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加以渗透,让他们在收获阅读快乐、丰富阅读积累的同时,能从中借鉴写作表达技巧与艺术手法,并经过适当的方式进行提炼,引导他们运用在习作中。对整本书阅读,从中渗透写作技巧,不能压制他们的阅读兴趣。
  同样还是《三打白骨精》,对“婆婆”这样描写:“假变一婆婆,两鬓如冰雪。走路慢腾腾,行步虚怯怯。弱体瘦伶仃,脸如枯菜叶。颧骨往上翘,嘴唇往下别。老年不比少年时,满脸都是荷叶摺。”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结合诗句说说意思,接着让他们说说作者这样写的好处,让他们认识到白骨精这样做的目的是想得到唐僧的同情。接着引导他们用比喻的方式写一写老师,不要求写出诗句,但要求抓住主要特征来写。
  这里人物描写的字数有点少,还是采用诗句的形式进行,极富艺术表现手法,运用了较多的修辞手法,并且围绕“衰老”特征从顺序、虚实、比较逐步展开。如果想让学生全部掌握,必然是强人所难。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赏析,让他们从中感知其中的一种表达技巧。至于运用,要求学生以教师为对象进行描写,结合他们的实际水平,尝试采用比喻的手法进行,这样既有效降低了仿写难度,又能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
  教师还可以主动引导学生将名著中的经典内容与教材中所节选内容进行对比,与教材中类似的表达技巧进行比较,引导他们从中理解表达手法,并进行迁移运用。对名著表达手法来说,即便是一个简单的人物描写,往往也涉及很多技巧,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结合单元训练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一种对学生进行训练。这样一来不影响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二来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技巧。
  整本书阅读的具体方法还有很多,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根据需要灵活渗透阅读方法,让他们在学会阅读的同时,也能真正让一本书在他们的童年阶段留下深刻印象,乃至一辈子铭记,这才是推进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市晋光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所谓“微课”,就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师生对重点、难点、疑点或盲点内容的完整学习流程,它具有时间短、内容精、易操作、易传播等特点。在“互联网 ”时代,微课犹如一股春风,给“大一统”“标准化”“齐步走”的班级集体授课带来新的气息。教学中,我以教材为“经”,以学生为“纬”,以延伸为“轴”,充分发挥微课的教学功能,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让课堂教学因微课变得情趣盎然、多姿多彩。  一、去陌生化:在微
于泽元教授十分推崇群文阅读,他将群文阅读定义为围绕一个或多个主题选择一组文章展开阅读,以集体构建的形式来达成师生之间的共识。从于泽元教授对群文阅读的解释来看,开展群文阅读的关键在于选择一个好的主题,之后才能从议题出发选择一组合适的文章,既要拓展学生视野,也要符合学生年龄认知,还要有助于学生开展交流与讨论。笔者以群文阅读教学为视角,探讨以议题为主线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旨在优化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提高学
口语交际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编本教材在口语交际的编排上体现了按序排列的特点,在口语交际能力的目标上体现了前后衔接、螺旋上升的特点。在统编本一年级的口语交际训练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文本,把握好口语交际在编排上的特点,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一、关注交际习惯培养,贯穿教学始终  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对学生来说可谓终身受用,统编本教材从低年段就非常
小说主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要素来描述故事内容,情节是小说中用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厘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是阅读小说的基础,也是读懂故事的起点。笔者以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的微型小说《在柏林》为例,谈谈帮助学生理解小说情节的策略。  一、找出故事线索,厘清情节前因后果  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就像有一根线索在紧紧地维系着,阅读小说时只要找出这条贯串全文的
习作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明确指导方向,习作教学才能更具指向性。明确“指向性”,强化“方向性”,让每一次习作指导都能明确解决学生的习作问题,学生的习作能力才能逐渐得到提升。  但在日常习作指导中,教师经常会忽略学生存在的关键问题,缺乏对学生习作的精准“诊断”,教学时也只是笼统地罗列出学生习作中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泛泛的要求。“描写不具体”“中心不突出”这些习作中的关键性问题,在习作指导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在本栏目中,祝宝玉老师从“约读、越读、悦读”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阅读,从而让学生喜爱阅读。郑娟娟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阐述了自己在阅读教学方面的具体做法。孙汝老师则以“烹调”语文的方式,为学生调制出了浓浓的语文味,让学生获得营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
【设计理念】  教者尝试以文字、文章、文学、文化为教学内容设計课堂结构,进行《观书有感》的教学,实现古诗教学“文字落实、文章上口、文学有味、文化体认”的新追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读书吗?假如让你以“读书有感”为题写一段话,你会写些什么?  知道宋朝大诗人朱熹是怎么写“读书有感”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学习一首古诗,我们可以从文字、文章、
唐朝韩愈提出过治学的“四美”,那就是“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也就是说要“多读”“深思”“虚心”“躬行”。文字是可以“煮”的,坏的文章文字味同嚼蜡,自然不用煮,但好的文章文字可以咀嚼,也有色香味,需要烹、炒、炖、涮等,才能烹调出滋味来,才能脍炙人口,让读者唇齿留香,回味悠长。  一、咬文嚼字,让文字鲜活  宋朝杨万里在《庸言》中也说:“学而不化,非学也。”说明读书不能浮光
随着电子阅读逐渐取代纸质阅读,我们也发现阅读正向着快餐化、碎片化发展,图片阅读不知不觉占据了我们的眼球和阅读世界。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读图时代”:一种对图像的崇拜正在让人们陷于感性主义和快乐原则的沉迷之中,读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是对“图片阅读”的无限趋近,却失去了对文字的耐心品味。  一、现状解析:“快感 节约”  毫无疑问,充斥我们眼帘的图文并茂的各类读物,直观形象,读来省时省力,就像考驾照时人
搭建阅读支架是课堂常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可以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刻认知,提升阅读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话题型支架、图表型支架、活动型支架以及综合型支架等几方面搭建阅读支架,以使学生在支架的助力下自主阅读,提升阅读的水平。  支架是指起支撑作用的构架,阅读支架即是学生阅读学习中的脚手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所学课文的特点为学生搭建适切的支架,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