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Andenson法治疗儿童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ar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改良Andenson法治疗儿童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CIN)的手术效果。

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河北省眼科医院就诊的56例儿童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的患者采用改良Andenson法进行手术治疗,依据代偿头位的大小,首选将两眼慢相侧的一对配偶肌施行超长量后徙,观察手术的远期效果。

结果

术后眼位均正位,无眼球运动受限。代偿头位术前平均(28.29±5.90)°,术后平均(3.26±5.20)°;代偿头位治愈48例(85.7%),好转8例(14.3%)。术后54例(96.4%)存在双眼视觉,46例(82.1%)存在立体视觉。

结论

采用两眼慢相侧的一对配偶肌超长量后徙,治疗存在轻中度代偿头位的儿童CIN,操作简单,创伤小,效果良好;对于存在稳定代偿头位的患者早期手术有利于视力和双眼视觉的恢复。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A与B超、CT对眼内异物的诊断及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5月至2014年3月在延安市人民医院就诊的48例(48只眼)眼外伤术前诊断为眼内异物患者的A与B型超声图像和CT图像,并与手术所见进行对比观察。结果48例中确诊眼内异物43例。术前A与B超检查漏诊3例,出现假阳性5例,检出率83.33%(40/48);正确诊断40例,确诊率93.02%(40/43)。CT扫描漏诊8例,否
【摘要】随着免疫预防观念的普及和深入,居民越来越重视疫苗质量和接种安全,同时对接种流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中心从人性化角度出发,贴合当前居民对预防接种工作的总体需求,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突破传统服务流程和惯性做法的束缚,在重新调整预防接种门诊布局的基础上,优化免疫接种流程,整合登记预约、收费、接种等环节,改造门诊软硬件,明显提升了预防接种工作效率,更有效保障了疫苗质量和接种效果,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