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困生指因自身(含智力障碍)或学校、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导致学习成绩、技能长期或一直明显滞后的学生。由于这些学生来源于不同班级,因此他们自然也是学校教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学困生的存在,不仅影响学校教育教学效果,更有悖于素质教育。因此,转化或避免学困生的产生,便成了学校提高教学效果,全面育人的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全面提高质量,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本人于近期对校内外(城乡结合)百名学困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通过调查统计,被调查的107名同学对自己成为学困生原因作出了314次选择。期中城市学生共作出188次选择,乡镇学生作出126次选择。据表不难看出,城乡学困生的产生原因不尽相同,但主要原因集中表现在:
1.懒惰贪玩,不求上劲。
2.结交了不良朋友。
3.家长管教无方。
4.班级人数过多,疏于管教。
5.学习动机(目的)不明确。
6.学习方法欠妥。
综上可知,要减少或避免学困生的产生,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克服不足,端正态度
学生刚入学时,几乎都充满好奇、向往。但随着教学秩序的正常开展,学生便会在课内外受到种种制约。(如:课堂不能乱动和随意插嘴;课间不允许追逐打闹:作业要认真及时等)这些“制约”不同程度地困扰着学生。这其中一些娇生惯养、个性贪玩、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就会较容易地让“惰性”占据思想的主导,而轻视、忽视学习的存在。此时,如果没有老师及家长及时得法的教育引导,该生便会逐步步入懒惰贪玩的漩涡。身处“漩涡”的学生由于缺乏自主的学习、及时的巩固,成绩表现自然不佳。成绩差及不佳的表现恰恰又会招来师生异样“对待”,这样的对待往往较容易在学生的心里投下不公、逆反的阴影。与此同时,学习的吃力,自信心的下降,又会导致学习兴趣大减,甚至荡然无存。久而久之,便在无形中使自己沦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学困生。因此,这段时期(甚至整个小学阶段)是学校联合家庭帮助学生克服不足,端正学习态度的关键时期。
二、树立榜样,引导交流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育学生及子女亦是如此。正面的榜样可以润物无声地带动一个集体健康,向上地发展。反之,则会给教育教学乃至日后的社会带来无穷的危害。在整个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年纪小、阅历浅、是非难辨、模仿性强。因此,在这个时期树立三重(教师、家长、典型人物)榜样可谓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教师:工作严谨负责,关心集体,谦虚好学,待人真诚。
2.家长:能时刻注意生活小节:不太图享受,能吃苦耐劳,生活俭朴,讲究卫生,工作认真负责,礼貌待人。
3.典型人物:这类榜样可以是学校年龄相仿的同学,也可以是左邻右舍的玩伴,甚至是社会上的先进人物。
有了教师、家长及典型人物的三重榜样的作用,学生(孩子)成长也就有了极佳的参照。即便如此,学校和家庭也不能放松警惕,仍然应全面、细心、持久地监督、引导。一旦发现学生(孩子)与一些不良伙伴混在一起时,首先要及时制止,帮其分清是非,树立正确的择友观;其次,帮助引导他向身边的榜样看齐。鼓励他们勇于与这些优秀的榜样相识、相交。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注意沟通,做好参谋
1.教育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先导和补充。因此,及时、经常地与家长沟通,有利于学校全面了解学生的自我服务、学习表现、个性心理等。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学习、待人、工作等各方面的情况。有了学校、家庭对学生全面真实的了解,才更有利于学校、家庭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引导。
2.利用活动,给家长传经送宝。由于社会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很多家长迫于生计的压力,忙于工作,不同程度疏忽了子女的管教。此时,学校如能及时通过每周一次的开放日或定期的家长学校讲座,帮助这些“迷途”的家长重新审视和认清子女教育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再传授一些教育孩子学习、生活的常识或方法给家长,那么必将有利于减少或避免学困生的产生。同时,通过这一举措还能拉近家长与学校的距离,更好的促进学生(孩子)较全面、健康地发展。
四、严控班额,精细管教
众所周知,班级授课制由来已久。因为它的集中、高效,所以已为几乎所有的国家采用。然而,班级授课制中的班级人数是有一定科学讲究的(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班级人数45人左右为宜)。学生过少,显然浪费教育教学资源;学生过多,教育教学资源相对不足,教师精力有限,势必会对少数学生的成长造成某些疏忽。(如:课堂发言面窄,学生语言的表达及胆量得不到锻炼、提高;作业难以及时批阅,知识掌握不能及时了解、巩固;班级管理及组织集体活动难度大等)众多无奈的疏忽(并非人为)构成了不正常的教育教学“盲区”。而这些盲区恰恰就是学困生的产生的温床之一。因此,严格控制班级学生数,并实施精心细致的管理教育,必定有利于全体学生智育、身心的发展。
五、帮学生(孩子)明确学习动机
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的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实践证明,一个人只有明确做事的目的,才能更加积极地投身到该项工作中去。学习也是如此。
以上只是本人对学困生的产生影响较大的几个方面的一些粗浅的概括。综合前面的调查,不难看出要減少或避免学困生的产生必须要有学校、家庭、社会及个体自身多方面因素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在减少或避免学困生产生工作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全面提高质量,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本人于近期对校内外(城乡结合)百名学困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通过调查统计,被调查的107名同学对自己成为学困生原因作出了314次选择。期中城市学生共作出188次选择,乡镇学生作出126次选择。据表不难看出,城乡学困生的产生原因不尽相同,但主要原因集中表现在:
1.懒惰贪玩,不求上劲。
2.结交了不良朋友。
3.家长管教无方。
4.班级人数过多,疏于管教。
5.学习动机(目的)不明确。
6.学习方法欠妥。
综上可知,要减少或避免学困生的产生,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克服不足,端正态度
学生刚入学时,几乎都充满好奇、向往。但随着教学秩序的正常开展,学生便会在课内外受到种种制约。(如:课堂不能乱动和随意插嘴;课间不允许追逐打闹:作业要认真及时等)这些“制约”不同程度地困扰着学生。这其中一些娇生惯养、个性贪玩、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就会较容易地让“惰性”占据思想的主导,而轻视、忽视学习的存在。此时,如果没有老师及家长及时得法的教育引导,该生便会逐步步入懒惰贪玩的漩涡。身处“漩涡”的学生由于缺乏自主的学习、及时的巩固,成绩表现自然不佳。成绩差及不佳的表现恰恰又会招来师生异样“对待”,这样的对待往往较容易在学生的心里投下不公、逆反的阴影。与此同时,学习的吃力,自信心的下降,又会导致学习兴趣大减,甚至荡然无存。久而久之,便在无形中使自己沦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学困生。因此,这段时期(甚至整个小学阶段)是学校联合家庭帮助学生克服不足,端正学习态度的关键时期。
二、树立榜样,引导交流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育学生及子女亦是如此。正面的榜样可以润物无声地带动一个集体健康,向上地发展。反之,则会给教育教学乃至日后的社会带来无穷的危害。在整个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年纪小、阅历浅、是非难辨、模仿性强。因此,在这个时期树立三重(教师、家长、典型人物)榜样可谓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教师:工作严谨负责,关心集体,谦虚好学,待人真诚。
2.家长:能时刻注意生活小节:不太图享受,能吃苦耐劳,生活俭朴,讲究卫生,工作认真负责,礼貌待人。
3.典型人物:这类榜样可以是学校年龄相仿的同学,也可以是左邻右舍的玩伴,甚至是社会上的先进人物。
有了教师、家长及典型人物的三重榜样的作用,学生(孩子)成长也就有了极佳的参照。即便如此,学校和家庭也不能放松警惕,仍然应全面、细心、持久地监督、引导。一旦发现学生(孩子)与一些不良伙伴混在一起时,首先要及时制止,帮其分清是非,树立正确的择友观;其次,帮助引导他向身边的榜样看齐。鼓励他们勇于与这些优秀的榜样相识、相交。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注意沟通,做好参谋
1.教育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先导和补充。因此,及时、经常地与家长沟通,有利于学校全面了解学生的自我服务、学习表现、个性心理等。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学习、待人、工作等各方面的情况。有了学校、家庭对学生全面真实的了解,才更有利于学校、家庭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引导。
2.利用活动,给家长传经送宝。由于社会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很多家长迫于生计的压力,忙于工作,不同程度疏忽了子女的管教。此时,学校如能及时通过每周一次的开放日或定期的家长学校讲座,帮助这些“迷途”的家长重新审视和认清子女教育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再传授一些教育孩子学习、生活的常识或方法给家长,那么必将有利于减少或避免学困生的产生。同时,通过这一举措还能拉近家长与学校的距离,更好的促进学生(孩子)较全面、健康地发展。
四、严控班额,精细管教
众所周知,班级授课制由来已久。因为它的集中、高效,所以已为几乎所有的国家采用。然而,班级授课制中的班级人数是有一定科学讲究的(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班级人数45人左右为宜)。学生过少,显然浪费教育教学资源;学生过多,教育教学资源相对不足,教师精力有限,势必会对少数学生的成长造成某些疏忽。(如:课堂发言面窄,学生语言的表达及胆量得不到锻炼、提高;作业难以及时批阅,知识掌握不能及时了解、巩固;班级管理及组织集体活动难度大等)众多无奈的疏忽(并非人为)构成了不正常的教育教学“盲区”。而这些盲区恰恰就是学困生的产生的温床之一。因此,严格控制班级学生数,并实施精心细致的管理教育,必定有利于全体学生智育、身心的发展。
五、帮学生(孩子)明确学习动机
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的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实践证明,一个人只有明确做事的目的,才能更加积极地投身到该项工作中去。学习也是如此。
以上只是本人对学困生的产生影响较大的几个方面的一些粗浅的概括。综合前面的调查,不难看出要減少或避免学困生的产生必须要有学校、家庭、社会及个体自身多方面因素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在减少或避免学困生产生工作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