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专学生是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毕业后将直接步入社会,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加强和改进中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借鉴了传统儒学思想,融入德育工作中,为中专学校道德教育在思想观念、方式方法、管理运行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传统儒学思想 中专德育工作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6(b)-0125-02
1 当前中专学生的特点、思想状况以及中专学校德育工作现状
当前中专学生的特点,主要有:个性突出,强调自我,勇于表现,讲“哥们义气”,冲动。在思想行为上,主要问题表现为如下几点。
1.1 厌学情绪普遍
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是,有不少学生步入中专校门是“身不由已”。成绩差、高考无望,是最主要原因。他们跟不上专业课程的学习,所以厌学,频繁逃课,甚至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抱着“混文凭”的态度得过且过。
1.2 不思进取
大部分中专学生由于心理不成熟,所以不能根据自身特点和所学专业规划职业生涯。没有了目标,自然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1.3 自我为中心
随着家庭收入的增长,父母更加注重对孩子的物质关怀,而忽略了心理关爱。未成年人面对社会的物质刺激,在个性养成上很容易出现自尊心过强,固执己见,不考虑他人感受,不计后果。
面对以上情况,加强中专德育工作的研究,开展新形势下的有特色的德育工作就成为当前紧要性的任务。但是,目前中专学校的德育工作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在部分学校依然没有被正确认识。其次,德育工作的形式较单一,除了开设德育课,开展德育活动外,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想品德教育与自己的工作没什么关系。再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不强,对学生的实际触动也不大。最后,与学生的家长对孩子思想品德方面的发展情况沟通少,不能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2 传统儒学思想引进中专德育工作中的必要性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制定并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新时期新阶段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其中,特别提到,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传统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如今,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的儒家思想不仅担负了推广汉语文化教育的作用,更对中国优良传统道德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为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那个时代,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即学有所成者应该做官造福百姓。他教育弟子是想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有好的修养,极高的品德。所以,孔子非常重视将道德教育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传统儒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即以人为本。这正符合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标—— 以人的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长为培养方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个人的特点,提高道德素养,提升发展潜能,而不是只把人当做传承文化知识的载体。
同时,儒学思想的“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理论更加成熟,也更贴近百姓的生活。将传统的儒学思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融入中专德育工作中,会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介绍,变居高临下地灌输教导高尚的情操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和触动学生的心灵,从而实现道德教育的良好效果。
3 传统儒学思想在中专学校德育工作中的运用
3.1 以“仁”德教育为先,加强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儒学思想的精髓是“仁”,即“爱人”,是君子的根本品德,表现为爱自己,爱父母,爱兄弟,爱朋友,爱民族,爱国家。同时,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出生时每个人都一样,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造成的。因而,人人都必须受教育,成为一个拥有健全人格、能够根据所学立足社会的人。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而这一点也正是当今世界各国重视普及教育,提高全民素质的共识。儒家学说认为,通过教育,人人可以成为圣贤,可以成为君子。而教育先要教会學生做人,即德育之根本。实施德育的过程就是塑造和完善人格的过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曾经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影响至今。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压力不断加大,除了健康的身体,合理的知识结构,保证顺利工作的相应技能,拥有一个完善的人格更为重要。因此说,中专学校的校级领导应该更加重视和关注德育工作的开展,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应该更加坚定信念和创新式地发展本职工作,所有其他专业课教师也要重视课堂教育中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关注。
3.2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现在的学生有个性,追求自我,爱标新立异。所以总是与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格格不入。其实,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妨换个角度看问题,想一想是不是我们在制定学生守则时有忽视学生合理需求、不够人性化的方面。举个例子:在许多单位的办公楼前经常有大片的绿化带,但着急办事的人常常踩着草坪走最近的路到正门,久而久之,在绿油油的草坪上就露出一条难看的凹凸不平的土路。与其这样,我们莫不如在铺草坪时就修出这样一条鹅卵石小路,方便步行办事的人呢。回到学生管理这里,如果校规校纪只针对学生,而与教师的行为规范无关,那么怎么能让学生从内心认同这样的做法呢?比如,禁止学生吸烟,而不少男性教师却在教学区、办公区当着学生面吸烟。现在不少学生都很偏激,他们可能仅凭这一点就以偏概全,认为学校的管理就是压制他们,甚至以敢于违反校规校纪为荣。这种情况下,德育教师在课堂上再如何苦口婆心地教育也不会取得很好效果。 另外,对学生的管理,也不能简单地按照非白即黑来作为判定惩罚的依据。道德教育是一个过程,如果一味地追求表面的虚假的结果,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我们要以平等的视角与学生交流,耐心地听取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而不是暴力地管制。我们只有切实知道他们的感受,才能决定下一步如何引导,从而让他们自己认识到问题的对与错。
(2)由近及远,推己及人。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就其在中专德育工作中的意义来说,最能触动学生心灵的还是自己辛劳的父母和家庭的影响。不少学生出现厌学情绪,不思进取,除了自身原因,更多的还是源自家庭教育和父母关爱的缺失。这一点,在农村留守孩子(父母外出务工)和部分城市孩子(父母忙于经商)的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班主任、德育教学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应该多留意行为表现异常的孩子,课下多与他们交流沟通,并尽可能联系家长及时反馈其孩子在校内的表现,提醒家长多关心孩子的成长。
(3)因材施教。
一直以来,德育工作的难点都在于学生的不配合。这主要是因为,不少学校把学生的道德教育等同于上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育,不能有效地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课上与课下相结合,专业学习与心理辅导相结合的教育合力。
孔子倡导的因材施教,不仅适用于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应在道德教育方面发挥其积极的作用。高尚的情操能够引导学生进步,爱国的事例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但它们不能确保每一位学生都会受到心灵的触动,产生积极进取的动力。这就需要德育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大量的现实生活素材,让学生认知培养高尚情操的重要性。不妨利用学生追星的心理,多介绍“德艺双馨”的明星成名前的艰辛和成名后回报社会的事例,正面引导学生喜爱明星但不迷失自我,以崇拜的明星为榜样激励自己。还可以通过校园活动、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采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其中。
专业课教师是教授学生掌握走向社会的专业本领。每一位教师不能以成绩高低评判学生优差,而是应该启发学生,让他们不失去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应该在授课时强调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特别是关注先进学生、落后学生和有特点的学生,做到及时发现,因势利导。针对先进学生就积极鼓励,发挥他们传帮带作用,带领更多学生思想进步。针对落后学生,多聊天多交流,尽快发现问题根源,寻求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心理辅导教师、学校和家长的支持,发掘学生优点,帮助学生找到自我价值,树立追求进步的信心。针对有特点的学生,扬长避短,帮助他們在发挥专业所长的同时积极追求思想进步。
为了更好地在中专学校推进德育工作,离不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一线教师,更离不开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和与家长的密切联系,还有社会的关注与舆论的正确引导。“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每一位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综上所述,传统儒学思想在当今中专德育教育工作中仍然可以发挥重要的现实作用。我们要有的放矢,综合运用,继续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加强其他专业课程教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切实帮助中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感受到学校和家庭的关爱,增强爱家爱党爱国的情感,立志报国,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09]11号)[Z].
关键词:传统儒学思想 中专德育工作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6(b)-0125-02
1 当前中专学生的特点、思想状况以及中专学校德育工作现状
当前中专学生的特点,主要有:个性突出,强调自我,勇于表现,讲“哥们义气”,冲动。在思想行为上,主要问题表现为如下几点。
1.1 厌学情绪普遍
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是,有不少学生步入中专校门是“身不由已”。成绩差、高考无望,是最主要原因。他们跟不上专业课程的学习,所以厌学,频繁逃课,甚至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抱着“混文凭”的态度得过且过。
1.2 不思进取
大部分中专学生由于心理不成熟,所以不能根据自身特点和所学专业规划职业生涯。没有了目标,自然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1.3 自我为中心
随着家庭收入的增长,父母更加注重对孩子的物质关怀,而忽略了心理关爱。未成年人面对社会的物质刺激,在个性养成上很容易出现自尊心过强,固执己见,不考虑他人感受,不计后果。
面对以上情况,加强中专德育工作的研究,开展新形势下的有特色的德育工作就成为当前紧要性的任务。但是,目前中专学校的德育工作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在部分学校依然没有被正确认识。其次,德育工作的形式较单一,除了开设德育课,开展德育活动外,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想品德教育与自己的工作没什么关系。再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不强,对学生的实际触动也不大。最后,与学生的家长对孩子思想品德方面的发展情况沟通少,不能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2 传统儒学思想引进中专德育工作中的必要性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制定并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新时期新阶段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其中,特别提到,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传统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如今,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的儒家思想不仅担负了推广汉语文化教育的作用,更对中国优良传统道德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为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那个时代,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即学有所成者应该做官造福百姓。他教育弟子是想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有好的修养,极高的品德。所以,孔子非常重视将道德教育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传统儒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即以人为本。这正符合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标—— 以人的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长为培养方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个人的特点,提高道德素养,提升发展潜能,而不是只把人当做传承文化知识的载体。
同时,儒学思想的“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理论更加成熟,也更贴近百姓的生活。将传统的儒学思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融入中专德育工作中,会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介绍,变居高临下地灌输教导高尚的情操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和触动学生的心灵,从而实现道德教育的良好效果。
3 传统儒学思想在中专学校德育工作中的运用
3.1 以“仁”德教育为先,加强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儒学思想的精髓是“仁”,即“爱人”,是君子的根本品德,表现为爱自己,爱父母,爱兄弟,爱朋友,爱民族,爱国家。同时,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出生时每个人都一样,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造成的。因而,人人都必须受教育,成为一个拥有健全人格、能够根据所学立足社会的人。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而这一点也正是当今世界各国重视普及教育,提高全民素质的共识。儒家学说认为,通过教育,人人可以成为圣贤,可以成为君子。而教育先要教会學生做人,即德育之根本。实施德育的过程就是塑造和完善人格的过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曾经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影响至今。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压力不断加大,除了健康的身体,合理的知识结构,保证顺利工作的相应技能,拥有一个完善的人格更为重要。因此说,中专学校的校级领导应该更加重视和关注德育工作的开展,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应该更加坚定信念和创新式地发展本职工作,所有其他专业课教师也要重视课堂教育中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关注。
3.2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现在的学生有个性,追求自我,爱标新立异。所以总是与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格格不入。其实,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妨换个角度看问题,想一想是不是我们在制定学生守则时有忽视学生合理需求、不够人性化的方面。举个例子:在许多单位的办公楼前经常有大片的绿化带,但着急办事的人常常踩着草坪走最近的路到正门,久而久之,在绿油油的草坪上就露出一条难看的凹凸不平的土路。与其这样,我们莫不如在铺草坪时就修出这样一条鹅卵石小路,方便步行办事的人呢。回到学生管理这里,如果校规校纪只针对学生,而与教师的行为规范无关,那么怎么能让学生从内心认同这样的做法呢?比如,禁止学生吸烟,而不少男性教师却在教学区、办公区当着学生面吸烟。现在不少学生都很偏激,他们可能仅凭这一点就以偏概全,认为学校的管理就是压制他们,甚至以敢于违反校规校纪为荣。这种情况下,德育教师在课堂上再如何苦口婆心地教育也不会取得很好效果。 另外,对学生的管理,也不能简单地按照非白即黑来作为判定惩罚的依据。道德教育是一个过程,如果一味地追求表面的虚假的结果,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我们要以平等的视角与学生交流,耐心地听取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而不是暴力地管制。我们只有切实知道他们的感受,才能决定下一步如何引导,从而让他们自己认识到问题的对与错。
(2)由近及远,推己及人。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就其在中专德育工作中的意义来说,最能触动学生心灵的还是自己辛劳的父母和家庭的影响。不少学生出现厌学情绪,不思进取,除了自身原因,更多的还是源自家庭教育和父母关爱的缺失。这一点,在农村留守孩子(父母外出务工)和部分城市孩子(父母忙于经商)的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班主任、德育教学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应该多留意行为表现异常的孩子,课下多与他们交流沟通,并尽可能联系家长及时反馈其孩子在校内的表现,提醒家长多关心孩子的成长。
(3)因材施教。
一直以来,德育工作的难点都在于学生的不配合。这主要是因为,不少学校把学生的道德教育等同于上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育,不能有效地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课上与课下相结合,专业学习与心理辅导相结合的教育合力。
孔子倡导的因材施教,不仅适用于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应在道德教育方面发挥其积极的作用。高尚的情操能够引导学生进步,爱国的事例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但它们不能确保每一位学生都会受到心灵的触动,产生积极进取的动力。这就需要德育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大量的现实生活素材,让学生认知培养高尚情操的重要性。不妨利用学生追星的心理,多介绍“德艺双馨”的明星成名前的艰辛和成名后回报社会的事例,正面引导学生喜爱明星但不迷失自我,以崇拜的明星为榜样激励自己。还可以通过校园活动、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采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其中。
专业课教师是教授学生掌握走向社会的专业本领。每一位教师不能以成绩高低评判学生优差,而是应该启发学生,让他们不失去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应该在授课时强调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特别是关注先进学生、落后学生和有特点的学生,做到及时发现,因势利导。针对先进学生就积极鼓励,发挥他们传帮带作用,带领更多学生思想进步。针对落后学生,多聊天多交流,尽快发现问题根源,寻求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心理辅导教师、学校和家长的支持,发掘学生优点,帮助学生找到自我价值,树立追求进步的信心。针对有特点的学生,扬长避短,帮助他們在发挥专业所长的同时积极追求思想进步。
为了更好地在中专学校推进德育工作,离不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一线教师,更离不开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和与家长的密切联系,还有社会的关注与舆论的正确引导。“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每一位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综上所述,传统儒学思想在当今中专德育教育工作中仍然可以发挥重要的现实作用。我们要有的放矢,综合运用,继续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加强其他专业课程教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切实帮助中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感受到学校和家庭的关爱,增强爱家爱党爱国的情感,立志报国,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09]11号)[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