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只有1400口人、9平方公里的小村,连续三届被评为国家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全村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计划生育率、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利用率等多项指标都达到100%——扶余县新万发镇新农村村,这个早已远近闻名的小康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曾得到过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的赞许。
走进新农村村你会发现,握惯了锄头的农民兄弟,在种庄稼的同时,还把文明“种”在了这块土地上。
农民们选中了农历元宵节,作为一年播种知识和文化的开始,学科技知识、学法律,一年办几十次培训班,年年办、年年学。
“现在都讲究科学养殖,按照培训班学到的内容,试着养猪,1年下来净赚2万多元。”在职业技能培训、“农家书屋”和农民文化宣传队等农村文化力量的影响带动下,农民们已不再完全依赖土地,各家各户搞收购、搞养殖,新农村村的二、三产业蓬勃发展起来。
这个村村民的人年均收入已超万元,农民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衣食住行、孩子读书、卫生保健都在向城里人看齐。但是有了钱,如何提高农民的快乐值和幸福度,是值得思索的大事。
近年来,新农村村采取集资的办法,共投资900多万元,为村民们建起了健身活动广场、功能齐全的村服务中心,多功能大厅、图书室、档案室、医疗卫生室、少年宫等一应俱全。
有了活动的空间,不少“能人”走了出来,吹拉弹唱、打球练操都能来几手;原汁原味的填曲,填上对好日子的赞美,二人传小调说的都是农民的新风新政……独具魅力的民间文化节目逐一在台上亮相。老人们相互搀扶,孩子们手拉着手,一起赶来观看演出。农民们大大方方走到台上,抓过麦克风就开唱,都是平时天天见到的乡里乡亲,一曲歌罢,无论好坏,台下都是掌声雷动。
“土壤”、“种子”都具备,在平时空闲,村民们都动起来,‘种’出了一个文明的乐园。
从文明的受教者,变成文明的传播者,农民变成了主体,在这一过程中,握过锄头的手无需擦掉泥土,淳朴的面容无需涂脂抹粉就可以令人惊艳,他们登上舞台就是主演,演的就是活着的农村传统和未来,演的就是生活的这方土地的血脉。
这场蕴含变革的文明耕作,还创造着农民新的“文明基因”。
20年间,新农村村4次改建扩建校舍,从最初的15间土平房到现在38间彩钢瓦结构校舍,全村最好的房子永远是学校。
新农村村最荣耀的事,从来不是谁家发了财,哪个当了官。学生考上了重点高中,上了大学,村里比过年都热闹,噼哩叭啦的鞭炮声中,乡亲们把孩子和家长请到全村最高的台子上。戴红花,得奖金不说,村里老少从此更加确信“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村里在发扬传统美德上实施评比选树机制,每年通过评选,奖励一批好公公、好婆婆、好儿子、好媳妇、致富能人等,通过树立典型,带动全村社会风气、精神面貌向好的方向发展。
“种”下兴趣,“种”下习惯,“种”下幸福,“种”下观念。新农村村根植于农民生活、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建设,在各界携手进行的施肥、浇水和培育下,深埋于乡间土壤的文明种子迅速开花、结果,并随风传播。
走进新农村村你会发现,握惯了锄头的农民兄弟,在种庄稼的同时,还把文明“种”在了这块土地上。
农民们选中了农历元宵节,作为一年播种知识和文化的开始,学科技知识、学法律,一年办几十次培训班,年年办、年年学。
“现在都讲究科学养殖,按照培训班学到的内容,试着养猪,1年下来净赚2万多元。”在职业技能培训、“农家书屋”和农民文化宣传队等农村文化力量的影响带动下,农民们已不再完全依赖土地,各家各户搞收购、搞养殖,新农村村的二、三产业蓬勃发展起来。
这个村村民的人年均收入已超万元,农民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衣食住行、孩子读书、卫生保健都在向城里人看齐。但是有了钱,如何提高农民的快乐值和幸福度,是值得思索的大事。
近年来,新农村村采取集资的办法,共投资900多万元,为村民们建起了健身活动广场、功能齐全的村服务中心,多功能大厅、图书室、档案室、医疗卫生室、少年宫等一应俱全。
有了活动的空间,不少“能人”走了出来,吹拉弹唱、打球练操都能来几手;原汁原味的填曲,填上对好日子的赞美,二人传小调说的都是农民的新风新政……独具魅力的民间文化节目逐一在台上亮相。老人们相互搀扶,孩子们手拉着手,一起赶来观看演出。农民们大大方方走到台上,抓过麦克风就开唱,都是平时天天见到的乡里乡亲,一曲歌罢,无论好坏,台下都是掌声雷动。
“土壤”、“种子”都具备,在平时空闲,村民们都动起来,‘种’出了一个文明的乐园。
从文明的受教者,变成文明的传播者,农民变成了主体,在这一过程中,握过锄头的手无需擦掉泥土,淳朴的面容无需涂脂抹粉就可以令人惊艳,他们登上舞台就是主演,演的就是活着的农村传统和未来,演的就是生活的这方土地的血脉。
这场蕴含变革的文明耕作,还创造着农民新的“文明基因”。
20年间,新农村村4次改建扩建校舍,从最初的15间土平房到现在38间彩钢瓦结构校舍,全村最好的房子永远是学校。
新农村村最荣耀的事,从来不是谁家发了财,哪个当了官。学生考上了重点高中,上了大学,村里比过年都热闹,噼哩叭啦的鞭炮声中,乡亲们把孩子和家长请到全村最高的台子上。戴红花,得奖金不说,村里老少从此更加确信“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村里在发扬传统美德上实施评比选树机制,每年通过评选,奖励一批好公公、好婆婆、好儿子、好媳妇、致富能人等,通过树立典型,带动全村社会风气、精神面貌向好的方向发展。
“种”下兴趣,“种”下习惯,“种”下幸福,“种”下观念。新农村村根植于农民生活、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建设,在各界携手进行的施肥、浇水和培育下,深埋于乡间土壤的文明种子迅速开花、结果,并随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