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美育教育成为教师不可或缺的一项教学工作。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初步建立美感,并且也在逐步形成鑒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然而,目前在学校教育中,美育缺失的现象较为普遍,使得很多学生的审美能力不足,这直接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应明确美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与此同时,要针对数学学科的特征以及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找到美育渗透的有效方式,这样不仅能够推动学校美育的创新与发展,还能够将数学知识中蕴含的美育因素挖掘出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美育教学;有效渗透
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教师对美育重视程度不高、教师在美育知识方面有所欠缺、教师忽视对生活经验中美育元素的挖掘以及现行评价体系中忽视对美育的考量等问题。本文建议通过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知识素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优化评价指标体系等措施,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一、挖掘知识特征
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很多美育因素。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数学知识的结构特征,并将这种隐性的特征以显性的方式呈现到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抽象美、符号美等等。然而,数学都是以抽象的形式存在,这对于小学生而言,容易出现枯燥感。甚至对小学生而言,数学公式、概念会使学生本能地产生学习的抵触心理。鉴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挖掘数学本身的知识特征是十分重要的。
以“对称”为例,为了使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感知对称现象,并帮助学生欣赏、感受对称美,以此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我首先展示“建筑物、脸谱”等情境图,紧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这些图片发现建筑物两边的形状是一样的,同时,脸谱左右两边的形状也是一样的,进而对“对称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通过挖掘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入认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还能一步加强学生的视觉体验,进而使他们体验到数学美的发生过程。
二、联系文学艺术
数学看上去与文学艺术联系不密切,但数学知识在本质上与文学艺术却有着互通的联系。其中,数学知识的艺术美主要体现在与音乐的互动性方面,而图形所展现出的美主要与绘画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数学的美学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基于数学知识的特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将数学知识与文学艺术相联系,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清晰地看到数学之美,还能强化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以此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
以“分数的意义与性质”为例,为了使学生认识到分数的重要性,我首先拓展教学内容,并提出:“古代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乐指的是音乐,数指的是数学,在这个时候,音乐与数学就被并列在一起”,这一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认知。此外,我再次介绍:“我国的古琴取弦长等等,是很理想的乐器。可见,想要学好古琴,必须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将古琴弦长与分数相联系,给了学生一定的情感冲击。由此可见,数学的抽象美以及音乐的艺术美是相互渗透的,因此,将音乐的相关知识作用到数学课堂中,不仅能够使课堂焕发艺术气息,还能够使学生更加明确数学之美。
三、构建具体情境
在小学阶段,各学科都需要情境教学,数学学科也同样需要情境教学。除此之外,小学生好奇心强烈,他们更加适宜在体验中感受美。因此,教师需要创造种种情境,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体验美的过程中,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还能够使学生由“奇”生“趣”,由“趣”生“惑”,以此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以“统计”为例,我运用多媒体技术构建“大象伯伯过生日”的情境,于是让学生观察“哪些动物来得多、哪些动物来得少”,这不仅渗透了统计的知识,还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教材中的知识以图片、声音等方式呈现出来,以此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也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知觉的共同参与,使他们产生了较为高涨的学习兴趣。此外,这种新奇的情境引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进而使他们感受到了数学美。
四、数学本质的美
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发现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时,感受到的是数学知识的结构美、数学模型的抽象美、数学想象的奇异美,这些美是和真理、正确联系在一起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挖掘整理,创设有意义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从中体验事物表面的美观和数学本质的美好。太极图里有很多圆的因素,学生在画图前,主动关注大、中、小圆的圆心位置、半径长短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圆的基本特征。在绘制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太极图外在的美观源于大、中、小三种圆形的圆心和半径的位置关系和半径的倍比关系。这样透过现象、怀着好奇与欣赏的心理去探寻图形构造的本质,是让学生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之美的一条蹊径。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美育,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使他们在美的陶冶中主动、生动的发展,以此使他们的智力与非智力实现有机统一。教师应发觉数学之美,给学生感觉以及情感上的体验,这样能够使课堂具有更加强烈的美育氛围,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
参考文献:
[1]刘天林.小学数学教学中美育渗透的有效途径[J].吉林教育,2017(3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美育教学;有效渗透
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教师对美育重视程度不高、教师在美育知识方面有所欠缺、教师忽视对生活经验中美育元素的挖掘以及现行评价体系中忽视对美育的考量等问题。本文建议通过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知识素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优化评价指标体系等措施,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一、挖掘知识特征
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很多美育因素。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数学知识的结构特征,并将这种隐性的特征以显性的方式呈现到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抽象美、符号美等等。然而,数学都是以抽象的形式存在,这对于小学生而言,容易出现枯燥感。甚至对小学生而言,数学公式、概念会使学生本能地产生学习的抵触心理。鉴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挖掘数学本身的知识特征是十分重要的。
以“对称”为例,为了使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感知对称现象,并帮助学生欣赏、感受对称美,以此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我首先展示“建筑物、脸谱”等情境图,紧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这些图片发现建筑物两边的形状是一样的,同时,脸谱左右两边的形状也是一样的,进而对“对称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通过挖掘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入认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还能一步加强学生的视觉体验,进而使他们体验到数学美的发生过程。
二、联系文学艺术
数学看上去与文学艺术联系不密切,但数学知识在本质上与文学艺术却有着互通的联系。其中,数学知识的艺术美主要体现在与音乐的互动性方面,而图形所展现出的美主要与绘画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数学的美学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基于数学知识的特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将数学知识与文学艺术相联系,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清晰地看到数学之美,还能强化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以此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
以“分数的意义与性质”为例,为了使学生认识到分数的重要性,我首先拓展教学内容,并提出:“古代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乐指的是音乐,数指的是数学,在这个时候,音乐与数学就被并列在一起”,这一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认知。此外,我再次介绍:“我国的古琴取弦长等等,是很理想的乐器。可见,想要学好古琴,必须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将古琴弦长与分数相联系,给了学生一定的情感冲击。由此可见,数学的抽象美以及音乐的艺术美是相互渗透的,因此,将音乐的相关知识作用到数学课堂中,不仅能够使课堂焕发艺术气息,还能够使学生更加明确数学之美。
三、构建具体情境
在小学阶段,各学科都需要情境教学,数学学科也同样需要情境教学。除此之外,小学生好奇心强烈,他们更加适宜在体验中感受美。因此,教师需要创造种种情境,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体验美的过程中,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还能够使学生由“奇”生“趣”,由“趣”生“惑”,以此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以“统计”为例,我运用多媒体技术构建“大象伯伯过生日”的情境,于是让学生观察“哪些动物来得多、哪些动物来得少”,这不仅渗透了统计的知识,还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教材中的知识以图片、声音等方式呈现出来,以此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也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知觉的共同参与,使他们产生了较为高涨的学习兴趣。此外,这种新奇的情境引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进而使他们感受到了数学美。
四、数学本质的美
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发现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时,感受到的是数学知识的结构美、数学模型的抽象美、数学想象的奇异美,这些美是和真理、正确联系在一起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挖掘整理,创设有意义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从中体验事物表面的美观和数学本质的美好。太极图里有很多圆的因素,学生在画图前,主动关注大、中、小圆的圆心位置、半径长短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圆的基本特征。在绘制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太极图外在的美观源于大、中、小三种圆形的圆心和半径的位置关系和半径的倍比关系。这样透过现象、怀着好奇与欣赏的心理去探寻图形构造的本质,是让学生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之美的一条蹊径。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美育,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使他们在美的陶冶中主动、生动的发展,以此使他们的智力与非智力实现有机统一。教师应发觉数学之美,给学生感觉以及情感上的体验,这样能够使课堂具有更加强烈的美育氛围,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
参考文献:
[1]刘天林.小学数学教学中美育渗透的有效途径[J].吉林教育,20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