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人民警察形象是一种在全社会的互动中构建的身份认同的产物,反映的是人民警察作为主体与其他社会元素的关系.人民警察形象主体建构,应争取主动发声,摆脱刻板偏见;应改善刻意迎合,加强身份认同;应拓展传播能力,打造多媒介呈现常态;应积极定向宣传,提升书写价值.全媒体环境下警察形象的传播路径优化,应树立以传播意识为主的新宣传观念,拓展从“偏向传播”到“多元传播”泛中介化传播路径.
【机 构】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出 处】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警察形象是一种在全社会的互动中构建的身份认同的产物,反映的是人民警察作为主体与其他社会元素的关系.人民警察形象主体建构,应争取主动发声,摆脱刻板偏见;应改善刻意迎合,加强身份认同;应拓展传播能力,打造多媒介呈现常态;应积极定向宣传,提升书写价值.全媒体环境下警察形象的传播路径优化,应树立以传播意识为主的新宣传观念,拓展从“偏向传播”到“多元传播”泛中介化传播路径.
其他文献
2020年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表明了国家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关切态度.然而,审视这两部关键性立法的调整内容,不难发现未成年人的心理治疗问题仍然未被重视,以至于存在立法空白.通过对基础概念的辨析,对交叉学科的探索,对域内外相关规定的考察,可发现我国刑事立法在该方面有缺陷,这不仅不利于化解社会矛盾、降低再犯率,更难以贯彻国家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刑事政策.因而应当出台统一的《未成年人司法法》,对未成年的犯罪人和被害人平等保护,通过引入识别程序、治疗程序和跟踪程序等,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的心理
外国代理人是指接受外国势力委托和支持并为其从事非商业性活动的组织和个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形势的不断发展,外国代理人问题愈加凸显,对其管理的制度问题也逐渐成为美俄等国在国家安全领域博弈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境外有关方面通过资助境内非商业活动的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外国代理人现象不断显现,而我国相关管理经验和手段较为缺乏,对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较为严峻的隐患和挑战.我国应从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境外资助非商业活动,学习借鉴美俄外国代理人管理制度,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逐渐加强对境外资助非商业活动
在合成作战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虽然概念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却始终没有探究出影响合成作战效率的根本原因,没有解决好合成作战中各参战单位的利益分配问题.大数据的信息优势和技术手段使各单位共享数据,获得数据权限,产出数据驱动的战略情报与战术情报,激发了各单位的积极性.指挥部门更加强调赋予一线单位自主权的“任务式”指挥,在确保行政指挥效率与激发合成作战单元积极性之间找到平衡的支点,成为破解当前合成作战路径依赖困境的有效演进路径.
通过对200份裁判文书的研究不难看出,尽管处分意思要件仍然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抓手作用,但随着新型诈骗手段的层出不穷,其在解释疑难案件时愈加呈现捉襟见肘的窘态.学界由此引发的必要说与不要说之争陷入表面化,原因在于双方都试图完全取代对方,成为一种“一路通吃”的理论,以至于不可避免地存在短板.因此类型化是唯一出路.一方面,电信网络诈骗与传统诈骗相比存在诸多刑法学层面的不同,难以适用处分意思和处分行为,只能转而关注行为人端的客观行为方式.另一方面,传统现实诈骗有必要根据财物性质的不同区分对待,在有体物诈骗场
我国青少年群体网络普及率与使用率逐年升高,他们在虚拟世界中遭受的被害现象值得关注.从犯罪学理论视角出发,基于3741名大专院校学生的调查数据,探讨社会控制、低自我控制、网络风险行为、不良交往与网络被害之间的关系.经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后发现,低社会控制降低青少年自我控制水平,进而提升其网络风险行为概率,最终导致网络被害发生的链式中介模型成立;在“社会控制→网络风险行为”“低自我控制→网络被害”“社会控制→网络被害”三条路径的总效应中,各自间接效应值的占比分别达到了27.10%、89.20%与5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