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贺先生走了,走得那么匆忙、突然,使人无法接受。他怀着对连环画事业深深的眷恋走了,也带走了曾经如此辉煌的连环画时代。
我不由自主地从书架上又一次拿下珍藏的1961年版精装本《山乡巨变》和他老人家1980年赠送给我的《朝阳沟》,他在扉页上用心的签名又把我带回了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学习和创作的那些日子。
记得在我初学绘画时,我临摹的第一个范本就是20世纪60年代初出版的《连环画选页》中贺友直先生的《山乡巨变》的作品。1978年,我正式调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室,竟然和贺先生等老前辈做起了同事。能与这些高山仰止的大师朝昔相处,令青年时候的我深感幸福和自豪。
贺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的人,作画一丝不苟,甚至可以说达到了苛刻的程度。为了《山乡巨变》的创作,他三下湖南,三易其稿,正是这样的孜孜不倦,才使得《山乡巨变》在艺术上到达了连环画史上的顶峰。那时,我常常溜进贺老师的工作室,偷偷地看他作画,原本已经非常完美的稿子,却又被他一次次推倒重来。我问他何以如此与自己过不去,他认真地对我说:“画连环画是一份苦差事,每一幅都不能马虎。出版了,你想改都改不了,这是多大的遗憾。我是‘笨鸟’,笨鸟必须先飞。”如此平实的话语,从此留在了我的心里,成为创作的座右铭。他是这样一位“苦行僧”,每天最早到办公室的是他,而人美社大楼晚上还亮着灯的那间屋子,也一定是贺老师的,他还在辛勤工作。
我们这批新调进出版社的“小青年”看到贺老师是既敬重又害怕。他的严厉是出了名的,犀利的大眼睛躲在浓眉毛后面,似乎可以洞察你心里的一切,让人胆怯;他又是一个可爱的“老头儿”,因为他会经常出现在我们小青年集聚的工作室,帮助我们解决创作上的许多难题。正因为他的到来,随之而来的诙谐幽默也给我们的工作室带来了许多欢声笑语,他就是一个老顽童,童心不泯。
《山乡巨变》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奠定了连环画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学术地位。贺老师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精辟的学理,那就是著名的“小动作、小情节、小道具”。三个小的理论看似很简单,却蕴藏着深深的哲理。“三小”捕捉提炼于生活,这是生活的积累,更是对生活的领悟。
每当拿到创作题材的脚本,贺老总会泡在故事发生的地方,一住就是两个月,带回来的是满满的素材和生活速写,带来的是与他共同生活数月新朋友之间深深的感情。只要是有关创作的需要,贺老总是认真地去寻觅,乐此不疲。他知道创作的门道,在于勤于观察,善于思考。艺术创作无法偷懒,一份辛勤一份回报。他总自嘲地说自己是画“小人书”的,但正是这样一幅又一幅不间断的辛苦劳作,让贺友直先生走进高等学府——中央美术学院的讲堂。在八年的教授生涯中,贺老不仅传播着艺术创作的规律,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更是让白描人物的艺术样式走向世界。20世纪90年代末,在法国昂古莱姆市举行的“贺友直作品展”,他的作品与世界伟大艺术品并肩媲美,毅然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使者。
毕加索曾经说过,他是一个工人,整天在车间里劳作。贺老师不也是一样吗?我一直在想,何为工匠精神?我想贺老毕生的创作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没有人要求他这么做,这是老人对艺术的执着信念。他以朴实的手法、“自说自画”的形式完整地总结出他对人生的感悟。他把“老上海”的故事留存在城市的记忆里,又描绘出新时代的市井生活,歌颂新时代的真善美,形成鸿篇巨制,伴随着时代同行。那是一份理智的激情,淡定的澎湃,有着沧桑的率真,更是一种平静的豪迈。在当今社会缺少敬业的工匠精神的年代里,显得格外的珍贵。
小小的斗室里,贺老师享受着这份创作的快乐。因为这是完全属于老人自己的世界,一个充满梦想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自由翱翔,其乐无穷。
是的,没有人不向往生活的富足,贺老师确实没有太丰厚的物质财富,他同样享受着这份“奢华”。因为他有在“下生活”中结交的知音,他朋友遍天下,还有一批又一批他倾注无数心血的学生,传播着为艺术献身的价值。
贺老师总说自己是一个平民画家,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回报这个时代对他的恩典,岁月的磨砺没有让他消沉懈怠,却使他更认识到“求真、行善、报答”的人生真谛。他经历过时代变迁带来的种种不尽人意,他从来没有抱怨过,那是苦涩的记忆,却是如此的完美。因为他知足,“我已经过得很好了,还有那么多的桂冠。”他总觉得这个时代给予了他很多,而自己却做得很少。回报社会,这是他的初心。他感恩,他奉献,我想这是老人为何一生坚守着这块方寸之地,不断耕耘,给人快乐的缘由吧。
他热爱生活,怀揣一颗豁达的心。一个自觉深扎在生活里的艺术家,他已经把自己的心融入了普通人的生活里,而普通人的生活也滋润了他的心。老人总是说,人要知足才能常乐,生活才会一步步地往前走,他真的做到了。无论是每天清晨快乐地在家门口的菜市场闲逛,还是在外与学生讲课,回来后,他都会在画案前记录下点滴生活的趣事和自己的思考。他关注着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小事,更关心着他身边的学生和朋友,是严师,更像慈父。无论是满意的鼓励,还是发现问题的严厉批评,都会让我们感受到那份炽热的爱在心里流淌。曾记得那天他对着我说:“有一天,你画得不生动了,你的作品反而就生动。”简朴的语言,深刻的寓意,殷切的期待,多年来,我一直把这句话揣在心中。这是艺术创作的辩证法,更是一位长者对他的学生的苦口婆心的教诲。论辈分,他是我们的老师,但老人却把我们看作朋友。调皮的我和我的伙伴们曾经常以求教为名去贺老师家“骗饭吃”,那是经常的事,当我们狼吞虎咽地吃完师母为我们做的丰盛佳肴,贺老师却坐在一边静静地微笑,笑的是那么灿烂。
这是贺老师的人文情怀,他用慈善的心去关心周边的人们。他以他的行为举止袒露他善良的心境,折射出这个时代养育的一代大师的胸怀。
晚年的贺老师从未停止过对美术事业发展的思考,这些年连环画行业的逐步衰落,他总是自责内疚。2014年12月,贺老师获得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站在颁奖仪式上,贺老师感叹说:“领这个奖很难为情,因为我赖以为人民服务的阵地已经没有了。连环画已经被淘汰了。”老人的话触动着我的心,老人的心我懂,他想告诉大家,艺术作品的品质没有尺幅大小之分,艺术样式也没有高低之别,他担忧的只是艺术家丧失的这份良知和自律,做学问必须耐得住寂寞和经得起诱惑,作出应有的抉择。他自信地屹立在为此付出毕生精力的艺术创作阵地,像一名永不退伍的战士,他呼唤,他呐喊,他勇往直前。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形态自然会起变化,但是艺术创作的宗旨不能改变,艺术家的良心不能改变。在当今艺术品市场经济支配着艺术创作盛行的时候,艺术创作纯粹的坚守是何等的重要,不能因为文化的缺失而使我们的祖国落后于世界,祖国的强大更离不开精神的升华,他坚信这就是艺术家的责任所在。这是贺老师的定力,也是他生命的全部。他把他的担忧告诫他的学生们,让大家学会去享受这份寂寞和孤独,让匆匆的脚步停一停,等一等灵魂的回归。
在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里,艺术家要经受种种负面影响的考量,心无旁骛,精神家园才能得以充实和健康。我想,贺老师强调的“平民画家”和“小人书”,无时不在提醒艺术工作者心中有爱的初心不忘。他期盼艺术家在名利场的竞争中不要失去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艺术界的市场化泛娱乐化,文化判断的迷茫缺失——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社会现象,更不愿意在他学生身上出现。
维克多·雨果曾经说过,艺术家——既然眼前有广阔的天地,身上又有一对翅膀,那么就有飞翔的权利,对于某些高尚的人来说,飞翔就是服务,在沙丘起伏的沙漠中的地平线上出现了一头翱翔的老鹰,于是对一队因为沙漠的干渴而绝望的朝圣者点亮了前方有水泉的生命和希望的信息。老人的一生劳作,正是见证了雨果所说的艺术家的心迹。
翻阅起老人在2008年送给我的新年礼物——一本他自行设计印制的精美记事本的扉页上,贺老师语重心长地写道:“供大畏先生记事,记好事。——贺友直”看着这一行行的字,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总觉得贺老师没有走,他还在我们身边,他不孤独,因为我们不悲观。他对艺术追求的虔诚,影响我们后辈的艺术理念:他留下的那些高蹈艺品,都是值得中国艺术界回味珍视的瑰宝。而他毕生所坚守的民族文化的精神和艺术信念,将深深地印在我们心里。
因为贺老一直在看着我们,陪伴着我们努力前行。
我不由自主地从书架上又一次拿下珍藏的1961年版精装本《山乡巨变》和他老人家1980年赠送给我的《朝阳沟》,他在扉页上用心的签名又把我带回了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学习和创作的那些日子。
记得在我初学绘画时,我临摹的第一个范本就是20世纪60年代初出版的《连环画选页》中贺友直先生的《山乡巨变》的作品。1978年,我正式调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室,竟然和贺先生等老前辈做起了同事。能与这些高山仰止的大师朝昔相处,令青年时候的我深感幸福和自豪。
贺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的人,作画一丝不苟,甚至可以说达到了苛刻的程度。为了《山乡巨变》的创作,他三下湖南,三易其稿,正是这样的孜孜不倦,才使得《山乡巨变》在艺术上到达了连环画史上的顶峰。那时,我常常溜进贺老师的工作室,偷偷地看他作画,原本已经非常完美的稿子,却又被他一次次推倒重来。我问他何以如此与自己过不去,他认真地对我说:“画连环画是一份苦差事,每一幅都不能马虎。出版了,你想改都改不了,这是多大的遗憾。我是‘笨鸟’,笨鸟必须先飞。”如此平实的话语,从此留在了我的心里,成为创作的座右铭。他是这样一位“苦行僧”,每天最早到办公室的是他,而人美社大楼晚上还亮着灯的那间屋子,也一定是贺老师的,他还在辛勤工作。
我们这批新调进出版社的“小青年”看到贺老师是既敬重又害怕。他的严厉是出了名的,犀利的大眼睛躲在浓眉毛后面,似乎可以洞察你心里的一切,让人胆怯;他又是一个可爱的“老头儿”,因为他会经常出现在我们小青年集聚的工作室,帮助我们解决创作上的许多难题。正因为他的到来,随之而来的诙谐幽默也给我们的工作室带来了许多欢声笑语,他就是一个老顽童,童心不泯。
《山乡巨变》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奠定了连环画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学术地位。贺老师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精辟的学理,那就是著名的“小动作、小情节、小道具”。三个小的理论看似很简单,却蕴藏着深深的哲理。“三小”捕捉提炼于生活,这是生活的积累,更是对生活的领悟。
每当拿到创作题材的脚本,贺老总会泡在故事发生的地方,一住就是两个月,带回来的是满满的素材和生活速写,带来的是与他共同生活数月新朋友之间深深的感情。只要是有关创作的需要,贺老总是认真地去寻觅,乐此不疲。他知道创作的门道,在于勤于观察,善于思考。艺术创作无法偷懒,一份辛勤一份回报。他总自嘲地说自己是画“小人书”的,但正是这样一幅又一幅不间断的辛苦劳作,让贺友直先生走进高等学府——中央美术学院的讲堂。在八年的教授生涯中,贺老不仅传播着艺术创作的规律,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更是让白描人物的艺术样式走向世界。20世纪90年代末,在法国昂古莱姆市举行的“贺友直作品展”,他的作品与世界伟大艺术品并肩媲美,毅然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使者。
毕加索曾经说过,他是一个工人,整天在车间里劳作。贺老师不也是一样吗?我一直在想,何为工匠精神?我想贺老毕生的创作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没有人要求他这么做,这是老人对艺术的执着信念。他以朴实的手法、“自说自画”的形式完整地总结出他对人生的感悟。他把“老上海”的故事留存在城市的记忆里,又描绘出新时代的市井生活,歌颂新时代的真善美,形成鸿篇巨制,伴随着时代同行。那是一份理智的激情,淡定的澎湃,有着沧桑的率真,更是一种平静的豪迈。在当今社会缺少敬业的工匠精神的年代里,显得格外的珍贵。
小小的斗室里,贺老师享受着这份创作的快乐。因为这是完全属于老人自己的世界,一个充满梦想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自由翱翔,其乐无穷。
是的,没有人不向往生活的富足,贺老师确实没有太丰厚的物质财富,他同样享受着这份“奢华”。因为他有在“下生活”中结交的知音,他朋友遍天下,还有一批又一批他倾注无数心血的学生,传播着为艺术献身的价值。
贺老师总说自己是一个平民画家,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回报这个时代对他的恩典,岁月的磨砺没有让他消沉懈怠,却使他更认识到“求真、行善、报答”的人生真谛。他经历过时代变迁带来的种种不尽人意,他从来没有抱怨过,那是苦涩的记忆,却是如此的完美。因为他知足,“我已经过得很好了,还有那么多的桂冠。”他总觉得这个时代给予了他很多,而自己却做得很少。回报社会,这是他的初心。他感恩,他奉献,我想这是老人为何一生坚守着这块方寸之地,不断耕耘,给人快乐的缘由吧。
他热爱生活,怀揣一颗豁达的心。一个自觉深扎在生活里的艺术家,他已经把自己的心融入了普通人的生活里,而普通人的生活也滋润了他的心。老人总是说,人要知足才能常乐,生活才会一步步地往前走,他真的做到了。无论是每天清晨快乐地在家门口的菜市场闲逛,还是在外与学生讲课,回来后,他都会在画案前记录下点滴生活的趣事和自己的思考。他关注着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小事,更关心着他身边的学生和朋友,是严师,更像慈父。无论是满意的鼓励,还是发现问题的严厉批评,都会让我们感受到那份炽热的爱在心里流淌。曾记得那天他对着我说:“有一天,你画得不生动了,你的作品反而就生动。”简朴的语言,深刻的寓意,殷切的期待,多年来,我一直把这句话揣在心中。这是艺术创作的辩证法,更是一位长者对他的学生的苦口婆心的教诲。论辈分,他是我们的老师,但老人却把我们看作朋友。调皮的我和我的伙伴们曾经常以求教为名去贺老师家“骗饭吃”,那是经常的事,当我们狼吞虎咽地吃完师母为我们做的丰盛佳肴,贺老师却坐在一边静静地微笑,笑的是那么灿烂。
这是贺老师的人文情怀,他用慈善的心去关心周边的人们。他以他的行为举止袒露他善良的心境,折射出这个时代养育的一代大师的胸怀。
晚年的贺老师从未停止过对美术事业发展的思考,这些年连环画行业的逐步衰落,他总是自责内疚。2014年12月,贺老师获得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站在颁奖仪式上,贺老师感叹说:“领这个奖很难为情,因为我赖以为人民服务的阵地已经没有了。连环画已经被淘汰了。”老人的话触动着我的心,老人的心我懂,他想告诉大家,艺术作品的品质没有尺幅大小之分,艺术样式也没有高低之别,他担忧的只是艺术家丧失的这份良知和自律,做学问必须耐得住寂寞和经得起诱惑,作出应有的抉择。他自信地屹立在为此付出毕生精力的艺术创作阵地,像一名永不退伍的战士,他呼唤,他呐喊,他勇往直前。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形态自然会起变化,但是艺术创作的宗旨不能改变,艺术家的良心不能改变。在当今艺术品市场经济支配着艺术创作盛行的时候,艺术创作纯粹的坚守是何等的重要,不能因为文化的缺失而使我们的祖国落后于世界,祖国的强大更离不开精神的升华,他坚信这就是艺术家的责任所在。这是贺老师的定力,也是他生命的全部。他把他的担忧告诫他的学生们,让大家学会去享受这份寂寞和孤独,让匆匆的脚步停一停,等一等灵魂的回归。
在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里,艺术家要经受种种负面影响的考量,心无旁骛,精神家园才能得以充实和健康。我想,贺老师强调的“平民画家”和“小人书”,无时不在提醒艺术工作者心中有爱的初心不忘。他期盼艺术家在名利场的竞争中不要失去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艺术界的市场化泛娱乐化,文化判断的迷茫缺失——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社会现象,更不愿意在他学生身上出现。
维克多·雨果曾经说过,艺术家——既然眼前有广阔的天地,身上又有一对翅膀,那么就有飞翔的权利,对于某些高尚的人来说,飞翔就是服务,在沙丘起伏的沙漠中的地平线上出现了一头翱翔的老鹰,于是对一队因为沙漠的干渴而绝望的朝圣者点亮了前方有水泉的生命和希望的信息。老人的一生劳作,正是见证了雨果所说的艺术家的心迹。
翻阅起老人在2008年送给我的新年礼物——一本他自行设计印制的精美记事本的扉页上,贺老师语重心长地写道:“供大畏先生记事,记好事。——贺友直”看着这一行行的字,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总觉得贺老师没有走,他还在我们身边,他不孤独,因为我们不悲观。他对艺术追求的虔诚,影响我们后辈的艺术理念:他留下的那些高蹈艺品,都是值得中国艺术界回味珍视的瑰宝。而他毕生所坚守的民族文化的精神和艺术信念,将深深地印在我们心里。
因为贺老一直在看着我们,陪伴着我们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