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使役的概念在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跨语之间,甚至在一种语言之内,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机制或参数来表达使役概念。通常情况下,使役结构分为词汇使役用法(使役动词)和句法使役结构(使动句)两种,且这两种结构都极为普遍。本文将从这两个层面对比分析英汉使役结构的差异,并探讨其对中国学生英语学习造成的影响,从而为外语教学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一 英汉使役结构对比分析
1 词汇层面对比
就词汇层面而言,主要是用使役动词来表达施事行为引起受事发生动作或状态变化。需要注意的是,从词源上说,很多使役动词都是由非使役动词转化而来的,这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词缀法(affixation),词根加词缀变成新词;另一种是同形变价(identical shift),语义变而形态不变;第三是合成法(compounding),根词合并生成新词。英语主要采用前两种方式,汉语主要用第三种。
首先,词缀法是印欧语言的特点,在英语中,形容词、名词可以附加具有使役意义的词缀生成使役动词,如:inflame(使燃烧),interlace(使交织),embarrass(使为难),identify(使等同于),derail(使火车出轨),dispirit(使气馁),soften(使柔和),mod—ernize(使现代化)等。英语中有许多用词缀构成的动词,这些派生词往往表达比原来的词更为复杂的意义。虽然汉语也有能通过加后缀如“化”来表达使役意义,如:“美化侵略者”和“绿化城市”等,但这种后缀很少,且用“化”构成的词如“工业化”和“现代化”,并不能直接用作动词,而且该词缀无法与表示心理状态的形容词结合,如不能说“着急化”。为表达同样的概念,汉语常借助使动句或复合词等手段,如用“使某人愤怒”或“激怒”表示英语的"enrage"之义。
其次,同形变价,是英语构词的一大特点,大量的使役动词(黑体词)由此产生。如:
名词转用:dustthe cupboard,airthe bedroom,skinthe lamb,shelvethebooks
形容词转用:empty the basket,narrow the street,clear thedesk,slowthe Car
不及物动词转用:a.The rider iumped the horse over thefence,
b.Themanwalkedthe dog acrossthemoor,
在古汉语中,单音根词的同形变价(词类活用)也是十分常见的。举例如下(加点字):
名词转用: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晋世家》)
形容词转用: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客中行》)
不及物动词转用: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同上)
及物动词转用:问其病,日:“不食三日矣。”食之。(《左传·宣公二年》)
同样的情形以成语的形式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如:富国强民,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等。现代汉语里也有非成语的事例,如:惊天地,泣鬼神;己正方能正人;这场婚姻苦了她一辈子。
总的说来,现代汉语中单音根词的同形变价已远不如古汉语中那么普遍,现代汉语中合成词大量增加,即主要是以前面提到的第三种方式合并词根的方式生成新词,因此使役动词常常是一些合成词。多是一个表示施事动作的词,如“打、敲、压”,加上一个表示受事状态的动词或形容词“破、碎、断、扁”等,构成复合使役动词。
2 句法层面对比
除了使役动词之外,英汉两种语言也都可以用句法的手段表达使役概念,在英语中常由make,have,get等词构成。如:Igothimtowashthe ear,Shehad her secretarytypetheletter,汉语中的句法使役结构很常见,如:我们令他失望了。老师让学生写作业。这两种结构也可以分别被称作“分析型表达”和“综合型表达”。如果一个复杂的概念可以通过一个语汇表达,就是综合型表达;如果需要一个短语或语句才能表达,就是分析型表达。综合型表达被认为是“合几为一”的表达方式,它能够实现语言表达的简约、有力,但受制于语言中词汇形态发展的丰富程度(比如:词汇的派生、屈折)等变化形式,所以具有很强的语言标识性。汉语因缺少形态变化,所以更多的借助于合成词和句法来表达使役概念。人们经常发现当一种语言既可以用句法又可以用词汇来表达使役概念时,后者比前者所含有的因果关系更直接,这就是所谓的“直接约束”原则。这一点很适合英语的语言现象。请看下面两句话:
(1)The terrible explosion in the airport frightened me,
(2)The stories I’ve heard about terrible explosion in airportshave made me frightened (of ever visiting an airport),
(1)句中的及物动词frighten指刺激直接将感受者置于惊恐中,而(2)句中make加过去分词frightened指刺激使感受者较不直接或间接地处于惊恐中,而这种惊恐就是对未来去机场心有余悸。所以,使役动词表现直接约束,而使动句表达间接的因果关系,是一种迂回的表达方式。
另外还有一种可以说明问题的语言现象,即英汉双语词典中大量英语使役动词的汉语译义除了使用合成词之外,还常翻译成“使…(形容词,不及物动词)”的句法使役结构。例如crash(使粉碎,毁坏),disappoint(使失望),dry(使干燥),heal(使愈合)等。这些英语役动词没有对应的汉语词根,只能用合成词或使动句来释义。这说明,英语词化程度较高,使役成分往往在使役动词内部体现,词化手段的运用使表层结构中无须出现“make”类动词,使役义在深层结构中体现。因此,使役动词是英语的典型使役化结构,是无标记的(unmarked),句法使役结构则是辅助的使役结构,是有标记的(marked)。然而,汉语正好相反,句法使役结构是汉语典型的使役结构,无标记,使役动词则是边缘性的,有标记。这是两种语言的使役结构在类型学上的差异。
二 英汉使役结构差异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英汉使役结构的差异给中国学生二语习得带来了一定影响,为了搜集语料,我们用wordsmith检索工具检索了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CLEC),以下是一些有代表性的索引。
英美人士极少会说出上表中左边的句子,他们多使用右边的使役动词来表达相同的内容。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同样的句子用使役动词的句型表达效果就显然不一样:
Ithinkwe canbeautify theRedHill,
Setting off firecrackers endangers people’s lives, he did so in order to irritate our head teacher,
He tried to better his English,
这种现象究其原委,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诠释。首先,英汉使役结构的差异造成语际迁移。汉语中的使动句是典型使役结构,实际使用频率较高,口语化较强,而学生对beauti如、en-danger等词化程度高的英语使役动词的掌握严重不足,语库中没有储存好足量的使役动词,所以在实际写作过程中,他们只有诉诸最为方便的“make+object+complement”使役结构,以应和汉语中的“使……”、“让……”、“把……”使役表达结构。我们还发现,英语的心理使役动词,如disappoint,surprise,excite,depress既可以直接用作使役动词,也能变成形容词表示心理状态;汉语中,吃惊,激动,失望,沮丧等词只表示心理状态,若表示使役意义,就要用句法使役结构,例如,汉语只能用使动句“他令我失望”来表达使役意义,而不能说“他失望了我”。但英语既可以说“I am disappointed”,也可以说“He disap-pointed me,”这一差异造成学生往往倾向于使用句法使役结构,而不直接使用心理使役动词。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生的使役概念表达方式受到了语言结构中的语际迁移finterlingualtransferl,即母语迁移的影响。
其次,英汉两种语言中使役概念的表达共性造成了使动句的优先掌握。汉语中有“使、让、把+宾语+形容词或动词”的结构,英语中在典型原型结构意义上与之对应的是"make+object+complement"使役结构,它有着类似的对客观世界中使役行为的表达方式,所以最易为中国学习者掌握和运用。另外,使役结构是一个及物性结构,含有分属主语和宾语的两个参与者,事件的施动者(主语)无意识地或有意愿地导致受体(宾语)发生状态或行为的变化,就英汉使役结构表达的语言心理现实而言,两种语言的SVO语序或时序上的对应关系使得二者句法使役结构表达的语言心理现实应和一致,所以学生往往会过度使用"make+object+complement"使役结构。
最后,这是学习者采用的一种表达和学习策略。学生对其不熟悉的用法往往采取“回避”策略,以做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即学习者感到使用目的语某个单词或结构有困难时,他们就会使用另外一种较为简单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基本相同的意义。选择回避的办法,而改用其它手段实现语言的准确性,学习者感到可以使自己远离错误,这种“回避”策略往往会遮蔽了学习者的词汇实际使用水平。如果学生经常回避语言学习中的难点,只用自己熟悉的简单语言,这必将对他们语言能力的提高产生消极的影响,语言的应用能力只能停留在较低层次的重复上,难以提高到新的水平。
综上,中国学生在用母语即汉语表达时,大多数情况下习惯采用使动句,只偶尔用一用使役动词,这种定式对用英语表达相应的汉语意义时干扰甚大,而英语动词本身的情况(使役动词是典型用法、词缀丰富、词化程度高)则要求中国学生在用英语表达时不能只使用或太多太滥地使用使动句,必须采用一些综合型表达法。否则,学生不可能学会地道、简练的英语,无法做到尽可能缩小中国式英语和地道英语间的差距。
三 启示
以上我们对比分析了英汉使役结构,并探讨了这一结构差异对中国学生二语习得的影响。人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时都不可避免地将母语中的词汇和结构作为参照系统,由于英汉使役结构的不同,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受母语的影响,过度倚重句法使役结构,而与其相对应的使役动词的使用则严重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习者语言表达方式的单一性和语言发展能力的不足,同时也反映出学习者深层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的不对应。当然,这一情况也是由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决定的,有研究表明,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学生对使役动词的掌握可以达到本族语者的水平,这也说明中介语(inter-language)是一个不断向目的语逼近的过程,同时也说明,如果学习方法得当并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是能够掌握使役动词的用法的。但遗憾的是,大多数学生,甚至是英语教师也没有注意到这一问题。多数学生都是在孤立地积累英语词汇,对于词化现象、语言表达的简约方式则关注不够。使动句和与其相应的词化动词的对应转换对于激活和巩固学习者的词汇习得具有实际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及时理清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异常语言状况和语言学习中惯用的习得策略,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仔细讲解英汉使役结构的差异,强调英语使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学习者加深对此类动词语义结构中隐性使因义素的认识,引导学生注意和学习英语中的使役动词,并有意识地加强练习。只有能够灵活使用使役动词,学生对词汇的掌握才能不断从广度向深度扩展,学生的英语表达才能更地道、更简洁,描述才能更形象,其总体英语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蔡芸.使役化构词规则及其对二语习得的影响[J].现代外语,2000,(2):174-182.
[2]张京鱼.英汉心理使役动词应用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01,(3):46-50.
[3]张彬.英语学习者对英语短语动词的回避现象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6):60-64.
一 英汉使役结构对比分析
1 词汇层面对比
就词汇层面而言,主要是用使役动词来表达施事行为引起受事发生动作或状态变化。需要注意的是,从词源上说,很多使役动词都是由非使役动词转化而来的,这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词缀法(affixation),词根加词缀变成新词;另一种是同形变价(identical shift),语义变而形态不变;第三是合成法(compounding),根词合并生成新词。英语主要采用前两种方式,汉语主要用第三种。
首先,词缀法是印欧语言的特点,在英语中,形容词、名词可以附加具有使役意义的词缀生成使役动词,如:inflame(使燃烧),interlace(使交织),embarrass(使为难),identify(使等同于),derail(使火车出轨),dispirit(使气馁),soften(使柔和),mod—ernize(使现代化)等。英语中有许多用词缀构成的动词,这些派生词往往表达比原来的词更为复杂的意义。虽然汉语也有能通过加后缀如“化”来表达使役意义,如:“美化侵略者”和“绿化城市”等,但这种后缀很少,且用“化”构成的词如“工业化”和“现代化”,并不能直接用作动词,而且该词缀无法与表示心理状态的形容词结合,如不能说“着急化”。为表达同样的概念,汉语常借助使动句或复合词等手段,如用“使某人愤怒”或“激怒”表示英语的"enrage"之义。
其次,同形变价,是英语构词的一大特点,大量的使役动词(黑体词)由此产生。如:
名词转用:dustthe cupboard,airthe bedroom,skinthe lamb,shelvethebooks
形容词转用:empty the basket,narrow the street,clear thedesk,slowthe Car
不及物动词转用:a.The rider iumped the horse over thefence,
b.Themanwalkedthe dog acrossthemoor,
在古汉语中,单音根词的同形变价(词类活用)也是十分常见的。举例如下(加点字):
名词转用: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晋世家》)
形容词转用: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客中行》)
不及物动词转用: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同上)
及物动词转用:问其病,日:“不食三日矣。”食之。(《左传·宣公二年》)
同样的情形以成语的形式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如:富国强民,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等。现代汉语里也有非成语的事例,如:惊天地,泣鬼神;己正方能正人;这场婚姻苦了她一辈子。
总的说来,现代汉语中单音根词的同形变价已远不如古汉语中那么普遍,现代汉语中合成词大量增加,即主要是以前面提到的第三种方式合并词根的方式生成新词,因此使役动词常常是一些合成词。多是一个表示施事动作的词,如“打、敲、压”,加上一个表示受事状态的动词或形容词“破、碎、断、扁”等,构成复合使役动词。
2 句法层面对比
除了使役动词之外,英汉两种语言也都可以用句法的手段表达使役概念,在英语中常由make,have,get等词构成。如:Igothimtowashthe ear,Shehad her secretarytypetheletter,汉语中的句法使役结构很常见,如:我们令他失望了。老师让学生写作业。这两种结构也可以分别被称作“分析型表达”和“综合型表达”。如果一个复杂的概念可以通过一个语汇表达,就是综合型表达;如果需要一个短语或语句才能表达,就是分析型表达。综合型表达被认为是“合几为一”的表达方式,它能够实现语言表达的简约、有力,但受制于语言中词汇形态发展的丰富程度(比如:词汇的派生、屈折)等变化形式,所以具有很强的语言标识性。汉语因缺少形态变化,所以更多的借助于合成词和句法来表达使役概念。人们经常发现当一种语言既可以用句法又可以用词汇来表达使役概念时,后者比前者所含有的因果关系更直接,这就是所谓的“直接约束”原则。这一点很适合英语的语言现象。请看下面两句话:
(1)The terrible explosion in the airport frightened me,
(2)The stories I’ve heard about terrible explosion in airportshave made me frightened (of ever visiting an airport),
(1)句中的及物动词frighten指刺激直接将感受者置于惊恐中,而(2)句中make加过去分词frightened指刺激使感受者较不直接或间接地处于惊恐中,而这种惊恐就是对未来去机场心有余悸。所以,使役动词表现直接约束,而使动句表达间接的因果关系,是一种迂回的表达方式。
另外还有一种可以说明问题的语言现象,即英汉双语词典中大量英语使役动词的汉语译义除了使用合成词之外,还常翻译成“使…(形容词,不及物动词)”的句法使役结构。例如crash(使粉碎,毁坏),disappoint(使失望),dry(使干燥),heal(使愈合)等。这些英语役动词没有对应的汉语词根,只能用合成词或使动句来释义。这说明,英语词化程度较高,使役成分往往在使役动词内部体现,词化手段的运用使表层结构中无须出现“make”类动词,使役义在深层结构中体现。因此,使役动词是英语的典型使役化结构,是无标记的(unmarked),句法使役结构则是辅助的使役结构,是有标记的(marked)。然而,汉语正好相反,句法使役结构是汉语典型的使役结构,无标记,使役动词则是边缘性的,有标记。这是两种语言的使役结构在类型学上的差异。
二 英汉使役结构差异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英汉使役结构的差异给中国学生二语习得带来了一定影响,为了搜集语料,我们用wordsmith检索工具检索了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CLEC),以下是一些有代表性的索引。
英美人士极少会说出上表中左边的句子,他们多使用右边的使役动词来表达相同的内容。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同样的句子用使役动词的句型表达效果就显然不一样:
Ithinkwe canbeautify theRedHill,
Setting off firecrackers endangers people’s lives, he did so in order to irritate our head teacher,
He tried to better his English,
这种现象究其原委,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诠释。首先,英汉使役结构的差异造成语际迁移。汉语中的使动句是典型使役结构,实际使用频率较高,口语化较强,而学生对beauti如、en-danger等词化程度高的英语使役动词的掌握严重不足,语库中没有储存好足量的使役动词,所以在实际写作过程中,他们只有诉诸最为方便的“make+object+complement”使役结构,以应和汉语中的“使……”、“让……”、“把……”使役表达结构。我们还发现,英语的心理使役动词,如disappoint,surprise,excite,depress既可以直接用作使役动词,也能变成形容词表示心理状态;汉语中,吃惊,激动,失望,沮丧等词只表示心理状态,若表示使役意义,就要用句法使役结构,例如,汉语只能用使动句“他令我失望”来表达使役意义,而不能说“他失望了我”。但英语既可以说“I am disappointed”,也可以说“He disap-pointed me,”这一差异造成学生往往倾向于使用句法使役结构,而不直接使用心理使役动词。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生的使役概念表达方式受到了语言结构中的语际迁移finterlingualtransferl,即母语迁移的影响。
其次,英汉两种语言中使役概念的表达共性造成了使动句的优先掌握。汉语中有“使、让、把+宾语+形容词或动词”的结构,英语中在典型原型结构意义上与之对应的是"make+object+complement"使役结构,它有着类似的对客观世界中使役行为的表达方式,所以最易为中国学习者掌握和运用。另外,使役结构是一个及物性结构,含有分属主语和宾语的两个参与者,事件的施动者(主语)无意识地或有意愿地导致受体(宾语)发生状态或行为的变化,就英汉使役结构表达的语言心理现实而言,两种语言的SVO语序或时序上的对应关系使得二者句法使役结构表达的语言心理现实应和一致,所以学生往往会过度使用"make+object+complement"使役结构。
最后,这是学习者采用的一种表达和学习策略。学生对其不熟悉的用法往往采取“回避”策略,以做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即学习者感到使用目的语某个单词或结构有困难时,他们就会使用另外一种较为简单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基本相同的意义。选择回避的办法,而改用其它手段实现语言的准确性,学习者感到可以使自己远离错误,这种“回避”策略往往会遮蔽了学习者的词汇实际使用水平。如果学生经常回避语言学习中的难点,只用自己熟悉的简单语言,这必将对他们语言能力的提高产生消极的影响,语言的应用能力只能停留在较低层次的重复上,难以提高到新的水平。
综上,中国学生在用母语即汉语表达时,大多数情况下习惯采用使动句,只偶尔用一用使役动词,这种定式对用英语表达相应的汉语意义时干扰甚大,而英语动词本身的情况(使役动词是典型用法、词缀丰富、词化程度高)则要求中国学生在用英语表达时不能只使用或太多太滥地使用使动句,必须采用一些综合型表达法。否则,学生不可能学会地道、简练的英语,无法做到尽可能缩小中国式英语和地道英语间的差距。
三 启示
以上我们对比分析了英汉使役结构,并探讨了这一结构差异对中国学生二语习得的影响。人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时都不可避免地将母语中的词汇和结构作为参照系统,由于英汉使役结构的不同,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受母语的影响,过度倚重句法使役结构,而与其相对应的使役动词的使用则严重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习者语言表达方式的单一性和语言发展能力的不足,同时也反映出学习者深层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的不对应。当然,这一情况也是由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决定的,有研究表明,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学生对使役动词的掌握可以达到本族语者的水平,这也说明中介语(inter-language)是一个不断向目的语逼近的过程,同时也说明,如果学习方法得当并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是能够掌握使役动词的用法的。但遗憾的是,大多数学生,甚至是英语教师也没有注意到这一问题。多数学生都是在孤立地积累英语词汇,对于词化现象、语言表达的简约方式则关注不够。使动句和与其相应的词化动词的对应转换对于激活和巩固学习者的词汇习得具有实际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及时理清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异常语言状况和语言学习中惯用的习得策略,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仔细讲解英汉使役结构的差异,强调英语使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学习者加深对此类动词语义结构中隐性使因义素的认识,引导学生注意和学习英语中的使役动词,并有意识地加强练习。只有能够灵活使用使役动词,学生对词汇的掌握才能不断从广度向深度扩展,学生的英语表达才能更地道、更简洁,描述才能更形象,其总体英语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蔡芸.使役化构词规则及其对二语习得的影响[J].现代外语,2000,(2):174-182.
[2]张京鱼.英汉心理使役动词应用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01,(3):46-50.
[3]张彬.英语学习者对英语短语动词的回避现象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6):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