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伏笔

来源 :散文海外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_b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在我的长篇小说《暗涌》里写过那座北方的滨海城市,大连。我在那座城市住过四年,我借着主人公贵林的眼,写我记忆中那座美丽的城。那座城市的天空华丽得如一块锦缎,那座城市的风里略带着一点咸味和海藻的气息,那座城市有我童年的怯懦和忧愁。
  我们一开始临时住在一个海军大院,我们的房间在走廊最靠里的一间,那其实是战士的营房,外面是大大的阳台。我那时喜欢站在阳台上,看楼下穿着海魂衫的士兵走来走去。后来我们搬到了铁山巷。铁山巷的房子是在半山腰,上山的青石路两旁是高高的竹篱笆,篱笆上爬着宝蓝色的牵牛花,早上的时候团团簇簇,骄傲地挺着小喇叭,到了下午就换了模样,耷拉着全无生机。我家房子的对面是一个文具厂,文具厂的外面是一片桃树林。春天的时候,桃花灿烂,粉白的桃花大朵大朵地盛开,枝枝串串,香雪海一般徜徉在整个山坡上。
  山顶有一个气象台,童年的我喜欢爬到气象台的高墙上,从那个高高的地方看这个城市。深蓝色的大海从辽远的地方缓缓而至,温柔地围绕着脚下的城市。过了气象台就是下山的路,路的两旁是一排排的法国梧桐,连天的枝叶遮住了蓝天。梧桐树的后面是一个个的大院子,高高的铁门给深深的庭院添了几分神秘。隔着高墙,能看到里面一栋栋漂亮的俄式小洋楼。
  然而我并不喜欢那座城市,一点也不。我掬起我年少的心泉之水,那么清浅,我看到了那个少年的心思。我知道,我不喜欢的并不是那座城市本身,而是那种疏离感——它那么好,却不属于我。记忆中那座北方的城市有如天空之城,无比美丽,无比繁华,美得让年少的我对它产生了距离感。这么多年,它一直是美的、冷的、不可触摸的。
  我的父亲是军人。六岁那年,母亲带着我们姐妹三人随军来到了这座城市。我那时小,很快就学会了普通话,说得很溜。然而我的父亲母亲说话带着浓重的南方口音,父亲经常说“他雪”“他雪”——父亲实际是想说“他说”,这个时候我总是有些尴尬。那时候,我们经常要和别人换米,就是用面粉换米,我虽然喜欢吃面食,可是我的父亲母亲是喜欢米饭的。这些都还好,最难熬的是逢年过节我们没有亲戚可以走动,仅有的一次是过年去一个湖南老乡家玩。他家是姓周的——我也不晓得为什么会记得这样清楚。我记得他家的女儿我们叫“二姐”的,长得好看,样子有些像电影演员龚雪。还记得他家里有很多小人书,我们在他家看书、玩耍,快乐得不愿意回家,后来是他派了一辆吉普车把我们送回家。
  更多的时候,别人家节日相聚的时候,我们一家人是去看电影。那条气象台下山的路走到头就是南山电影院。那座电影院有我童年最深绵的记忆,我们在那个地方看了那么多那么多的电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那些有名的电影《庐山恋》《小花》《瞧这一家子》,我们都看过。我记得那条路,有一段路的旁边有一些小小的坟堆,我们看完晚场的电影,走在那路上,月光之下,道路越发清凛悚人。那异乡的月夜就镌刻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让我对这座城市越发隔膜。我尤其记得我们离开这座城市的那天,天好蓝,冰蓝,海也好蓝,也是那种冷色的蓝。母亲说,多好的天气啊。我们是坐船,万吨轮船,那样的庞然大物。我们都站在甲板上看着码头上,很多岸上的人在挥手道别,但是没有一个是为我们送行。后来,我就把这个场景写在了《暗涌》里。
  我们回到了家乡的小城,那座北方的城市从此深埋在记忆之水的深处。我以为一别两宽,我和这座城市再也没有关联了。那时候,我没有意识到命运是非常善于铺垫的。
  上大学的第一天,我听说有两个同学是大连来的,特别兴奋,兴冲冲地去找她们。其中一个居然也是住在中山区。她上的高中,大连市二十四中,是一座声名赫赫的重点高中,我小时候就知道的。我和她成了好朋友,她是我大学最好的朋友。我得承认,是我主动靠近她的。原来童年的记忆如此倔强、如此深刻,原来,命运早就打下了一个薄薄的印记,我居然不由自主地要和来自这座城市的人发生关联。那座我从来没有接纳过的城市,在多年后千指绕地要靠近它,这是怎样的一种命运回环?仿佛那座城是一块磁铁,无论我走得多远,总能感知到它的引力。
  后来我开始写字,大连就不断地出现在我的文字里。我终于明白自己是再也绕不开这座城市,绕不开童年这段记忆,无论它曾经多么晦涩,多么冷僻,它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无法分离,无法躲藏。又或许,这样的童年记忆对一个作家来说,未尝不是一笔馈赠。而我懂得命运馈赠的另一层意义却是这几年的事了。
  这几年,我又陆续认识了几个大连的朋友。有一个是《书城》的主编李庆西,我加他的微信投稿,他看了后很快地就回复我可以留用。后来又投了一次,也是如此。我是个小写手,他接受我完全是因为文字。我很感动,他是如此纯粹、如此爽快的人。我后来才知道他是大连出生的。还有一个是虹艳,是一个期刊的编辑,我们只见过一面,简短地说了几句,但是她却特别热忱地帮助我。我也是后来才知道她也是大连人,心想,真好,这些大连的朋友。
  还有我的朋友小吉,之前我们是完全的陌生人。我们熟悉起来是因为他的微信上写着“大连”,我请他帮忙,看到“大连”两个字,就油然地对他有了信任。他是那么北方的一个人,那么热忱,那么有才华,为朋友默默地做事也不声张。还有作家朋友黑孩也是大连的。我看到她的一个介绍,说她是大连人,我于是加她的微信,和她聊得很順畅,就是英文里说的click。我的朋友不多,作家朋友就更少了,但是和黑孩一开始就觉得投缘。她特别诚恳,也特别坦率。我给她看我的小说,我特别认真地请教,她也特别认真地给意见。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特别信任她。她那么低调,又那么有才华。她说我进步快,说我一点就通,我就好开心。大连那座城市因为这些来自大连的朋友,慢慢地清朗起来,亲近起来,我慢慢地靠近它,靠近我童年心目中那座天空之城。
  前几天,小吉发了几张铁山巷的照片给我。我看得很感动,又有些难受,甚至是有些窘的。照片一下子就点开了我的记忆,然而却又和我的记忆如此相错。仿佛记忆被撕裂了。是的,撕裂。美丽记忆被撕了一个口子,一片片碎的记忆散落风中。照片上的铁山巷和记忆中的铁山巷成了两个不对称的光影,摇曳在现实和记忆之中。我有些吃惊它居然那么破旧,和周围的高楼一比照,它便更矮小、更旧陋,更加的不合时宜。在我储存的记忆里,那是栋高楼,红砖的四层楼。那时候周围都没有高楼,独它那一栋,高高的样子。楼体上没有那么多管道、那么多电缆,楼梯也不是污垢连连。我家的门是绿色的吗?我居然不记得了,我只记得楼道不是白的,似乎是灰的,水泥的地板干干净净。   然而无论多么不甘,多么不置信,记忆中的童年还是从那些照片里钻了出来,如此清晰地回归到这个当下。
  楼的对面还是那堵石头的矮墙。有一回,我从对面的文具厂偷了几个墨水瓶子,被邻居小军的妈妈看见——他的妈妈在那个工厂上班,我很尴尬,于是拿了那几个瓶子往石墙上摔。在我扔出第二个墨水瓶的时候,他妈妈制止了我。她说原以为我拿一两个墨水瓶用,拿了也就拿了,哪知道是要这样糟蹋东西。我想,如果不是她看见,我是不会这样往墙上摔的。然而我站在那儿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觉得自己像一个在游街的犯人,整座楼的人都在看着我,看着我这个罪犯。那种被审判的感觉沉淀在头脑里,再也无法涂抹,而那“宣判书”也像是刻在了石墙上。现在,隔着时光,我又看到了那个被审判的孩子,一个内心有着负罪感,手足无措的孩子。旧时光里的那个孩子,一句话也没说,低着头灰溜溜地回了家。现在的我,依旧一句话也说不出,只是想隔着时光,拍拍那个犯了错的孩子的肩膀。
  楼道和石墙之间的过道,记忆中好宽阔,哪会是照片上这样窄,也不是现在这样铺着红地砖,红红一片,那时候是沙土的,灰黑的沙土。有一年的除夕,邻居们一起在过道上放鞭炮。我家斜对门的小哥哥是山东人,个子好高,他敢拿着二踢脚在手里放。一点燃,二踢脚就“嗤”一声蹿到了黑色的夜空里。我只有一个转陀螺,点燃后烟花在地上打转,一圈一圈的光亮在地上转,好看得很。楼下王玲姐姐的妈妈看了直拍手,好看好看,再放一个啊。我又有些窘,那是我唯一的一个烟花,放过了就再也没有了。王玲姐姐是个机灵的人,她在旁边拉她妈妈的手,示意她不要再说。但是,这么个小动作,怎么也进入了我的记忆的一角?
  有一张相片上,石墙之上是红砖的简陋的屋子。我不知道现在是做什么的,在我小时候,那里是个鸡窝。那时候似乎每一家都有养鸡,我家也不例外。有一阵,我家的鸡总是下双黄的蛋。还有一回,我钻到了鸡窝里,掏出了好多鸡蛋,头上却粘了好多鸡毛。那只母鸡看到我拿了那些鸡蛋,朝我不停地咕咕叫。我母亲看到我手里的鸡蛋和头上的鸡毛直发笑,我却颇有一种胜利的感觉。
  那下山的阶梯似乎是青石板,现在也变成了灰白的水泥阶梯。那时候,我的父亲常常很晚还在单位打牌,我母亲有时候会去单位找他。有一次,夜好深了,他们还没回。我们三姐妹就站在阶梯的那个地方等他们。寒风中,我们有些发抖,又有些恐惧。那一幕也是无法涂抹的,并且我把它文学地加工,写进了一个小说。而现在,那个小说沉睡在某个角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醒来。
  楼西头有一片空地,我们那时候在那里打排球,管自己的球队叫“昆明街铁山巷排球队”。似乎是女排刚拿了世界冠军,全国上下都喜气洋洋。整个中国像我们这样的小球队不要太多。还有楼东头的那片小空地,是孩子们聚集的场所。到了夏天,楼里的小朋友用铁圈粘了蜘蛛网,再用来粘蜻蜓。夏天的傍晚有很多很多的蜻蜓,我们捉了蜻蜓,再用線缠住它的腰身,它想飞,却怎么也飞不了。那些男孩子还会捉了蚂蚁,拦腰折断,泡蚂蚁酒喝。还有把金龟子捉了,摘了翅膀,放在瓶子里的。唉,我曾经也是那些坏小孩中的一个。
  我一张张地翻看那些照片,看记忆中的城市一点点破旧下来。我想,并不是记忆欺骗了我,而是记忆本身就是老旧的、过时的,是久远的一幅画,把那幅画放在时光的这一头,当然斑驳,当然破旧。尤其年头这么久远。
  而我们的当下到了明日,又何尝不是记忆。有时日子很沉闷,我在低谷里徘徊,找不到向上的力量,找不到写作的方向,小吉就会鼓励我继续写,心无旁骛地写。他说我一定可以写出更好的作品。黑孩也和我说,现在你什么都不要想,就是抓紧时间多读书多写字,你要沉淀,你要积累,要让这一段时光发酵,但是,是朝着好的方向发酵。我感动极了,感动得直想哭,其实我是真的哭了,我把微信语音静音,偷偷地哭,不让她听到。我想,我到底是和大连这座城市结了缘,结了一个善缘。这座城市,或许永远不属于我,但是我在它的天地间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我终于懂得了如何从这个点开始拥抱自己那一段童年的经历。命运在我的生命里写下“大连”两个字,是预备着在将来的某一天用另一种方式回赠给我。
  所以,在我最苦闷的时候,是这几位来自大连的朋友推着我往前走,他们依然相信我,甚至比我自己还要相信我。他们那么真诚地陪伴我、劝导我。我于是开始读书,开始写字,虽然零碎,但是毕竟是开始了。这一篇,算是一个开端,也算是一份记忆的宣言,无论这一刻多么艰难,多么苦涩,我要努力让它在时光的长河里发酵,我要把它变成醇的、甜的。在将来的某个时刻,我会回望这一段时光,我会明白,所有命运馈赠给我们的,都是最好的。
  (选自2020年第11期《湖南文学》)
其他文献
今天,我为笨笨尽了最大的努力,但也没能挽回它幼小的生命。  笨笨是只纯种的可卡幼狗。它虽然只是一条幼小的狗,但来到这个世界上也和人一样有生命、有灵性,也和人一样有思维、有感情,也和人一样有朋友、有娱乐。  此时此刻,我能做的就是好好地陪它一夜,能为它做的唯一的一件事就是明天隆重地安葬它,送它到天堂寻找它的快乐。  笨笨,你到了天堂可别忘记,你还要做个听话的乖孩子。我的笨笨,你在吃饭的时候不要只是坐
期刊
时光飞逝,转眼之间,来到天津这座城市已经40多年了。几十年间经历的许多事情都渐渐变得模糊,但对于书店的印象却是挥之不去,因为在这里,我得到了心灵的慰藉,找到了精神的家园,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缘起中山门书店  小时候在农村,没有见过真正的书店,平时买小人书,都是在本村或外村的小卖部。新华书店在县城,离家有70多里地,小孩子是没有机会去的。  第一次见识真正的书店,还是在1972年我9岁的时候。那
期刊
午夜失眠,随手翻翻微博,见《科技日报》登出了一则简短新闻,说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万有与伊鸣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精准“删除”动物的特定记忆:  该研究在两个不同的实验箱里诱发大鼠对箱子的恐惧记忆,进而将基因编辑技术与神经元功能标记技术结合,通过对特定印记细胞群的基因编辑精确删掉大鼠对其中一个箱子的记忆,而对另外一个箱子的记忆完好保留。  这一天是2020年3月24日,日本正式宣布将东京奥运会
期刊
我从公共汽车上下来,一脚踏进了冰天雪地。大风刮着,大片大片的雪花飞舞,让人睁不开眼睛,看不清楚眼前白茫茫的世界。我收了收那件破旧的军大衣衣领,风还是从领口、袖口灌了进去,冰凉、刺骨。有倒骑驴的三轮车夫围了上来,一张嘴哈出一口白汽,很快便烟消云散。“去哪儿?到谁家?找谁?我拉你,便宜。”我尽管有些茫然,到底还是心里有底气,好像一场做了多年的长梦,终于到了苏醒的一天。  大哥和二哥,都在这片荒寒之地。
期刊
我读的第一篇古文,是《陈情表》。  那时候,我还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我二哥念初中,好读书,在乡上买了本《古文观止》。寒假里,大雪盈野,土地被雪盖了,农活也被雪盖了,二哥便拿着书,钻进院坝边新修的空房里,不喊吃饭就不出来,出来时必冻得躬肩缩背,脸色青紫。如此十余天后,书变重了——满本都是红色的批注。腊月三十那天,父亲和兄弟姐妹上邻院看灯去了,我和二哥都不爱热闹,兄弟俩坐在火塘边,他把书取来,挑一篇念
期刊
又到春节了。  春节是官方书面语,在民间,至少在我老家所在的地方,人们只说过年。  老人在村头遇见,互相问,老哥,你过了年有八十四了吧?可不,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另一个说,阎王哪有空管你?中年人呢,在杀年猪吃肉的酒桌上,常常七八个人醉醺醺猜拳喝酒吹牛皮。有人总说,李先全,你今年咋样?李先全端起酒杯说,嗨,勉强能把年过了。许多年了,人们说起过年来,都不说过年,说过关。  年关难过。  凡
期刊
树祖  我喜欢看树,特别是古树。每一次与古树相见,我总觉得是受了上天的眷顾与恩典,否则千载悠悠、芸芸众生,凭什么我们就能相见。那些古树,几百年、上千年地活在世上,那要经历多少、怎样的时光?与古树对视,树当然不会改变,但看得久了,看树的人不由自主地有了变化——当然是心理上的:人犹如此,树何以堪?人把自己看成了一棵树。  树不再是“他”,而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你”。  甘肃平凉多山,多树。阅尽沧桑、历
期刊
一  一到春天,风就拿起门后的扫帚,在空中扫出一条温暖的道路。燕子循着这条路,驾轻就熟,飞到了荷村。  荷村的屋檐变得热闹起来。叽叽,叽叽,燕子的喉间漾起露珠,长短高低的不同音符,湿漉漉地自瓦上滴落,满院子忽闪着更多更亮的光。燕子是吉祥鸟,落进谁家院子,谁家就多福多孙。荷村人钟爱燕子,贴在墙上的年画多半是“喜燕开朝”和“桃红燕舞春意浓”。年画中的美景是人们熟悉的生活场景,无论是草木还是燕子,都能在
期刊
岁岁中秋,今又中秋。想到今年的中秋节恰好同国庆节赶在一起,我蓦然忆起了十九年前的一桩往事。  那些年,我常给重庆《红岩》投稿,结识了杂志编辑室主任、青年散文作家越儿。2001年9月底,接到她的邮件,内称:散文大作收到了,谢谢支持。今年的中秋即将与国庆结伴而来,提前致贺。像这样双节同逢,多少年才能赶上一次,下一次是在2020年,相约到时候还要互通音问,共祝平安。  当即复函,我说:“這一期待,颇具创
期刊
丽水的土地丰沃而润泽,可以裹得住团团热气。房间的温度随着窗边河道上的水汽腾腾上升。我仰躺在凉床上,燥热的空气让我像一条被炙烤的河鱼一般,在床上来回翻腾。舅舅家在乡下建了房子,窗外是河渠,生满杂草和灌木,蚊子对我的热情超出了常态,让我每晚都不得不和它们较量一番。  晨间的云厚积成团,一股脑儿倾斜在天的西侧,东边裂开一个燥热的风口,热浪猛地卷席而来。正午最热的时候,河道旁的树叶上悬着炫目的太阳光圈,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