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让成长真实发生

来源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xichen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认识正面管教
  该书认为,正面管教是一种鼓励模式。很多人认为上学的目的就是学习功课,而各种纪律规定应该以学生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为目的,因此,教师普遍实行的是以奖励和惩罚为主的管教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学生。然而,研究表明,除非教给学生社会和情感技能,否则他们学习起来会很困难,纪律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当教师愿意放弃对学生的控制,转而以一种合作的方式与学生共同努力时,教室里的气氛就会改善,变成合作、协同和相互尊重的氛围。
  该书也认为,正面管教是一种思维的转变。受传统的行为学派的影响,很多教师幻想着用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激励学生学习。研究表明,奖励和惩罚对于当前行为的改变也许明显,但对于长期的行为改变没有显著效果。正面管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既不惩罚也不骄纵,而是专注于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氛围中,培养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他们终身受益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同时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二、来自教学的困扰
  教学中,关于作业一直有这样两个问题困扰着我:总有一部分学生抄袭作业,批评教育后当时会有改善,之后依然我行我素;总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做到主动自觉地订正作业。我常常严厉地批评这些学生学习态度差、懒惰、缺乏责任心,然而改观甚微。《教室里的正面管教》提醒了我,表面看到的“态度差、懒惰、缺乏责任心”并非学生的真实状况,除了学生本人的因素之外,有没有教师的因素呢?因为担心学生做不好思维导图,我常常帮助他们梳理知识结构;因为担心出现五花八门的作业答案,我总是会详细地评讲每道题目并作出解答示范,长此以往,学生就产生了依赖。而且,我将学生的作业分数作为平时的考核,如果订正后全对照样可以得到一个满分的成绩,这种“奖励”要么导致一部分学生直接抄袭答案以求一个好分数,要么等教师评讲以后再订正同样可以得到满分,不主动订正作业的行为也就能得到合理解释了。因为替学生做得太多,而让他们失去了通过自己的体验发展能力的机会。一味地批评、指责,甚至惩罚,往往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了怨恨、委屈,而不再去关注知识本身以及自己的思维过程。长此以往,学生将更加被动地接受学习,应付教师和学习。
  课堂上,部分学生的行为也时常困扰着我:时不时有人插嘴,总有个别学生要唱反调,還有一些学生常常在课堂上做出怪异举动,引得全班哄堂大笑……这不仅打断了正常的教学节奏,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情绪,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若视而不见,有违教书育人的本心,也是对其他学生的不公平;停下来进行批评教育甚至惩罚,似乎也没能真正解决问题。本书提醒我们,一个行为不良的学生,是一个丧失了信心的学生。当学生相信自己没有价值感时,通常会选择错误的行为,或寻求过度关注,或寻求权利,或进行报复,或自暴自弃。当教师只处理学生的行为,而忽略行为背后的原因时,常常会让学生更加丧失信心,进而强化其不良行为。显然,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课堂的秩序和质量将无法得到保证,师生关系会更加紧张。
  三、有效实施正面管教
  那怎样的管教方式是正面管教呢?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衡量:第一,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当教师的和善必须加入奖励,而坚定必须加入惩罚时,学生对自身价值的判断就会变得困惑而可怕。和善与坚定并行,能鼓舞学生的信心并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进而改善他们的行为。因此,我们必须抛弃“为了让孩子们做得更好,我们必须先让他们感觉更糟”的错误观念,而应该帮助、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学习,从自身的错误中学习,允许自然后果发生作用。第二,是否有助于学生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个体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只有在此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激发认知、审美、自我价值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要。在正面管教的教室里,学生知道“我很重要,并且有价值”,他们能够为解决问题做出有意义的贡献。在这样的教室里,学生感受到的是安全,没有威胁,他们通过对话与分享、倾听与共情、合作与协商,解决冲突,从而发展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第三,是否长期有效。事实证明,奖励与惩罚可以产生一时的效果,但很难发挥长久的作用,甚至可能带来后期的消极影响。有的学生会依赖于奖励的刺激,因为奖励而做,而不是发自内心想成为负责任的人。惩罚带来的长期后果极易造成反叛、报复和退缩等行为。在正面管教的教室里,教师更关注学生行为背后的信念,在这里鼓励成为一种风尚,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去尝试和探索,体验自己的积极力量。第四,能否教给学生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如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解决问题、敢于承担责任、乐于奉献、愿意合作等。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学生终究要走向社会,学识固然会对他们的人生产生影响,为其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但一旦明确了选择,决定他的发展高度和深度的一定是那些富有意义和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
  可见,正面管教的重点是创建一个相互尊重、支持的班集体,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去追求学业和社会的成功,使教室成为一个愉悦的学习和成长场所。在这里,学生向善、向真、向上的力量被极大地激发,成长在真实地发生。
其他文献
1951年10月,我被任命为五航校副校长。在干部体检时,因我的身体符合飞行条件,我正式向校党委提出了学习飞行的要求。  要求一提出,立即遭到了各种非议和阻力。有人说:“你连小学的校门都没进过,怎么能学会飞行呢?”还有人说:“你这么大岁数了,老胳膊老腿的,在空中能应付紧急情况吗?要是飞不出来,岂不更丢面子?”苏联顾问也劝我:“世界上还没有32岁才开始学飞行的。你已经这么高的职位了,就算我们敢带你飞,
【关键词】校园危机干预;善待;处境不利;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88-0031-02  【作者简介】钟志农,浙江省名师名校长工作站(杭州,310008)心理健康教育首席导师兼德育导师,浙江省心理健康特级教师,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首届“十佳专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国培项目特邀专家。  一、对青少年自杀的两大误解   (一)自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等系列重要论述精神的集中体现。  北京市东城区委教工委、教委始终高度重视协同育人工作,从德智体美劳
【关键词】心理核心素养;主题班会;志向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32-0064-03  【作者简介】陈国清,杭州市富阳区新登中学(杭州,311404)教师,高级教师。  【设计理念】  志者,士之心也,即有识之士内心存有的强烈愿望。它不仅表现为将来要做什么事、成为什么人的一种意图和向往,而且包含着个体追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以及为了实现远
2015年10月19日是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80周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一个值得我们驻足思考的历史节点。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一年中长途跋涉二万五千里,无数先烈牺牲,经过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找到了落脚点——陕北。西北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后期全国唯一仅存的一块完整的根据地。本文中讲述的六次会议见证了它的发展历程。  一、1929年5月,  红石峡会议提出用三种形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之后,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带领亿万中国人民披荆斩棘、英勇奋战,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迎来了中华大地的春天。  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日子。这天上午,天空晴朗,万里无云。前一天,华北军事政治大学校部通知,10月1日上午8时召开全校教职学员大会,热烈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大会会
【关键词】厌学情绪;归因训练;绘画表达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64-0041-03  【作者简介】肖婕,南京市第十二初级中学(南京,210011)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不做厌学少年》是《心理健康教育》(傅宏主编,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中的一课。由于“不做厌学少年”的表述不符合心理学上积极发展的目标,有给
【关键词】合理分工;创新合作;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80-0072-04  【作者简介】张磊,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江苏苏州,215021)教师,高级教师。  【设计理念】   人际合作能力主要包括沟通能力、创新规划能力和冲突解决能力。它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以求发展的能力,是人类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
【关键词】高中生;生涯教育;家长视角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32-0040-03  【作者简介】杨彦平,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上海,200032)教师,高级教师,博士。  本次调查共调查223所高中的学生家长,家长有效样本数为30543名。其中,父亲11424名,占37.4%,母亲18562名,占60.8%,(外)祖父母和其他
毕云程在《邹韬奋先生五周年祭》中提到,1931—1932年,《生活》周刊发表了一篇《最近我们的思想和态度》,引起当局的不满。于是,“有一天,一个国民党的高级军官来访问先生(邹韬奋),亲自驾着汽车把先生接了去……约莫过了四个钟头,先生回来了”。毕先生继续转述道:“据先生自己后来对我说,他这一次和胡宗南辩论了四个钟头,主要是辩论抗日问题和《生活》周刊的主张问题。”这是第一次国民党对于邹韬奋的“劝说”,